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文學的誤讀及譯者的操縱
——從生態翻譯學看《十五小豪杰》在中國的譯介

2019-01-30 05:33王雨奇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豪杰譯作梁啟超

齊 蕊,班 璨,王雨奇

(阜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阜陽236037)

晚清是中國近當代兒童文學的萌芽時期,一方面,晚清西方科學的譯介活動使兒童作為獨立的自然存在開始得到當時社會的認識;另一方面,時局的危機使有識之士認識到啟發童智,培養未來“新民”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西方兒童讀物包括寓言、童話、小說等多種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被大量譯介到中國。該時期的外來文本譯介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但大都局限于文本翻譯策略的探討,缺少社會環境對翻譯活動宏觀影響的研究。DeuxAnsdeVacances是儒勒·凡爾納于1888年發表的一部歷險題材的小說,以少年兒童為預期讀者,描寫了15個8~14歲的孩子在孤島上度過兩年的驚險生活,最后回到家鄉的故事。凡爾納把孩子們引入一個具有浪漫色彩的奇幻旅程,使孩子們在閱讀的樂趣中獲得成長。1902年,梁啟超先生把這部兒童文學作品譯介到中國,標題為《十五小豪杰》。梁啟超先生在譯介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操縱文本,使得《十五小豪杰》成為原作在中國的一個變異文本,原作在中國被誤讀。小說譯本問世后不斷重印,引起了轟動,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兒童文學的范疇。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金松岑曾在1905年表達了他對《十五小豪杰》的感受:“……吾讀《十五小豪杰》而崇拜焉,吾安得國民人人如俄敦、武安之少年老成,冒險獨立,建新共和制于南極?”[1]

生態翻譯學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基礎,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與選擇”學說引入翻譯領域,從生態學的視角對翻譯活動進行描寫和研究,提出了“翻譯生態環境”“適應性選擇”“選擇性適應”等概念。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2]39。根據生態翻譯學的觀點,《十五小豪杰》在中國的變異和誤讀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選擇的結果,有其必然性。由于變異和誤讀的存在,這部作品在中國的接受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接受。當時社會接受的并非原作者通俗小說的娛樂理念,而是接受了譯者梁啟超的維新思想和兒童教育理念。那么,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梁先生所譯的《十五小豪杰》在中國的變異接受?其對當前的兒童文學翻譯又有什么樣的啟示?

一、《十五小豪杰》在中國的變異和誤讀

儒勒·凡爾納于1888年發表歷險小說Deuxansdevacances(今譯《兩年假期》),最早有英譯本,后來日本文學家森田思軒由英譯本將其譯成日語。1902年梁啟超根據森田思軒的日譯本將其翻譯成中文,題名為《十五小豪杰》,梁啟超只翻譯了小說的前九回,后九回由羅普續譯。梁啟超認為自己的譯本“純以中國說部體段代之,然自信不負森田。果爾,則此編雖令焦士威爾奴覆讀之,當不謂其唐突西子耶”[3]222。然而,如果對比原作和幾經轉譯而成的梁譯,我們可以發現梁譯與法語原作之間相去甚遠,實際上,《十五小豪杰》是原作在中國的一個變異文本。

原作講述了15個少年兒童的孤島歷險故事,以少年兒童為預期讀者,是一部單純的兒童文學作品;梁啟超在譯介過程中對原作從內容到形式都做了有意識的翻譯操縱。作為原作的一個變異文本,《十五小豪杰》在中國已經超出了兒童文學的范疇,在梁啟超筆下,它儼然已成為一部啟迪民智、宣傳變法的警世之作。

(一)主題的變異和誤讀

在主旨上,原作描寫了15個8~14歲的孩子在孤島上度過兩年的驚險生活。小說中孩子們歷盡艱辛,在困難中團結互助,不斷成長,最后回到家鄉。原作者創作的目的在于“寓教于樂”,小說把孩子們引入一個具有浪漫色彩的奇幻旅程,契合了小讀者探險獵奇的心理需求,使他們在閱讀中獲得無限的樂趣;同時作者希望通過同齡人傳奇的經歷啟迪小讀者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戰勝困難,走向成熟,引導他們在閱讀的樂趣中學習人生的道理,在快樂中健康成長。正如作者在小說最后指出的那樣:

