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集群內生機理與成長期政府策略選擇

2019-01-14 02:46查志剛王全綱劉東皇
江淮論壇 2019年6期
關鍵詞:成長期動力機制產業集群

查志剛 王全綱 劉東皇

摘要:通過探討產業集群發展的周期性規律,歸納了產業集群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征,揭示了其發展的內生機理,并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其動力機制的內部結構變化規律進行了論證總結,由此得出了“成長期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是最具有可塑性的,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外力在成長期施加于產業集群是最有價值的”這個全新觀點。在此基礎上,從發展導向、發展動能、發展支撐、龍頭企業效應、企業行為規范等方面側重于現實應用角度,提出了政府在成長期針對產業集群“精準發力”的一套有效策略及施策模型。

關鍵詞:產業集群;成長期;內生機理;動力機制;政府策略

中圖分類號:F20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6-0088-007

關于產業集群定義的表述,理論界有很多個版本。綜合國內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如美國邁克爾·波特、南開大學曾忠祿、東南大學徐康寧等)的觀點,可以將其描述為:是特定地域中一組處于相同產業的企業相對集中在一起,其上、下游企業間既分工又協作,同一產業鏈環節企業間既同時存在互補與適度競爭關系,又能形成明顯地域品牌效應,并在同地域某些相關產業以及支持性中介產業企業的輔助與支撐下逐步成長發展的一種產業現象。

無論是英國馬歇爾(1890)的“外部經濟理論”、德國韋伯(1909)的“工業區位論”,還是法國佩魯(1950)的“增長極理論”、美國克魯格曼(1991)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派產業集群理論,都認為最初的產業集群是自發形成的。[1]這些經典理論都認可這一點: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是可以施加外力影響的,其主體主要是政府。政府在尊重客觀規律且決策正確的情況下,可以讓產業集群發展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甚至在適當的規劃下,政府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創造出產業集群,本世紀以來我國遍布各地的產業園區建設項目便是一個明證。

一、產業集群發展的周期性規律、

內生機理及其成長期的獨特性

與生物種群的發展相類似,產業集群的發展也存在明顯的周期性規律。深入研究這種規律,能夠揭示產業集群在不同階段的特征,便于地方政府把握其發展機理的本質,以找準著力點,幫助產業集群高效成長。

總的看來,國內外學者大多主張把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分作四個階段(也有一些學者將之劃分成三個階段的)。筆者借鑒眾多主流學者的理論觀點,從產業集群發展驅動力的研究角度,將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2]

產業集群發展驅動力即驅動產業集群向前發展和升級的力量,這種力量由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所決定。在產業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這種發展驅動力的大小及功效各不相同,因為動力機制的內部結構與性質在各階段都是不一樣的。[3]

在形成期,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產業鏈上相鄰環節企業間的合作,因合作而使交易成本有了明顯的降低。這種趨勢在形成期的后期表現得尤為明顯。此種現象也可稱為“產業集群內部經濟性”。

形成期主要特征:(1)集群整體規模不大,增長緩慢;(2)集群運行質量不高,但在后期有較快的提升;(3)產業鏈上同環節企業間存在明顯競爭關系;(4)產業鏈前、后環節企業間同時存在較顯著的合作關系和一定博弈、摩擦關系。

在成長期,產業集群發展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于其內部經濟性的迅速提升。不僅產業鏈上相鄰環節企業間的合作在持續深化,同環節企業間也開始展開互補式的合作。與此同時,專業服務機構開始服務于集群,集群內企業間經驗交流增多,信息、知識、技術得到高效率傳播與擴散,創新與融合發展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整個集群愈來愈步入良性運轉的軌道。

成長期主要特征:(1)企業數量快速增多,部分企業規模迅速壯大,集群整體規模擴張速度很快;(2)集群整體良性運作的態勢益發明顯,運行質量快速提升;(3)產業鏈同環節企業間開始合作,一些小企業逐漸成為較大規模企業的配套加工商,大企業間常聯合進行技術革新和開發新品;(4)產業鏈前、后環節企業間因合作而產生了較深的信任度,彼此間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5)一些中介服務機構及科研機構開始介入集群,數量增加明顯,并出現面向集群的勞動力與人才市場。

