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百年家風變遷的內在邏輯

2019-02-09 06:33徐國亮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家風家庭

徐國亮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2015年春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無論何時都要注重家教家風”,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注]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頁。。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它包括家族所奉行的道德規范、所崇尚的風骨氣節、所遵循的行為準則、所追求的價值標準、所沿襲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中所特有的文化氛圍、生活習慣、言行規矩和禁忌等,共同構成的一種相對穩定并世代承襲的文化風尚。中華家風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追求,它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既有跨時代基本精神與核心價值追求的傳承,也有不同時代具體內容和形式的變遷。單就近代百年家風來看,它經歷了百年歷史風雨洗禮,沖破了各種束縛和阻撓,終于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這百年家風到底是如何變化的?它有何規律可循?其內在的變遷邏輯是什么呢?其實,家風百年變遷是有規律的,通過研究中華家風外在表現的變化,可以探知其內在變遷的邏輯。中華百年家風經歷了三次巨變,其外在表現為對家庭成員民主權利的逐漸完善,家庭民主突破重重阻礙持續向前發展,其內在變遷邏輯是對家風民主發展各種束縛的不斷超越。中華百年家風的第一次巨變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次巨變使之擺脫了封建主義吃人禮教、帝國主義野蠻戰爭、官僚資本主義無恥壟斷的三重壓迫束縛,實現了平等家風對傳統家風的超越;中華百年家風的第二次巨變發生在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這次巨變使之擺脫了家長制和私有制的雙重束縛,實現了集中家風對戶居家風的超越;中華百年家風的第三次巨變發生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這次巨變使之擺脫了體制對個性的無理束縛,實現了民主家風對集中家風的超越。

一、平等:對傳統家風的超越

對平等的追求是近百年中華家風嬗變的肇始。中華民族家庭社會對平等家風的追求有著深刻的國際和國內社會背景,同時也滿足了廣大家庭成員的內在需要。其內在變遷邏輯就是要擺脫封建主義吃人禮教、帝國主義野蠻戰爭、官僚資本主義無恥壟斷這三重壓迫束縛,實現中華家庭社會的性別平等、民族平等和階級平等。

中華平等家風的興起,啟迪于西風東漸對兩性平權的奮力抗爭??v觀世界,二十世紀前二十年是翻天覆地的二十年。在國際上,有三件大事舉世矚目: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的誕生,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四年后巴黎和會的召開,三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三件大事都與追求“平等”相關、都對中國家風的變遷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件事的實質是追求兩性平等,追求男女合法權益的平等。它助推了中國家庭社會討論女權、爭取女性解放、追求性別平等的思想巨浪。1910年,倡導“男女同工同酬”的德國革命家、國際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倡議,將每年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得到大會一致通過。[注]田潤德:《緬懷婦女解放運動先驅者——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周年》,《集郵博覽》2010年第3期。從此,三八國際婦女節誕生了。這個節日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它標志著世界各國婦女為爭取人類和平、平等、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標志著一百多年來世界范圍的女權運動在爭取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它是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它對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的婚姻家庭、家風家教以及女性觀念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第二件事,表面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為了追求國家平等,追求后發崛起國與先發崛起國在世界政治經濟地位上的平等,實質是“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注]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世界近代現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頁。;巴黎和會則是打著和平的旗幟,實質卻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注]百度百科:巴黎和會,https://baike.baidu.com/item/巴黎和會/280824?fr=aladdin。它與中國的聯系在于: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華民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這件事對中國家教和家風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它強化了民族危難時期家國情懷在中國普通家庭家教和家風中的重要地位;它使善良淳樸的中國家庭認識到,要完善對中國傳統“和”文化的教育和認知,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明白“和平靠談判換不來,和平源自斗爭”“世界由強者來制定規則,對于弱者是沒有正義和公平可言的”“平等需要經過斗爭來獲得”等基本道理。第三件事的實質是追求階級平等,追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平等。蘇聯的誕生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向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過去的革命的目的是以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而十月革命目的是要消滅剝削制度,解放生產力,實現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其實質是獲得階級的平等。這件事對當時的中國家教和家風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它使廣大中國家庭認識到,封建等級思想禁錮了人的思想,新興的無產階級家庭要沖破思想束縛必須倡導家庭民主,而倡導家庭民主首先得從家庭成員的平等做起。國際環境對中國家風變遷起到了不容小覷的影響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國內社會形勢對家風變遷的影響更為直接。

