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伯特·貝哈爾與羅賽里奧·馬奎特的情感紀念碑

2019-02-18 11:13特雷莎·維拉
公共藝術 2019年5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

特雷莎·維拉

摘要:由羅伯特·貝哈爾與羅賽里奧·馬奎特合作組成的R&R32作室,是一個將視覺藝術、建筑、設計和城市空間交織在一起的跨學科“實驗室。。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他們是“充滿希望的建筑師”,將故事與空間編排在一起,游走于個人與公共、平凡與卓越、詩意與政治之間。他們的作品消除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邊界,為營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提出充滿想象的方案。本文通過介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R&R工作室的藝術創作特征——即運用超現實主義的設計方式,創造一個強大的公共空間,從而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關鍵詞:R&R工作室;公共空間;情感紀念碑完美物體

對藝術作品之所以能有多種詮釋,是因為作品本身展現出了多樣化的意象。R&R工作室的作品在做到這一點的同時,又能創造出沖突感,使觀者難以釋懷。這些作品中截然相悖的意象不斷碰撞,產生出火花,卻無法和解:最終如何對一件藝術品進行詮釋,說到底還是要觀者糅合各個層面的意義,整合出他們自己的解讀。

與此同時,符號的強大力量在于其具有特定的形態特征:穩定、簡明、封閉,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喚起記憶,輕易識別。正如R&R工作室的設計師羅伯特·貝哈爾(Roberto Behar)與羅賽里奧·馬奎特(Rosario Marquardt)對符號所做的定義:這是一個“動態對稱”的系統。R&R的藝術項目能讓人做出截然相反的解讀,但這些對立并不會讓作品的形式顯得支離破碎或面目模糊,恰恰相反,作品呈現出的是一種線條清晰、重心平衡的視覺氣質。

與雷內·馬格利特(Rend Magfitte,1898-1967)的畫作類似,這種超現實主義的設計表達無意于粉飾與遮掩,而是毫不猶疑地將自己呈現在明亮的光線中:它將線條犀利的圖形置于單一的背景之上,因此哪怕是一小塊色彩的移位都會觸發觀者一系列的內心反應。馬格利特作品中的藍天是如此的真實而虛幻,畫面中完美圖形所隱藏的微小的不規則,就是創作者有意留下的“裂痕”,足以讓人玩味。正如其作品《風之聲》(1931),呈現的是明確而完整的形式:三個飄浮在天空中的球體,它們不可名狀,讓人匪夷所思。

設計師羅賽里奧·馬奎特與羅伯特·貝哈爾所創造的公共藝術建筑體量巨大,如天神般巋然不動,與當下流行的隱喻、沉浸、互動式的廣告方式似乎截然相反,但他們的作品本就無意于拜占庭藝術那種用平面線條和平涂色彩塑造動態的偽視覺效果,反而屬意于用作品的實際形體進行直接表達:創造一個強大的公共社會空間以形成強大的動態向心力。

他們的作品色彩強烈,但并不會給人以黑白對比式的撕裂感:羅賽里奧和羅伯特受墨西哥建筑師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ctgan,1902-1988)等人的啟發,將對比色進行了重新調和——柔化了現當代藝術風格中銳利的色彩,調整后的夢幻般美麗的顏色對比對傳統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他們的作品總是呈現出一種深刻、溫柔的情感效果,仿佛在無聲的對話中透析我們的一切,留下無限柔情。而在這樣睡著般的靜謐中,我們卻更想要去追問,無法就這樣走開。羅賽里奧和羅伯特對他們的作品充滿信心——這些作品不是急于去展示什么曲折的情節或表達的焦慮,它們龐大的形體無聲面對著渺小的觀眾,散發著寧靜、慈悲與寬容。這種龐大與弱小之間的相安無事,又帶給我們一種若有若無的詼諧感。

《M》:單義與多義

羅賽里奧和羅伯特的第一個大型作品要追溯到1996年邁阿密市的百年華誕。這是現代城市史上的首個百年慶典活動,它要傳達的是邁阿密作為一個現代都市,已建立起良好的基礎,未來可期。為此,兩位設計師將市里的一處地鐵入口設計成世界最大的字母“M”。雄偉的“M”與渺小的人們在此相遇時,這高大的字母卻讓人想起小時候最常把玩的拼讀玩具字母——這世界已然顛倒。