進入成熟期,產業集群的內部經濟性在前期已不再提升,中期以后轉為下降趨勢。集群發展的驅動力在中期以前主要是來自于之前驅動力的延續和產業鏈上相鄰環節企業間的進一步深度合作。因此,其力度大小基本和成長期相當,但中期以后開始逐步消退。

成熟期的主要特征:(1)在前期,集群規模達到最大化,此時進出企業數基本平衡,一小批“龍頭企業”的規模明顯超越了其他企業;在后期,企業數量逐步減少,集群規模開始下降。(2)集群運行質量在前期達到最優狀態,而在中期以后因集群生態失衡出現較快下降的趨勢。(3)大、小企業間產品品質差異不大,產業鏈上同環節企業間因價格競爭而致合作減少。(4)產業鏈緊鄰環節企業間走向共享資源和技術的深度合作。(5)技術創新面臨困難局面,創新成本越來越高。

進入衰退期后,集群內各類資源已近枯竭,生態嚴重惡化。集群發展驅動力大幅萎縮,僅僅只是在成熟期末端殘存動能的暫時延續,且處于不斷消退過程中。當產業鏈各環節企業數量與規模之結構嚴重不平衡,使得上、下游環節配套關系變得不明顯或基本失衡時,產業集群就消亡了。

衰退期的主要特征:(1)企業數量迅速減少,集群規模相較成熟期后期快速大幅縮減;(2)集群運行質量持續下降,但其下降幅度(速率)一般要略小于成熟期的中后期;(3)產業鏈同環節企業間展開價格惡戰,摩擦不斷;(4)上、下游環節企業間因生存壓力在合作基礎上不斷博弈;(5)現存服務機構越來越少,已不能滿足集群內企業需要。

因此,產業集群發展動力機制的內部結構變化規律一般為:在形成期,驅動力較大而摩擦力(即阻止集群發展和規模擴張的反向力量,與驅動力方向相反)略小,由此產生的“上升力”(即直接支持集群運行質量提升和規模擴張的力量)也較小;在成長期,驅動力很大而摩擦力較小,由此產生的上升力也較大;在成熟期,驅動力很大而摩擦力也較大,由此產生的上升力也較小;在衰退期,驅動力很小而摩擦力較大,由此產生的上升力就變成了負值。

其中,集群質量和規模變化的關系是:質量變化要早于規模發生變化。在形成期和成長期,質量與規模都發生著單向變化:質量由逐步緩慢提升進而發展為快速提升,規模隨之發生相應變化,也從最初的緩緩擴大過渡到迅速膨脹。進入成熟期后,質量在其早期就達到了峰值狀態,而規模也在早期的稍后時間點達到了最大化;其后,質量的變化從中期開始就轉為下降趨勢,且下降的速度很快,而規模則基本維持在最大化狀態,直至成熟期后期才表現出較明顯的萎縮趨勢。在衰退期,質量的變化繼續呈下降趨勢,但相較之前稍稍放緩;而規模則萎縮得越來越快,直至產業集群消亡(雖然產業集群消亡了,但該產業還可能會在原有地域中繼續存在,只是不符合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了)。在此過程中,質量和規模的變化都是由動力機制的內部結構變化引發的。而質量變化也在推動著規模發生變化,是引發規模變化的間接力量。

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各階段的驅動力、摩擦力和上升力的力度都是不一樣的(如表1所示)。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驅動力、摩擦力和上升力實際在整個集群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中,都是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的。

在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相較其他各階段,成長期的驅動力和上升力一般為最大。并且,成熟期產業集群的狀態主要是由成長期的發展動能造就的,其所能達到的質量和規模之發展成就主要取決于成長期鑄就的基礎。

