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得”的語法化及對相關結構的影響

2019-01-20 17:15孫志悅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補語助詞讀音

孫志悅

?

漢語“得”的語法化及對相關結構的影響

孫志悅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從歷時角度考察“得”的語法化過程,通過語料,分析“V得”詞匯化及動因,指出:“得”經歷了語法化,由最初具有實義的動詞逐漸虛化為結構助詞,其語法化也影響了述補結構“V得”的詞匯化。

得;語法化;V得;詞匯化

“語法化”指語言中具有實在意義的詞轉化為失去詞匯意義只有語法意義的語言單位的過程?!罢Z法化”會影響到相關要素的詞匯化?!霸~匯化”指一個表意清晰、結構分立的語言單位轉化而為表意抽象、結構融合的語言單位的過程。本文從歷時角度描寫“得”的語法化過程,探析述補結構“V得”的詞匯化情況。

一、“得”的釋義及分析

《說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薄队衿罚骸暗?,獲也?!笨梢?,“得”最初是具有實在意義的動詞。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對于“得”的現代漢語用法解釋如下:

得1,讀音為“輕聲de”,助詞,主要用法是作連接表示程度和結果的補語。如“說得快”“雨下得很急”“忙得不亦樂乎”。

得2,讀音為輕聲de,助詞,用于表示可能、可以、允許。如“舍得花時間”“這件事放松不得”“來得及”。

得3,讀音為děi,助動詞,表示情理上、意志上或事實上的需要,應該、必須,如“干什么都得有一股干勁”“這件事得請求上級”;表示估計必然如此,如“他準得來”“要不然得挨雨淋”。

得4,讀音為dé,動詞,表示許可。如:“庫房重地,不得入內?!盵1]

《現代漢語詞典》“得”的義項:

讀音為de:(1)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可能:“她去得,我也去得?!保?)用在動詞和補語中間,表示可能:“回得來、過得去?!保?)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連接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寫得非常好?!保?)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已經完成?!俺龅瞄T來?!?/p>

讀音為dé:(1)得到:“取得”。(2)演算產生結果:“二三得六”。(3)適合:“得體”(4)得意:“洋洋得意”。(5)<口>完成:“飯得了”。(6)<口>用于結束談話的時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了,別說了”。(7)<口>用于情況變壞的時候,表示無可奈何:“得,這一張畫又畫壞了!”

讀音為dé:(1)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許可:“這筆錢非經批準不得動用”。(2)<方>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可能這樣:“沒有三天不得完?!?/p>

讀音為děi:<口>(1)需要:“這個工程得三個月才能完”。(2)表示意志上或事實上的必要:“要取得好成績,就得努力學習?!保?)表示揣測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盵2]

可見,讀音為dé的動詞“得”不僅具有詞匯意義還具有語法意義,讀為輕聲的助詞“得”和讀為děi的助動詞“得”只能依附于實詞,表示語法意義?!暗谩弊畛跏菍嵙x動詞,經歷了語法化。

二、“得”的語法化

王力指出:“‘得’是從具有‘獲得’義的動詞‘得’轉化成‘達成’,再由‘達成’的意義進一步的虛化,而成為動詞的詞尾?!谩鳛檫f系式和緊縮式的動詞詞尾的時候,是表示造成某種情況,意思也就是詞尾‘得’引進表示動作結果的補語?!谩鳛槟茉甘降膭釉~詞尾的時候,是表示達到某種目的,而在能愿式中插入‘得’字,表示能夠?!盵3,p193]也有觀點認為,“得”的語法化過程有兩條主線,一是表“獲得”的“得”,一是表可能的“得”。由前一個“得”沿著第一條道路虛化,就產生了結果補語(或稱情態補語)“得”字句;由后一個“得”沿著第二條道路虛化,就產生可能補語(可能式)“得”字句[3,p194]。

