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古堂書目》版本考*

2019-02-20 04:36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朱文書目差異

趙 嘉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1 問題的提出

《述古堂書目》最早由伍崇曜于道光三十年(1850)收入《粵雅堂叢書》,始有刻本,在此之前皆以鈔本的形態流傳。目前被認為最早的鈔本,現存國家圖書館,藍格,版心有“述古堂”三字。此本曾經傅增湘收藏,傅氏在其《藏園群書題記》著錄云:

此述古堂原稿本,凡十卷,竹紙,八行,綠絲闌,版心有“述古堂”三字。前有遵王自序,又后序一首。舊為江都汪氏所藏,有“汪”,朱文,圓?!跋矊O”,白文,方?!爸苡颀R金漢石之館”,朱文,長方?!皳P州汪喜孫孟慈父印”,朱文,方。諸印記?!黝愔袝r有朱墨識語,其為手定初稿殆無疑矣[1]。

通過上文我們可知,此本有前序、后序,共分十卷,傅氏依據書中有識語以及印有“述古堂”字樣的格紙,認為此本為錢曾《述古堂書目》的手定初稿。

此后各種書目基本采納了傅氏的判斷,如《四庫存目標注》中羅列《述古堂書目》版本18種,將此本置于首位[2]1329-1330?!独m修四庫全書》《四庫存目叢書》均將此本影印收錄。

然而,筆者通過將此本(以下簡稱“述古本”)與其他鈔本在序文及分卷等方面加以比較,由此發現此書存在疑點,不足以證明其為錢氏“手定初稿”。而在比對的過程中,我們又可以發現這部書目在傳鈔的過程中出現了以往刻本書籍中較為少見的現象,值得借鑒。

2 《述古堂書目》最初形態的特點

《述古堂書目》的最初形態與“述古本”在卷數、前序、后序上并不一致;另外,此書中序目之有無以及兩種序目的差異,都共同反映出此書在最初形態上的一些特點。

2.1 卷數

“述古本”有前序、后序,均為錢曾撰寫,其中錢氏在后序中明確說明此本分為十卷:

余歸,遂發興叢①書于堂,四部臚列,援毫次第,頗效焦氏體例,稍以己意參之,厘為十卷,浹辰始畢[3]426。

同時,《四庫存目標注》又較《藏園群書經眼錄》對“述古本”的產生年代作出進一步推斷,認為其是清初鈔本,主要依據是前序撰寫的時間及書中的避諱字:

自序云:“己酉清和,蕙蘭香中獨坐,詮次家藏書目告蕆?!敝蔷幊捎诳滴醢四?。卷內玄字不缺筆,知猶當時清本。[2]1329②

也就是說,“述古本”是清初手定清稿本,應該作于康熙八年(1669)左右。筆者據此以為,如果“述古本”出現在這一時期的話,那么之后的鈔本應該大部都是十卷本才符合邏輯,然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首先,成書于乾隆時期的《四庫提要》在存目中著錄此書,為浙江巡撫采進本,不分卷。如果此書早在康熙初年便已經是十卷本,而乾隆時所征集之本為不分卷之本,這種情況較為可疑。

其次,筆者查閱了幾種清代的《述古堂書目》鈔本,發現卷數上存在差異,有不分卷、兩卷以及十卷三種情況,這也與十卷本產生于清初康熙年間的推論矛盾。特別是這些鈔本中有兩部較為有代表性,均是不分卷本,值得注意。

①乾隆五十五年(1790)朱邦衡鈔本 不分卷 國家圖書館藏③(善本書號05707)

鈐?。骸澳阎D書印”朱文、“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朱文、“畢瀧真賞圖章”朱文、“字澗飛號竹癡”朱文。有前序、總目,無后序。

此本中有朱氏跋文一則,其中涉及了朱氏當時所據、所見到的《述古堂書目》都有哪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癸巳冬杪,從友人戴八小米處假得玉峰徐相國傳世樓本,抄錄成帙。今春,于錢聽默案頭獲見曹秋岳家藏本補錄序目一通,其中所載之書卷數多寡、人名異同,兩本互有得失,即所編總目次序亦未允當,恐非述古主人手定,抑或后人傳寫錯誤,均不可知。他日課余,當重為編定門類,考正人名卷次,俾真好書者見之躍稱快焉。