此外,就如同快速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很有必要得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正確引導一樣,處于成長期的產業集群由于在產業發展導向、產業配套和支撐、技術創新及投資環境、龍頭企業效應、企業行為規范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問題,迫切需要得到外力的積極引導、扶持和推動,并在內部產生新的發展動能。

因此,成長期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是最具有可塑性的,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外力在成長期施加于產業集群是最有價值的,政府在產業集群成長期的可為空間是最大的。政府應著力深入研究如何幫助產業集群突破發展瓶頸,以盡可能延長其成長過程。[4]

二、成長期產業集群面臨的主要發展難題

(一)發展導向問題

自發成長起來的產業集群一般都是順應市場的需要、地方產業的特點而生,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此類集群很多偏向于較為傳統的產業,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地方就業,但其利稅率一般不高,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度可能不夠明顯。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政府)的領導因此會消極看待其發展前景,甚至否定其在地方經濟結構中的積極作用。這會導致企業家們產生“迷惘”,繼而引起產業集群“發育期營養不夠充足”,抑制其在成長期的“沖勁”。

其次,處于成長期的產業集群市場發展速度相對較快,集群內企業一般都會確立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市場戰略。但僅僅只是確立這樣的戰略還是不夠的,未來一段時期集群內企業可能會出現在某一、兩個細分市場中過分“擁擠”的情形,這在現實中屢見不鮮。此外,未來還會存在應如何比競爭對手更恰當、更高效地滿足顧客需求的問題。顧客所需要的最好是一整套涵蓋“軟”、“硬”件的系統解決方案,但因為集群內企業個體能力的有限,顧客往往要無奈地從多個供應商那兒才能獲得滿足,采購成本因此居高不下。

另外,集群內需要有持續的技術創新,使得集群在成長期的上升力足夠地強,并給集群帶來旺盛的發展后勁。但在此過程中必須妥善處理好漸進性創新與突破性創新的關系。[5]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集群成長期的早、中期就對之進行統籌規劃和預防,也即集群和企業需要在成長期得到足夠的引導,以便及早確立正確的發展導向。

(二)發展動能問題

產業集群發展得好,主要特征可表現為四方面,一是成長期快速發展,二是高質量運行(主要是成長期和成熟期),三是集群規模相對較大(進入成熟期后),四是成熟期延續得較長。這些特征能否得到較充分展現,關鍵在于成長期的發展動能是否充足。而成長期的發展動能又主要關乎三方面問題,其一是企業投入,其二是集聚動能,其三是知識、經驗和技術的傳播效率。

在面臨企業投入決策時,企業家一般都會扮演“風險厭惡者”角色,他們會反復估量可能的風險。因為對未來的預測能力有限,企業家此時一般都會比較保守,顯得猶豫不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恐懼。[6]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家所固有的個體決策習慣和路徑依賴思維使得他們偏向于維持原來的狀態,由此可能會否定一些較佳的擴張機會。即使一些企業家做出了投資決策,也可能因資金籌措困難而致投入不足。此外,成長期的產業集群往往會因集聚動能不足而發展遲緩,延誤提升市場占有率的大好時機。這種集聚動能不足主要表現為產業鏈上游環節和輔助性產業配套不足、上下游環節之間協作不暢、產業鏈橫向與縱向環節之間交流不充分。就如同一臺機器,部分螺絲未擰緊,一些部件也未充分有效磨合,甚至缺失一些功能部件,自然難以高效運轉,產生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再次,成長期產業集群內部知識、經驗與技術的傳播效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集群的發展速度。而集群內企業個體在此階段一般都會對技術甚是保密,因其預期未來有巨大利益可圖,所以力圖維持一定的壟斷地位,這導致技術及相關知識、經驗在集群內的傳播受阻。如何既能維護特定企業利益,又能讓集群整體受益于技術提升,使得集群內部實現快速的、持續的帕累托福利增進效應,這是一個在成長期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7]