中華平等家風的旋起,應和了國內反壓迫、求解放的社會呼聲。從中國國內社會形勢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中國社會受到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中國家庭飽受著“禮教”“戰亂”“壟斷”三重欺壓。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三重欺壓,社會有識之士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通過引導進步青年抵制封建禮教,提倡男女平等,努力營造平等家風;他們通過宣傳發動廣大民眾抗擊民族壓迫,聯合全民抗日,努力營造抗戰家風;他們通過揭露官僚資本罪惡行徑反對階級壓迫,打倒四大家族,努力營造革命家風。如果說平等家風所追求的是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地位、性別、關系一律平等的話,抗戰家風則可以說是追求一種不同民族的家庭之間的關系平等,反對的是帝國主義在其他國家殖民擴張傾向;革命家風則是追求不同階級的家庭地位的平等,反對的是階級壓迫。在西風東漸、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下,近代中國傳統家庭社會風氣也悄然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等方面。相比于抗戰家風和革命家風而言,平等家風所要面對的問題在普通家庭中更普遍、更根本、更頑固,需要本文詳細剖析研究。

中華平等家風的暢行,關鍵在中華普通家庭有效抵制封建禮教。有學者認為,近代中國傳統家庭社會遭遇了“三次沖擊波”:“第一次沖擊波——放足、女學”“第二次沖擊波——女子參政”“第三次沖擊波——新文化運動”。[注]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218頁?!胺抛恪敝饕鉀Q女子身體解放問題,“女學”則是解決女性智力的解放問題。女子參政則是解決女性政治地位解放問題。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新文化運動中,一些有識之士就撰文猛烈地抨擊封建禮教,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曾在《新青年》雜志《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中說:“西人孀居生活,或以篤念舊好,或尚獨身清潔之生涯,無所謂守節也。婦人再醮,決不為社會所輕。中國禮教,有‘夫死不嫁’之義。男子之事二主,女子之事二夫,遂共目為失節,為奇辱?!煲约彝ッu之故,強制其子媳孀居。不自由之名節,至凄慘之生涯,年年歲歲,使許多年富有為之婦女,身體精神俱呈異態者,乃……禮教之賜也!”[注]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二卷第四號,1916年12月1日。他在《一九一六》中說:“夫為妻綱,則妻子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碧栒佟耙痪乓涣曛信嗄?,其各奮斗以脫離此附屬品之地位,以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注]陳獨秀:《一九一六》,《新青年》第一卷第五號,1916年1月15日。!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說:“自人權平等之說興,奴隸之名,非血氣所忍受?!訁⒄\動,求男權之解放也?!盵注]陳獨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一卷第一號,1915年9月15日。在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的男權社會,魯迅撰文《我之節烈觀》提出兩個尖銳問題來諷刺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一問節烈是否道德?”“二問多妻主義的男子,有無表彰節烈的資格?”最后分析的結論是“只有自己不顧別人的民情,又是女應守節男子卻可多妻的社會,造出如此畸形道德,而且日見精密苛酷,本也毫不足怪。但主張的是男子,上當的是女子?!盵注]魯迅:《我之節烈觀》,《新青年》第五卷第二號,1918年8月15日。這些言論都反映出新文化運動發起者們對封建禮教的深惡痛絕。他們認為要通過宣傳教育來改造國民性,要揭露傳統婚姻家庭中封建禮教對婦女的壓迫和殘害,要著力批判“三從四德”“男尊女卑”“逆來順受”和舊的貞操觀念,要呼吁爭取婦女的獨立人格,要提倡男女性別平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平等家風和良好的社會風氣。美中不足的是,他們的這些言論沒有涉及對社會制度的改造的思考。直到五四運動爆發前一個月,才有人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深刻的見解。1919年4月出版的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的文章稱:“我以為婦人問題徹底解決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婦人全體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專斷的社會制度;一方面還要合世界無產階級婦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產階級(包括男女)專斷的社會制度?!盵注]李大釗:《戰后之婦人問題》,《新青年》第六卷第二號,1919年2月15日。由此也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們的思想也是隨著運動的推移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同時讓我們認識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運動,也是一次家風變革運動。以五四運動為界,中國民主革命被劃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文化運動也被劃分為性質不同的兩段,毛澤東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里說:“‘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盵注]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頁?!皩D女問題作為社會改造的根本問題提出,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突出的特點”[注]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頁。。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們勇敢地沖破幾千年傳統意識的束縛,從不問國事到敢于走出家門、校門,走上社會,參加社會斗爭,做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領悟以前從未有過的自我意識。共產黨成立后,逐步提出以勞動婦女為主力、聯合其他各階層婦女結成聯合陣線,才開創了無產階級婦女解放運動的新紀元。伴隨著文化性質和革命斗爭實踐性質的質變,中國家庭社會的家風的性質也在這一運動中由傳統家風轉變成了平等家風。由此得出結論:平等家風是對中華傳統家風的超越。

