?

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 創新與實踐

2019-01-10 08:24李茂平陳瑜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9年12期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

李茂平 陳瑜

[摘 要]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特別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強和改進實踐育人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如何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發展上實現雙贏將是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面臨的新挑戰。麗水學院著力探索集“專業服務+服務專業”“區域覆蓋+特色鮮明”“資源互補+雙向互動”于一體的校地共育社會實踐新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可為同類高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12-0024-03

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要義和重要內容。馬克思主張將教育與物質生產結合起來,認為教育就是生產勞動和智育的結合,實踐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主動有計劃地深入社會,參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從馬克思主義教勞合一理論的中國化發展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將高校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方式,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1]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將強化社會實踐育人作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并強調要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足見社會實踐的重要性。高校社會實踐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順暢的體制機制和較為完善的、符合實際的社會實踐運作模式,甚至可以說,制約社會實踐育人作用發揮的主要內在因素就在于運作模式。[2]為此,本研究聚焦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在對所在高校實踐經驗總結梳理的基礎上,著力探索校地合作共育社會實踐新模式,為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 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創新的必然性

1 歷史的必然

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我國有著優良的歷史傳統。早在1933年的紅軍大學就確立了“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方針,1939年,抗大總校更將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由于受到國內政治和教育形勢的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歷經艱難曲折,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停滯狀態,直到改革開放前夕才得以恢復。[3]改革開放后,大學生社會實踐重新步入正軌,并因時而新,先后經歷了再興起、全面開展、深化發展以及開拓創新等階段,同時在各階段分別形成了以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科技、實踐服務等形式為主的社會實踐模式。[4]特別是自1996年中宣部、團中央等14部委在全國高校聯合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全國蓬勃發展起來。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各高校要深入開展社會實踐,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各高校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三進三同”“三區互動”“整合社會實踐”“項目化管理”等為代表的社會實踐模式,這些模式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發揮了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在校地合作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這就為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工作基礎。

2 現實的要求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生力量,如何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國之棟梁是高校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首要任務。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社會實踐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眼界和能力、充實社會體驗非常有益,許多學生也正是在社會實踐鍛煉中樹立了社會責任感和對祖國的忠誠。高校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2018年5月,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寄語青年大學生“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要深入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指出,要將立德樹人融入社會實踐教育環節,努力構建全面培養教育體系,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特別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高校社會實踐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破傳統,創新思路,積極探索構建校地合作共同育人,實現學生全面成長、服務地方發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新模式將是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意涵。

二 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探索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內涵解析

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主要是指高校和地方聯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地方,走進基層一線,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提升認識、增長才干,從而實現校地共同育人。校地共育是高校辦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也是高校適應時代需要、服務地方發展、實現特色辦學的必然選擇,更是高校實踐育人的最佳途徑。[5]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與傳統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模式相比,更加強調高校與地方的聯合人才培養,注重地方育人資源的挖掘和服務地方發展的雙向互動。麗水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國家大政方針和上級組織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要求,結合自身特色,緊密對接地方需求,在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校地共育促進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校地共育社會實踐模式。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構建

麗水學院自2014年開始,以“專業服務、區域覆蓋、資源互補”為基本原則,聚焦高校與地方的實踐優勢,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共育的“青春麗行”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經過幾年的摸索,結合新時代要求和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探索出集“專業服務+服務專業”“區域覆蓋+特色鮮明”“資源互補+雙向互動”于一體的校地共育實踐新模式。

1 專業服務+服務專業

“專業服務+服務專業”主要是指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地方或基層一線提供專業性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實現服務的專業化,進而服務高校專業建設?!皩I服務+服務專業”社會實踐理念源于服務性學習理論。該理論以經驗學習和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認為高校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基于專業課程、社會服務和反思評價于一體的社會服務活動,既能滿足大學生和服務對象的需要,又能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專業建設發展。[6]基于此,“專業服務+服務專業”社會實踐應該包括前期準備、實踐服務和反思評價三個環節。大學生首先要掌握好專業知識,高校(教師)根據學生成長和地方發展需要,組建專業的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并進行培訓準備。搭建實踐平臺,組織實踐團隊赴專業實踐基地或基層一線提供專業性實踐服務。實踐服務結束后,對實踐活動進行反思評價,總結經驗教訓,優化自身專業知識結構,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同時,與地方(實踐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聯合開展專業人才培養,反哺專業建設。

2 區域覆蓋+特色鮮明

區域經濟社會是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的生長環境,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永恒的主題,兩者之間密不可分。這就意味著,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學科專業特色與地方特色緊密結合,深入特定區域開展特定的社會實踐服務活動,為地方發展做貢獻,以此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彰顯時代責任和擔當。[7]麗水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思想的發源地。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踐行“兩山”理念,全面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而麗水正處于“美麗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麗水學院作為麗水市唯一本科院校,始終致力于將自身建設成為加快建設服務和助推綠色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此,早在2014年,學校就開始實行大學生“青春麗行”專項社會實踐,各二級學院與麗水市九個縣市區一對一匹配組建專項實踐團隊,將學科專業特色與地方區域特色有機結合,實現區域全覆蓋、服務更特色。如有著民族學科特色的民族學院與有著“中國畬鄉”之稱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結對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國青瓷學院大學生實踐團助力“劍瓷龍泉”青瓷文化傳承與發展等。