(三)發展支撐問題

成長期產業集群的發展支撐問題主要是指發展所需的服務性支撐可能不足,難以產生協同效應。成長期最需要的是技術支撐,也即研發能力及技術檢測條件如何提升的問題。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普遍欠缺研發能力,但它們在開發新客戶時需要進行技術攻關,針對某些行業客戶提出的具體要求,急需獲取研發能力解決其中的技術難題。即使是較大型的企業,也經常要思考如何改進生產工藝的問題,而這可能是企業的短板。此外,成長期產業集群的技術檢測條件往往不足以支撐整個集群的快速發展,現實中經常存在這樣的矛盾: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自行投巨資購實驗設備或建設檢驗檢測平臺,但主要是自用,且利用率很低,不僅嚴重“吃不飽”,其自行做出的檢測結果對客戶而言可信度也不高;而一些實力不足的企業則自行到外地找第三方做產品檢測,不但付出了較高的費用,其對第三方的可靠程度也難以把握。

除了技術支撐問題,成長期產業集群還普遍存在著投融資服務、法律服務、財稅服務、教育培訓服務、信息服務以及人才服務等方面的支撐問題。這些支撐問題需要依靠專業的服務機構來解決。但產業集群在成長期的前期對這些服務機構的吸引力還不足,如果純粹依賴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很難解決發展支撐的提前布局需要和服務及時性問題。集群內企業不得不以很高的代價來尋求服務。另外,各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也較難保證,這又增大了集群內各企業前期探索的成本。這些發展支撐任何一方面不到位,都會形成短板效應,對集群的快速發展造成拖累。[8]

(四)龍頭企業效應問題

發揮好龍頭企業的領導和示范效應有利于產業集群內部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能加快知識、經驗和技術在集群內部的傳播,并能明顯提升行業協會的運作效率,增強集群的凝聚力,這些對于成長期產業集群提升運行質量并增強發展動能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現實中很多堪當龍頭重任的實力型企業經常會回避這種集群責任,它們埋頭于自己的經營管理事務,擔心集群公共事務會分散自身的精力與資源,憂慮自身的技術與經驗擴散后會喪失原先的有利地位,因而不愿做“出頭鳥”。即使一些優勢企業愿意擔當龍頭企業的重任,也可能會因集群企業間松散、抱團意識差而難有大的作為。

此外,一些產業集群中缺乏具備明顯優勢地位的企業,集群內一批較大企業的規模和實力都相當,沒有顯著突出者。這些企業的個體研發能力、生產能力、銷售能力及品牌優勢都難以做到“出類拔萃”。這種現象會導致挑選出來的“龍頭企業”號召力不足、難以服眾的尷尬局面。而地方政府及行業協會也往往只是完成挑選的任務,沒有后續的培育手段。如果行業協會的日常溝通聯系工作不能跟上,加上缺乏科學系統的工作計劃,“龍頭企業”即使有也只是擺擺樣,發揮不了應有的積極效應。

(五)企業行為規范問題

很多產業集群在成長期后期產業鏈同環節企業間競爭壓力過大,主要表現為惡性價格競爭、互挖員工、互挖客戶三個方面:(1)惡性價格競爭。為了能更快接到訂單,一些小企業和新開辦企業經常會以接近成本的低價接客戶訂單,個別企業甚至會以低于同行平均成本的超低價接單,使得產業集群生態環境嚴重惡化。(2)互挖員工。集群成長期后期地域市場中產業工人一般較為缺乏,尤其是熟練技工,更是稀缺。一些企業不惜重金從本地其他企業挖人。而部分產業工人則表現得很“靈活”,頻繁跳槽,一、兩年中可更換數家企業。這種現象給很多企業的運營造成了混亂,增加了管理成本。筆者跟蹤調查過的產業集群中有的還存在這樣的現象:個別企業在生產旺季派車到一些較大規模企業門口去拉下班工人來本企業加班。部分工人為利所驅連續“作戰”后,隔天上班時無精打采、反應遲鈍,給生產帶來了不小的安全隱患。(3)互挖客戶。同行企業互挖客戶的現象經常發生,有些企業挖別家企業客戶的主要手法就是訂單“超低價”。這些不規范的企業行為搞亂了市場秩序,嚴重破壞了產業生態,會直接導致產業集群“發育不良”。[9]