Jamais, sans doute, les élèves d’un pensionnat ne seront exposéspasser leurs vacances dans de pareilles conditions. Mais—que tous les enfants le sachent bien—avec de l’ordre, du zèle, du courage, il n’est pas de situations, si périlleuses soient-elles, dont on ne puisse se tirer. Surtout, qu’ils n’oublient pas, en songeant aux jeunes naufragés du Sloughi, mris par les épreuves et faits au dur apprentissage de l’existence, qu’leur retour, les petits étaient presque des grands, les grands presque des hommes[4]609.

筆者譯:也許寄宿學校的孩子們將永遠不會在類似的環境下度過他們的假期。但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明白,不管環境多么困難,只要有組織、有熱情、有勇氣就可以戰勝困難。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斯魯吉號上失事中的小主人翁們,經歷了嚴酷的考驗和生存學習之后,當他們回到家鄉時,小孩子長成為大孩子,大孩子成長為大人。

梁啟超在翻譯中消弭了原作的娛樂理念,在譯作中注入強烈的英雄意識,極力歌頌西方少年勇于冒險、獨立自治的精神,著力把譯作打造成為一部勵志之作。這首先體現在書名和回標題的翻譯中,原作標題為Deuxansdevacances,直譯應為《兩年假期》,而梁啟超將譯作命名為《十五小豪杰》?!皟赡昙倨凇睍ぐl小讀者無限的遐想,容易使他們聯想到“有趣的旅行”“新奇的發現”等非同尋常的經歷;而“十五小豪杰”則突出主人公的地位,贊揚了小主人翁們的英勇行為。梁啟超在回標題的擬定中使用了大量具有鼓舞士氣的字眼,如“雄心”“勇士”“探險家”“勇學童”等。梁啟超在開篇以一首“調寄摸魚兒”概括小說的內容并表明了他翻譯的目的?!懊е匮篌@濤橫雨,一葉破帆漂渡。入死出生人十五,都是髻齡乳稚。逢生處,更墜向天涯島無歸路,停辛佇苦。但抖擻精神,斬除荊棘,客我兩年住。英雄業,豈有天公能妒。殖民儼辟新土,赫赫國旗輝南極,好個共和制度。天不負,看馬角烏頭奏凱同歸去。我非妄語。勸年少同胞聽雞起舞,休把此生誤?!盵5]1

在譯作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梁啟超鼓勵少年勇做“豪杰”的意圖,梁啟超希望通過譯作,將西方少年身上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和自治精神傳達給中國讀者,希望他們能夠像故事中的小英雄們那樣勇于探索、大膽革新、克己自治,努力去開辟一番基業,而不要荒廢了美好年華。

另外,梁啟超還間或在章節的結尾處對故事進行評述,借此直接宣揚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如針對故事中小伙伴們之間什么時候上岸的意見分歧,梁啟超有感而發,甚至把孩子們之間的斗氣吵嘴延伸到黨派爭斗,繼而對黨派斗爭給予極大的肯定?!白x此回者無人不痛恨杜番,杜番亦只坐爭意見顧私利耳,恨杜番者宜自反,有競爭乃有進化,天下公例也,武杜兩黨抗立,借以為各國,政黨之影子,全書之生氣活發,實在于是?!盵5]18顯然,《十五小豪杰》已經成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有力工具。

(二)故事情節的變異和誤讀

在故事情節上,對比原作和梁譯可以發現梁啟超對原作的故事情節做了大量的刪減處理,特別是原作中的人物心理描寫。如:

原文:La tempête.—Un schooner désemparé.—Quatre jeunes garons sur le pont du Sloughi.—La misaine en lambeaux.—Visitel’intérieur du yacht.—Le moussedemi étranglé.—Une lame par l’arrière.—La terretravers les brumes du matin.—Le banc de récifs[4]7.