3 資源互補+雙向互動

作為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地方本科院校,麗水學院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學科、專業、人才、科技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而麗水市地處浙西南,被稱為“中國生態第一市”,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鄉村資源等?;诖?,麗水學院積極整合資源,在與地方互助合作、優勢互補中實現共贏,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自然是學校與地方雙向互動的重要結合點。學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促進了區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間接推動了鄉村城市化發展及事業振興。地方為高校社會實踐提供基地平臺和人財物的支持,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促進高校人才培養。為此,學校積極構建資源互補、雙向互動的社會實踐機制。首先是目標上的互動,高校和地方明確自身角色和功能定位,相互協作支持,共同承擔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責任;其次是合作上的互動,積極探索雙方在實踐育人的共同領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平臺;再次是管理上的互動,雙方就社會實踐的組織、規模、運作和實施達成一致,實行規范化管理;最后是保障上的互動,雙方利用各自優勢為實踐的時間、設施、經費等提供保障,確保社會實踐活動順利有效開展。[8]

三 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地共育模式實踐成效

1 完善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體制機制

麗水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黨委副書記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形成了團委、教務處、學生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多部門分工協作,二級學院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制定了《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實施意見》,將教師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納入育人工作量,規定每年至少完成15個課時方能考核合格,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創新創業活動學分和第二課堂成績單積分管理,明確學生必須修滿8個創新創業學分方能畢業,其中社會實踐為2個學分。學校與麗水市5個縣市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拓寬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先后建立實踐基地40余個,同時著力校地合作辦學,化基地資源為辦學資源。麗水學院與中國青瓷小鎮共建中國青瓷學院,實現“小鎮辦大學”就是校地聯合辦學的集中體現,而這一切都源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

2 提升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能力

社會實踐作為高校與地方聯合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思維以及相關技能的培養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9]通過實踐鍛煉,學生對社會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能夠將專業知識與社會現實有效結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活動,實現實踐成果的轉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由醫學護理專業學生組織開展的“傾馨——臨終老人關懷”社會實踐調研成果先后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全國志愿服務大賽獎項;大學生生涯發展實踐調研團隊成員連續多年在全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大賽中斬獲佳績;“最多跑一次”、麗水山耕、華僑留守兒童等多個實踐研究項目先后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科研項目立項。社會實踐儼然已經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在學校的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實現了育人與服務地方互利共贏

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發展,學校緊跟時代步伐,緊貼市情民情,與全市九個縣市區團委合作聯合開展“青春麗行”社會實踐專項活動,每年組織300多支實踐團隊,3000余名大學生分赴各地開展實踐鍛煉。2016年著力生態惠民,組織生態學、園林園藝、環境藝術等專業師生助力“五水共治”,打造美麗鄉村,踐行綠水青山。2017年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號召,組織教師教育類大學生組建未成年思想道德進社區實踐團隊,全力投入文明創建。2018年聚焦鄉村振興,聯合各縣市區團委和企事業單位設立鄉村振興實踐崗位1000個,實行專業人才定崗定人開展為期1個月的“實習生”體驗,促進學生鍛煉成長的同時帶動外地大學生、麗水籍大學生認識鄉村振興、投身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青年人才支撐。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深入麗水、了解麗水,最終服務麗水。據統計,近年來留麗就業大學生人數明顯增加,在總就業人數中占比也連年攀升。

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與合力推動,麗水學院校地共育實踐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社會實踐成果獲得市長批示點贊,多支實踐團隊受到團中央肯定,獲得全國榮譽,實踐活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僅2018年就有中國青年網、新浪網等600余家重要媒體宣傳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四 結語

校地共育社會實踐模式是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實踐育人的創新舉措,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滿足社會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盡管該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一是實踐經費方面,該模式下參與實踐人數多、體量大、區域覆蓋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盡管學校劃撥了專項經費,但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迫切需要地方或社會資金的支持。二是指導教師方面,目前學校為每個實踐團隊配備了專業的指導教師,但限于實踐經驗和對當地情況的不熟悉,實踐效果有待深化,因此可以嘗試建立社會實踐雙導師制,除專業教師外,再聘請一位當地的工作人員作為指導教師。三是實踐平臺方面,多數實踐活動仍局限于現有的實踐基地或平臺,實踐的內容和方式循環往復,建議挖掘新的資源,開發新的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李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哲學基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4):26-28.

[2]張緒忠.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28-130.

[3]曹銀忠,胡樹祥.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5):84-88.

[4]范冰.試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模式創新[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5]盧東民,張紅,沈志坤.“校地共育”農村社區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25-127.

[6]Brilhart D. Serve and learn: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service-learning in minddle and high schools[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07,23(5):757-760.

[7]梁慶周.區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趨勢——以廣西大學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57-60.

[8]周晨虹.大學與社區互動機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0(5):67-71.

[9]張洪峰.社會實踐視角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6(8):88-90.

(責任編輯:姜海晶)

猜你喜歡
社會實踐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新形勢下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問題的探析
高等美術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結合“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育淺談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的探索與思考
醫學研究生社會實踐模式建立探析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