庚戌長夏錄于靜怡小筑 秋厓居士朱邦衡記

此跋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依據跋文,我們可知朱氏最初先是抄錄了徐乾學(世稱徐相國)藏本,這一鈔本是沒有“序目”的,后來朱氏又依據了曹溶(字秋岳)藏本補充了“序目”。雖然朱氏在這篇跋文中并未提及兩本在卷數上是否相同,但如果兩本存在卷數上的差異,其應當在此跋中作為差異而提出。

②清代鈔本 有蔣鳳藻題跋 不分卷 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號 02798)

鈐?。骸霸谌虖]案頭”朱文、“鑒湖遷客”白文、“群玉山房”白文、“秦亭山館”白文、“張元琳印”白文等。

書中蔣氏題跋并未涉及版本的問題,故不贅述。此鈔本正文卷端有“檇李曹溶躬校錄”,因此可知此本保留有曹溶鈔本的一些特點,而此本恰是不分卷的。

再次,筆者還在清代藏書家莫棠書于《也是園書目》上的題跋中發現了關于《述古堂藏書目》不分卷的線索:

《述古堂書目》傳本皆無卷數,部居雜廁,舛謬百出,《四庫存目提要》深詆之,《粵雅》所刊是也。[4]

莫棠作為清代后期的著名藏書家,對古籍多有經眼,其對于《述古堂書目》分卷的種類判斷在今天看來雖不全面,但至少說明不分卷本應該在當時較為普遍。

以上從鈔本流傳過程中實際卷數的角度,來說明十卷本并非是錢曾在撰寫之初便以確定并流傳的。也就是說,《述古堂書目》的最初形態應該是不分卷的,而十卷本是晚于不分卷本出現的。

2.2 前序

《述古堂書目》的各種版本中都載有前序,但這篇序文在不同版本中又存在異同,經過比對可知,這種差異并非是由同一源頭在傳鈔過程中產生的,也說明了“述古本”并非是手定初稿,其只是在《述古堂書目》最初形態確立之后產生的一個修訂本。

為方便說明各版本前序的差異,特將“述古本”前序抄錄如下:

述古堂藏書自序

己酉清和,蕙蘭香中獨坐,詮次家藏書目告蕆,放筆而嘆。蓋嘆乎聚之艱而散之易也。竭余二十年之心力,食少兼味,衣少重裘,摒當家資,悉藏典籍中。如蟲之負版,鼠之搬姜,甲乙部居,粗有條理。憶予年甫驅鳥時,從先生長者游,得聞其緒論,經經史緯,頗知讀書法。逮壯,有志藏弆,乃次第訪求,問津知途,幸免于冥行摘植,然生平者所酷嗜者宋刻為最,友人馮定遠每戲予曰:“昔人佞佛,子乃佞宋乎?”相與一笑而終不能已于佞也。丙午、丁未之交,胸中茫茫然,意中惘惘然,舉家藏宋刻之重復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氏。殆將塞聰蔽明,仍為七日以前之混沌歟?亦抑天公憐予佞宋之癖,假手蒼葦以破予之惑歟?穆伯長賣書肆中,逢人輒曰:“有能句讀《漢書》者,當悉舉諸書相贈?!庇檬菫槭孔铀鶉W,大困而罷。余之賣書,不及伯長之高而聊以解嘲者,在夫何氏之豕肉喻也。夫何氏曰:“知味者謂擗龍脯不能果脯,不如豕肉足口,放箸得以一飽。今子所去之宋刻,龍脯也;所藏之善本,豕肉也。老饕差足自慰,又何用過屠門而大嚼乎?”余聽然應之曰:“子言固矣,更有進焉者。椎埋洗削之夫,盤列市中肫蹄,操刀而割,甘其味,以為太羹弗若也。易牙過而笑其失飪矣。今予雖愛豕肉,不正不食,凜然有圣訓存焉。又何龍脯之足以荒其志乎?”嗟嗟,好書者易而真好者難,真知者尤難,是必知之真而后好之始真,然好之既真而不造于真知者,吾未之見也。癸卯冬,余過云上軒,見架上列張以寧《春王正月考》一書,援據詳洽,牧翁嘆其絕佳。少間走札往借,已混亂帙中,老人懶于檢覓而止,耿耿掛胸臆間者五六年。去秋初度日,有人插標以數冊敗書來售而此書儼然在焉。得之如獲拱璧,因嘆予于斯文之緣善如此,然世間聚散何常,百六飚回,絳云一燼,圖史之厄等于秦灰。今吾家所藏不過一毛片羽,焉知他年不為有力者捆載而去;抑或散于麺肆麯坊,論秤而盡,俱未可料??傊?,不滿達人之一矧耳。江湖散人云:“所藏皆正定可傳?!苯裼嘀畷淌肿渣c勘疑訛,后有識者,細心審閱,始知余之苦志。若謂藏書多繕寫本子,未足援據,此乃假好書之名而無真好之樂者,竟謂之不知書,不足與言可也。佛日前七日篯后人錢曾遵王述。[3]425-426