筆者譯:風暴——一艘失去控制的縱帆船——斯魯吉號甲板上的四個男孩兒——被撕成碎片的前桅帆——查看帆船內部——被勒得半死的少年見習水手——一個從后面涌上來的海浪——透過清晨的薄霧發現的陸地——礁石。

原作者在小說每章開篇處設置了一系列關鍵詞的索引,這些關鍵詞向讀者交代每個章節的大體故事情節,以此引導小讀者對后續故事產生閱讀的興趣。梁啟超先生在翻譯時并沒有保留原作中向讀者交代故事情節的關鍵詞索引,而是選擇套用中國古典小說中通行的章回體形式,為每個章節設置了對仗工整的回標題,如第一回的標題為“茫茫大地上一葉孤舟,滾滾怒濤中幾個童子”。這樣就使得原作中透露給讀者的具體故事情節被隱去,代之以高度概括每章內容大意的回標題。再看下例:

原文:Ilregardaavecplusd’attentionencore.

“Lamer!...Oui!...C’estlamer!”

Etlalunettefaillitluiéchapperdesmains.

Etalors,touslesdangersseprésentèrentcommeenunevisionrapidelapenséedujeunegaron.Soncoeurseserraaupointqu’ilnelesentitplusbattre!...Mais,seraidissantcontrecetteinvolontairedéfaillance,ilcompritqu’ilnedevaitpasselaisserabattre,siinquiétantqueftl’avenir!

Unquartd’heureaprès,Briantétaitdescendusurlagrève,et,reprenantlecheminqu’ilavaitsuividanslamatinèe,avantcinqheuresilarrivaitauSloughi[4]106-107.

筆者譯:他更加仔細地又觀察了一遍。

“海!……沒錯!……是大海!”

望遠鏡差點兒從他手里掉下去。

……

這時,布里昂腦海中飛快地閃現著各種困難和危險。他心里是那么的恐慌以至于都感覺不到自己的心跳了!……但他堅強地克服了內心不由自主的慌亂。他心里明白,不管未來多么令人擔憂,自己也不應該氣餒!

一刻鐘后,布里昂下到海灘,沿著原路往回走。他在五點前回到了斯魯吉號。

梁譯:……果武安大疑,自忖道,這是什么東西呢,復諦視之嘻,是海也,失望之余,望遠鏡幾脫手落地……經一刻鐘之久,他早已下岬,坐于磯上,五點鐘回到船來[5]21。

對比原文和梁啟超先生的譯文可以看出,原作在刻畫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性格方面加入了細膩的心理描寫,這是西方小說所擅長和注重的,如原文中的心理描寫使一個勇敢、細膩、樂觀堅強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豐富了布里昂這一中心人物形象。而梁啟超先生在譯文中僅僅保留了人物基本的語言和行為活動,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做了大量的刪減處理,使得譯文與原作相比在人物刻畫方面單薄了許多,此時的譯文與原作相比已然是譯者進行翻譯操作后的一個變異文本。

二、《十五小豪杰》變異的必然性

生態翻譯學以翻譯選擇適應論為基礎理論,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引入翻譯研究,認為在“原文—譯者—譯文”的三元關系中,譯者處于中心地位;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2]39。 “適應/選擇”學說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實質是“任何生命體都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生命體只有適應了自然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在翻譯過程中對于譯者來說,既要適應,又要選擇。適應中有選擇,即適應性選擇;選擇中有適應,即選擇性適應。這種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具體特征:一是‘適應’——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二是‘選擇’——譯者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6]。而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環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7]。

根據翻譯適應選擇論,譯者的身份在“適應/選擇”的不同階段發生著動態的變化。在適應階段,譯者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如目標語世界中的社會、文化、讀者等外部因素,無論譯者愿意與否,都必須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隨后譯者再進入選擇階段,即翻譯策略的制定。換言之,此時譯者本身也成了翻譯生態環境中的構成因素,那么譯者個人的思想、意識以及翻譯目的也都融入文本。根據這一觀點,《十五小豪杰》在中國的變異和誤讀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選擇的結果,有其必然性。梁啟超充分發揮了譯者在“原文—譯者—譯文”三元關系中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進行文本干預,以使譯文適應目的語翻譯生態環境的需要。