三、成長期產業集群的政府策略選擇

前述分析揭示了政府可以施加作用力于產業集群,使得產業集群增強發展動能、提高發展質量,并突破常規瓶頸的約束,進一步做大規模,提升市場占有率。而選擇在成長期發力無疑是最為經濟和有必要的。

(一)強化行業協會功能

行業協會是政府對產業集群施加作用力的一個重要“抓手”?,F實工作中一些產業集群的行業協會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須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使其樹立起行業專業權威的形象。所以,地方政府須推動變革行業協會組織結構,完善其運行機制,增強其影響力和凝聚力。參照筆者所跟蹤研究的幾個典型產業集群案例,集群行業協會首先應聘請既熟悉行業情況,又在本行德高望重,且精力較為旺盛之專業人士擔任專職秘書長,負責協會日常運營工作。在此基礎上,可招聘若干名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任協會干事,其費用從企業會費中開支。

行業協會的日常工作也有四個主要“抓手”:(1)走訪企業;(2)舉辦培訓;(3)展會服務;(4)與龍頭企業密切溝通,做好集群內企業關系協調工作。此外,協會的日常工作還可包括:定期組織行業內企業聚會研討,引導樹立樣板企業,為有關企業向政府進行項目申報做好指導,辦好行業報刊,牽頭開展“產學研”等服務活動。

政府前期應給予行業協會一定經費支持,并派領導兼職,指導工作。待產業集群進入成熟期或行業協會能有效發揮其功能后,政府人員應逐步退出。[10]

(二)及早確立科學合理的發展導向

首先,政府領導層應形成共識,大力支持產業的發展,并給予企業家以足夠的信心。反之,企業家則會對未來產生憂慮,影響其做投資和經營決策的信心。其次,可聘請業內專家團隊為集群內產業鏈下游環節各類企業進行未來市場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分析,指導其合理確定未來的經營方向,并均衡合理地進行客戶定位分類,使大家不至于將來在某個細分市場內“過分擁擠”。再次,政府可扶持和獎勵有條件的企業進行業務的外延擴展,增加總成配套范圍,不光是做產品系統的“芯體”或是僅限于提供基材。如上游環節企業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將業務從供應基礎原材料向下游延伸,擴展到開發、提供半成品;而下游環節生產企業也可逐步實現從產品模塊化—系統化—智能化的持續升級,從而不斷提升業務附加值。此外,成長期產業集群在技術上需要更多的是“漸進性創新”,也即基于市場現實需求的技術持續改進和利用行為,不用超越實際作大踏步的跨越,其行為依據是一種“顧客需求導向”;而將來當集群進入成熟期后技術上會更需要一種基于“競爭者導向”的“突破性創新”。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幫助產業集群正確處理好兩種技術創新的關系,根據集群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市場環境適當把握好“度”。[11]

(三)科學服務、合理保障,增強集群內生性發展動能

成長期產業集群的發展動能不但關系到集群在其后生命周期過程的發展速度和質量,還關系到集群能夠上多大規模,成熟期能維持多久。為此,首先要解決投入的問題。一方面,需要企業家在看準發展機會時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有社會資本的加盟。地方政府應會同行業協會為集群對接或引入決策參謀機構和投融資機構,客觀而公正、謹慎而恰如其分地幫助企業進行群體決策,并爭取投融資機構的支持,在必要時募集社會資本。其次,行業協會應定期組織,提供機會讓集群內產業鏈同環節企業間及上下游企業間經常進行卓有成效的密切溝通和研討,實現上、下游的無縫精密對接。針對可能出現的輔助性產業配套不足問題,政府應幫助集群通過招商及時解決,以加速、增強集群內的集聚效應。再次,可鼓勵企業間搞合作研發、股權合作、相互投資。行業協會可推動“統一創新”,牽頭讓每家企業按一定銷售比例交納研發基金,委托合適的研發機構為大家共同研發新技術,加速企業間的經驗學習與傳播。條件具備時政府和協會還可引導集群內有意向的大、小企業組合成戰略聯盟,以增強集群內部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實現集群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此外,降稅減費政策可使企業加快積累速度,能起到明顯的“放水養魚”效應。[12]

