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聰訓齋語》擇友觀及其對當代學生的啟示

2019-01-20 16:20朱曉暉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益友損友張英

朱曉暉

(阜陽市第二中學,安徽 阜陽 236000)

明清以來, 桐城張氏名宦輩出, 先后涌現出張淳、張秉文、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若澄等經邦濟世之才。 尤其是清康、雍、乾時期,張英、張廷玉父子深得皇帝恩寵和同僚們的愛戴,先后位居宰相。 后輩繼起,簪纓不絕,一時有“父子雙宰相”(張英、張廷玉)、“三世得謚”(張英、張廷玉、張若渟)、“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瓚、張廷玉、張若靄、張若澄、張曾敞、張元宰、張聰賢等)之譽。 桐城張氏家族官宦累世,經久不衰,與底蘊深厚的桐城地域文化以及張氏良好的家訓家風密不可分。 桐城文化研究學者江小角先生說:“張氏家族從遷居桐城, 到興盛發達,特別是清以后,進入鼎盛時期,被人稱為‘縉紳發跡,文物蔚興’之門,一方面得益于儒學以及桐城豐富的地域文化的影響,張氏子孫刻苦攻讀,通過科舉取士而步入仕途。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良好的家訓家風的教誨和熏陶。 張英、張廷玉總結祖父修身立言、為人處世的經驗教訓,參以切身感受,形成自己獨特的訓子戒律, 這些戒律對后世張氏子孫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啟迪和導向作用,成為張氏子孫代代相傳的法寶。 ”[1]江先生所評可謂切中肯綮。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夢復、樂圃,安徽桐城人。 康熙二年(1663)中舉人,康熙六年(1667)中進,選庶吉士,改授編修。 康熙十二年(1673),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 累遷至侍讀學士。 康熙十六年(1677),張英被選入南書房,常侍從于康熙皇帝左右,以備顧問和對策,后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 康熙四十年(1701)張英以衰老為由,再次乞請歸休,獲準,次年二月離京,回到故鄉桐城。張英歸里后著有家訓《聰訓齋語》上下卷。 在這本書中, 張英結合先祖以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處世智慧,以“立品、讀書、養身、擇友”為綱,以“戒嬉戲、慎威儀、謹言語、溫經書、精舉業、學楷字、謹起居、慎寒暑、節用度、謝酬應、省宴集、寡交游”為目,全面地闡明了自己的家訓家教思想。 此書凝聚著張英對后昆的厚望,他說:“予暑中退休,稍有暇晷,遂舉胸中所欲言者筆之于此。 語雖無文,然三十余年涉履仕途,多逢險阻,人情物理知之頗熟,言之較親,后人勿以予言為迂,而遠于事情也。 ”[2]520張英子孫不負所望,熟讀此書,深受教誨,如張廷玉說:“先公詩文之外,雜著內有《聰訓齋語》二卷以示子孫,廷玉終身誦之。 ”此書自刊刻以來,影響很大,被視為士大夫修身齊家的典范。 尤其是晚清名臣曾國藩,不僅自己愛不釋手, 而且要求子孫人手一冊, 終身誦讀。 曾氏在寫給次子曾紀澤的家書中說:“顏黃門之推《顏氏家訓》作于亂離之世,張文端公《聰訓齋語》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極精。 爾兄弟各覓一冊,常常閱習,則日進矣?!盵3]1196說明在曾國藩眼中,張英《聰訓齋語》是承平時期最適合學習的家訓經典。 曾氏又說:“張文端公《聰訓齋語》,茲付去二本,爾兄弟細心省覽,不特于德業有益,實于養生有益。 ”[3]1224他還把張英的 《聰訓齋語》 與康熙皇帝的 《庭訓格言》相提并論,說:“張文端所著《聰訓齋語》,皆教子之言。 其中言養身、擇友、觀玩山水花竹,純是一片太和生機,爾宜常常省覽。 鴻兒體亦單弱,亦宜??创藭?。 吾教爾兄弟不在多書, 但以圣祖之 《庭訓格言》,張公之《聰訓齋語》二種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3]1220可見張英《聰訓齋語》對后人影響之深。以下重點分析《聰訓齋語》擇友觀的主要內容,并談談其對當代學生的啟示。

一、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友情, 朋友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 古人有大量關于交友的言論,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1又如《禮記·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5]144但朋友好壞對人影響很大, 所以古圣先賢特別強調擇友。如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175孔子認為,朋友正直,朋友信實,朋友見識廣博,便有益了。 朋友諂媚逢承,朋友當面恭維背面詆毀,朋友夸夸其談,便有害了。 張英繼承孔子的擇友觀,并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而有所發展。 他說:

