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循證護理模式對腦梗死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影響

2019-01-15 03:28向桂花
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偏癱循證肢體

向桂花

(張家港市錦豐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腦梗死具有致殘率高、發病迅速、進展快等特點,患者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覺障礙、偏癱、失語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癱瘓肢體功能恢復進程對其生存質量的改善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研究顯示,腦梗死偏癱患者若1年內未堅持有效鍛煉,身體機能將出現21%-43%的退化,若3年未堅持有效鍛煉,則降低58%左右[2,3]。常規康復護理雖能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但在實際實施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臨床效果欠佳。本研究旨在分析循證護理模式對腦梗死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3月就診于我院的104例腦梗死偏癱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將104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40歲-76歲,平均年齡(52.48±3.74)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2.88±1.43)年;部分偏癱36例,完全偏癱16例;右側偏癱23例,左側偏癱29例。研究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齡41歲-78歲,平均年齡(52.51±3.71)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病程(2.93±1.40)年;部分偏癱38例,完全偏癱14例;右側偏癱25例,左側偏癱2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經MRI或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存在偏癱;首次發??;住院期間意識清醒,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2)排除標準:腦梗死病史;腦梗死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心、肺、肝、腎等功能嚴重損害者;病情反復;語言不清,無法溝通;合并帕金森病、癡呆、腦萎縮、蛛網膜下腔出血、惡性腫瘤等疾病。

1.3 護理方式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常規進行用藥指導,叮囑患者食用營養豐富、高蛋白的食物,協助患者定期翻身、按摩,避免發生壓瘡,并加強心理護理,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等消極心理;常規實施康復功能訓練。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行循證護理模式: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責任護士、病區護士長等組成,加強對組員知識培訓,使其掌握循證護理方式。經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結合自身護理經驗及時歸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經臨床護理病例、網絡資料等查詢有關腦梗死偏癱問題的證據,得出相應的結論,并制定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肢體活動訓練等循證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病房清潔,防止喧嘩吵鬧。對患者及家屬實施針對性的健康宣教,使其掌握疾病的相關治療過程、基本知識、發展與轉歸,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與積極性;指導患者飲食清淡、忌刺激性、辛辣食物并確保水分充足;疏導患者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叮囑患者早起早睡,制定良好的作息規律。輔助患者翻身,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肢體長期受壓,注意翻動技巧,以側臥位翻身,1 h-2 h翻身一次,避免暴力牽拉。待適當訓練不影響治療且病情基本穩定后,引導其實施肢體活動訓練。針對無自主活動能力的臥床患者,可實施按摩揉捏的被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或肌肉組織活性,2次/d-4次/d,20 min/次-30 min/次。待患者病情能夠保持穩定,且自主意識完全恢復后,指導并鼓勵患者按階段實施肢體功能訓練,包括起臥、自身翻身、行走、站立等。以訓練結合按摩,患側結合健側,強化患肢肌肉力度,恢復伸展程度。循序漸進地加大訓練量、訓練難度,視患者情況適當調整。訓練至患肢逐漸恢復靈活性、力度后,督促患者每天堅持行走與站立,提高骨骼與肌肉的耐受性,抓住恢復的關鍵期。

1.4 觀察指標 (1)應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肢體運動功能,包括運動、肢體平衡、關節活動、感覺、疼痛等,總分為100分,其中下肢34分,上肢66分,分值越高則患者運動能力越好。(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標準評估兩組入院時、干預6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排大小便、進食、上樓梯、床椅轉移、平地移動、洗澡、修飾等,總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肢體運動功能 兩組入院時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 入院時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Barthel指數評分均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FMA評分比較(Mean±SD,分)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Mean±SD,分)(n=52)

3 討論

腦梗死臨床癥狀復雜,病情嚴重時會發生語言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癱瘓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死亡,加重社會與家庭負擔。加強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鍛煉利于降低疾病致殘率,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早期積極、有效的康復鍛煉可促進缺血區腦組織與邊緣組織建立側支循環,利于神經功能重塑和神經細胞再生,對降低腦梗死致殘率與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起到關鍵作用[4]。

循證護理模式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護理人員根據專家意見、患者意愿、文獻資料并結合實際護理中經驗制定的有計劃性、目的性、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方案[5]。護理人員經業務培訓、專題講座等認真學習專業技術理論,操作技能熟練掌握,提高自身綜合技能,盡可能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干預后Barthel指數評分和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較高,提示循證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循證護理模式通過指導護士了解科學的資料與證據,使其充分掌握疾病的治療措施、發病機制,通過具體評估患者病情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并根據實際護理需求分析護理的可行性,使護士的循證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在護理過程中注重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利于強化患者的自信心與意志力,可為康復訓練做好心理基礎,避免大腦功能恢復受負面心理的阻礙,而促進淋巴、血液循環、機體新陳代謝以及神經功能恢復和腦機能的重建,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進而增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外,通過加強康復訓練,可使患肢細胞組織活性激活,通過心理干預、營養支持等手段建立腦側支循環,促進大腦功能的代償與重組,從多方面改善患肢功能,使患者的行動能力提高。實施肢體功能訓練可預防關節攣縮出現,促進中樞代償功能,刺激受破壞的運動反射弧重新建立,進而促進患肢功能恢復[6]。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偏癱循證肢體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循證護理》稿約
循證護理在新生兒靜脈采血中的應用
肢體語言
肢體寫作漫談
肢體語言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
神經松動術對腦卒中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人格特質與腦外傷偏癱患者殘障接受度的相關性研究
循證醫學在中醫教育實踐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