蔣紹愚指出,“得”是從“獲得”義的動詞發展到“達成”意義,再有“達成”義的“得”發展到表可能的“得”,再進一步虛化為結構助詞[3,p196]。本文結合語料庫信息,從歷時的角度印證、分析“得”的語法化過程。

(一)作為有實在動作意義的動詞

“得”在先秦時期是一個行為動詞,具有實義,可帶賓語,賓語既可是具體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品質、狀態等?!暗谩眴为毘洚斨^語中心指“獲得”,與“失去”相對。

(1)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周易·坤卦》)

(2)得寶玉、大弓。(《公羊傳·定公九年》)

(3)夫晉侯非嗣也,而得其位。(《國語·周語上》)

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后可以搭配表示抽象概念的賓語。

(4)有三奸以求替其上,遠于得政矣。(《國語·周語中》)

(5)上得民心,以殖義方。(《國語·周語下》)

(6)標得權也。(《墨子·經說上》)

(二)作為助動詞修飾其他動詞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得V”結構,“得”位于動詞前,表示“能夠做某事或行為動作發生的可能”,開始虛化為助動詞,作狀語[4]。

(7)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國語·晉語四》)

(8)蔡、許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於諸侯,況其下乎?。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9)茍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自此之后,“得”置于動詞前充當助動詞作狀語的情況越來越多。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小或無,則在“得”前加否定詞“不”。

(10)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

(11)先君余尊之所厭,不得過大功也。(《儀禮·喪服禮》)

(12)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

除此之外,疑問詞“焉、何、安+得”表示疑問,后加表示否定的字“不、無”等強調反問。

(13)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論語·八佾》)

(14)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呂氏春秋·下賢》)

春秋戰國時期,“得”作為謂語動詞除了具有“獲得”的意義,還產生了具有其他實義的動詞,不僅如此,“得”還出現了作為名詞的用法,由于這些用法與“得”的語法化并無多大的關聯,因此關于“得”的其他用法在這里不再贅述。

(三)“得”核心動詞的地位趨降

兩漢時期,“得”作動詞占據主導,但作助動詞表“能夠”式已較先秦增加了許多?!癡得”的結構式見于使用,作前一動詞的補語,表示動作達成,也就不再是核心動詞。

(15)今日也他人獵,皆得禽獸,吾獵得善言而歸。(《新序·雜事》)

(16)假使堯時天地相近,堯射得之,猶不能傷之。(《論衡·感虛》)

(17)有能捕得此人者,皆封為上公,食邑萬戶,賜寶貨五千萬。(《漢書·王莽傳》

(18)民采得日重五銖之金。(《論衡·驗符》)

兩漢時期,“得聞”屢見不鮮,也作“得而聞”??赡芨鶕f話者的快慢,快的話就是“得聞”,慢了就是“得而聞”。類似還有“得見(之)”“得知(之)”等。

(19)自夏以往,其流不可得聞也。(《前漢紀·孝惠皇帝紀》)

(20)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孔雀東南飛》)

(21)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詳難得而聞矣。(《前漢紀·高后紀》)

(22)燕王何以得知之。(《漢書·霍光傳》)

一般認為,“V得”中補結構,“得”作狀語,對前一動詞加以補充說明,表示動作的完成;“V不得”結構,“不得”作補語表示動作無法實現[5]。本文認為,“V不得”實際上就是“V之不得”或是“V而不得”,兩種結構先秦時期就已產生。

(2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詩經·周南·關雎》)

(24)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者也。(《國語·晉語八》)

(25)于尺無所往而不得。(《墨子·經說上》)

(26)求其兄而不得。(《墨子·節葬下》)

兩漢時期,兩種結構轉化為“V不得”,表示“無法做到、無法達成”[6]。

(27)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戰國策·齊策一》)

(28)今壹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漢書·孝成許皇后傳》)

(四)“得”的詞匯意義進一步減少

到了南北朝時期,“得”進一步虛化,詞匯意義大大減少,主要依附于實詞,表示語法意義。此時“V得”之后除了能加名詞賓語,還可以在后面添加描寫事物屬性狀態的成分,構成“V得+動、形、主謂、數量短語”的格式,“得”在這里作情態補語,表示完成。