Ⅰ與清乾隆五十年(1785)吳翌鳳鈔本④(以下簡稱“吳本”)的差異:

該本與“述古本”只有一處不同,作“江湖散人之所藏,皆正定可傳”。說明此本與述古堂本應當是來源自同一個鈔本,在抄錄過程中“云”“之”二字因形近而產生了訛誤。

Ⅱ與乾隆五十五年(1790)朱邦衡鈔本(以下簡稱“朱本”)的差異:

①“朱本”題名為“述古堂書目序”;

②穆修(穆修字伯長)賣書的場所不同,“朱本”為“賣書相國寺中”;

③穆修賣書時的話語不同,“朱本”為“有能讀韓柳文成句者,便以一部相贈?!?;

④人們對穆修賣書時的反映不同,“朱本”為“人知其為穆伯長,皆引去?!?;

⑤將錢曾佞宋之嗜好比喻為龍脯者的人不同,“朱本”為“己氏”⑤;

⑥錢曾重新得見《春王正月考》一書時所發感慨不同,“朱本”為“因感墨汁因緣艱于榮名利祿”;

以上幾處差異中,②③④是對穆修賣書這一故事的不同表述,內容上存在的差別并不能直接說明此本與“述古本”之間為直接的前后承接關系,更像是另有源頭。

另外,結合上文中提到的朱邦衡跋文,我們通過“朱本”中一些增改之處,亦可大體窺得其所謂徐乾學鈔本的概貌。如序中署時間作“佛日前七日篯后人曾遵王述”,其中加粗劃線處為鈔本后補入字,有添入符號,似乎并非是徐乾學藏本所有。后來有的鈔本此處則恰恰缺少這幾個字,也說明當時應該有這樣一個版本的存在。

Ⅲ與稽瑞樓陳揆藏本(國家圖書館藏,有“稽瑞樓”白文印,當為陳揆(1780-1825)舊藏,善本書號02799,以下簡稱“陳本”)的差異:

所舉江湖散人的例子不同,變江湖散人所言為“江湖散人之所藏者”。

Ⅳ與蔣鳳藻題跋本(以下簡稱“蔣本”)的差異:

此本除前序所署時間不同,作“佛日錢曾述”,其余與“述古本”的差異與“朱本”相同。

Ⅴ與清嘉慶間吳門趙光照輯鈔《千墨齋叢書》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鈐有“阮庵”朱文印、“茂苑厚齋汪氏家藏珍玩”朱文印、“汪士鐘”白文印等藏書印。以下簡稱“趙本”)的差異:

該本與“述古本”只有一處不同,作“江湖散人之所藏,皆正定可傳”,與“吳本”同。

Ⅵ與清道光間《粵雅堂叢書》刻本的差異:

此本前序內容,除“江湖散人出所藏皆正定可傳”外,與“蔣本”同。

Ⅶ與日本藏清萃古齋鈔本(日本內閣文庫藏,鈐?。骸跋砗凸锖ァ敝煳挠?、“日本政府圖書”朱文印、“淺草文庫”朱文印,全書未見其他藏印。以下簡稱“萃古本”)的差異:

此本除前序所署時間不同,作“佛日錢曾述”,其余與“述古本”的差異與“朱本”“蔣本”相同。

至此,我們通過對以上諸本與“述古本”在前序上的比較,可以依據文字異同差別的遠近,將其分為兩個不同的版本體系:一類是“述古本”“吳本”“趙本”“陳本”;一類是“朱本”“蔣本”“粵雅堂本”“萃古本”。這說明《述古堂書目》在清代是有兩個源頭的,如果“述古本”在清初即已定稿,是不會在后世傳鈔的過程中出現兩個源頭的。

另外,我們在比對諸版本前序異同的過程中,還有兩點發現,值得注意:

