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理性到情感
——論《威克菲爾德的牧師》中的道德判斷轉換

2019-01-27 12:11尹丹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沈陽110819
名作欣賞 2019年33期
關鍵詞:普里爵士希爾

⊙尹丹[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沈陽 110819]

《威克菲爾德的牧師》是奧利弗·哥爾徳斯密(1730—1774)于1766 年發表的作品,是他唯一的一部小說,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作品,深得斯各特、拜倫、施萊德爾和歌德等人的推崇。小說講述的是牧師查爾斯·普里姆羅斯一家八口一開始在威克菲爾德過著殷實富足、美滿幸福的伊甸園式生活,后來卻因錯信他人而破產,不得不遠走他鄉謀生,之后又遭遇一連串不幸,變得一無所有:無棲身之所、無分文傍身、無兒女前途,但最終柳暗花明,收獲幸福。

這部小說創作于1760年至1762年間,是英國社會革命余波未消的年代: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封建王朝被推翻;1668年查理二世復辟王政;1688年光榮革命,又推翻了復辟的王朝,再加上之前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致使大眾的思想處于動蕩、迷茫之中,曾經占有支配地位的理性道德觀念,即聽從上帝的指引、以《圣經》教義為指導的宗教觀念和從家族利益出發、以整體利益為先的社會教化思想,已搖搖欲墜,無法為那些需要道德判斷的人們提供滿意的答案,迫使人們不得不去尋找新的道德判斷標準。

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the Third Earl,1671—1713)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哲學家。沙夫茨伯里雖然是一位英國哲學家,但他的哲學思想卻深深影響了18世紀的英國、法國和德國。沙夫茨伯里在英語哲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便是他的道德觀念。他把道德判斷看作是自我反思,提出道德品味(moral taste)和道德美(moral beauty)的概念,認為主觀的道德反應是基于情感、基于經驗的,類似于審美反應,是真實可靠的,是值得肯定和重視的,即:我們的內心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好的。這是18世紀人們爭論的問題,是一種試圖將啟蒙運動擴展到經驗主義的嘗試,影響了許多感傷主義小說的創作。哥爾徳斯密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創作了他的感傷主義小說《威克菲爾德的牧師》。

感傷主義小說(sentimental novels)中的“感傷”(sentiment)一詞,在18世紀的含義,《牛津英語大詞典》作如下解釋:1.對某件事的感覺;精神上的態度(贊成或反對等);關于什么是對的或令人愉快的意見或觀點;2.由情感而產生的思考或反思;3.文學或藝術中所表達的情感思緒;通過一段文字,而非表達方式,所表達的感覺或意義。也就是說,在感傷主義小說中,內心的特有感覺被認真對待,它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更能激起讀者的共鳴。哥爾徳斯密正是使用了這樣一種文學形式,將自己的道德審美主張通過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普里姆羅斯的心理成長過程表達出來,希望最大限度地得到讀者的接納。

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普里姆羅斯,是一位牧師,受過良好的教育,熟悉《圣經》,遇事能冷靜分析、理性對待,總是以《圣經》教義和社會美德標準要求自己。即便被投資人所騙而不得不花光絕大部分財產償還債務,還要遠走他鄉才能維持生計,但他像《圣經》教義所期待的那樣,“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他對投資人沒有絲毫怨恨,還鼓勵家人隨遇而安。再加上他堅持一夫一妻制,強烈反對大兒子喬治的未來老丈人威爾姆特先生續弦,而導致喬治的婚事告吹。普里姆羅斯沒有埋怨威爾姆特先生阻止了喬治和愛羅貝拉·威爾姆特的婚禮,他所受的教養不允許他那樣做。面對這一系列家庭變故,他理智地安排喬治去城里謀職,因為喬治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在城里可以謀得好職位,這樣將來就有可能恢復家族富足的生活。普里姆羅斯自己帶著妻子和其余五個子女搬到偏僻的鄉村做牧師,拿著微薄的薪水,住在著簡陋的屋子,安之若素,自得其樂。

然而,這一系列看似理性的做法,卻因為沒有意識到社會生活和環境的改變,而讓一家人一步步陷入了危機。首先,因為生活所需,他讓二兒子摩西去集市賣馬,因為普里姆羅斯認為,摩西一向精明,是全家人中最合適的賣馬人選,一定會將馬賣個好價錢。結果,集市上的人利用摩西喜歡賣弄學問這一點而欺騙了他,使他將一匹好馬換回了一副無用的綠色望遠鏡。普里姆羅斯不得不親自上陣,將家里僅剩的一匹瞎馬賣掉。結果,他被一位外表體面、談吐儒雅的紳士所騙,一匹馬只換回來一張欠條!更糟糕的是,他結交了鄉紳桑希爾這個朋友。

