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人員的專業素養

2019-03-12 13:22楊應時
藝術當代 2019年5期
關鍵詞:中國美術館美術館博物館

楊應時

內容提要:本文作者從中國美術館公共藝術教育的實際經驗出發,探討了美術館公共藝術教育的多樣化形式以及相應的對于相關人員的素質要求。作者認為,除了美術館的專業知識以外,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差異化的服務能力對于公共教育人員同樣重要。

關鍵詞:中國美術館公共藝術教育

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多元化

2019年初,我接到人民日報的邀約,就美育這個話題開展一個討論,其中我主要分享的是美術館公共教育這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擴展成為這篇《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人員的專業素養》。

中國美術館是國家美術館,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教育的殿堂,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美術館的時候,可能要想一想,以往到美術館最主要的目的是去看一個好的展覽,但是現在大家去接觸美術館的途經,可參與的活動可能就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美術館正在越來越多地發揮著教育機構的作用,“教育機構”這個話題是我多年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領域,當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的時候,當時做的博士論文就是關于這樣一個話題,現在結合多年在業界的工作又有一些新的思考,特別是結合當前關于美育討論也在進行一些反思。

藝術博物館——包括通常所說的美術館和帶有綜合藝術類的博物館,其教育的定位應該是大眾的美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一種大眾的教育,而非精英的教育。精英的教育更多是通過專業美術院校來完成,美術館更多是面向普通大眾教育的場所,提供普泛的審美教育,這種審美并非專業性的教育,不同于院校,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教育,在美術館的藝術教育更看重體驗和態度,而非知識和技能,其目的就像習主席說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塑造美好的心靈”。

從定位上說,藝術博物館現在被定位成一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因此強調它的公益性、基本型和均等性、便利性。

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讓最廣大范圍的觀眾感受藝術的魅力,在審美教育的同時,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從具體方法上說應從說教式、灌輸式、解釋式為主的知識技能傳授向觀眾喜聞樂見的教育體驗服務轉變,調動人的能動性、參與發現表達和交流。

藝術博物館的藝術教育有它的強項和特色,基于實物、情境開放,形式多樣,受眾豐富,資源整合。在美術館和藝術博物館里面可以開展相關的多種教育形式,包括教材開發,展廳現場互動性的交流,結合典藏和展覽的現場課,以及結合社會的熱點,把藝術創作本身變成一種教育方式。

我們還會針對特殊的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藝術教育活動,比如說針對外國人和其他領域的藝術機構的合作。中國美術館曾和國家大劇院合作推出在美術館舉行的音樂會。我們也曾推出為軍人塑像的工作坊,這便是以現場創作為媒介的教育樣式。在對公共藝術教育行業有一定的了解后,我越來越覺得從業者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角色是非常多元的,在博物館里面他可能是一個教育者,是一個管理者,是一個配合者,更可能身兼上述多個角色,可能是館長,或者教育主任,或者一般的工作人員,也可能是藝術家、志愿者、實習生、老師,甚至于策展人、研究員,乃至相關的營銷部門的人員,都可能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美術館教育人員的綜合素養

美國的博物館協會對于博物館的專業標準提到三個詞:可達、責任、倡導。

第一,可達。人、社區、觀點,觀眾的理解,怎么樣進行溝通這樣一個話題。

第二,責任。從事這樣專業的人員要有什么樣的素養,要具備什么樣知識的儲備,具有相關歷史、理論、實物方面的基礎。

第三,倡導。有一種激發人的熱情,同時本身有一種熱忱和能力去創造更多的機會,提升學習者生活的品質。

在美國曾經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早期公共教育人員作為有相關素養的專業人士,其自身的教育背景更多是以藝術或者藝術史為主,而鮮有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相關教育背景的人參與,再后來有越來越多的從事教育學、心理學這些方面的專業人士加入,后來又有更多從事博物館教育和藝術管理的專業人員的介入。由此可見,復合型的要求與針對性的培養有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

在博物館里面從事公共教育工作的人可能要具備專門的素養,比如跟藝術相關的知識,相應的管理學知識,還有跟博物館相關的知識、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可能需要組織管理方面的才能,調查研究的能力,服務不同觀眾人群的經驗、知識、技能,市場營銷、展覽展示相關的知識經驗技能。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華裔學者陳怡倩,基于以藝術融合為特征的STEAM教學理論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根據關聯度認可和重;要性原則,所總結的美術館藝術教育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排序如下:

第一,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合作的能力、項目管理的能力、領導的能力、財務運算的能力、對于新技術運用的能力,特別是在中國,對于政策和行業發展的了解,對國家大的政策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個藝術教育的專家做過一個研究,他研究了很多個藝術機構,他們的招聘廣告當中對招聘人員的需求,很多都提到了溝通的能力。在博物館里面工作,在藝術機構里面工作,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電腦使用能力。但是今天對于電腦的運用已經不是稀缺的技能,因此這條應該拓展為跟蹤、運用新技術的能力,更多是對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這在今天越來越重要。