正如喬治·德·基里科(Gio rgio DeChirico,1888-1978)抽象作品中所畫的一塊餅干,巨型《M》的實際功能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幫行人迅速找到地鐵入口。但它驚人的比例很容易引起路人不經意的解讀。這個巨型放大版的兒時字母玩具,可以作為很多單詞的首字母:邁阿密(Miumi)、都市(Megulopolis)、奇跡(Miracle)、記憶(Memory)、母親(Mother)……可謂是“具有多重意義的模型”。姓名決定論認為,名字預示命運,這一作品名為“M”,可以作為單詞的首字母,給路人腦海中的故事起一個頭。

由此,類似的城市地標擺脫了單一的功能性。它們與城市中的特定地點緊密相關,卻又以與周遭環境極不協調的面貌出現,調皮地向路人展示自己。普通建筑施工關注的是能不能“滿足功能需求”,而此類地標更像城市的點睛之筆,意在追問。就像這座名為《不分你我》的藝術地標,立于邁阿密市中心兩座高架橋的匯合處,對當代城市里公共空間的日益局促進行著無聲的詰問。

《不分你我》:公共與私人

《不分你我》是羅賽里奧和羅伯特所創作的“公共與私人”主題下眾多作品中的一件。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藝術家、作家阿爾伯特·沙維尼歐(Alberto Savinio,1891-1952),他的作品很像是喬治-德·基里科的孿生兄弟,但由于在風格上的弱化而更具多面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其畫作《玩具紀念碑》(Monumento ai Giocattoli),畫面中是堆放在一起的彩色條紋、各種多面體、玩具和齒輪,就像兒童在發展出邏輯認知階段之前玩玩具的方式?!恫环帜阄摇氛菑陌柌亍ど尘S尼歐作品的這種風格中獲得了靈感,將玩具堆疊。

他們的作品往往讓我們想起形容詞“monumental”(紀念)的詞源:它由名詞“monument”而來,其在拉丁語中由“monere”(記住/警示),加上名詞后綴“mentum”組成。Monumental所包含的公然與昭示之意給人以很強的距離感,它的反義詞則是“intimate”(親密無間)。氣勢宏偉的玩具立柱“不分你我”,與后面黃色的長椅和菱形方格圖案的墻面一起,創造出一種既嚴肅警醒又親密無間的獨特效果。

《不分你我》尋求與公眾和社會的對話,喚起成年人對自己孩童時代的溫暖回憶。R&R工作室通過簡潔、精確的表達,試圖建立起公眾的情感紀念碑,通向我們極其個人化的情感過往。成年的我們已是滿身風雨,而當目光停留在這座紀念碑上,耳畔響起的是最完美動聽的童年歡歌。對《不分你我》的直接記憶來自披頭士樂隊的同名歌曲(也是副歌中一直重復吟唱的一句),就像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到的那塊喚起他童年記憶的瑪德蓮娜蛋糕,不用言語,熟悉而深刻的感官記憶讓某一時刻瞬間重現。我們對過往尋聲而去,同時通過這樣的公共藝術作品而感到個人記憶與這座城市產生共鳴,似乎他人也能看到我們腦中的畫面,聽懂我們內心的聲音。此刻,我們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然而,拉丁語“monere”含有警示之意,驀然間投下一片陰影,現實暗淡——“monere”的詞源來自希臘語“mnemeio”,意為紀念某位杰出人物生平的墓碑。至此,充滿希冀的童年與生命的終點在這里交匯,產生了又一對矛盾。這樣的沖突在R&R工作室的最新作品《超新星》(2018)上得到了迫切的體現。

《超新星》:細節和宇宙

“超新星”多年來一直是R&R工作室的研究項目之一,直到2018年4月才在著名的加州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上最終落成。超新星(據說羅馬人最早看到新星爆炸時發出的光芒)是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來自超新星爆炸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恒星的形成,是新與舊的代謝更迭?!冻滦恰纷鳛闃O具象征意義的作品,在代表了壯闊而完美的宇宙活動的同時,同樣代入了經典玩具的形狀和色彩。憑借其本身所體現的矛盾性,“超新星”不僅僅象征著宇宙的中心,更像是引導觀眾對城市的整體審美思考的一個符號。

《超新星》并沒有追求未來主義的效果,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有著文藝復興氣質的“玩具”式作品。R&RI作室如裝飾16世紀充滿了幾何圖形的烏托邦城市一般,用“超新星”點亮了整個印第奧市。在印第奧周圍沙漠中的滾滾熱浪中,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似乎得到了回歸,《超新星》放射出光芒與色彩、活力與希望,與整個活動相得益彰。它本身的設計吸收了著名意大利畫家、數學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1475)的透視法。保羅沉迷于透視,對他來說,精確的消失點比任何事物都更加永恒:世界是某種模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反過來。

