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澗老道情

2019-03-19 07:30白根升
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 2019年1期
關鍵詞:道情臨縣東路

文/白根升

清澗道情是清澗民間流傳最廣、最普及的民間音樂。在陜北,鬧秧歌是民間主要的文藝活動,在清澗縣,只要鬧秧歌,就必然要唱道情。鬧秧歌中唱道情是清澗人表達情感、舉行慶典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唱道情表達。

清澗道情包括兩大流派,一是清澗流傳最早的道情,二是有山西臨縣傳入清澗近百年的臨縣道情。因臨縣位于清澗縣以東,故稱“東路調”。民間為便于區別兩個流派的道情,將前者稱“老道情”,后者稱“東路調”。

關于清澗道情的新、老劃分或是東路調還是西路調,因每種觀點各有著不同見解,說法也不一樣。

有人把最先傳唱的道情稱“老道情”,臨縣傳來的道情稱“新道情”。有人把傳統道情(包括“東路調”)稱“老道情”;把新創作、移植的道情稱“新道情”。原來說的“東路調”只是以清澗與臨縣的地理位置命名“東路調”??珊髞碛械氖且杂芰值貐^分為神府是北路調,清澗為南路調。在子洲縣老君殿一帶人們把清澗最早的道情稱老“平調”,把山西臨縣道情同稱“東路調”。還有因臨縣道情先傳在當時清澗的西川(現在的老君殿一帶),清澗東區的人有稱臨縣道情為“西路調”不同見解,眾說不一。

1、清澗老道情的淵源

老道情歷史悠久,這已是毫無疑問,對老道情的源遠,很多資料中都有闡述,諸如源于唐代道教音樂,山道歌道曲演變而米。宋代的道情,元代道情的發展,明清時的道情,還有民間流傳的“三才刮板響連聲,口口聲聲唱道情,祖祖輩輩往下傳,洪武年間到如今”。這些都能說明道情的源遠流長,這對其他道情如“關中道情”“臨縣道情”“隴東道情”等都適用??晌覀儸F在的五聲音階的清澗老道情這些旋律是什么時候,怎樣形成?是外傳來的還是就地形成的?它的原型在哪里?即是演變,是什么基調演變來的?等等。目前還未見到有關可靠的資料來證實。

2、東路調的形成與流布

東路調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逐步傳入清澗的西區,即寺則河、老君殿、淮寧灣(當時均屬清澗管轄),清澗人稱西川。據寺則河的老藝人張海生等人說,寺則河村最早學唱東路調是樹里來過一個山西臨縣的流浪漢,沒處住,住在村里張明瑞熬硝(做火藥)的一孔簡易窯洞里,因為他唱得好,討人喜歡。在村里混熟后就給村里愛好唱的人教唱道情,這樣村里人滿意,他的吃住問題也解決了。

山西人流落在外并不止個別,因當時日本人侵占山西多地,群眾恐懼,部分人為避難,越過黃河流浪在陜北。通過其中的道情藝人的牽線搭橋,從臨縣過來一個臨縣道情班子,常駐在老君殿。據老藝人加樹宏(87歲,老君殿王家坪人)和郝玉金(老君殿桃卜灣人,84歲)說,這個班子經常在周邊演出,后來不知是什么原因解散了,有的回山西了,有的跑出去了,有的還在當地教道情,如薛連生(山西人)一直在蛇溝教道情。他倆說,王德兵也是山西人,在葛家崖則娶妻后留下來了,后來名叫葛來杰。

清澗本來就稱是道情窩子,通過這些人的傳播,這一新的道情不僅被當地人接納,而且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很快就為當地培養出多名道情名人。如:李培成(老君殿黑溝人,已故),張海生(寺則河人,已故),趙三和吳祖厚(王家坪子人),黨維珠(綏德人)、強不屈(子長縣強家溝人)。就這樣臨縣道情逐步在清澗的西區流傳開來。

