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看成嶺側成峰

2019-02-01 02:30周裕鍇
古典文學知識 2019年1期
關鍵詞:病根山色蘇轍

周裕鍇

溪聲山色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蘇軾《贈東林總長老》,《蘇軾詩集》卷二十三)

元豐七年五月,蘇軾游廬山,夜宿東林寺,與住持長老??偠U師討論“無情話”,有所省悟。第二天早上,呈獻這首詩偈與??偠U師,以示機緣相投(事見《五燈會元》卷十七)。東林寺,是廬山名剎,為東晉高僧慧遠法師的道場,虎溪在寺旁不遠處。元豐三年,宋神宗詔改東林律寺為禪寺,江州郡守請??傋〕?。??偸屈S龍慧南的弟子,屬臨濟宗黃龍派南岳下十二世。

蘇軾與??傄拐摰膬热菀巡豢傻枚?,不過所謂“無情話”的討論可能與唐代南陽慧忠國師“無情說法”言論相關?!盁o情”,佛教指無生命無情識之物,與“有情”(眾生)相對?!毒暗聜鳠翡洝肪矶溯d南陽慧忠國師語,認為“墻壁瓦礫”這樣的無情之物,照樣可以說佛法,“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我們可推測,蘇軾在東林寺時,聽到虎溪溪聲終夜鳴響,看到廬山山色長年青翠,一瞬間覺悟到“無情說法”的真諦。

“溪聲便是廣長舌”,虎溪水聲淙淙流淌,源源不斷,不正像佛祖以廣長舌說法滔滔不絕么?廣長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中的第二十七相?!洞笾嵌日摗肪戆嗽唬骸笆菚r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溪聲鳴響如佛翻卷其廣長之舌,這是有聲的說法。還有一種無聲的說法,這就是“山色豈非清凈身”。清凈身,是指佛的三身之一“法身”,即清凈無相之身。既然“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那么眼前的青山為何不是法身呢?既然“墻壁瓦礫”可演說佛法,那么眼前的青山為何不可演說佛法呢?所以青山雖然靜謐無聲,同樣可以“無情說法”。孫奕《履齋示兒編》卷十稱此兩句:“以溪山見僧之體,以廣長舌、清凈身見僧之用。誠古今絕唱?!?/p>

“夜來八萬四千偈”,極言溪聲山色“熾然常說,無有間歇”,所說佛偈多不勝數。在佛經的語言系統里,“八萬四千”不是實數,而是極言數量之多?!妒┳⑻K詩》卷二十一注曰:“《楞嚴經》等‘八萬四千清凈寶目,八萬四千爍迦羅首,八萬四千母陀羅臂,皆記佛法門之數?!比欢?,蘇軾雖然領悟到溪聲山色“無情說法”之意,但此“八萬四千偈”只有在此時此刻的虎溪廬山才能真正體會,在離開當下的見聞之后,“無情說法”再也無法向他人演示傳達,所以詩的結尾稱“他日如何舉似人”。舉似,意思是舉給、舉與。就這一點而言,蘇軾的看法與禪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觀念相通,即自己個人當下的禪經驗難以在他日“舉似”他人。

總之,蘇軾憑借這首“投機偈”被禪門的傳燈錄追認為??偠U師的法嗣,列在臨濟宗黃龍派南岳下十三世。葛立方評價說:“如此等句,雖宿禪老衲不能屈也?!保ā俄嵳Z陽秋》卷十二)然而,宋代的禪門老宿并非都認可此偈。據《羅湖野錄》卷下記載:“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與烏巨行禪師為方外友。曾嘗于坐間舉東坡宿東林聞溪聲呈照覺總公之偈:‘溪聲便是……程問行曰:‘此老見處如何?行曰:‘可惜雙腳踏在爛泥里。曾曰:‘師能為料理否?行即對曰:‘溪聲廣長舌,山色清凈身。八萬四千偈,明明舉似人。二公相顧嘆服?!睘蹙扌卸U師不僅將蘇軾的七言詩壓縮為五言詩,而且在末句使用翻案法,將蘇軾的反問句改為肯定句。又如圓智證悟法師讀了蘇軾偈:“通夕不寐,及曉鐘鳴,去其秘蓄,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保ā段鍩魰肪砹┳C悟法師批評蘇軾參禪乃憑借溪聲山色,未能透過聲色之關,未能在無山無水之處真正獲得解脫。