(29)至春,能鋤得兩遍最好。(《齊民要術·雜說》)

(30)李性耐久,樹得三十年。(《齊民要術·種李》)

(31)我於解脫力,逮得清凈方便慧眼。(《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32)以是因緣我於爾時尋得發於無上道心。(《悲華經》卷第十)

南北朝時期,“得”也可以構成“V得O”,這里“得”的功能是引出可能補語。

(33)未有達無心救得喪,多見誚耳。(《宋書》卷第七十三)

(34)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說新語·德行》)

(35)嫁得長安少年。(《玉臺新詠·庾信·怨詩》)

無論是“V得”還是“V得O”,這一時期的“得”相比于兩漢時期詞匯意義已經大大減少,表示語法意義的情況則越來越多,“得”的組合能力變強。

(五)“得”進一步擴大虛化適用范圍

隋唐時期,南北朝時期產生的結構式“V得+動、形、主謂、數量短語”大量出現,這表明“得”的語法化又向前發展了。

(36)清泉洗得潔,翠靄侵來綠。(皮日休《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擔》)

(37)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白居易《夢舊》)

(38)照得深紅作淺紅。(皮日休《重題薔薇》)

唐代時期,“得”字表示“可能”的情況也大量出現,結構式是“V得O”。例如:

(39)只今吃飯成火,吃水成火,如何救得阿娘火難之苦。(《父母恩重經》)

表“完成”和表“可能”的“得”出現在同一結構式“V得O”,兩者的區別只能從出現的上下文語境獲知。如果“V得O”出現的語境表假設,那么“得”表可能;如果“得”出現在已知確定的語境,則“得”表“完成”[7]。

(40)尊世尊慈悲,救得阿娘火難之苦。(《大目連冥間救母大變文》)

同樣是出現在《敦煌變文集》,上述的例4和例5的結構式也相同,都是“V得O”,所指不同。例4在表假設的語境,“得”指“可能”。例5在表已知的語境,“得”指“完成”。

在唐代,出現了表可能的“V得”后面添加表結果或趨向成分的情況,諸如“去、成”此類的動詞,還有一部分形容詞。

(41)氣象四時清,無人畫得成。(方干《處州洞溪》)

(42)秦吳只恐篘來近,劉項真能釀得平。(皮日休《奉和魯望春壓新醅》)

(43)會待路寧歸得去,酒樓漁浦重相期。(鄭準《寄進士崔魯范》)

(六)“得”的結構助詞用法基本確定

宋元時期,“得”作結構助詞表“完成”已經發展得足夠成熟,基本定型,經過重新分析,“V得O”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動補結構。

(44)雪浮玉糝,月浸瑤池。咬得菜根,百事可為。(《本心齋疏食譜》)

(45)多知多解,說得慧辯過人。(釋惠洪《禪林僧寶傳》)

(46)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五燈會元》)

“得”作結構助詞表“可能”也已經發展定型,而且“V得O”可以脫離語境表示可能了。

(47)若學得不正,則所養亦非也。(呂本中《童蒙訓》)

(48)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釋惠洪《禪林僧寶傳》)

(49)劈得柴,打得水。(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

例(4)(5)顯明用于假設語境,例(6)沒有“得”皆表“可能”。到了元代,“得”作助詞占很大部分,表示“可能”“完成”等?!暗谩边€可以作為句末語氣助詞。

(50)涼風醒醉眼,明月破詩魂,料今宵怎睡得穩。(元·喬吉《[中呂]紅繡鞋·竹衫兒并刀》)

(51)怎做得蝴蝶飛錦樹繞。(鄭光祖《倩女離魂》)

(52)驀聽得馬嘶人語鬧喧嘩,掩映在垂楊下。(鄭光祖《倩女離魂》)