(一)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

在譯者適應階段,翻譯生態環境中的構成要素很多,但是,“要求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又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2]129因此在“適者生存”的壓力下,譯者首先需要對翻譯生態環境中各要素進行分析和判斷,決定如何選擇性地去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以實現“生存”。譯者選擇性地適應了翻譯生態環境中的要素后便進行相應的翻譯操作,即形成相應的譯文文本。在原語狀態下,文本以少年兒童為預期讀者,講述了一個具有奇幻色彩的歷險故事,讓孩子們在閱讀的樂趣中學習知識,獲得成長。原作在晚清被譯介到中國,當時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段特殊的考驗,特定歷史環境中的社會、文化、讀者等構成了《十五小豪杰》翻譯生態環境中的突出因素。

(二)譯者對社會環境的適應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霸谥袊飞?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對中國知識階層震動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歷史事件。如果說,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感受到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奇恥大辱和巨大災難,而甲午戰爭的失敗則把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擺在每個人的面前……”[3]29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學習西方,進行社會革新,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主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主張全面學習西方,并鼓吹小說在西方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小說來推動中國社會的改革和進步。民族危機和特定的時代主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梁啟超對原作主題思想的改動。梁啟超在譯作中大聲疾呼:“此兩回專表武安,就中所言‘今日尚是我輩至危極險之時,大家同在一出,緩急或可相救,若彼此分離,是減亡之道也’,我同胞當每日三復斯言?!盵5]17這充分表達了當時知識分子強烈的危機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適應特定時代的需要,梁啟超作為晚清力主社會革新、啟迪“民智”的杰出代表,有意識地在主題上替換了原作消遣娛樂的兒童文學理念,在譯作中突出勵志主題,強化故事中主人翁在困境中的英雄形象,使處于民族存亡危機中的中國讀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激勵他們像故事中的小英雄一樣在困境中自強、獨立、勇于探索,為民族興旺而“聞雞起舞,休把此生誤”。

(三)譯者對傳統敘事模式的適應

1.刪減內容。中國古典小說起源于民間說唱文學,為了配合說唱人的表演,說唱文學以生動、活潑的語言為特點,很少對人物心理進行大段描寫。受說唱文學的影響,中國古典小說,從唐宋時期的話本,到明代的擬話本,再到明清的長篇章回體小說都乏于從心理上對人物進行刻畫。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中國古典小說以描寫人物的外像、行動、語言為重點,較少涉獵靜態的、細膩的心理刻畫”[8]。傳統章回體小說以情節性強為特點,內容上環環相扣,從而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因此在章回體小說中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是需要回避的,因為大段的心理描寫會延緩故事情節的發展,降低小說的趣味性。與此相反,西方小說以人物心理描寫見長,原作中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寫突出了小主人公既勇敢樂觀又細膩敏感的性格特點,使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體豐富起來。但這些人物心理描寫割裂了故事情節的緊湊感,會讓中國讀者產生錯綜復雜的感覺,同時對于烘托譯作的勵志主題也無足輕重,顯然,充滿艱辛的故事主線、主人翁在困境中的語言和行動對中國讀者具有更為直接的激勵作用。鑒于既有的傳統文學范式,梁啟超對原作中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寫做了刪減的選擇,把精力集中于對主要故事情節的描繪上。

2.插入人物。說唱文學注重表演者與聽眾之間的交流,為了吸引聽眾,表演者會口頭設置種種故事懸念以引起后文。受此影響傳統章回體小說也習慣于設置一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與讀者進行直接的交流,以引領小說情節,吸進讀者注意力。在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下,梁啟超在翻譯西方小說時也自行加入一個獨立于故事情節的敘述者。