《超新星》以玩具的面貌出現,把我們兒時那個小小的玩具無限放大成對一個完美社會、和諧宇宙的企盼與尋覓。文藝復興時期新柏拉圖主義的捍衛者馬爾西利(Marsilio Ficino,1433-1499)曾把貧窮的、不安分的人類靈魂比作宇宙的第三類實質,只有它才能將易逝的人間俗世與無限的神圣維度最終連為一體?!冻滦恰泛诵牟课坏恼骟w是數學上僅有的五種正多面體之一,由五邊形平面組成。而眾所周知,柏拉圖是稱“正十二面體代表了宇宙真實形態”的第一人,這位《理想國》的作者、許多烏托邦城市的開宗者,試圖在最不起眼的小物體和無限巨大的維度之間,尋找它們隱藏著的共同的全等形?!俺滦恰本拖袷巧袷サ脑煳镎咴谕鏀S骰子游戲中的一枚宇宙玩具。

正多面體在15世紀極具吸引力,發掘萬事萬物中的幾何形態成為研究風潮。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5-1492),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兼數學家,對只有五種正多面體的想法深深著迷。他不僅將正多面體作為自己繪畫構圖的“指南”,還寫了一篇名為《五種正多面體手冊》的論文,認為繪制多面體是練習透視視角的有效工具。

前面提到的保羅·烏切洛也是一位沉迷于多面體魅力的畫家。他在15世紀早期以正十二面體為基礎,在威尼斯圣馬克大教堂的馬賽克地板上繪制了一個立體芒星的圖案。這比天文學家開普勒在已知的凸多邊體上添加新的正凹面形要早一個半世紀,打開了描繪宇宙形態的大門。

《消失的足跡》:模型與現實

羅賽里奧和羅伯特在許多藝術作品中都運用了芒星的形狀:雕塑、噴泉,甚至小島的邊緣(《邁阿密之島》,2004)。同時,寧靜理想的第三空間也常常出現在他們的眾多創作中。從建筑模型《消失的足跡》(2000-2017),到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PAMM)里十二英尺之巨的《紙牌屋》(2003),這些作品雖然大小各不相同,但都在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中不斷被重新解讀,從而獲得新的意義。R&R工作室這一系列的作品,組成了一個微型的烏托邦城市,它不僅僅集結了多件“建筑模型”式的藝術品,更打造了一個概念上的城市空間,讓各件作品在這里相遇、重組,表達全新的理想與詩意。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從當代美國大都會的水泥森林中生長出來的烏托邦。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筑設計師布魯內萊斯基曾用暗箱上的方孔來研究透視,而后人在其基礎上發明了一種叫魔幻燈的幻燈機,將描繪故事畫面的簡約線條和夢幻般的人物形象投射到墻上。這再次證明,人們的童年經歷是許多創造的源泉。因此,R&R工作室試圖提醒我們,與人的情感視角相比,物理視角顯得不那么重要。如果人的精神可以如孩童般自由嬉戲,那理想城市的畫卷就會像我們童年劇場的背景幕布,任由記憶投射。著名意大利畫家、建筑家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1931-1997)曾對“童年劇場”進行過注解,認為它上演著“私密、唯一、不斷重復的劇情”。R&R工作室創造的這一片城市廣場,就是羅西理論原型的綜合、具體的體現。廣場上集結了如金字塔般雄壯高聳的著名建筑,也有不堪一擊,卻反映我們意識中建造愿景的“紙牌屋”。

《客廳》:打開與關閉

《客廳》(2001)是R&R工作室在邁阿密藝術街區設立的露天作品,它正是“童年劇場”的最佳寫照。作品由兩面墻體構成的屋內一角和一方屋頂搭建而成,簡直就是家家戶戶都能見到的客廳場景一瞥?!犊蛷d》就像舞臺布景一般引人注目,里面的所有物品都按照真實場景的定義排列放置,現實世界的混亂在這薄薄的兩面墻壁間被遏制、馴服。作品利用一個私人建筑的外墻,在藝術街區的露天廣場上直接地展現了一個巨大而溫馨的空間。