其一,發現有的版本在序文上有混合兩種版本體系的“滲透”現象。

天津圖書館所藏清咸豐間管庭芬鈔本(此本為管庭芬《待清書屋雜鈔補編》本,鈐?。骸澳秩缫馐視`”白文、“庭芬涉筆”白文、“楟溪釣魚師”白文。索書號:S3316。),此本前序中記錄錢曾重新得見《春王正月考》一書時所發感慨,作“因嘆予于斯文之緣善如此”,這是“述古本”體系的特點。但在該本序落款處較“述古本”少“前七日”三字,這一差異卻和“朱本”體系相同。類似此種情況尚有二三處,不贅述。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刻本書籍版本關系中較為少見。

其二,在版本調查中,發現了在制作方法上較為少見的影印本。

《述古堂書目》在民國間有一個七略庵本,實際上影印所據底本即是“述古本”,但在制作方法上改動了原文行款,所以容易使人誤以為另一抄本[5]v17。然而仔細比對就可以發現,原書藏印未變,且影印本在首卷正文卷端天頭處注有“藍格黑紙,每半頁八行,行十九字,版心下橫線刻‘述古堂’三字”。此處的行款著錄與影印本不符,所指乃是依據的“述古本”行款。這種改動原文行款的影印方式較為少見,值得相關研究者留意。

2.3 后序

因為錢曾在這篇后序中明確提及《述古堂藏書目》分為十卷,所以上述諸家版本中,凡是十卷本一律帶有后序,而不分卷本及兩卷本均無此序。結合上文中對卷數問題的闡述,可知此篇序文并非初稿所有,因此帶有后序的“述古本”也不會是最早的“手定初稿”,只是后來的一個修訂本。

同時,我們還發現,這篇“述古堂藏書后序”,還見諸于《粵雅堂叢書》本以及羅振玉《玉簡齋叢書》本的《也是園書目》。筆者以為這并非是整理者的疏忽所致,因為題名《述古堂藏書后序》顯然和書名《也是園書目》不同,應當是另有原因。通過對前代文獻的梳理,筆者有如下發現:

第一,《也是園書目》問世的時間要晚于《述古堂書目》?!端膸焯嵋吩诖婺款愂珍浟隋X曾的《讀書敏求記》和《述古堂書目》,但未收錄《也是園書目》,在所收錄的兩書提要中亦未提及《也是園書目》⑥。而且在《述古堂書目》提要的開篇便稱此書“乃其藏書總目”,對《也是園藏書目》似乎也并不熟悉。

第二,“述古堂”和“也是園”均是錢氏藏書所在,《述古堂書目》和《也是園書目》均為錢曾所編寫的個人藏書目錄,有些清代學者在書名上將二者互通。如上文中提到的莫棠題跋,即是如此:

此寫本(按,指《也是園書目》)分十卷,不曰“述古”而曰“也是園”?!诸惻c行本迥異,《提要》所譏僅十余條相合?!撮_《四庫》以前,藏書家各以意分隸,其不能折衷至當不獨此書矣?!璠4]

以上引文中,莫氏將《也是園書目》和《述古堂書目》等量齊觀,又把《四庫提要》中對《述古堂書目》的指責在《也是園書目》中尋找。這種做法在當時應該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第三,以上所引莫氏題跋中,除書名問題之外,其所描述的十卷本《也是園書目》與一些十卷本的《述古堂書目》較為接近。之前提到的“陳本”“趙本”“吳本”,其序目分類上使用的四部后外加其他門類的做法與正文著錄并不相同,距離較遠,但卻和《也是園書目》所用的分類法更為接近⑦。

由此,筆者推測,《述古堂書目》早于《也是園書目》成書,后者問世后,因為較前者有更為清晰的類目劃分,所以這一部分又被人移錄到前者中作為序目部分。另外,后者在問世之初可能在書名上與前者一樣,加之當時傳鈔者亦未特意區別,將后來才出現的后序又“補鈔”到先前的《述古堂書目》中,由此使得《述古堂書目》的各種鈔本在卷數、分類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差異。

2.4 序目

所謂“序目”,是指在前序之后,正文之前,專門附有一個匯總全書分類的簡目。我們比對以上諸家版本的《述古堂書目》,發現該書在形成之初是沒有序目的。雖然“述古本”無序目,符合早期版本的特征,但鑒于諸家版本序目之有無以及序目之差異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加以簡要說明。