二、集中:對戶居家風的超越

對集中的選擇是近百年中華家風嬗變的重要步驟。在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這種對集中的選擇不僅是國家對家庭制度變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家庭發展的內在需要。其內在變遷邏輯就是要努力擺脫家長制和私有制的雙重束縛,努力樹立社會主義權力集中在家庭的權威,讓家庭成員能過上更有地位、更有尊嚴、更加富有的家庭生活。

集中家風是對戶居家風在制度上的超越。恩格斯說:“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1頁。新中國家風變遷的邏輯也必須到社會制度變遷中去尋找。新中國集中家風也是由于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而誕生的。這里的所謂“集中家風”指的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和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環境下的中國家庭,以集體為單位來組織生產和生活活動,在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具有社會主義集體體制特征的文化風氣。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傳統社會的家庭實行家長制,以“戶”為單位,戶主就是家長,行使家庭全部權利,為研究之便,我們稱之為“戶居家庭”。相對于“戶居家庭”,家庭的生產和生活權利集中在集體,這樣的家庭稱之為“集中家庭”。這里的“集中家庭”是針對以往以“戶”為單位的家庭提出的新概念?!凹屑彝ァ笔俏覈鐣髁x改造基本完成后(注:這里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在農村和城鎮社會廣泛存在的家庭形式。其核心特點就是將原屬于每個家庭的生產組織權、資源配置權、勞動收益權收歸集體,按照國家發展計劃統一調配使用,每個家庭無條件服從。集體在農村的形式為“人民公社”(也有叫“生產隊”或“農場”或“林場”),在城鎮的形式則按照職業特點分為企業單位(工廠)、行政事業單位。集中家庭的最高權力在集體,集體掌控了各個家庭全部生產、生活資源,集體通過各種機構組織(如生產隊、食堂、托兒所、學校、供銷社、敬老院等等)來代行家庭各項職能(如生產職能、生活職能、保育職能、教育職能、經濟消費職能、贍養職能等),通過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來規范和引導家庭成員的思想和行為。集中家庭相比于傳統戶居家庭有三大優越性:一是集中了權利,樹立了權威,團結了人心,統一了步調;二是整合了資源,強化了計劃,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三是倡導了公德,限制了私欲,保障了合法權益,抵制了陳規陋習。由于集中家庭與整個社會體制和制度聯系緊密,集中家風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體制色彩,其家風也易受政治形勢的左右。雖然集中家庭在建立之初就存在對家庭成員的個性與自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家庭生活可能變得單調簡樸、在生產勞動中家庭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可能受到一些制約等問題,但從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境遇來看,這種對集中的選擇有其歷史進步性與合理性。但要知道,集中家庭無論是在維護國家政治威望、保障國家政權穩定,還是在支持國家所有制改造、鞏固國家經濟制度運行基礎、推行國家計劃經濟規劃,抑或是支持國家推行社會主義道德、形成良好社會風氣都比戶居家庭有制度上的優勢,這是家庭選擇集中發展路徑、形成集中家風的外在原因和條件。