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 自就塾以后,有室有家,漸遠父母之教,初離師保之嚴,此時乍得友朋,投契締交,其言甘如蘭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聽受,惟朋友之言是信。 一有匪人側于間,德性未定,識見未純,鮮未有不為其移者。 余見此屢矣。 至仕宦之子弟尤甚, 一入其彀中, 迷而不悟, 脫有尊長誡諭,反生嫌隙,益滋乖張。 故余家訓有云:“保家莫如擇友。 ”蓋痛心疾首其言之也。[2]523

張英自覺地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問題, 認識到一個人成人后非常喜歡與朋友交往, 朋友的言語往往聽得很順耳,而家里人的話卻常常聽不進去。由于這時他們的德行還不夠成熟,缺乏見識,而且出于江湖義氣,很容易受到品行不端的朋友的影響,從而走上邪路。這時如果家中長輩勸誡阻攔,反而會鬧出矛盾,滋生禍端。 張英從沉痛的現實教訓中認識到,對仕宦弟子來說,擇友尤其重要,擇良友而交是維護家族利益的最好保障。

當代的學校教育與古代官學、 私學的教學模式大不相同。 為了求學,有的學生很小就離開了父母,遠赴他鄉,讀書求學。 雖然在校期間有老師管教,但每天放學和雙休日都有很多獨處的時間,這期間,他們很容易接觸社會上的“朋友”,有的學生甚至會通過網絡結交一些身份不明的“朋友”。 如果他們結交的是一些品德惡劣的朋友, 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這時,他們很可能聽不進父母的勸誡和老師的忠告,被朋友引誘去做一些學生不應該做的事。

二、戒友不擇便交

張英勸誡子孫最好在親戚中擇友, 而且兄弟之間可以互為師友。張英認為,能夠一起切磋文章道德的朋友才是有用的朋友,而隨意交友會有很多弊端,甚至會引起爭訟。如果平時來往密切,當朋友遇事時不幫忙,朋友就會怨恨。 張英還認為,與無益的朋友交往會耗費精神, 荒廢學業, 言談太多容易引起是非。 張英還在古人格言的基礎上,增加了“戒友不擇便交”等四條戒規。 他說:

汝輩但于至戚中觀其德性謹厚好讀書者交友兩三人足矣,況內有兄弟,互相師友,亦不至岑寂。且勢利言之,汝則溫飽來交者,豈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 平居則有酒食之費、應酬之擾,一遇婚防有無,則有資給稱貸之事,甚至有爭訟外侮,則又有關說救援之事。 平昔既與之契密,臨事卻之,必生怨毒反唇,故余以為宜慎之于始也。 況且戲游征逐耗精神而荒正業,廣言談而滋是非,種種弊端,不可紀極,故特為痛切發揮之。 昔人有戒“飯不嚼便咽,路不防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洵為格言。 予益之曰:“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審便取,衣不慎便脫。 ”[2]523-524

在校學生與社會青年交友, 往往會深受其害。例如,有的社會青年人格不夠健全,喜歡沉迷于網絡游戲,而網絡游戲因為設置得很精巧,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在朋友的影響下,一些學生很容易也沾染打游戲的壞習慣,從而漸漸地荒廢了學業。 有的社會青年甚至喜歡打架斗毆,而學生出于朋友情面,不顧后果,參與其中,從而釀成大禍。 這樣的事例在《今日說法》《法制在線》等央視法制節目中能經??吹?, 故而當代學生一定要從中吸取教訓,謹慎擇友。

三、擇友何以知其賢否

在《聰訓齋語》中,張英主要從“立品”“讀書”“養身”“擇友”四個方面諄諄教誨子孫,而在這四者之中,張英反復強調“擇友”的重要性,并談論了辨別益友和損友的方法。 他說:

四者,立身行已之道,已有崖防,而其關鍵切要,則又在于擇友。 人生二十內外,漸遠于師保之嚴,未躋于成人之列,此時知識大開,性情未定,父師之訓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聽,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蘭,脫有一淫朋匪友闌入其側,朝夕浸灌,鮮有不為其所移者。 從前四事遂蕩然而莫可收拾矣。 此予幼年時知之最切。 今親戚中倘有此等之人,則蹤跡常令疏遠,不必親密。 若朋友,則直以不識其顏面、不知其姓名為善。比之毒草啞泉更當遠避。蕓圃有詩云:“于今道上揶揄鬼,原是尊前嫵媚人。 ”蓋痛乎其言之矣。 擇友何以知其賢否? 亦即前四件能行者為良友,不能行者為非良友。[2]520