首先,《述古堂書目》最初在分類上是較為隨意的,與四部分類法相差甚遠,《四庫提要》中便指其“所列門類瑣碎冗雜,全不師古,其分隸諸書尤舛謬顛倒,不可名狀,較《讀書敏求記》更無條理。[6]”

其次,有的版本中帶有“序目”。筆者以為,《述古堂書目》所附的序目并非是錢曾最初所作,而是后人在傳鈔的過程中有意加入的,理由如下:

①各本對序目的命名不一致

比如,“陳本”將序目稱為“新增述古堂書目題綱”,“蔣本”稱“述古堂書目總目”,“吳本”“趙本”稱“述古堂書目門類”。由“陳本”中“新增”二字可知,此類序目并非是最初《述古堂書目》所有的。

②各本序目分類不一致

附有序目的《述古堂書目》,在分類上也有不同,主要有兩種情況:

其一,所作的分類是依照正文的實際情況而設。

因為《述古堂書目》并非按四部分類法編排,所以此種序目在形式上表現出分類混亂的特點。如“朱本”中所附序目,共分為兩級,第一級是經、史、子、文集的四部分類法,文集下的第二級則有諸如星命、相法、農家、數術之類。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錢氏《述古堂書目》本身就沒有按經、史、子、集分類,而是隨意收錄,無規律可言。這就使后人在抄錄此書,附加四部分類法的序目時,導致了據實著錄與分類出現矛盾。

其二,所作的分類與正文的實際并不一致。

這種做法雖然解決了第一種情況產生的矛盾,但也因此造成了序目與實際著錄的正文沒有任何聯系,毫無關聯。比如“陳本”“趙本”“吳本”采用的都是這種做法,使用四分法為主、外加他類的分類法,設立了二級類目,因為不受正文著錄的影響,所以單就部類劃分上,給人一種眉目清楚的感覺。

3 結語

通過以上將“述古本”在卷數、前序、后序三個方面與諸家版本進行比較,可知前人認為“述古本”是錢曾“手定初稿”的判斷是值得商榷的。此本或許是《述古堂書目》中存世較早的版本之一,屬于后來修訂過程中產生的版本,但應該不是成于最初階段。而所有存世版本的《述古堂書目》在分類上體現出較為復雜的差異,又體現出其與《也是園書目》在成書過程中的緊密聯系,對研究兩部書目的成書過程,有一定的借鑒。

另外,這些版本上的差異,反映出了鈔本在流傳的過程中,會被不同時期的傳鈔者出于種種原因而有意加以改編,而這些改編往往未被傳鈔者說明。這些不同源頭、不同時期、被改編的版本又會在后續的流傳過程中產生彼此間的滲透融合,更加大了對此類版本的研究難度。這一現象較之刻本更為復雜,值得引起相關研究者的注意。

注釋

①按,“叢”字有“聚”之意,二字同義。故所見諸本中除天津圖書館藏管庭芬鈔本作“聚”外,其他均作“叢”。版本差異詳下文。

②按,《四庫存目標注》依據鈔本中“玄”字不作缺筆諱來推測其為清初鈔本,也并不十分可靠。因為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此本出現在康熙以后,“玄”字原本缺筆,后經人補全,以造成作于清初的假象。

③按,此書多被著錄為乾隆三十八年抄本,但筆者據書中鈔錄者朱邦衡所作跋文時間為乾隆庚戌,斷為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

④按,此本現藏臺灣“國家圖書館”,有吳騫跋,有“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朱文印、“古歡堂”朱文印、“簡莊藝文”朱文印等藏書印。書中吳騫題跋并未涉及述古堂藏書目鈔本的問題,故不贅述。

⑤按,筆者查閱錢曾存世詩文集及相關資料,疑此處對話者當是何云。何云,字士龍,為藏書世家,多善本,與錢謙益、錢曾多有往來。錢謙益詩集中亦多有提及?!逗S菰娫贰ぞ砣分杏袑卧频慕榻B,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頁。

⑥按,檢《四庫提要》,惟《天祿琳瑯書目》提要中提及《也是園書目》,僅此一次。

⑦按,“吳本”“陳本”“趙本”均是經、史、子、集四部后外加疏諫、類書、詩話、詩文評、四六、詞;《也是園書目》是在經、史、子、集后外加釋藏、道藏、戲曲小說。

猜你喜歡
朱文書目差異
相似與差異
推薦書目《初春之城》
Model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lf-stabiliz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找句子差異
熱鬧的大山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發現木耳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本刊郵購書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