上述例子“得”為結構助詞,表“可能”與“完成”。

(53)一處學習來。所以略略的會得。(佚名《老乞大新釋》)

此例“得”為語氣助詞。至此,“得”從行為動詞虛化為結構助詞了。

四、“V得”的詞匯化

現代漢語有大量以“得”作為詞素的詞語(如“獲得、懂得、舍得、值得、取得”等)及慣用語(如“使不得、了不得”等),可見“得”構詞、構語能力很強?!癡得”是“得”在語法化過程中伴隨產生的述補結構,經歷了詞匯化。董秀芳(2002)指出:“如果補語的語義可以由述語的語義預測出,那么述補短語容易成詞。補語與述語在語義上聯系緊密,由于概念接近,二者之間原有的句法關系就被淡化而發生詞匯化?!盵8]在“V得”結構,作為補語的“得”與述語在語義上聯系緊密,都有“完成”義在內,易于詞匯化。而“V得”經歷了詞匯化有跡可循。

早期“贏得、取得”等為述補結構,尚未凝固成詞。

(54)取得取不得,好歹走路,怎么還在那里?(《二刻拍案驚奇·青樓市探人蹤,紅花場假鬼鬧》)

(55)何濤,你若獲不得賊人,重罪決不饒?。。ā端疂G全傳·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56)原來馬超見贏不得張飛。(《三國演義·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得”和“取、獲、贏”之間插入了否定副詞“不”,這說明在古代,“取得、贏得、獲得”等只是述補結構的詞組?,F代漢語的“贏得、獲得、取得”等為述補結構的詞,詞素之間結合較為緊密(中間不可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57)都渴望能夠贏得他人的承認。(沈從文《水云》)

(58)好在吃喝玩樂之中取得日本人的歡心。(老舍《四世同堂》)

(59)單單能獲得騎士般的那人兒的溫柔的一撫摩。(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上述三例是“V得+賓語”的結構,“V”“得”結合緊密?!癡不得”“V得”經歷了詞匯化,由結構相對松散、語義距離較遠的短語轉化成結構緊密、語義較近的詞語。

綜合上述,“V得”在漢代開始出現,為詞匯化——“V得”凝固成詞奠定了基礎?!暗谩睆脑~匯義的“獲得”這一行為動詞作為句子的核心動詞,到在連動式表示“達成”作為補語成分,而后虛化表示可能的結果,成為結構助詞。詞語的語法化在促成所在結構的詞匯化,“V得”的發展就經歷了由詞組到詞的虛化進程。

[1]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63-166.

[2] 呂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270-273.

[3]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92-200.

[4] 胡慶英.六朝以來致使義組合“V得”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8-9.

[5] 魯再萍.述補結構“V+得/到/個+C”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2:217-218.

[7] 吳福祥.漢語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1:33-35.

[6] 張明友.“V不得”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07:20-21.

[8]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17-218.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Word “De(得)” and its Impact on Related Structures

SUN Zhi-yue

(School of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word “De(得)” is studied by using linguistic data. The lexicalization and motivation of “V+ De(得)”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The word “De(得)”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t has gradually grammaticalized into a structural auxiliary word from the original notional verb. Moreover, its grammaticalization has also affected the lexicalization of the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V+ De(得)”.

De(得); grammaticalization; V De(得); lexicalization

H146

A

1009-9115(2019)01-0017-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1.005

2018-03-11

2018-05-04

孫志悅(1993-),女,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詞匯學。

(責任編輯、校對:郭萬青)

猜你喜歡
補語助詞讀音
“那”與“哪”的讀音
韓國語助詞的連續構成與復合助詞的區分
字詞篇
從《泊船瓜洲》中“間”字的讀音說開去
高校朝鮮語專業學生助詞使用偏誤調查分析
日語中“間投助詞”與“終助詞”在句中適用位置的對比考察
朝鮮語狀語在漢語中的對應情況
漢語中的補語在維吾爾語中的對應表達
淺析藏漢雙語結構助詞“的”的共性與個性
我是小字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