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類學到人文科學
——論??聦θ宋目茖W的定位

2019-03-18 15:09羅映琪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人文科學有限性???/a>

羅映琪

一、引言

《詞與物》是??碌拇硇灾髦?,發表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2001:8-9)在前言中指出,這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在經驗文化和哲學或科學之間的中介地帶里,即探討它們之間的秩序及其作為純粹經驗的存在方式。據此思路,他對自十六世紀以來看似連續發展,實則暗含斷裂的西方文化做了“人文科學考古學”(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的探究。與思想史不同,“人文科學考古學”研究的是話語的秩序、特殊性、聯系等等,描述的是一系列整體形態(???,2003:152-155)。

事實上,本書初版名為《物之序》,意味著物的秩序確立和變化,與人文科學的發生和發展相通。后來,??掳褧臑椤对~與物》,其中的“詞”便與“考古學”方法相呼應。在西方,若要討論物的秩序,便不能脫離詞(話語)的范疇。受海德格爾(1989,92)曾提到古希臘詞與物無蔽的觀念影響,???2001:47,58,399,450)一開始認為在十六世紀,由于符號和相似物的等同關系,大自然和言語無限地相互纏繞;但從十七世紀開始,詞與物互相分離,詞成為物的表象(或再現),并在表象中只具有話語價值;而在十九世紀初,話語脫離了表象,詞以破碎的方式存在。于是,“人文科學”只能誕生在現代文化之中,因為人并不存在于作為表象和物之共同話語的古典話語之中。而“當人在西方文化中,既把自己構建為必定被思考的,又構建為將被認識的之時,人文科學出現了”。

然而,人的存在于近代終于被確立。對??聛碚f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這個現象既加深了對人自身、人與其他事物之間關聯的認識,又從人的角度限制了對其他事物的認識。??掳堰@種思考結構稱為“人類學”,并認為現代思想已籠罩在“人類學”的框架下,人文科學也不例外。因此,首先有必要理解“人類學”給人文科學提供了怎樣的產生背景;其次,??聻楹卧凇叭祟悓W”的背景下提出人文科學,而人文科學自身又有怎樣的特性;最后應該弄清楚人文科學跟“人類學”的區別,以及??聦θ宋目茖W的態度和概念定位。

二、人文科學的“人類學”背景

在討論“人類學”和人文科學之前,??掠昧瞬簧倨榻B二者出現的大背景。他分別從語言、自然物(或生物)、財富(或價值理論)三個方面,揭示西方文化認識型中的兩個巨大的間斷性。所謂間斷性指的是思想和文化的不一致關系,即在一段時期內,思想脫離了文化原有的思考模式而發生了變化(???,2001:67)。第一個間斷性(大致在十七世紀中葉)開創了古典時代,一改以往的相似性法則,而使語言、自然與交換進入科學秩序的表象之中;第二個間斷性(十九世紀初)標志著現代性的開始,現代思想把有限的人作為知識對象和知識主體,消解了表象理論,但有限性分析卻返回起源并朝向同一的思想前進。

??略谡秸務撊宋目茖W之前,專門用了一章來談論“人及其復本”。人在十八世紀末之前是不存在的,因此??率紫扰u了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和古典的“理性主義”都不能思考人本身。如自然科學是在種或屬的層面上探討人的,這跟討論任何生物沒有區別;而普通語法和經濟學并不存在關于人本身的認識論意識。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話語脫離表象返回語言本身,在語言的內在性中確認了人的存在(???,2001:402,404)。人作為原初基礎的和具有深度的實在,作為所有知識的難解客體和獨立主體,終于在現代話語中有了一席之地。

由于現代哲學把人的有限存在作為哲學思考的基點,因此??抡J為,在某種程度上,整個現代哲學本質上可看作是人類學;或者說,哲學進入了“人類學沉睡”(Le Sommeil Anthropologique)之中。??鹿P下的“人類學”(L’Anthropologie),不是指名為“人類學”的特定學科(因其所作的文化研究外在于??碌摹叭祟悓W”),而是指把全部問題置于人類有限性之內進行思考的嚴謹的哲學結構(Foucault,1990:250)。人類學(??掠袝r也稱為人類學主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既把人當作認識對象,又把人當作認識主體。???2001:444-445)認為,人類學把人的有限性分析復制到其他領域,才有了“人及其復本”,即不僅有人本身,還有了自然之人、交換之人、話語之人等等。