眾所周知,地方民間音樂形成都受地理環境、人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所影響。臨縣道情來在清澗生根,必然會受到陜北音樂的影響,逐步變成了五聲音階的道情,就是我們現在的東路調。下面我們把兩地道情的同一唱腔作一下對比,兩者間的不同就可一目了然了。

東路調在西區形成后,逐步向周邊延伸,開始是老君殿向西,寺則河周邊擴散,清澗的盤石岔、拓家灣、徐家河等,子長的強家溝。后來逐漸向陳家坪、郝家灣、西袁家溝、樂堂堡、薛家渠、陳家河、坡家溝、寨則灣.....延伸。

因為東路調的聲腔熱烈明快,節奏歡快、活潑,音調昂揚,它和老道情可以優勢互補,所以流傳開后,很受群眾歡迎,有不少村子請師傅來教東路調。老藝人們為了傳藝,他們不辭勞苦,到百里以外去傳藝,老藝人張海生不僅在寺則河周邊教唱,他和同村藝人張國蒼曾去玉家河鄉的王家坪、老舍窠鄉的邢家溝、羅河、李家塔鄉的高柳樹和郝家石鹼村教東路調,老藝人惠萬年在樂堂堡鄉及周邊村、李家塔鄉的前韓家山等村教唱,張海生的徒弟張國榮、張澤民去老含窠鄉的窨則溝、寨山,白光進去韓家坪則村教唱東路調,這些人為東路調的普及做出很大的貢獻。

但是在全縣而言,東路調的普及遠遠比不了原來的道情。東南區域還有部分村子還不了解東路調。因東路調在西區形成,東面的人叫西路調,還有的說東路調是《翻身道情》,有很多的場合有人要唱東路調時,樂隊就起的《翻身道情》的前奏。把東路調說是《翻身道情》就以點帶面,種屬關系倒置了。

究其原因,是因有的同志還沒有按觸東路調時,《翻身道情》就唱紅全國乃至世界,先熟悉的《翻身道情》。

其實《翻身道情》是音樂家劉熾先生在魯藝時,下去采風采到的東路調,根據東路調的大起板、必調、十字調改編的,中間也有老道情的小過門,傳統東路調的前奏前兩小節多為:或也有的奏:。音樂家為了反映人民當家作主后的歡樂心情和渲染歡騰熱烈的氣氛,寫成 :?!斗淼狼椤返闹饕蓙碜杂跂|路調。

3、道情劇目

道情不僅是娛樂,它起源就是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道家思想。它是一種教育的工具。道情的劇目有百余部,內容都沒有脫離教育。隨著歷史的發展,題材不斷擴大。早期的劇目反映韓門(韓湘子)道事的戲最多,如:《酒金橋》《三度靈英》《經堂會》《湘子算卦》《靈英敬香》《高老莊》等。因此,民間流傳著:“糊窗離不開槳子,唱道情離不了湘子”。

除此之外,傳統劇目有:

《十萬金》李大開店,毛洪跳墻。

合風裙,子胥過江,伍員逃國,

壯丹亭,花亭相會(夜宿花亭),

桃花庵,汾河打雁,劉來還愿,

掛畫,劉權進瓜,劉秀燒窯,

三勸(小姑賢),王三小求妻,真假劉成金,

四勸(小姑不賢),侯知縣斷案(蘭衫記),

女中孝,李青彥休妻,還有折子戲,

二女子游花園,鬧書館等。

現代戲有:

