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影響我國農戶經營規模的主要因素及機理

2019-03-04 07:32張學彪黃艷芳劉洪霞曲春紅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9年1期
關鍵詞:經營規模農村土地勞動力

張學彪,黃艷芳,劉洪霞,曲春紅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基于農戶經營規模變遷的理論機制,系統研究各項因素的影響機理,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將面臨的重大問題,及時發現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趨勢性挑戰,為推動現階段小農戶順利轉型提供科學依據。

1 影響農戶經營規模變遷的理論框架

假定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提高農戶的機會成本,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資本變得相對便宜,勞動力資源逐漸稀缺,并變得相對昂貴。為了確定農戶最優經營規模,先做如下假設:一是假設每個家庭未雇傭勞動力,每個家庭的農業勞動力數量相同,交易成本為0;二是總產出用字母Y表示,僅取決于土地和勞動力投入,規模報酬不變,符合單要素收益遞減規律;三是經營耕地不存在質量差異,即不存在異質性,且耕地數量固定;四是農戶家庭會根據產出擁有對機會成本(記為U)的完全彈性;五是土地市場屬于完全競爭市場。

如圖1所示,土地經營規模記為N,單位面積地租記為R,土地總產出是經營規模的函數,記為F(N),因此,最優的農戶經營規模要使式(1)最大化,即:

R=(F(N)U)/N

(1)

對式(1)求一階導數,即得出最優經營規模,記為N*:

N* *F’(N*)=F(N*)-U

(2)

圖1中N0和N1分別代表不同機會成本下的農戶最優經營規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農戶對土地的需求會逐漸下降,導致曲線下行,推動農戶最優經營規模由N0增加到N1,即農戶只有擴大經營規模才能使他們的收入水平維持正常生計。在該理論框架下,可以清晰得出農戶最優經營規模將隨著經濟發展呈增加趨勢(機會成本的不斷提升)的結論,不過由于存在各種假定條件,客觀上限制了該框架的解釋力。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得出農業科技進步、農村土地制度、農業政策等因素變化對農戶最優經營規模變遷的影響,為制定應對農戶經營規模變遷的相關配套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圖1 農戶最優經營規模的確定

2 農戶經營規模變遷的機理分析

2.1 農業科技進步

農業科技進步是影響農戶經營規模變遷的重要因素,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規模經濟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兩個方面。由于各國農戶經營規模存在巨大差異,學術界對于農戶經營是否存在規模經濟尚存爭議,但目前可以證明的是在畜禽養殖領域的確存在著規模經濟[1],在糧食生產領域并不存在顯著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2-5]。與小農戶相比,大農戶更能夠充分利用科技進步優勢節約生產成本,使用資本密集型農業生產工具提高生產能力。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及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資本成本相對下降,這將推動勞動節約型農業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進而影響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根據舒爾茨的農業理論,持續使用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是推動農業轉型的關鍵,農業機械的不斷使用是推動我國農戶經營規模變化的重要動力。2004年以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多項農業政策扶持下,我國聯合收獲機等大型機械數量大幅增加,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5年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增加到63%,比2005年提高了27個百分點(圖2)。作為農業規模效應最重要的潛在原因,農業機械只有大面積作業才能把單位成本降至最低,因此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為農戶經營規模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圖2 2005—2015年我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

現階段,農業科技已滲透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及產后各個環節,其中動植物遺傳資源與育種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一些關鍵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塑料薄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帶動了設施農業的發展,對作物生產過程中的抗病、抗旱、抗低溫、反季生產等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極大地提高了產出效益。由于我國不同區域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差異較大,農作物品種較為豐富,客觀上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的多樣化。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資本密集型農業技術(農業機械等)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資本要素的邊際生產率提高,形成對勞動力的替代與節約,為農業實現規?;?、集約化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2.2 農村土地制度

農村土地制度是影響農戶經營規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使農民獲得了相對獨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從而確立了我國以小農戶為主的農業經營模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許多地方基于家庭承包責任制進行頻繁的土地調整,部分地區還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制度創新實踐,使土地承包制和土地承包關系得到進一步規范和穩定,農民的土地權益得到強有力保障[6]。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相繼頒布與實施,使農民在土地承包中獲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其他各類土地財產權利正式獲得國家法定的物權地位,農村土地制度邁入法制化階段,小農戶的經營模式得到法制保障。

根據產權理論,只要交易成本為0,初始的權利無論如何安排都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但是,農村土地制度涉及到農業農村方方面面,土地質量差異、合同不規范、流轉隨意性大等問題均增加了農村土地流轉成本,影響了農戶經營規模變遷,需要相應的制度進行規范。為應對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的局面,逐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中央政府在十八大后確立了本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總體框架,即承包地“三權分置”,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有力推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設和農戶經營規?;奶嵘?。土地流轉是以小農戶為主的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7]。作為以小農戶經營為主體的典型代表,日本于1952年頒布《農地法》確立了農戶土地所有權的永久地位,此后,日本政府不斷地采取多種舉措來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法國也先后頒布《農業指導法》《農業指導補充法》來對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進行完善。美國作為典型的市場化國家,農村土地流轉也有完善的法律保護[8]??梢哉f,農村土地制度的完善是農戶經營規模變化的根本保障,它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著相應的改革與調整,確保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率?,F階段,農村土地仍然是大多數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戶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等背景下,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可忽視,它對效率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可以確保生產力不至于在突發破壞性事件(如疾病、失業等)發生時遭到摧毀性打擊,這種對生產力的保護顯然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率[9]?,F階段,我國的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規范土地流轉,在推動農戶經營規模擴大的同時確保小農戶利益。