實際上,人類學的有限性分析是一種同一化分析?,F代思想繞過表象,從人的有限存在出發,使得差異性和同一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東西。這一思想與列維納斯(2016:17-18)于1961年出版的《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一書中關于“同一與他者”的思想基本一致。但???2001:411)更進一步指出,正是在有限性分析中,先驗重復經驗,我思重復非思,起源的返回重復其隱退。

由于人既是知識存在,又通過他使得知識的獲得成為可能,使得人被構建為經驗—先驗的對子(???,2001:417)。在現代話語中,實際經驗的分析試圖確立起被遺忘的先驗維度,但事實上只滿足了人們為了先驗而襯托出人的經驗的要求。因此??虏艜J為,在這個對子中,先驗反思遠離康德的分析,而轉換為自我認識的經驗領域之中。

這個轉換引出了我思與非思的問題。對人的存在進行各個層面的認識,開啟了現代的我思。笛卡爾(2000:27-28)從“我思故我在”出發,認識到“我是一個本體,它的全部本質或本性只是思想”。相對于我思,若從積極的角度去看非思,???2001:425)認為,“相關于人,非思就是他者”。但現代我思需要最大的間距與非思連接,或者說,非思退居我思之后,自身才能被反思。因此,現代思想實際上是把人的他者發展為人之相同者,也就是非思被我思同化。

十九世紀初,人與起源的關系并不依據同一,因為人在能開始思考的時候就已經遠離起源了,所以來源這個層面可能更接近于人?,F代思想把重建來源當作自己的使命,卻在其中發現起源的隱退。???2001:431-435)認為,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和斯賓格勒,在返回起源變成追求起源的隱退時,實際上完成了總體性的循環?,F代思想努力重新發現處于同一性之中的人,思考“人是人”這樣的重復及其背后的歷史和時間。

可見,人作為主體的有限性分析,使現代哲學陷入了消極循環,而形而上學的終結只是其消極表現之一。更重要的是,當人類學在現代思想中起著一種構建作用之時,人們的思考仍處于其籠罩之下,而誕生于現代的人文科學也受到人類學的影響。同樣,人文科學也是把人當作認識對象,但對于認識主體卻顯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人文科學又從自身的特性出發,對人類學進行反思。

三、人文科學的“非人文”特性

在《詞與物》中,??轮挥昧俗詈笠徽聛韺iT談論人文科學。從一開始,???2001:449)就提醒我們,“人文科學并未繼承某個領域”,而且人文科學自誕生起也并不置于某一領域的中心,而是處于多個領域的邊界中,這就構成了它的“非人文”特性。

在第一節中,???2001:453-454)就討論到人文科學從“三個認識論三面體中被排除掉”的境遇。知識的三面體分別是演繹科學、經驗科學和哲學反思。這個境遇把人文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關聯起來:人文科學擁有利用數學形式化的設想;人文科學依據經驗科學的樣式或概念發展;人文科學試圖瀏覽人的存在方式的經驗現象。筆者將其概括為人文科學的“非人文”特性。雖然這個三面體排除了人文科學在其任何一個領域內成為學科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人文科學是處于三面體的空隙之中,與他們分別相鄰,并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

???2001:457-458)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人文科學與數學保持了最清晰的、最平靜的和最透明的關系。從以下幾例,就不難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古老又年輕的幾何學,誕生于埃及的經驗描述,脫胎換骨于古希臘人的抽象思維,到近代發展為空間與數的轉換。幾何學對人文科學的影響,表現在深層的形式確定到形式轉換的形式化思維上。物理學的原子論,從古代“萬物的本原為原子”的假設,發展為近代“元素是由原子組成”的學說,原子論對人文科學的影響,體現在物質及其關系的思考基點上。熱力學的“能量守恒定律”,為尼采的“永恒輪回”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梢?,數學和物理科學是人文科學的“非人文”底色。