烏鴉告狀,家庭圖,結婚圖,

難民圖,李四賣女子,吳逆子,

三回頭,紡紗,做軍鞋,

禁洋煙,送肥記,供應糧,

賽畜會,雙喜臨門,挑對相,

兩塊半,劉栓回頭,吹鼓手招親,

探親,換活等等。它們都從不同的方面啟發教育著人們。

道情劇目的創作一直緊跟形勢,與時俱進,尤其在抗戰及解放時期,清澗道情劇目創作跟形勢更緊。

在戰爭年代,國家處在困難時期。政府鼓勵群眾響應祖國號召,支援前線時,道情劇有《擁軍》《做軍鞋》《紡紗》等。社會提倡婚姻自由,廢除包辦買賣婚姻,道情上演了《烏鴉告狀》《結婚圖》《李四賣女子》等?!独钏馁u女子》的內容也宣傳教育人們遠離毒品,認識毒品的危害。在禁賭時,《張良賣布》人人皆知。社會提倡家庭和睦時,新編道情劇《家庭圖》家喻戶曉。孝敬老人方面早期有了《王祥臥冰》,現代有《搶財神》等。到集體化后政府要求熱愛集體,新編道情劇有《賽畜會》唱紅省城,為清澗人和清澗道情爭得榮譽,使道情改革邁出新步伐。為了贊頌改革開放的政策和輝煌成就,《接婆姨》參加省上調演,受到省市文化部門嘉獎,省上領導親自觀有并按見演員?!督悠乓獭芬殉蔀榈狼榈拇韯∧?。

凡此種種,且難詳盡。一句話,從古到今清澗道情始終發揮著它的教育作用。我們應盡力來保護、弘揚、傳承它。

4、道情班社

道情班社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在延續。有政府組織的,有個人領班的,有長年堅持的,有短期的,也有臨時湊在一起,唱完就解散,需要時再招集。

據雙廟鄉安家坢的白尚河(該村的道情骨干,能唱又是三弦手)說,“常聽我父親說,約在1934年間,劉志丹領導的陜北已有二十多個縣的紅區,為宣傳革命,在延川組建了道情團,其中有我村的白懷義(道情團主任)、白懷道、白懷信(我五叔)、白懷珠(我父親),還有我二姑(乳名:葡萄),有八斗岔的賀培,劉家川的任作銀(三弦手),樓則塔的陳進美,延川焦家溝等地方都有。唱了一年多,到1936年紅軍東征時,政府號召一切為前線服務,多數團員被前線抽走,其中白懷義、白懷道會搬船,東渡黃河,急需這些人,其余人員分配到當時叫省新劇團(互窯堡),我父親和白懷信不愿去,因我父親年齡小,又是獨子,照顧沒去。白懷信受留黨查看一年處分,道情團這就解散了”。

寨溝是清澗老道情名氣大的村,據83歲的黃明德老先生說,寨溝的道情班子是在上世紀30年代初由他的父親黃聚張領的,他也是主要演員(小生),最初就沒有戲箱,只有簡單的服裝用布包著,當時稱為打軟包。那時清澗沒有劇團,山西有閻習三的部隊控制,晉劇過不來,所以當地的廟會只有請道情班唱了。

我父親的道情班子唱了約七八年,因當時社會把唱戲看作是下三等的事,因此我們黃家家族認為:道情班還是唱戲,有損于家族名聲,因家族的竭力反對,道情班解散。我父親的道情解散后,成員們都自找門路,隨別的班了。據聽說,當時劉家山的劉成善也領班子,二郎山的南溝、高杰村的崖頭都有道情班子。

全國解放后,受新思想的影響,在50年代中,我父親又立了道情班,請了導演排練過一個冬季,購制了一些設備,排了多本戲。因道情本米就深受清澗人喜歡,加之我父親善于管理,道情班的演技高,戲價低,周邊的廟會多數都請我父親的道情班。當時縣上有了劇團,這就影響縣劇團的收入,于是當時的縣長李向海親自來寨溝,對我父親說,縣上的劇團沒事干,你個人的班子唱了個紅,命令道情班停止。我父親的道情班又解散了。

寨溝還有道情藝人賀合光,他說他小時候就跟他的大伯黃金鏊(道情名人)在黃聚張的道情班拉過二胡,唱過丑角。大約在1981年他組建過道情班,人員45人,借用朋友的五孔窯洞還不夠住,到了夏天,部分男同志就在白常寺的戲臺上睡覺,排練了幾個月就出臺。除了周邊廟會演出外,還去過綏德、米脂、鎮川、橫山、內蒙等地演出。領了不到兩年,因長期在外顧不了家里的事,家人竭力反對,被迫停止,他退出后由劉家塔的劉增全和別人合伙領走了。