(四)構建合理有效的支撐體系,增強協同效應

只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服務支撐體系,并形成合力,才能與集群產業鏈內部的集聚動能產生共振,進而增強協同效應。而科研支撐是服務支撐體系中首先要解決的要素。一方面,應經常組織社會研發力量研究集群內產品生產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應用自動化設備、改進生產工藝。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去外部借力,采用交叉持股或戰略聯合的形式與國內外實力強勁的大企業進行合作,做到“背靠大樹好乘涼”,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功能及工藝水平。另一方面,組織集群內各企業梳理自身的優勢資源,供產業內進行有償的公共交流合作,以進一步增強技術溢出效應。鼓勵那些擁有高檔自動化設備卻“吃不飽”的企業對外承接集群內其他企業的加工業務。在此基礎上,推動整個產業利用一些現有優勢企業的資源統一建設檢驗檢測平臺,改變“各自投資,水平參差,成本高企”的不利局面。

對于投融資、法律、財稅、教育培訓、信息以及人才服務等方面的支撐,可按照“提前規劃,按需引進”的原則逐步招納專業機構??山o予這些機構較大力度的稅收優惠,以及降低或免除租金、優先解決用地指標等便利。但必須建立起一套考核指標體系,定期考核,以保證這些機構的服務效率和效果。[13]

(五)優先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發揮其領導和示范效應

龍頭企業能推動產業集群優化分工協作,并促使集群內形成良好的行業自律氛圍,其倡導的行為在集群內能得到較廣泛的響應和擁護。借鑒“浙江銀輪模式”經驗,地方政府在集群成長期初期應物色一家至數家發展潛力突出的企業進行扶持,將優勢資源集中傾斜于培育對象,助其快速成長。同時,推動培育對象與上游供應商、下游設備制造商或主要經銷商,以及專業科研機構、物流提供商等利益相關的多元合作主體,結成緊密的水平合作關系或共生合作關系,使培育對象逐漸成為行業中事實上的生產、營銷和研發中心企業。

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可鼓勵龍頭企業專門致力于新品開發、生產工藝改進、新技術研發、營銷網絡拓展等環節工作,以及品牌建設、推廣等方面的專業事務,而將部分或全部生產制造環節的任務分包給集群內其他配套企業。以此推動集群內自然分工協作關系的自覺升級和完善。為防止龍頭企業與集群其他大企業間的過分同質競爭和“內耗”,應設法促成他們結成一定形式的戰略同盟,讓龍頭企業真正成為推動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的“發動機”。

(六)嚴格規范和約束,提升集群運行質量

首先,為提升集群運行質量,政府應在預測產業發展規模的基礎上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盡快設置行業進入門檻,從價格行為、用人行為、用地、環保要求等多個方面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其次,政府應引導企業人才有序流動,使得各企業能夠有序吸引人才,防止企業間無序挖人的亂象頻繁發生。如在一些人才補貼政策上,應出臺地方補充規定,要求目標人才在一個企業必須待滿2-3年,才給予發放有關補貼。再次,由政府出臺措施限制企業中職工隨意離職行為,使其受到應有約束,改變當前一些行業中普遍存在的“零成本”離職現象。第四,集群行業協會吸收會員時應適當擴大地域范圍,鄰近周邊地區一些有意向的會員也可吸納進來,以便于遏制無序的價格競爭亂象。本地上、下游企業應同時納入協會,以避免分散公共資源。第五,出臺行業規范,制定本地行業內的最低價格指導標準、收款賬期參照標準。限制和處罰個別企業的無序價格競爭行為、惡性挖人與挖顧客行為,并將違規行為公布于網站,實現行業“規劃”(政府主導)+“管控”(政府與行業協會)+“自律”(行業內)的規范發展模式。