然而,人文科學的本質難以定義的原因在于,人文科學具有經驗科學如生物學、經濟學、語言學等的維度,并且有限性分析在其中展開。作為生物的人在成長;其生產和消費在流通;其語言穿越時空,實現交流和變化。??抡J為,生物學、經濟學和語言學三個模式覆蓋了人文科學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生成變化。但是,這些經驗學科只確定“人的科學”的位置,應區別于最初的人文科學(???,2001:469,458)。生物學通過研究人的生理及其心理,試圖揭開人的生存秘密;經濟學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長久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交換機制及其背后的沖突;語言學更使我們明白語音、語義的變化規律,從而繪制出一套完整的符號體系——有限性分析為這些經驗學科歸因于自身的存在。但人文科學卻能于其中抽身討論知識的外在性(???,2001:462)。因此,經驗科學是人的科學,為人文科學提供了非人文的概念,卻不能代替人文科學思考的方向。

不可否認,人文科學與哲學之間具有某種親緣性,??乱矝]有否定人文科學與哲學的關聯,只是斬釘截鐵地斷言,人文科學并不屬于“哲學反思”的領域。哲學反思在“人類學”的范疇之內,只作為相同之思想而展開。而人文科學自出現以來,就擁有他異性,也就是說,人文科學所需要超越的,恰恰是“人類學”陰影下的哲學反思。因此,???2001:446)斷言:“人之終結就是哲學之開端的返回”。實際上,這不僅表達了他想摧毀人類學的決心,而且暗含著對人文科學的希望,因為人消失之后,意味著人文科學將在一個不再封閉或由人本主義限定的境域中展開(???,2002)。

四、人文科學的“反—科學”特性

面對人文科學的“非人文”特性,???2001:454-455)認為,這使人文科學在顯得危險的同時,又陷于危險。顯得危險,是因為人文科學的中介位置,容易把演繹科學、經驗科學和哲學反思三者連接起來,從而使思想墜入“心理學主義”或“社會學主義”——或統稱為“人類學主義”的危險之中。陷于危險,是因為人文科學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派生特性等。在書的末尾,??聦ω灤┱麄€人文科學的精神分析和人種學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精神分析和人種學具有“反—科學”(contre-sciences)的特性。所謂“反—科學”,并不是認為二者反對科學性和否定自身所具有的科學性,而是意味著它們針對科學本身,努力返回到其他科學的認識論之中,并不停地破壞在人文科學中創造和再創造自身實證性的人(???,2001:496)。筆者認為,??掳褜Χ叩姆治龇诺侥┪?,實際上對“反—科學”的精神分析和人種學寄予摧毀人類學(或人類學主義)的希望。因為無意識和歷史性植根于人文科學之中,而精神分析和人種學又恰恰分別位于這兩個維度之中。

???2001:464,475-476)指出,無意識的問題與人文科學的存在有著共同外延。人文科學所專注的就是無意識的機制、形式和過程?;蛘哒f,人文科學存在于用無意識的維度去分析規范、規則和指稱總體的地方,從而向意識展示其形式和內容的條件。除此之外,不應在其他情況下濫用“人文科學”??梢?,無意識是人文科學最重要的維度之一。

跟人文科學只能通過不理睬無意識才能向無意識前進不同,精神分析是直接和有意地指向無意識;跟人文科學在返回到無意識時仍處于可表象物的空間之內不同,精神分析前進且跨域表象,在有限的表象中溢出(???,2001:488-489)。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不展現有關人的純粹思辨認識或一般理論,這使其遠離人類學的陷阱。

歷史與人文科學保持著比空間臨近更基本的關系。十九世紀人的實證性受制于歷史的無限性。一方面,歷史為人文科學提供了知識有效性和深度;另一方面,歷史又確定了人文科學的界限,有限的人及通過有限性分析而得到的知識,并不會通過歷史就具有普遍價值。

人種學的歷史性來自我們的文化歷史以及與其他文化的聯系。人種學不是與主體的歷史實證性關聯,而是把不同文化的差異都置于生命、需求、勞動、語言三重實證性中,從而得到三個方面的規范。人種學與精神分析一樣,并不關注人本身,而是關注人的知識領域通常是如何形成的(???,2001:494)。