樂堂堡也是清澗出名的道情窩子,我采訪過藝人楊有治,他介紹說,樂堂堡早期的道情班是由李家溝的惠吉祥領班,成員有我們村的楊青山、惠富太、惠尚太、惠廣均、惠國相、惠萬年、惠萬國,楊家溝的楊景全,劉家河的劉光柱(旦角),楊家畔的楊海特、李家溝的惠孔前(三弦)、惠成書(管子)等。

我們的道情班還是通過申請經政府部門批準的,因為道情班的宣傳內容是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的,政府批準的道情班成員都享受減免做軍鞋和為軍人納糧的優待。

2014年,我又走訪了現在的道情班主“榆林市清澗縣道情團”的薛保龍(保霞),他說,他1973年出生在折家坪鎮王家塔村,他爺爺薛存孝是周邊有名的道情藝人。他是十七歲開始跟道情班唱道情,直至30歲自己領了道情班。剛開始是眾人合伙,那時候演員工資低,比較容易組織,有人員近30人,按日發工資,后來又變為包月工資,現在全是固定工資。

剛起步時設備差,服裝道具簡陋。僅有幾只戲箱還是木工用木板釘的簡易木箱,現在有正規戲箱30多臺。原來只有兩只霧燈,現在的燈光和字幕機就價值四五萬?,F在有大小午各一輛,我領班,我妻師瑞瑞是團里主演,排演過古典、現代大小戲約四十本,承攬大小廟會及文藝晚會不成問題。十多年來不僅在清澗,還經常循環在延安的子長、延川、延長、安塞、南泥灣,榆林的綏德、子洲、米脂、橫山、定邊、靖邊、吳堡及山西的石樓縣等范圍演出。

師向有,生于1948年,是樂堂堡鄉坡家溝村人,也是清澗道情領班較長的班主之一,據本人介紹,十幾歲就經常和寺則河道情窩子的道情藝人們一起唱道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開始組織道情班。剛開始是出于愛好,和一些愛好者一起合伙到周邊村莊義務演唱道情。服裝道具一個包就背走了。早上出去,晚上演出結束就回家了。到九十年代中開始掙錢了,最初一人一天一兩塊錢或兩三塊錢,隨著社會工資的增長直至現在的固定工資。

我領班已二十多年,起初由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多人。由少而簡陋的服裝道具逐步發展到已有戲箱三十多只,車一輛,資產有十多萬元。二十年來排演過《十萬金》《牡丹亭》《合風裙》《湘子出家》《蘭衫記》《三娘教子》《花柳記》《三子爭父》等傳統、新編三十余部戲。一直循環在陜北的富縣、志丹、甘泉、安賽、延安、延長、延川、子長、子洲、清澗、綏德、米脂、橫山、鎮川等地演出。領班不容易,攬不下活就發不了工資。這二十多年要費力、費心,吃了不少苦。

上述僅是舉例。清澗道情是陜北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大小不等的道情班社很多,如我還沒有采訪過的子長強家溝的強昌、強三等人的道情班,多年來一直活躍在陜北各地,深受民間的歡迎。

5、清澗道情的民間演出習俗

清澗道情的登臺演出主要在每年的正月。因為春節正好是辭舊迎新、慶祝一年的豐收, 祝愿新的一華風調雨順,同時又是農閑日子,每到正月初二二,稍有條件的村子都鬧秧歌唱道情。叫法不同,民間有的說是“鬧秧歌”,有說是“鬧道情”,也有的說“鬧紅火”。