集中家風的形成也是新中國家庭內在發展的需要。五十年代的新中國正處在百廢待興、制度變革的時代。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改造的基本完成,新中國的廣大家庭也面臨四大內在發展需求:一是在歷經多年的革命和戰爭之后,家庭能夠利用的資源十分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家庭資源實現家庭的整體發展、滿足所有家庭成員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和發展需求?二是如何在新社會對傳統家庭固有的等級關系做出開明的調適處理,構建新型家庭關系以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而不致顯得格格不入?三是家族傳承下來的家規家訓如何與新中國法律法規相融洽、更好地發揮家庭的教育職能?四是新中國新社會所倡行的主流價值觀念和新的家庭倫理道德精神如何貫徹落實到家庭成員的思想和言行中去?這些分別涉及家庭愿景的實現、家庭關系的調適、家庭行為的規范化和法治化、家庭倫理道德的社會化等方面發展需求。這些家庭內在發展需求如果單靠過去傳統的戶居家庭是難以滿足的,而在新社會主動選擇集中的方式是可以達到的。新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家庭的發展已經給出了答卷,雖然我們在集中家庭這條發展道路上走得充滿了艱難與坎坷,但是我們還是終于成功走了過來?;赝麣v史,我們認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集中家庭有四個特點:一是集體掌控全部權利,負責代行家庭職能;二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催生了平等互敬的家庭關系;三是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律法規取代傳統的家規家訓成為家庭生活運行的規范;四是奉行集體至上的價值觀念以及愛情與義務相統一的家庭倫理,形成了良好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主義家庭社會風氣。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家庭社會由于選擇了以公有制為核心特點的社會主義集中家庭發展道路,家庭各項職能基本上都被集體所代替、完成:家庭勞動生產功能消失,集體成為生產勞動的組織者;家庭養育職能由集體辦的食堂、托兒所、敬老院所替代;家庭教育職能由各級學校來完成;家庭娛樂職能也被集體組織、提供的舞蹈、演出、電影、廣播、游戲、游行等活動來完成。每個家庭成員儼然成為社會主義集體大家庭中的一個個的“集體人”,在這個集中大家庭中,崇尚“集體至上”“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道德,遵守社會主義法律法規,形成了“舍小家、顧大家” 的良好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其實也是由一個個小的集中家庭所形成的“集中家風”共同構成。在國家連續幾個五年計劃集中指導下,不僅解決了幾億人穿衣吃飯的基本問題,而且人口數量得到快速增長,從建國初期5億多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接近10億人,人口總量增長了近一倍,生活質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1975年的68.18歲,基本解決了全國近10億人溫飽問題,養活了“世界1/4的人口,被世界公認是一個奇跡”[注]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5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77頁。。在此過程中,全國的每個家庭還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在贏得政治上的獨立之后贏得了經濟上的獨立。此外,還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和蘇聯修正主義(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珍寶島戰爭),贏得世界多國支持并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等等。這些偉大建設成就都離不開集中家庭的貢獻和支持。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在那個集中制大家庭中涌現出許多英模人物,這些人都是來自普通勞動群眾,如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紡織工業戰線的旗幟——郝建秀、趙夢桃;大慶鐵人——王進喜;共產主義戰士——雷鋒;雷鋒式的好戰士——歐陽海、王杰、劉英??;兩彈元勛——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一人臟換來萬人凈的掏糞工——時傳祥;一團火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售貨員——張秉貴;大寨領頭人——陳永貴;大寨鐵姑娘——郭鳳蓮;知識青年的優秀代表——邢燕子、侯雋、金訓華;愛民模范戰士——洛桑丹增;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等等。在那個火紅年代,教育和醫療都是公費的,住房也采用福利分房制度,家庭成員的關系平等、互敬互愛,年輕人都追求純潔的愛情,人們生活樸實,工作熱情高漲,奉獻精神十足,人們的道德覺悟和精神狀態也達到人類歷史上最高水平,社會丑惡現象得到極大地遏制,消滅了娼妓,貪污腐敗現象降到歷史最低程度。這既是那個時代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風氣,也是那個時代的集中家風。

