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層螺旋CT在直腸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2019-03-15 08:43李劍波
醫師在線 2019年1期
關鍵詞:腸壁直腸腫塊

李劍波

云南省牟定縣人民醫院 675500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病灶位于從齒狀線一直到達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飲食習慣、社會環境、遺傳原因等都是誘發直腸癌的因素,此病有高發病率,疾病癥狀為有便秘、血便現象,排便習慣發生變化,腹瀉,身形消瘦,下肢水腫、女性患者糞液經陰道流出,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受到很大困擾,不及時治療就會致患者死亡[1]。CT是現階段常用的檢查方式,但普通CT對于直腸壁的層次顯示并不十分理想,對于腸壁內腫瘤有無突破黏膜下層與固有肌層侵情況無法區別,也無法顯示淋巴結轉移情況。多層螺旋CT則彌補了上述缺陷,認為在直腸癌的診斷中更具有價值?;诖?,本研究分析了多層螺旋CT診斷直腸癌的診斷結果,與病例結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直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在手術前,運用多層螺旋CT掃描,男42例,女26例,年齡44~77歲,平均(59.6±3.4)歲。68列患者中,排便習慣與大便形狀發生變化的63例:出現腹痛、腹瀉、腹脹現象37例;排出血便21例;身形消瘦,全身無力,還出現貧血現象4例,無癥狀3例。所有病人實施手術后,經病理確診68例患者全部為直腸癌,其中48例病灶在直腸中上段,20例病灶在直腸下段。

1.2 方法

檢查前2d開始進食半流食,前1d進食流食,檢查前1晚給予250ml甘露醇或者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清潔腸道,于檢查當天清晨清潔灌腸。掃描前設定多排螺旋CT參數:層厚設置為2~10mm,層距設定為15~20mm。掃描步驟是:患者仰臥位掃定位片,觀察直腸的充氣情況,自膈頂到恥骨聯合下緣水平為掃描范圍;平掃后通過肘靜脈團注入碘海醇注射液,劑量1.5ml/kg,速率3.0ml/s,掃描時間動脈期25~30s,靜脈期60~70s。

由2位高年資CT醫生閱片進行直腸癌的診斷與分期,并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計算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數*100%。

1.3 統計分析

對計數資料采用SPSSS19.0進行處理,結果采用卡方檢驗。顯著水平a=0.05.

2 結果

2.1 對比多排螺旋CT與病理診斷直腸癌情況

多排螺旋CT診斷直腸癌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趨于一致,無明顯差異(P>0.05)。但T3與T4分期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T1分期的診斷(P<0.05)。如表1所示。

表1:多排螺旋CT與病理診斷直腸癌情況比較

2.2 應用多層螺旋CT檢查直腸癌情況

①所有患者中,多層螺旋CT診斷15例為直腸癌T2期,表征是腸腔中產生實質性腫塊,腸壁未增厚,在增強后腫塊顯著被強化。腫塊外形無規律,四周不光滑完整,腫塊尺寸不到5cm的,有著均衡的內部密度,腫塊尺寸大于5cm的,會因體積太大,無法供血而出現壞死與液化現象,檢查圖像反映內部密度不均衡,

②經多層螺旋CT診斷26例是直腸癌T3期,特點是腸壁增厚,呈環形狀或部分增厚,四周沒有其它病變組織。當腸壁增厚超過10mm時,增強掃描發現增厚腸壁強化改變,腸腔形狀呈環形或變成不對稱的窄道,以致阻塞腸腔。

③多層螺旋CT診斷9例直腸癌T4期,表征為腫瘤擴張到直腸管壁四周,在癌細胞穿透腸管肌層蔓延到漿膜層與四周脂肪層時,CT圖像反映不能清晰觀察到漿膜面,四周脂肪縫隙密度呈上升態勢,可以清楚觀察到纖維條索狀軟組織,或觀察到腸管外壁有突起的結節狀。腫瘤擴散到周圍組織與器官,而比如提肛肌、梨狀肌,作為直腸四周肌肉組織,在受到癌細胞侵襲后的主要表征是粗細不一,不能清晰觀察;癌細胞入侵前列腺、陰道后,前列腺、陰道的初期癥狀是腫瘤與正常脂肪層及筋膜間的縫隙不存在了,或內部有非正常軟組織腫塊產生。

3 討論

直腸癌屬于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排在胃癌與食管癌之后,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就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還會危及生命安全。

傳統的CT檢查診斷直腸癌分期,精確度較高,但是依舊會出現誤診、漏診現象。而多層螺旋CT的分辨率較高,輔于增強技術,可以提取整個腹部圖像,經后期處理后,可以清晰觀察到任意角度的腹部圖像,從而確保直腸癌分期診斷的準確性[2]。

直腸癌的檢查有以下幾種方式:直腸指檢、結腸鏡、鋇劑灌腸等。多層螺旋CT增強檢查的優勢在于:CT掃描圖像可以直觀呈現直腸黏膜下、漿膜、腔外癌腫的狀況,可以檢測到腫瘤擴散情況,即腫瘤逐步入侵直腸黏膜下層、漿膜與腔外的全過程,可以清楚反映腔外腫瘤的尺寸、侵襲部位與轉移方向,而應用直腸指檢與內窺鏡檢查,是無法取得上述這些數據的[3-4]。一般采用CT檢查直腸癌術后情況,直腸癌有較高術后復發率,直腸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直腸癌術后復發及癌癥向他處擴散。而致術后癌癥復發的因素有:腫瘤滲透腸壁,腫瘤手術有殘留,腸系膜種植。應用CT掃描診斷直腸癌的局部復發,也存在缺陷,即:難以精準鑒別癌癥復發、發生炎性病變、纖維瘢痕組織,病變為良性腫瘤尺寸不到10mm,并沒有顯著增強現象,但若復發,增強情況顯著,而緊密關注動態CT檢查,有利于鑒別,且定性診斷。所以,通常術后3個月接受CT檢查,之后每間隔3個月進行一次復查,分析比較檢查結果,緊密觀測病灶的變化情況,對于那些術后不能采用直腸指檢、內窺鏡與鋇劑灌腸的方式進行檢查的患者,應用CT檢查,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分析本次實驗數據,結果發現對比多排螺旋CT檢查診斷直腸癌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兩者診斷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術前直腸癌檢查過程中實施MSCT檢查具有較高的術前分期準確性,可以早期診斷直腸癌,為后期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依據,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猜你喜歡
腸壁直腸腫塊
CT小腸造影在鑒別克羅恩病活動分期中的應用價值
超聲檢查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手術決策的意義探討
便血建議做直腸指檢
腸壁增厚分層并定量分析對小腸壞死的診斷價值
頸部腫塊256例臨床診治分析
經會陰和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彩超診斷乳腺腫塊良惡性臨床分析
腹腔鏡與開腹改良直腸前切除術治療成人重度直腸脫垂的對比研究
64排CT診斷腸壁缺血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分析
經腹及經陰道超聲在診斷盆腔腫塊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