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SICU護理敏感指標監測對血管內介入術后皮下血腫發生率的影響

2019-02-11 15:05雍海榮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電子版) 2019年34期
關鍵詞:穿刺術皮下血腫

雍海榮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神經外科ICU,安徽 蕪湖 241001)

血管內介入治療是顱內動脈瘤患者首選的治療手段,約85%以上血管穿刺部位是股動脈。穿刺部位的皮下血腫是介入術后最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為2.1~8.9%[1]。我科將血管內介入術后皮下血腫發生率設為護理敏感指標,作為護理質量監測項目之一,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選取對象

2017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科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共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選取2017年3-12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患者30例為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在28-76歲之間,采用傳統護理方法;選取我科2018年1-10月收治的顱內動脈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患者30例為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在26-71歲之間,采用護理敏感指標監測管理。對照組和觀察組在性別、年齡、GCS評分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術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行神經外科常規護理。術前常規準備,術后沙袋壓迫6-8 h,臥床24 h,穿刺側大腿伸直并制動,每隔2h 觀察術區有無出血、血腫、皮溫、皮色及足背動脈搏動、繃帶有無移位、松解等。

1.2.2 觀察組:對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術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行護理敏感指標監測管理。具體如下:

1.2.2.1 全體成員參與護理部/科室開展敏感指標知識學習,熟練并掌握敏感指標的實施的目的、方法、評價要求,并利用QCC手法發揮頭腦風暴制定本科室敏感指標項目,詳細學習血管內介入術后皮下血腫發生的原因及緊急處理措施。

1.2.2.2 制定《穿刺術后皮下血腫風險評估單》包括①自身因素:年齡、凝血功能、病人意識、體重指數、既往有無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消化道潰瘍等病史。②人為因素:術中穿刺、拔鞘情況,壓迫時間及方法、肢體制動等。③藥物因素:術前應用抗凝藥、擴血管劑、溶栓劑等《敏感指標監測記錄評價表》。

1.2.2.3 專人負責,由主班老師每日進行患者的信息數據的收集。

1.2.2.4 具體措施:術前健康教育,肢體伸髖位練習,在圍手術期連續動態的評估及觀察。要求責任護士術前完成風險評估記錄,術后了解患者是否使用血管封堵器、拔鞘方式及手術時間等,并用自制的肢體定位按壓裝置按壓穿刺點6-8 h,臥床24h,翻身或搬動病人時髖關節應處于伸直位,意識障礙的患者穿刺側下肢給予約束帶固定,清醒患者囑右下肢制動,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敷料情況,每隔15min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血腫、皮溫、皮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按壓裝置有無移位、松解等。術后病情平穩改每小時評估1次,連續評估3d。根據評估情況,給予高危預警。關鍵時段重點觀察與護理。做好記錄,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主管醫師。若無異常變化,一般手術后24h解除壓迫。

1.2.2.5 做好風險預案:如出現小血腫壓迫時間可適當延長,對于較大的血腫早期冷敷,后期可熱療或理療。

1.2.2.6 每月進行數據統計,通過敏感指標監測評價表,計算皮下血腫的發生率。計算公式為:穿刺術后皮下血腫發生率=單位時間內穿刺術后皮下血腫發生的例數/單位時間內穿刺術后患者的總例數*100%,計算出敏感指標監測結果。并就其發生的原因展開分析討論及改進,護士長/危重質控組長定期跟蹤措施落實情況,每季度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和評價。

1.3 統計學分析

以 SPSS 13.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通過持續的敏感指標監測,進行不斷的質量監督管理及改進,穿刺部位皮下血腫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具體數據如下

2.1 兩組皮下血腫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皮下血腫發生8例,占26.67%(8/30)。觀察組皮下血腫發生2例,占6.67%(2/30),經過x2檢驗,P<0.05,兩組皮下血腫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在護理質量管理上,“沒有測量就沒有改善”,只有借助科學的測量工具準確地測量護理質量的水平,才能不斷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從而提高護理的質量[3]。股動脈穿刺是經常用到血管介入穿刺部位,介入術后6h內穿刺處易出現局部血腫[4]。不僅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會導致患者的費用增加,而且血腫會壓迫周圍血管和組織,血流動力學的發生變化,易形成下肢DVT、下肢動脈出現狹窄閉塞,局部出現感染等情況。如形成假性動脈瘤,活動性大出血致休克的發生,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5]。本研究將血管內介入術后皮下血腫發生率作為我科敏感質量指標進行監測,結果對照組皮下血腫發生率為26.67%(8/30)。觀察組皮下血腫發生率為6.67%(2/30),明顯低于對照組,通過敏感指標監測,讓護理人員能早期識別和處理患者發生血腫的危險因素并進行預警,可有效地降低皮下血腫的發生率,幫助護理管理者通過客觀數據信息了解護理質量的動態變化,進而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改進不足,進行PDCA的良性循環改善護理質量,讓患者受益。

猜你喜歡
穿刺術皮下血腫
產前診斷羊膜腔穿刺術改期的原因分析
奧曲肽持續皮下泵入給藥在惡性腸梗阻姑息性治療中的作用
穿刺顱內血腫消除術在基層神經外科臨床應用
CT混雜征對腦出血血腫擴大的預測價值
皮下結節型結節病1例
下肢平滑肌肉瘤誤為慢性血腫1例
鋸齒狀縫線皮下埋置面部提升術臨床應用(附140例)
會陰側切皮下美容縫合法在會陰側切口縫合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張震東前房穿刺聯合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療效
立體定向穿刺術和開顱手術治療老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