綜上所述,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家庭對集中的選擇,不僅是國家對家庭制度變革的制度需要,同時,也是家庭發展的內在要求。由家庭職能被集體各種組織機構所取代的外在表現,可以得出結論:其內在變遷邏輯就是要努力擺脫家長制和私有制的雙重束縛,樹立社會主義權利集中在家庭的權威,實現集中家風對戶居家風的超越。

三、民主:對集中家風的超越

對民主的追求是近百年中華家風嬗變的核心動因。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經過國家持續而全面的改革,體制對個性的束縛逐漸降低,家庭民主和個人權利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和激勵,中華家風實現了民主對集中的超越和嬗變。其內在變遷邏輯就是要努力擺脫集中體制對個性的無理束縛,培養民主法治意識,使每個家庭成員的個人合法權利日益得到不斷被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有效保護。

中華民主家風的形成,倚仗集中體制對個體自由的逐步寬容。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集中體制有效管控與個體自由行使一直是一對既互相依賴又相互抗爭的矛盾。集中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影響著社會秩序,也表征著社會文明開化程度。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歷程也呈現出權力約束對個性自由的逐漸寬容,這種寬容的空間大小實際上反映出社會的民主自由程度。在家庭社會,集中體制主要表現為家庭法律和法規制度。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說:“追求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盵注][法]伏爾泰:《伏爾泰政治著作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頁。也就是說,家庭的民主自由來源于家庭法律制度,或者說,家庭法律制度為家庭成員提供法定的民主自由。新中國成立前的婚姻家庭法主要給婚姻家庭提供了家庭關系建立、運行和結束的民主自由;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婚姻法除了提供家庭關系自由外,還給女性提供了徹底的身心自由、勞動自由、財產處置自由以及生育自由;改革開放后的婚姻法則除了維護每位家庭成員基本人權自由外,還注重保護每位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的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以及優生優育的自由??v觀五四以來的百年中國社會家庭法律制度,家庭的個體自由在逐漸寬容的體制約束中顯露出來。五四以來,中國婚姻家庭方面主要有五部代表性法律:新中國成立前的國民黨統治區和中共蘇區各有一部(1930年國民黨政府公布的《民法·親屬編》;1931—1934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蘇區婚姻法”)、新中國成立后有三部(1950年、1980年、2001年各頒布一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兩部婚姻家庭法律是在兩種政治秩序并存的社會環境下由各自政權在其統治區頒布的。兩部婚姻家庭法雖然所持的階級立場、維護的階級利益、對封建禮教以及傳統婚姻習俗的態度上還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從法律制度與家庭民主自由的關系來看,其共同特點是都放寬了對家庭民主自由的約束,體現了這一時期集中體制對個體民主自由的寬容。在家庭關系建立自由方面,都規定了男女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例如,《民法·親屬編》972條曰:“婚約由男女當事人自己訂定?!碧K區婚姻法第一條、第四條明確規定“男女婚姻,以自由為原則”“必須經過雙方的同意”;兩部法律都實行“一夫一妻制”,都禁止納妾(例如,《民法·親屬編》985條曰:“有配偶者不得重婚”;蘇區婚姻法直接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兩部婚姻法都有禁止娃娃親和童養媳等陋習的條例;在家庭關系運行自由方面,都提倡男女法律地位平等,在處理家庭事務方面有平等的處置權和自由(例如《民法·親屬編》967、969、970條規定親屬關系、計算姻親辦法破除了封建禮教觀念;蘇區婚姻法規定:“在結婚滿一年,男女共同經營所增加的財產,男女平分,如有小孩則按人口平分?!盵注]韓兆龍、常兆儒:《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第4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789頁。);在家庭關系結束方面都維護“離婚自由”[注]戴偉:《中國婚姻性愛史稿》,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384-401頁。。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除了提供基本的家庭關系自由外,還堅決打擊了黨內惡霸作風,清除了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取消了妓院,根絕了纏足,保護了婦女的身心自由和人格尊嚴。1953年全國離婚案件共120萬多件[注]戴偉:《中國婚姻性愛史稿》,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420頁。,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離婚高潮。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婦女平等地獲得了土地耕種權、勞動生產權和收益權,經濟上獲得了徹底的獨立和自由。1952年全國女職工有一百五十余萬人,1958年增加到四百萬人以上,而1986年猛增到四千五百萬,占全國職工總人數的36.3%。[注]龔佩華、李啟芬:《中華民族親屬團體史》,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頁。大躍進中,出現了不少以“穆桂英”“花木蘭”名義為頭銜的各種婦女生產勞動單位。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不少“鐵姑娘隊”“女子鉆井隊”“女子采煤隊”“女子架線班”[注]戴偉:《中國婚姻性愛史稿》,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427頁。。