鄉紳桑希爾看似慈善、溫和、平易近人,普里姆羅斯的妻子黛布拉和兩個年輕貌美的女兒歐麗薇亞及索菲亞都很喜歡他,因為她們還不能接受從伊甸園墜落到偏僻的鄉村,而恰巧桑希爾這位又年輕又有財富地位的紳士對她們表示欣賞,讓她們有了借助桑希爾改變生活現狀的夢想。結果,大女兒歐麗薇亞被桑希爾誘拐私奔,不僅令全家人蒙羞,她自己也生死未卜。

在去尋找歐麗薇亞的途中,囊中羞澀的普里姆羅斯病倒在異鄉,大大耽誤了行程。后來他偶遇大兒子喬治。普里姆羅斯本來以為喬治在城里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不料喬治卻只是一個雜耍團的演員!喬治自離開威克菲爾德到了城里之后,并沒有如愿找到合適的工作,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指望喬治復興家族的希望落空了。普里姆羅斯不得不接受這又一重打擊。后來,他在酒館里遇到了歐麗薇亞。這是小說的一個轉折點,是普里姆羅斯下意識地放棄理性而轉向情感道德判斷的轉折點。

在剛剛得知歐麗薇亞上了陌生男人的馬車而失蹤的消息之時,普里姆羅斯的反應是“感到震驚”,“在此之前,她帶給我們的都是快樂??!如果她死了就好了!可她偏偏是與人私奔了,把我們家的名譽都給毀了,而我只能從別處再尋找快樂了”。雖然接下來普里姆羅斯馬上想到,也許這不是歐麗薇亞的本意,不是她的錯,但他最初的反應與莎士比亞喜劇里的父親角色是完全一致的,即:女兒就應該履行女兒的職責,以維護家族榮譽為先,不能以自己的利益為先;若做了有損家族顏面的事情,就應當選擇死亡以維護家族顏面。這正是當時社會的理性道德觀。所以當時仍處于理性思維的普里姆羅斯希望“她死了”。另外,作為牧師,他還要求自己的行為符合《圣經》教義的要求,“我特別想殺了那個可惡的人,可是《圣經》告誡我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把左臉也轉給他!’哦,雖然我不想這么做,但我會試著去做的!”這就是以理性判斷和社會道德為主宰的普里姆羅斯,一個讓讀者覺得委曲求全卻不值得同情的角色。

但是,當他在酒店里聽到老板娘驅趕一位女房客并立刻辨認出女房客正是歐麗薇亞之時,他不假思索,立刻遵循自己內心的情感,“我立刻辨認出了那個聲音是我可憐的歐麗薇亞的聲音,我趕緊沖了出去。酒店老板娘正揪著她的頭發,使勁兒往外面拽呢。我一把抱住這個可憐的孩子——歡迎你回家,不論怎樣都歡迎你回家,我親愛的差點丟了的孩子,我的寶貝,快到你老父親的懷里來。雖然那個可惡的家伙拋棄了你,但世界上有一個人永遠都不會拋棄你”。

這才是讀者想要看到的主人公的模樣。這種由內心情感所做出的道德判斷,比遵從理智所做出的道德判斷更值得稱道,不是嗎!這是普里姆羅斯在尋找歐麗薇亞的途中重病、得知喬治境遇、被舊識的管家欺騙,又加之以前的遭遇,逐漸意識到,曾經所崇尚的道德觀、價值觀都不適用了,還不如遵循自己內心的呼喚做出的判斷正確。

普里姆羅斯依賴情感做道德行為判斷之路并未終結,前路也并不平坦。當他帶著歐麗薇亞回到家里之后,不幸又接踵而至。首先,他們家唯一的棲身之所以被燒毀了,接著普里姆羅斯鋃鐺入獄,是因為他不肯向桑希爾低頭,不肯承認桑希爾與歐麗薇亞沒有關系,而桑希爾需要普里姆羅斯的承認,這樣他才能與美麗又富有的愛羅貝拉·威爾姆特小姐結婚。愛羅貝拉·威爾姆特小姐曾是喬治的未婚妻。后來,喬治也因此事入獄。歐麗薇亞因為傷心過度而病入膏肓,需要父親出獄籌款救治。擺在普里姆羅斯面前的道路再明顯不過了:向桑希爾低頭,放棄女兒的所謂的尊嚴,否認兒子的所謂的保護,不然,全家八口人就得一起命歸黃泉。然而,普里姆羅斯經受住了考驗,他不想再違心地做任何事,他要聽從內心的呼喚,他要維護女兒的尊嚴、兒子的孝心。普里姆羅斯從小說開始時的理性道德判斷徹底轉換成了情感道德判斷。

善惡終有報,他們迎來了救世主——威廉·桑希爾爵士。威廉·桑希爾爵士是導致普里姆羅斯一家悲劇的鄉紳桑希爾的叔父,是后者的經濟支柱。威廉爵士之前曾以窮人布切爾先生的身份與普里姆羅斯交好,后因為普里姆羅斯運用他的教養和社會道德標準判斷,認為布切爾另有圖謀,不值得結交。