由于精神分析和人種學的無意識,以及走向人之外的維度,二者的話語空間中所閃爍的停頓、褶皺、界線在西方認識型中勾勒出人的輪廓,并使人成為一個可能的知識領域。但在二者之中沒有任何關于人的一般概念,因此,???2001:495)指出,實際上,它們消解了人。但筆者認為,這種消解并不是消極的;恰恰相反,結合第三門“反—科學”——語言學,三者共同指向并引導人的終結。而只有人終結了,才能摧毀人類學,并預示著新哲學的到來。

五、結語

??玛P于人類學與人文科學的分析,表現出他摧毀人類學籠罩群科的決心和發展人文科學的意圖。應該指出,??略诙兰o六十年代對“人文科學”的探索,是對歐陸科學化趨勢的人文思考。在十九世紀后期,狄爾泰(1989:58)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中“精神”理論的內核,用術語“Geisteswissenscharf”(英譯為“sciences of spirit”,或“human sciences”)以區分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英譯為“nature sciences”)。而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卡西爾(2013:24)則用“Kulturwissenschaf”(英譯為“cultural sciences”)一詞指稱與“Geisteswissenscharf”同一領域的學問。??卵永m了前輩們對“人文科學”的探討,同時也反思了當時的人文思想環境。他比前人的深刻之處,在于看到了主體主義、有限性分析、同一化等思想的局限,進而認為這些思想使得現代人文發展的道路越來越狹窄。他努力從各個領域汲取養分以成全人文科學,同時發覺了人文科學的“非人文”特性,指出該特性的生長空間比人類學要寬廣得多。因此,???2001:506)在書的末尾感慨:“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他抒發的是人文悲情?抑或科學欣喜?在這部著作中并未有明確的交代。

??碌娜宋目茖W研究是有缺憾的。既然人文科學從未繼承演繹科學和經驗科學領域的成果,那么人文科學中的“科學”稱謂,又從何而來?換言之,??聦θ宋目茖W的定位仍有不清晰的地方,致使自己陷入了對科學的兩難認識之中。他既把人文科學當作一種突破人類學沉睡的“科學方法”,又不得不把人文科學的某些內容從科學領域中隔離,因此,人文科學中的“科學”便陷入了矛盾。倘若他能夠從“學科”層面上考慮,那么,相對于“人文科學”,“人文學科”的理論局限會少一些,闡釋空間也會大一些(欒棟,2012:5-8)。

在某種意義上,??滤坪蹩吹搅宋鲗W的一個癥結——唯科學傾向。比如他指出人文科學仍未完全脫離人類學的沉睡,因而容易陷入人類學主義的危險之中。但是他對人類學的批評并未使自己的思想向前推進,并未深入思考一切科學化,甚至唯科學化的現狀及其后果將會如何。通俗一點說,從其思想走向看,??轮皇前l現了人類學的局限,也意識到精神分析學積極方面和人種學的非科學元素,但是他仍然緊抱著西方思想文化史上所傳承的科學名稱和科學尺度不放。就這個方面講,他與其他同代學者一樣,是唯科學主義的信奉者,他們在科學的“院墻內緣”裹足不前,在人種學的生物、生理研究和精神分析的“風險前沿”自我退縮,因而沒能對科學機制做深入的剖析和開放性的改造。借用欒棟的哲學話語表達,??率菍⑷宋牡摹翱茖W性”總體化,將科學與非科學都固有的有限性,通過“科學”概念加以“總體框定”和“正極肯定”,即運用不無時代局限和話題忌諱的文字予以處理①。他對人文學科的總體科學定性束縛了自己的視域??梢韵胂?,如果《詞與物》的研究繼續從精神分析學、人種學和詞物復合研究推進,對科學與非科學的關系加以深一層解析,或許會對科學問題做出改造性和超越性的突破。

注釋:

①引文出自欒棟的未出版書稿《人體論索隱》。

猜你喜歡
人文科學有限性???/a>
馬奈與??拢骸拔?畫”與再現危機——跨媒介視域中的圖像敘事解讀
主體的黃昏:??乱曈X理論中的鏡子與畫
在“實踐”中研究人
淺談創新人才培養視閾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抓好四個滲透,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淺析人的有限性與哲學的無限性
論“神化”學校教育傾向
權威、監視與游離——對《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率浇庾x
淺談學術自由的合理性及其有限性
??旅缹W視閾的賈樟柯電影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