2.3 農業政策

現階段,我國農業政策制定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且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規范農地流轉、農機購置補貼等)。相比于小農戶,農業規?;洜I投入大、風險高,僅靠農戶自己的經濟實力以及農業生產本身的資本積累,很難實現對農業的持續投資。因此,農業的弱質性客觀上要求政府給予更多扶持。發達國家經驗表明,農戶規?;洜I要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保障,涵蓋法律、補貼、稅收、財政支持等多個方面。21世紀以來,我國在徹底取消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牧業稅、屠宰稅的基礎上加大了對一般性公共服務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四項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為核心的強農惠農政策,先后出臺了最低收購價制度(稻谷、小麥)和臨時收儲政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農產品),初步形成了支持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為農業規?;洜I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得益于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我國農業經營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取得較大進步,各類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框架初步形成。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迅速增至91萬個。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的同時,服務于農業農村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也逐步建立,為提升農戶擴大規模經營意愿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當前的農業政策體系仍處于不斷完善調整中,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過程,也是小農戶轉型的過程,各項配套政策與措施均要統籌考慮,確保農業生產各要素的積極性。

2.4 新型城鎮化和人口結構的變化

由于比較效益的存在,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繼續保持著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同時,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我國農戶經營規模的影響將逐步擴大。根據前面理論可知,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帶來勞動力機會成本的升高,農戶經營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主要體現在:

一是新型城鎮化持續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繼續快速轉移。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9億,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新型城鎮化步入快速發展區間(圖3)。由于農業比較效益持續偏低,近年來我國農民工數量仍呈逐年增加趨勢。據統計,2016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2億人。與此同時,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家庭勞動力和農業勞動力均呈持續減少趨勢,務農勞動力人均資源占有量相應增加,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規?;蜋C械化。

圖3 1978年以來我國鄉村人口和城鎮人口變化趨勢

二是人口老齡化結構的出現將加重對農業農村的影響。按照國際通行標準,20世紀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便已開始步入老齡化階段[10]。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漸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動,人口老齡化對農業農村地區的影響將呈加劇趨勢,主要是因為城鎮地區的流動人口可以稀釋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但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更為突出,今后一個時期,鄉村振興的最大難點將是如何應對農村地區“新人”(如何培養)和“老人”(養老及社會保障)問題。

三是農村務農人口的急劇減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有助于緩解農業勞動力減少的狀況,但無論如何,新型城鎮化將導致小農戶數量的急劇減少,未來農戶經營規模的擴大不可避免。因此,如何提升農戶經營規模,增加相關的配套政策、配套技術等將至關重要。人口老齡化及新型城鎮化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已開始顯現,在現有政策不調整的背景下該狀況將一直持續,并呈加劇趨勢,客觀上造成農戶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

另外,諸如家庭特征、土地流轉條件及社會資本等也是影響農戶經營規模的重要因素,并得到了學者們的研究證實[11-16]。

3 結論與討論

農戶經營規模的變遷不僅受到農戶家庭特征等因素影響,更涉及到農業農村發展的宏觀環境。依據Eastwood 等的研究基礎,本文系統分析了農業科技進步、農村土地制度、農業政策、新型城鎮化以及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對我國現階段農戶經營規模的可能影響,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一是農戶最優經營規模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調整,且需要配套政策和科技等支撐。農業規?;洜I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充分考慮制度設計、交易成本、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要素流動等各項因素的影響,并為農戶經營規模的變遷提供相應配套支撐,確保實現農戶經營的規模經濟,避免盲目規?;瘜е乱幠2唤洕F象的發生。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如果政策配套及時妥當,農戶最優經營規模會呈規律性變化。二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小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經營的重要構成主體。農戶經營規??陀^反映出一個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及科技水平等綜合性基礎條件?;谔厥獾幕緡?,我國農業以小農戶為主體的經營模式將長期存在。由于我國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農戶經營規模的區域差異性明顯,今后這一特征仍將持續。三是受新型城鎮化及人口結構轉變等因素影響,農戶經營規模擴大或將呈加快趨勢。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仍在不斷攀升,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仍在繼續,農戶經營規模呈擴大趨勢,且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將加劇這一趨勢,并為鄉村振興帶來加快培育“新人”和妥善安置“老人”的重大難題,因此,要及時制定針對小農戶轉型升級的綜合性應對舉措,確保新時期鄉村全面振興?!?/p>

猜你喜歡
經營規模農村土地勞動力
莘縣農村土地托管的實踐與探索
農村土地如何突破“細碎化”?——“三農”干部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經營創新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首次大修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發電集團技術監督創新的思考
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效率評價
現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蘇家屯區水稻收獲機械化適宜經營規模分析
獨聯體各國的勞動力成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