雖然在今天看來,這些做法顯得有些違反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婦女勞動保護法,但放在當時的家庭社會大背景來看,卻極大地提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婦女的革命工作熱情也空前高漲。全國范圍內的妓院全部封閉后,婚外性行為也就隨之被取締,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的性忠誠得到有力保護。在那個物質生活不太豐富的年代,家庭中的婚育與性是自由的,婚姻家庭倫理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一時期的人口增長迅速。這些都表明,在集中家庭時期,家庭個體的自由得到體制的足夠的保護和寬容。改革開放后,1980年和2001年兩部《婚姻法》除了強化家庭成員基本人權自由保護外,在婦女參政議政、每個家庭成員文化教育發展以及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自由等方面,都給了充分尊重和保護。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婦女代表只有一百四十七人,占代表總人數的11.9%,而到了1983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婦女代表上升到六百三十二人,占代表總人數的21.2%[注]龔佩華、李啟芬:《中華民族親屬團體史》,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頁。;2019年全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婦女代表七百四十二人,占代表總數的24.90%[注]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6445541261793219.html。。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國五十歲以上婦女,文盲、半文盲占91.65%,她們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前錯過了受教育的機會。改革開放后,婦女受學校教育人數有了極大提高。1982年,在全國科研人員中,婦女占27.74%,在工程技術人員和農村技術人員中占17.53%,在科學技術管理人員和輔助人員中占71.06%[注]龔佩華、李啟芬:《中華民族親屬團體史》,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頁。。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國現階段家庭規模變小(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人口趨于老齡化(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6.29%;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91%,這說明家庭成員的醫療衛生保健水平得到提高,人口壽命提高)、遷移流動人口增加(2009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2.11億人)、受教育程度在上升(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文盲率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注]百度百科: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https://baike.baidu.com/item/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5005655?fr=aladdin。。以上數據表明,我國改革開放后,婦女參政議政數據提高表明婦女在婚姻家庭以及國家政治生活中男女平等地位、參政自由得到有效保護;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和文盲率下降說明家庭成員的文化教育發展自由得到有效保護;家庭戶規??s小、生育水平不斷下降、人口壽命不斷提高、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表明家庭成員生活方式的自由得到有效保護。

中華民主家風的維護,依靠良法善治對個體權利的精心呵護。對民主自由的維護,就是對個體權利的維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家庭的民主權利得到有效保護,民主和睦的家庭風氣吹遍神州大地,整個社會迸發出令世界震驚的發展力量。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會上總結道:“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更加豐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樣,掌握著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展現出氣吞山河的強大力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上升40.6個百分點。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注]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共產黨員》2019年第1期。這些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對中華民主家風的維護,得益于中國良法善治對個體權利的精心呵護。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經過國家持續而全面的改革,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國家集中體制對家庭個體自由的逐步寬容,家庭民主和個人權利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和激勵,中華家風實現了民主對集中的超越和嬗變。中華百年家風內在變遷邏輯就是對家風民主發展各種束縛的不斷超越。

猜你喜歡
家風家庭
家庭“煮”夫
家風伴我成長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家風伴我成長
戀練有詞
百家姓看“家風”
百家姓看;家風
錢學森的家風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