這首偈在明代禪林才遇到真正知音。達觀真可禪師說:“眾生不悟言說法身,而為文字所轉。如悟言說法身,則不必離言說而求法身也。眉山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則言說法身與色相法身無別也。豈惟色相哉?鼻之所臭,舌之所嘗,身之所觸,意之所知,謂之臭味法身、觸法法身,亦不悖初言說法身也。故靈云見桃花而悟道,樓子聽曲聲而明心,良有以乎!”(《紫柏老人集》卷七《楞伽山寺大藏閣緣起》)這就從六根、六識相通的角度,論證了蘇軾以溪聲山色為“無情說法”,與靈云見花、樓子聽曲等公案在佛理上異跡而同趣。

廬山真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蘇軾詩集》卷二十三)

這首詩自宋以來傳播極廣,直至今天,中小學生也耳熟能詳。常見的詩歌賞析認為,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游山所見。因為廬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變化多姿,所以游人所處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相同。廬山山形總體而言是南北走向,如果橫著看過去,即從東或西看,山形就是并肩排列的坡嶺;如果側著看過去,即從北或南看,山形就是峻峭陡立的險峰。同樣的道理,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看到的景象也完全不一樣。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游人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相呢?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視野為峰巒溝壑所限,只能看到山的某個局部,具有片面性。游山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是如此。人們所處地位不同,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必然有局限性。只有超越狹小的范圍,避免自己的偏見,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這是今人的普遍看法。

歷史上有些學者從儒家認識論角度解釋這首詩,比如宋人陳善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所登愈高,所見愈大,天下之理,固自如此。雖然,孔子豈但登泰山而后知天下之小哉?此孟子所以有感于是也。東坡嘗用其意作廬山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知此則知孔子登山之意矣?!保ā稈惺略挕飞霞硪弧兑虻巧蕉兴姟罚┟魅藯钌髡f:“予嘗言東坡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蓋處于物之外,方見物之真也?!保ā兜ゃU總錄》卷一《宋儒論天外》)這樣解釋自然有其道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詩與《贈東林總長老》作于同時,題在與東林寺鄰近的西林寺壁上,寫作場景在佛教寺院里。而且“真面目”三字,也來自禪宗,即禪籍常說的“本來面目”。因此,此詩的哲理便更多與佛禪智慧相關。誠如黃庭堅所說:“此老人于般若橫說豎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安能吐此不傳之妙哉?”(《冷齋夜話》卷七)那么,這“般若”是從何表現出來的呢?

蘇軾在詩里談到觀察廬山的局限性之時,其實已暗含超越這種局限性的哲理??鬃拥翘┥?,無論站得多高,即使是在絕頂,仍然處于“此山中”,只不過是從高處往下看而已。楊慎所謂“處于物之外,方見物之真”,既然站在此山之外,則不能見出此山中的真相細節。跳出“身在此山中”的視覺限制,真正認識“廬山真面目”,這只有般若智慧能夠做到。因為這智慧超越了任何一個視覺角度,超越了橫看側看或遠近高低看,是一種全知全能的觀照。蘇軾同時代的沈括討論畫山水時說:“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保ā秹粝P談》卷十七)正可借用來說明蘇軾的觀照立場。

“以大觀小”之法,源于佛教的周遍法界觀?!独銍澜洝肪硭模骸叭鐏聿匚钣X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闭驹谥鼙榉ń绲牧?,就再也沒有觀照的局限,廬山的本來面目再也沒有遮蔽。明僧智旭更從萬法唯心的角度解釋此詩:“詩中有事有理。約事者,謂身在山中,不能盡見廬山全境,故曰‘只緣身在此山中也。約理者,東坡乃悟道之人,即事以顯理也。側看成峰,橫看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者,謂側看橫看。遠近高低。皆是心性所成?!蛔R廬山真面目者,不識心性本來面目也?!痪壣碓诖松街姓?,身在此心性中故也?!独銍澜洝吩疲骸幻詾樾?,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也?!保ā栋浲咏浺獗忝赦n》卷一)既然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那么“廬山真面目”又如何還能隱藏呢?這就是蘇軾筆端所吐的不傳之妙。

藥石同空

有病宜須藥石攻,寒時火燭熱時風。病根既是無容處,藥石還同四大空。(蘇軾《代黃檗答子由頌》,《蘇軾文集》卷二十)