四、小 結

本文通過探討產業集群發展的周期性規律,歸納了產業集群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征,揭示了其發展的內生機理,并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其動力機制的內部結構變化規律進行了論證總結,印證了一些經典理論皆認可的一個觀點:“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是可以施加外力影響的;政府在尊重客觀規律且決策正確的情況下,可以讓產業集群發展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庇纱说贸隽恕俺砷L期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是最具有可塑性的,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外力在成長期施加于產業集群是最有價值的,政府在產業集群成長期的可為空間是最大的”這個全新觀點。在此基礎上,根據筆者以前的實證研究工作,從發展導向、發展動能、發展支撐、龍頭企業效應、企業行為規范等五個方面對產業集群在成長期面臨的主要發展難題進行了剖析和討論。最后,借鑒一些先進經驗,并結合相關成熟經濟與管理理論,從現實應用角度提出了政府在成長期針對產業集群“精準發力”的一套有效策略。文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和粗糙之處,有待進一步深入分析論證。如,集群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驅動力”、“摩擦力”、“上升力”之間的相對變化關系,如何用量化模型對其進行反映;集群發展質量的優劣如何進行量化定義;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間產生一定股權關聯后,其內部的合作與博弈機理是怎樣的,對集群有何影響,等等。此外,是否需要在集群成長期就為今后成熟期突破帕累托最優狀態打好基礎,以盡量延長成熟期、做大規模?這些問題容待后文繼續展開討論。

參考文獻:

[1]吳安.產業集群機理與困境擺脫:西部地區戰略性例證[J].改革,2010,(11):50-57.

[2]徐金發,余園園.基于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與探討[J].技術經濟,2006,(10):32-35.

[3]湯萱,謝夢園.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效率與政府補助行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學術研究,2017 ,(3):89-97.

[4]陳利鋒.政府支出消息沖擊與中國勞動就業: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的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7,(6):79-86.

[5]戴萬亮,李慶滿.產業集群環境下市場導向對技術標準擴散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2):51-56.

[6]謝家智,王文濤,李尚真.包容性金融發展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J].當代經濟研究,2017,(3):74-83.

[7]盛安琪,汪順,盛明泉.產融結合與實體企業競爭力——來自制造業樣本的實證分析[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8,(1):15-26.

[8]許斗斗,寧杰.國家治理中人民主體的責任價值[J].學術研究,2017 ,(1):22-26.

[9]彭宅文.財政轉移支付、地方治理與城市低保發展——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17,(3):71-98.

[10]楊曉鋒.產業升級、 收入增長與城市規模 ——基于2002—2015年50個一二三線城市的實證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7,(3):46-52.

[11]王媛媛.當前兩岸經濟合作及產業競合關系探析[J].亞太經濟,2018,(2):124-134.

[12]朱富強.產業政策的兩大思潮及其架橋[J].南方經濟,2018,(1):36-47.

[13]金久仁.政府促進教育公平責任研究——基于羅爾斯正義理論視角[J].教育科學,2018,(1):1-6.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 張亨明)

猜你喜歡
成長期動力機制產業集群
AB創新醫療科技企業成長期策略與思考
碳會計或將開啟“成長期”
重大交通設施項目風險復雜動態交互演化機理與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務業變革優化的動力機制研究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鎮發展現狀與動力機制研究
基于產業集群導向下中小型企業工業產品創新設計模式再造
新常態下蚌埠市玻璃產業集群發展探究
小微企業在成長期最容易忽略的8個財務管理問題
安徽省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飲品產業集群效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