第三,開展館外教學的能力。

第四,掌握外語的能力。

第五,項目設計的能力。其他依次還有專業研究、寫作能力,員工管理能力,培訓能力甚至必要的財務能力等等。我們發現,現實需要藝術教育部門的從業者具有通才和綜合的條件。

我在結合具體的業務工作時也做了一些研究,可以看到在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中,這些能力會被轉化為具體的工作內容。比如對于課程的開發,展覽的規劃、導覽、評估、財務,項目的設計,員工的管理等,這很像我們自己在接受學歷教育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老的口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除了上述能力需求外,美術館的藝術教育還需要我們具有不同的內心素質,比如熱心、誠心、愛心、耐心。

對于美術館藝術教育人員培養的途徑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包括工作實踐、院校教育、專業培訓、業務交流和其他途徑。

結合美術館本身的優勢所開展的實習生培養,是美術館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歷年來,中國美術館和很多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包括跟中國臺灣的院校也有合作,從2009年開始我們每年接收四位臺灣的大學生來參與公共教育?,F在已經累計接收四十四位。美術館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做的項目。在博物館里面特別是未來要結合對公眾的傳達溝通,技術是特別需要研究的一個大話題。除了在館培訓外,我們還深入美術院校的教學實踐中去。比如中國美術館從2009年開始和余丁老師合作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藝術博物館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專題課程,現在已經第五屆了,這是館校合作非常有實效的項目。此外中國美術館還結合自己的優勢,在文旅部下屬的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自2015年起,每年開展針對全國美術館的館長、美術館的策展人、美術館的教育人員的專項培訓,這都是一些具備可持續性的合作方向。

這其中有一個具體的案例值得分享。2019年初,中國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教育學院合作,在中國美術館進行了一場現場教學,當時這個班一共有二十五個研究生,二十個是選課的學生,五個是指導老師帶的研究生,他們在中國美術館進行現場教研課。一般現場課的做法是老師帶著同學欣賞美術館,參觀分析展品。但是那天的課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當時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他們分成七組,每組從不同的角度去參觀、考察這個美術館,時間是一個小時。他們有的從七樓開始,有的從一樓開始,有的從文創中心開始。這個考察以探訪為主要手段。探訪不是說找到答案,而是發現問題,每個小組通過一個小時的研究,需要提出一個值得研究、思考、討論的問題,并最終基于自己的專業認知展開討論。當時同學們共總結出七個問題,分別是:1.為什么觀眾從《前言》等展墻文字獲得的信息較少?2.策展人制度在美術館中存在的必要性?3.如何充分發揮不同展覽形式的優勢,使得信息傳達效果最優化?4.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觀眾進行有效互動?5.如何設計活動讓任務型小學生團體參觀更好地參與到美術館的教育環境中?6.如何更好地利用教育資源,加強藏品與觀眾、藏品與藏品的聯系?7.藝術博物館現有資源如何最大程度地開發和利用?

可能對于專業的教授來講這些還是比較粗淺的問題,但是一則它基于學生的直觀經驗,二則這些問題觸及美術館教育資源的方方面面,也觸及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故而還是很有成效的。

事后一個學生反饋,覺得這樣一個提問題研究的方法和觀察的方法、學習的方法對他們非常有利,可以把他們的思維打開;也有同學反饋,覺得一個小時內快速的訪問和觀察之后立刻做簡要的發言和提問,鍛煉了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有同學通過學習提出來要開放心胸、鼓勵創新、敢于質疑、勇于探索;還有的同學通過交流、討論提出更具深度的問題,其中有人就提到關于審美教育層次的更深入的思考。這些反饋有利于我們反思當時設計這個課程的初衷,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此外特別重要的是,它培養了三個重要的精神,即思辦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協作的精神,這是我們在實際工作當中特別需要的。

最后,就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幾點希望。

1.要積累藝術博物館教育實踐的本土經驗,開展藝術博物館教育教學也好,開展藝術管理的教學也好,以往用到很多案例是國際的案例,理論也是國際的理論,本土化的實踐怎么樣實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2.要提升相關的學術研究,這一塊現在在高校從事相關研究的還不太多,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師、院校開始考慮和對這個事情感興趣。

3.怎么樣推動高校在這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比如說在中央美術學院已經開展了超過十來年這方面的工作,并且初見成效,培養”了不少的人才,但是其他的院校也可以發展。

4.創造更多的培訓和交流研討的平臺和機會,無論是在學界,在業界,還有學界和業界之間。

5.特別建議要有高校和業界機構的合作共建機制。今天提出這樣一個共同體的概念,也回應了習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這有助于我們探索公共藝術教育怎么樣更加優化,怎么樣更加有深度的問題。

猜你喜歡
中國美術館美術館博物館
博物館
美術館
美術館的怪物傳說
傅文俊數繪攝影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美術館里遇到的數學
一波三折的中國美術館建設
露天博物館
加州美術館
博物館
中國美術館百年美術收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