(四)譯者對讀者的適應

兒童文學的受眾是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作為兒童的精神食糧,兒童讀物的創作和發展與兒童觀的演變密切相關。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父為子綱”,兒童被看作成人的附屬品,“中國傳統兒童觀最本質的特征就是無視兒童的獨立人格與社會地位”[9]。

在這種兒童觀的作用下,兒童讀物在古代歷來不被重視。晚清時人們開始認識到兒童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性,主張啟迪童智,教化兒童,以培養未來國民,由此形成了晚清為救亡圖存服務的功利主義兒童教育觀。人們開始重視兒童讀物,為未來國民提供相應的精神食糧,很多西方的兒童讀物開始被譯介到中國。盡管如此,傳統的兒童讀物仍然擺脫不了套用成人文學的范式。鑒于讀者既定的閱讀習慣,加之該時期對兒童讀物的重視并非真正出于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而是出于教化兒童的功利性目的,梁啟超在敘述方式上選擇套用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因為傳統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可以拉近譯本和讀者的距離,避免讀者對原作的敘述模式產生陌生感,以增強譯作的接受效果,達到啟迪和教化兒童的目的。另外,梁啟超針對傳統兒童讀物因文言文而晦澀難懂的情況,在譯作的語言上做了文言參半的選擇。梁啟超在譯作敘述模式和語言上的處理體現了其對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中讀者因素的充分適應?!啊谑紫扔凇缎旅駞矆蟆贩制谶B載的《十五小豪杰》(1902)中,梁啟超不惜以少年得志的飽學士子之筆,勉為其難地嘗試運用更貼近民眾的白話章回體??梢?謀求以切近的方法介入國人心智,是譯者梁啟超的自覺而艱難的抉擇。而梁啟超以及清末開始的國人自主的文學翻譯,也就具有這種基于國情、導向清晰、切合當時接受者土壤的操作特點?!盵10]

翻譯生態環境決定了譯者的翻譯適應與翻譯選擇。適應原作在晚清面臨的翻譯生態環境,梁啟超主動做了多維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使譯作最大限度地被目的語世界接受,充分發揮文學作品在社會變革時期的輿論導向作用。盡管譯作在敘述方式、主題思想和人物刻畫上與原作有很大差異,但《十五小豪杰》成為當時翻譯文學作品中的“適者”“強者”,一經問世,便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目的語世界落地生根,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成為晚清一部極為成功的文學翻譯作品?!啊浯斡杏绊懙淖骷沂墙範柺客?今譯儒勒·凡爾納),他的《十五小豪杰》和《海底旅行》,是雜志中最叫座的作品,當時魯迅決心來翻譯《月界旅行》也正是為此?!盵11]翻譯生態環境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當前凡爾納的原著面臨的翻譯生態環境與晚清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梁譯《十五小豪杰》就不再是全新翻譯生態環境中的適者,也就無法在今天復制當初的轟動影響。因此,《兩年假期》要被不同時期的少年兒童接受,就需要不斷地重新翻譯,以適應變化了的翻譯生態環境。

三、結語

譯者多維度地把握翻譯生態環境的需要,并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維新思想和兒童教育理念融入文本之中,譯者的操作導致《十五小豪杰》在中國的變異并促成了晚清社會對它的誤讀;誤讀雖是對原作的叛離,但《十五小豪杰》在晚清的深度接受充分體現了翻譯文學的社會性和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發揮了文學的社會導向作用?;赝@部具有獨特魅力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我們應更加理性地看待它在中國的變異和誤讀,肯定它所產生的社會價值,這對當前兒童翻譯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選材到翻譯操作,兒童文學的翻譯要緊密貼合時代的主題,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需要,在為本土兒童文學提供新鮮血液的同時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為兒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做出應有貢獻。

猜你喜歡
豪杰譯作梁啟超
what用法大搜索
熱血青年
我的城市我的家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關于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創新問題的思考
戰地女豪杰
廈門破獄成功的女豪杰——楊淑和
梁啟超的開場白
SOME漢譯初探
英語中“吃”的表達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