鬧秧歌,都要經大家推薦出有組織領導能力的,村里較有威信的人負責,民間稱其人是“領頭”。有的在年前就選定領頭,在臘月農閑時領頭就負責組織人員和負責排練節目。也有年前就沒有打算鬧秧歌,年后閑的無聊,過去的農村只有相互竄門,如果竄門人集中的場合有人鼓動一下要鬧秧歌,當場就可能推選領頭分配任務,就能鬧起來。因為多數村子都有基礎,樂隊演員誰干什么,相互了如指掌。

清澗正月鬧秧歌,一是用自樂的方式歡度春節,二是通過村與村相互鬧秧歌,能起到相互學習交流、增進友誼。今年我們去你村,這叫“送秧歌”,來年你來我們村,這叫“還秧歌”,“送秧歌”常常選親戚關系多的村子,一是人熟好聯系,二是兩村之間來往越多,親戚更親,友誼更深。同時來往小常會有我村的某小伙因唱得好被你村的姑娘愛上了,或是我村的姑娘看上你村的小伙有才。一來一去,新的親戚還會增多。

無論是家里還是外村,一般都是一整天。第一天晚上由傘頭帶著大秧歌去村里的廟上給眾位神神唱秧歌,求大神保佑村民平安,民間稱是“謁廟”。然后大秧歌挨門逐戶去院子轉轉,唱幾個慰問喜慶的秧歌。民間叫“轉院”或叫“排門子”。各村都有老習慣,選好幾個點,除了轉院外每到一個點必須演節目,也就是必須動輕樂器,唱道情。民間說法多,有稱是“搬絲弦”,有稱“扎場子”,有稱“壓板凳”。有時為爭取時間,就演出一男一女對唱一段道情。有時也有特殊情況,即本來沒到定點處,但主人家可能有貴客或們大喜,院里擺上一桌酒菜,迎接的方式與眾不同時,不用解釋,隊員就知道這院里要“搬絲弦”,唱道情。

清澗道情最大演出場面是廟會。一般廟會都是三天,要唱四至九場。廟會都固定日子,有時特殊情況請不來專業道情班子,就請周邊某個村上的道情班唱。聽我父親說他們也唱過廟會。

有組織的唱道情都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民間唱道情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無組織、無約定、沒有場地限制,自發的唱。尤其在農閑時,如果有幾個愛好者遇到一起,只要一個人說要唱道情,馬上你找三弦,我拿四音,他尋管子,就能唱起來??赡茉谡l的家里,可能在某家院子,可能在村里閑人集中的地方,沒有凳子就坐在石頭上,沒石頭干脆坐在地上,照樣彈、拉,照樣唱。

有的村子小,人少,并不妨礙唱道情演出,只要有一件樂器和一個會唱道情的人,就能唱。梆子是唱道情的擊拍樂器,少了梆子很不習慣,有時沒有梆子難不住唱道情,找兩根搟餃子皮的小搟杖代替。如果小搟杖也沒有,就拿上操用的哨子,一只手虎口握住哨口,兩手指彎曲合攏,在腿上擊拍,就可發出鐺鐺的梆子聲。

在道情興盛時期,清澗和周邊農村山梁溝峁,村邊路旁,犁地的農夫、攔羊的娃娃、老漢、趕牲口的腳夫、男女老少都唱道情,到處都能聽到唱道情。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到清澗人喜歡道情的感受。我有個朋友說起唱道情,他說:“小時候常見農閑時,晚上集中一些人,吃著粉條豆芽拌的涼菜,喝著黃酒(陜北米酒),躺在下炕圪嶗唱道情,那感覺可真美呀”!

猜你喜歡
道情臨縣東路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東路小學校
河南太康道情戲及其生存現狀
南京的法桐
給習作取個好聽的名字
擇一行愛一行:兩次生命的起點
——山西古交市非遺項目“岔口道情戲”自然傳人王谷喚訪談
北京東路的歌謠
山西臨縣舉辦電商峰會助力鄉村振興
深度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研究
擎起健康扶貧旗 共筑百姓幸福夢 山西科技志愿服務健康科普活動在呂梁臨縣成功舉辦
金華道情的藝術特征及生態現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