威廉·桑希爾爵士是一位符合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學的人。文中數次提到他。在第三章中,普里姆羅斯從威克菲爾德遷往偏僻鄉村,路上偶遇威廉·桑希爾爵士。當時威廉·桑希爾爵士隱姓埋名,自稱是布切爾。布切爾向普里姆羅斯介紹威廉·桑希爾爵士,“他年輕時極其仁慈;因為那時他滿懷熱情,而這種熱情又被歸為美德,他就被這種美德帶到了極致浪漫的境地。他很早就開始朝士兵和學者的方向努力,很快就在軍隊中聲名顯赫,在文人中也享有一定的聲譽。奉承總是追隨有野心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從奉承中得到最大的樂趣。他周圍擠滿了人,這些人只向他展示了他們性格中良善的一面,因此他開始對全世界的人充滿了同情,而忽略了個人的興趣。他愛全人類;因為財富使他沒有機會認識到世上有惡人存在。醫生告訴我們,人的肌體是十分精致敏感的,只要輕輕一碰,就會感到疼痛:別人遭受了痛苦,這位先生也感同身受?!边@段“自傳”顯示了威廉·桑希爾爵士符合沙夫茨伯里所說的“人天生有德”。沙夫茨伯里認為,美德是自然的,人天生有一種同情感,仁愛是人類心靈最基本的品質;人自身的構造使他能在一切仁愛的情感和行為中發現幸福,而在與仁愛情感和行為相反的東西中發現痛苦;所以,道德的基礎不在自私與自愛,而在寬厚與仁愛;不在理性或理智反省,而在“天然”情感。威廉·桑希爾爵士的成長與成熟的過程即是將這種情感判斷如何運用得更為自然的過程。

在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見威廉·桑希爾爵士的這種自然的情感判斷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拔业淖⒁饬Ρ徊记袪栂壬臄⑹鏊?,以至于在前行的過程中,我幾乎沒有向前看,直到被家人的哭喊聲警醒。當我轉過身來時,我看見我最小的女兒正處在湍急的水流中,從馬背上掉下去,與水流抗爭。她沉沒了兩次,我沒有能力及時去救她。我的感覺太強烈了,不允許我去救她:而同伴布切爾先生意識到她的危險,立即跳入水流中,盡管困難重重,最后還是把她安全地帶到對岸。如果不是布切爾先生,我的女兒早就被淹死了?!鄙撤虼牟镎J為,道德和審美判斷一樣,都是即刻做出的,沒有經過推理和思考。它是依靠內在感官做出的。內在感官是指人天生就有的審辨善惡和美丑的能力。內在感官即是人的情感。此時的威廉·桑希爾爵士已經完全依賴情感判斷了,所以他在緊急情況下,能不假思索做出上述被人稱頌的行為。而此時的普里姆羅斯還沒有經過情感判斷的考驗,仍舊以理性判斷為主,而理性告訴他:跳下水去救人,有可能喪生,盡管落水之人是他的親生女兒!他需要時間去思考、去衡量??捎袝r候即使有時間去思考,做出的理性判斷也并不一定值得贊許?!妒穲@》中的亞當和夏娃就是例證之一。他們在決定是否吃禁果之前,都有機會有時間去思考,結果他們想:上帝不允許我吃那個智慧之樹的蘋果,可是撒旦講的理由真是太好了,那么,好吧,就讓我去嘗嘗吧!這便是通過理性思維所做出的決定,并不讓人覺得值得贊許。所以,應該抓住即刻的判斷。

小說的最后,堅持聽從內心情感的普里姆羅斯迎來了美滿的結局:在威廉·桑希爾爵士的幫助下,鄉紳桑希爾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大兒子喬治與愛羅貝拉小姐重修舊好;大女兒歐麗薇亞不但有了財產,與鄉紳桑希爾的婚姻也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小女兒索菲亞則嫁給了威廉·桑希爾爵士;曾經被投資人騙走的財產也有了著落。小說結尾皆大歡喜,進一步強化了這部小說的哲思:由情感做出的道德判斷,更為正確,更為可靠。

哥爾徳斯密在18世紀,采用感傷主義小說這一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文學形式,讓我們去思考在道德哲學里占支配地位的理性主義的可信性。其小說《威克菲爾德的牧師》向我們提供了這一問題的答案:在喪失了生活的舒適區、在傳統的道德觀念被剝離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對美好和良善的本能判斷了,這種本能判斷是值得被認真對待的。這一思考是漸進的歷史運動的產物,是回歸本源的路徑。情感判斷比理性判斷更可靠,這是哥爾徳斯密通過《威克菲爾德的牧師》所做的道德回應和社會貢獻。

猜你喜歡
普里爵士希爾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爵士三重奏
愛心樹(上)
作文
捉月亮的網
羅蘭·希爾與郵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