當代著名藝術家朱麗葉·岡薩雷斯(Julieta Gonzalez)評論說,羅賽里奧和羅伯特的作品能夠“優雅而簡潔地將最常見、最不足為奇的體驗反轉”??吹健犊蛷d》的人立刻就會在腦海中投射出一間日常生活中的屋子,這強化了作品的奇特之處:本應是室內、私人的家居場景,卻被打開來給人看,展示著社會規范告訴我們應該去隱藏的東西。它散發著周邊空曠的街道和平實的空間所缺少的溫暖,這讓看到它的路人感到一絲焦慮不安:這樣露天敞開的屋子可能很快就會變得破敗不堪,或者被廢棄,尤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家,二三十年就把建筑物推倒重來是常有的事?!犊蛷d》以其造型對此提出了一個“只存在想象中的解決方案”,這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既為虛構,如何能解決現實問題?然而,作為被賦予了自由想象力的解決方案,它本身就足以打開無數的可能性,成為解決問題的開端。它創造性地填補了當今世界新興城市中嚴重缺乏的公共空間,試圖代替圍墻高筑、門窗緊閉的城市里的冷漠。

《面具》:流行與高冷

布魯塞爾的城市國際中心博物館巧妙地翻新了R&R的藝術作品《野蠻與烏托邦》:充滿拉美風情、色彩繽紛的彩帶如同喜劇演員的演出服一樣掩飾了建筑物的外觀,從根本上改變了它的氣質。博物館本是一個嚴肅、高冷的官方文化機構,可一戴上“狂歡節的面具”,就換上了如春風拂面般的燦爛輕盈的形象。這使得藝術更得以接近每一個走過的路人,而不僅是服務于那些常逛博物館的人?!睹婢摺凤@然運用了通俗文化的元素。它由拉美國家中家家戶戶或小吃店里常見的厚塑料條組成,這種裝置相當于門簾,既能保持室內通風、交流方便,又有阻隔蒼蠅飛蟲的功能。這樣接地氣的條狀門簾的源起,與《面具》的巨大體量形成了沖突:這簡直是一個由十三米高的彩帶做成的塑料萬花筒!當被徐來的清風揚起時,這些巨大的彩帶翩翩起舞,效果真是不可名狀。

對諸如塑料、小飾品等通俗物品的使用深受兩位藝術家的喜愛。這也正如巴西藝術家莉娜·博·巴爾迪(Linct Bo Bardi,1914-1992)所做的,這類創作重新喚起對民俗中不起眼的小物件的關注。R&R從一美元商店的貨品中汲取靈感,以大規模的公共藝術形式對它們進行再造和提升,賦予全新的意義。例如在麥迪遜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作品《消失的城市》(2008),就是另一件以門簾為意象的作品,展廳中的很多通道和空間隱藏在彩色門簾的后面,需要觀眾去發掘。這一主題下還有眾多的類似作品,比如勞德代爾堡新藝術博物館的建筑項目、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及棕櫚灘當代藝術學院的各種藝術裝置。

在邁阿密市中心懸掛的《花朵的力量》的旗幟,也是R&R的作品,塑料花也被賦予了詩意。這件作品違背了作為旗幟本身擁有的分類性質,完全不再是強調單一群體和邊界,而意在將所有人聚集在一起:這面旗幟上沒有人工創造和選擇的排他性符號,而是落滿了自然與色彩——這才是不分國家、不分種族與群體的共有元素。

2016年科切拉音樂節的一塊奇特的大型廣告牌上也出現了塑料花元素——音樂的語言就是愛的語言,是許許多多古巴、墨西哥和拉美移民的共同語言——見過作品《多多吻我》(2016)的觀眾一定都會這么說。

《我愛你》:付出與收獲

《我愛你》(2016)是一個改變了邁阿密地標性天際線的項目。位于高樓樓頂的廣告空間(廣告在城市中無處不在、無比強大,是對藝術的暴殄),曾時刻用“買一贈一”的標語對路人狂轟濫炸,不斷提醒他們對物欲的不滿、對自我的苛責。如今,作品《我愛你》取而代之,呈上一件心意滿滿的禮物。它受到猶太作家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1905-1994)的啟發,替這座城市推翻貪婪和消費主義的統治,試圖與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對話,告訴他們:我愛你。一直以來,我們所住的城市不是要求我們提供某些東西,就是立規矩、發通知,它曾幾何時嘗試與我們真正溝通過}有了《我愛你》,城市的公共空間第一次向它所愛的人們獻禮,或耳語,或向著天空大聲喊出在他們最柔軟的心底小心守護的這三個字。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
試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要點及措施
公共空間突發事故災難逃生應急導識研究現狀
公共視覺傳達系統在歷史博物館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購物中心公共空間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儒學轉型與民間社會的新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