張英從小就深切地認識到, 在 “立品”“讀書”“養身”“擇友”四者之中,“擇友”最為關鍵。 人在二十歲以后,最喜歡交友,最容易受到朋友的影響。 有的人寧愿相信朋友的話,也不愿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教誨。 一個人一旦交友不慎,從前的一切成果都會化為泡影,從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蕩然無存。 因此,張英勸誡子孫要謹防“淫朋匪友”,如果親戚中有這種人,就不要和他來往。 如果朋友中有這種人,就要像對待毒草啞泉一樣,遠遠地避開。 那么,如何區別益友和損友呢? 如果一個人能從“立品”等四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就是益友,反之就是損友。 按,文中提到的蕓圃是指張英堂兄弟張茂稷(1637—1683),字子藝,蕓圃是其號,贈左都御史,善音律,工詩,不求仕進,后客死武昌。 著有《蕓圃近詩》《蕓圃詩集》。

當代學生喜歡交友而缺乏辨別益友和損友的能力, 一旦交到損友, 就會對其學業和人生發展產生極壞的后果, 所以要學會認清朋友的品質, 大凡那些注重品德修養、喜歡讀書、積極上進的,就可算作益友,否則可算作損友。 對于益友,要真誠地對待,而對于損友,則要敬而遠之。

四、兩種朋友,兩種結局

張英不僅強調“擇人而友”的重要性,還通過對比兩種結局,來說明結交淫朋匪友的危害性。 他說:

其有游蕩非僻,結交淫朋匪友,以致傾家敗業,路人指為笑談,親戚為之浩嘆者,汝曹見之聞之,不待余言也。 其有立身醇謹,老成儉樸,擇人而友,閉戶讀書,名日美而業日成,鄉里指為令器,父兄期其遠大者, 汝曹見之聞之, 不待余言也。 二者何去何從,何得何失,何芳如芝蘭,何臭如腐草,何祥如麟鳳,何妖如鵂鹠,又豈俟余言哉![2]531

張英對子孫的教導不是訓責式的, 而是循循善誘式的。 他通過結交兩種朋友的不同結局,讓子孫自己進行是非判斷, 從而對擇友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許多學生由于結交了益友, 從而在品行和學業方面都能不斷取得進步,有的學生即使原來有一些不好的品性,也會在益友的影響下,得以改正。 即使學習成績不好,也會在益友的激勵下,奮力拼搏,迎頭趕上。 而有的學生原來學習成績良好, 但由于結交了一些惰性強的朋友, 或者結交一些沉溺于網絡游戲的朋友, 從而漸漸地放松了學習, 浪費了大量光陰,導致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慘遭淘汰。

五、古之友與今之友

張英認為古之友與今之友有本質的區別, 甚至在交友數量上和質量上,他都為子孫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建議。 他說:

古人重朋友,而列之五倫,謂其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有患難相救。 今之朋友,止可謂相識耳,往來耳,同官同事耳,三黨姻戚耳。 朋友云乎哉? 汝等莫若就親戚兄弟中擇其謹厚老成可以相砥礪者,多則二人,少則一人,斷無目前良友遂可得十數人之理。 平時既簡于應酬,有事可以請教。 若不如已之人,既易于臨深為高,又日聞鄙猥之言、污賤之行、淺劣之學,不知義理,不習詩書,久久與之相化,不能卻而遠矣。 此《論語》所以首誡之也。[2]536

張英認為,古人重視交友,但以五倫為標準,朋友之間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負,互相勉勵,直言相勸,救人于危難之中。而當今社會有的只是相識的人,只有同事, 只有親戚, 而這些人與古之友有本質的區別, 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朋友。 結交朋友一二人就夠了,因為良友非常難得。 要結交可以請教的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和品行有問題的人, 否則就會逐漸被同化,最終無法遠離。

當今學生喜歡交友, 不僅在現實生活中交友,而且通過網絡平臺交友, 又由于朋友之間互相介紹,動輒結交一群朋友。 他本人則在眾多朋友中找到虛幻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網絡平臺交友非常危險,有些犯罪分子會通過網絡交友,一步一步地引誘青少年學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有的學生會被教唆參與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打架斗毆事件,有的學生會成為網絡販毒的工具,有的學生會被騙入傳銷組織,害人害己。

結語

張英《聰訓齋語》是其教育子孫的心得,是救治子孫之失的一劑良藥,是培養醇正家風的傳世法寶,是桐城文化、 安徽文化乃至中國古代文化開出的花朵。 張英主張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戒友不擇便交,教導子孫識別益友和損友的方法, 通過結交兩種朋友的兩種結局的對比,告誡子孫如何擇友,這些擇友觀對當今家庭和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性。 如果學生能從《聰訓齋語》中認識到擇友而交的重要性,學會識別益友和損友的方法, 則無疑會有助于其未來人生的發展。

猜你喜歡
益友損友張英
深秋
減字木蘭花·乙亥清秋
藝術百家 張英
最佳損友
最佳損友
《善交益友》教學設計
原形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損友
假期(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