元豐六年六月,蘇軾在黃州,接到弟弟蘇轍(子由)的來信,寫下這首頌。頌前有敘曰:“子由問黃檗長老云:‘五蘊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盡圓融。病根何處容他住,日夜還將藥石攻。不知黃檗如何答?東坡老僧代云?!秉S檗長老,指筠州黃檗山道全禪師。蘇轍的頌見于《欒城集》卷十二,題為《問黃檗長老疾》,與蘇軾這首頌之敘所引文字略異,“皆非”作“俱非”,“圓融”作“消镕”。由此可知,蘇軾讀到弟弟所寫《問黃檗長老疾》,于是自己寫了首頌,代黃檗長老回答。

蘇轍的頌表面看來是探問黃檗長老的疾病,但背后卻明顯帶有《維摩詰經·問疾品》的影子。佛派其弟子文殊師利到大毗耶離城去探問維摩詰居士的疾病,文殊與維摩二大士對坐共談,講說妙法。蘇轍也借向黃檗長老問疾之機而談佛法?!拔逄N皆非四大空”,五蘊,亦稱五陰、五眾,指色蘊(形相)、受蘊(情欲)、想蘊(意念)、行蘊(行為)和識蘊(心靈)?!栋闳舨_蜜多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彼拇?,佛教指地、水、火、風四種元素,認為人的身體由四大構成,而四大由空而生,所以稱“四大皆空”?!吧硇暮釉辣M圓融”,其意出自《楞嚴經》卷四:“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必M但人的身心由五蘊四大組成,即便外在的山河大地,也莫不如此。因此,只要覺悟“五蘊皆非四大空”,就可使自己的身心與外在河岳都圓融為一體。

但頌的結尾“病根何處容他住,日夜還將藥石攻”兩句,卻表明蘇轍并未真正做到身心皆空,因為他主張黃檗長老用藥石日夜治療,徹底驅趕疾病,讓身心的病根無處停留。然而,既有藥石可施,又焉得言“空”?故頌的最后兩句,使他的問疾跟《維摩詰經》二大士的問疾頗有不同,這是因為:“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睙o形之病、非身合心合之病是無藥可醫的。

蘇軾正是看到弟弟這點拘執不通透之處,于是忍不住出手,代為黃檗長老回答問疾。蘇軾的頌整個就是對蘇轍頌的一次翻案,不僅內容上翻轉,而且形式上也有意倒著寫。

首句“有病宜須藥石攻”,是接著蘇轍頌末句“日夜還將藥石攻”而來。次句“寒時火燭熱時風”,是說治病要對癥下藥,受寒時需要火燭保暖,受熱時需要清風散涼,而“火”與“風”同時又暗指四大中的兩個元素。這兩句比蘇轍的藥石治病說得更加具體,病癥也落實為寒病、熱病兩種。但這只是將弟弟的說法稍加深化,并沒有實質區別。

讀到后面兩句“病根既是無容處,藥石還同四大空”,我們才知道前兩句只不過是蘇軾樹立的靶子而已,是要用來打倒的。按照蘇轍的邏輯,藥石治病的結果,是病根無處安身。而蘇軾則故意把病根無處安身作為前提,既然病根“無容處”,說明病根已空,那么藥石無施治的對象,也就與病根一樣“無容處”。這樣一來,此頌最后的結論就又重新回到蘇轍頌首句所言“五蘊皆非四大空”,此時皆空的不僅有主體的“五蘊”“四大”,還有客體的“藥石”??梢哉f,這樣才真正把握了般若空觀的真諦?!毒S摩詰經·問疾品》:“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奔热豢諢o分別,那么病根和藥石都屬空無,以藥石治病也該否定。

這首頌雖帶幾分游戲的成分,但使用的卻是典型的禪家翻案法,把蘇轍頌的前提和結論、首句和尾句剛好顛倒過來,由此將般若空觀更翻進一層。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猜你喜歡
病根山色蘇轍
蘇轍晚年詩中“老盧”為誰?
蘇轍罵皇帝不為拆臺為補臺
夏日雨后
秋行
蘇轍:做蘇東坡的弟弟是一種什么體驗
南溝朝陽坡早春
蘇轍的詩歌創作特點研究
帶病提拔自有病根
找準“病根” 對癥下藥 精準幫扶結對貧困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