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經濟發展的適度性淺談環境保護

2019-03-27 16:31張凡姝
現代企業文化·綜合版 2019年1期

張凡姝

摘 要 2018年北極氣溫創最高紀錄,環境惡化越來越明顯,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環境保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環境保護背后需要樹立環保觀念實際上更多的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本文從經濟學角度中的經濟學假設、資源稀缺性、生產過剩導致供需不均衡等方面分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明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適度協調的重要性,并從效用和博弈論的角度提出兼顧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實現經濟與環保協調適度、共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環保 經濟分析 協調發展

環境問題與人類息息相關,其中全球變暖更是如此。2018年夏,世界各國的目光全部聚焦于南北兩極,全球變暖的環境問題引起兩極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極圈溫度一度飆升至30℃,創最高記錄。我國當前在環境保護方面出現的問題,已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共“十九大會議”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對經濟社會轉型中推進發展生態文明,創建綠色家園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還闡明了經濟與環保的辯證統一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環保與經濟的適度發展,將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平衡。本文以西方經濟學假設為理論基礎,分析產生供給和生產過剩等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適度、協調、共同發展的效用和博弈理論方面的建議。

一、西方經濟學兩大假設

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經濟學大師輩出,其基本論證是建立在兩個基本假設之上的。1.合乎理性的經濟人假設。經濟人被看作經濟活動中普通的人的抽象,他們在經濟活動中的本性是利己的。2.完全信息假設。這一假設的主要含義是市場上每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對所有相關的經濟情況(或經濟變量)的信息完全了解。然而這兩大假設都很難與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相符合。首先不可能完全合乎理性。合乎理性的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他們雖然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自己最大的利潤和效用,但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經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其次,購買者在日常消費中同樣不可能實現效用的最大化,完全信息假設也就不成立。信息是完全的,市場價格機制才會有效,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各種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價格自身的調節作用就會失靈,必然會形成“劣質商品得到廣泛的推廣,而優質商品被淘汰的結果,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就會是無效率的。不同的假設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二、資源的稀缺性

(一)稀缺性

稀缺性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間、空間里,特定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不能滿足人類無限增長的欲望。稀缺并不是絕對的數量上的多少,經濟物品長時間的供不應求即為稀缺。資源的稀缺性表現為數量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煤炭、礦石等。由于人的消費欲望無限膨脹,造成資源總是處于稀缺狀態。稀缺性是由于人類的過度需求造成的。

(二)稀缺性與保護

環境資源的稀缺性與環境污染。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環境可以看成為消費品、資源的提供者和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的接受者。這三種屬性有時是相互矛盾的。環境作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并不能反映到市場價格中去,市場自身的價格調節機制無法調節環境這種商品的價格,環境污染就是這種市場自身失去調節作用而造成的。只有把利用環境資源和污染環境所帶來的福利、造成的損失計入到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中去,才能確保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

環境污染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環境是免費的公共資源,不能確定它的所有權,也無從向環境資源的使用者(或破壞者)進行收費,也不能限制任何人對環境資源的使用。但是環境資源的使用是具有競爭性的,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對環境資源的使用或者破壞會影響到他人對環境資源的使用。比如,經濟人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直接排放了有害氣體,就影響了周圍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害到身體健康。由于人們不用對環境資源的使用支付費用,環境資源通常會被過度使用而得不到相應的保護。

三、生產過剩

(一)生產過剩的基本原理

生產過剩是社會商品生產總量大大超過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經濟現象。經濟人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最大利潤,他們竭盡其能提高生產效率、過度掠奪使用免費的自然資源,造成相對的生產過剩和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相對過剩的商品堆積如山銷售不出去,為了維持商品價格而被銷毀再一次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據報道英國的“國寶”品牌巴寶莉(Burberry)放火燒掉了286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2.5億左右)的商品,不只是Burberry,耐克、LV等都是這樣H&M;同樣焚燒了60萬噸衣物。他們在資本利益面前不顧社會的譴責,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環境。

生產過剩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的一直被忽視的問題??鬃釉u魯國大臣臧文仲允許“妾織蒲”的行為,視為“不仁”。是因為官員已有俸祿,其家屬再從事消費品的生產就是奪民之業、與民爭利。古代先賢已觀察到生產過剩問題,意識到消費品的生產并不是越多越好。

(二)生產過剩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理性經濟人”假設中的“理性經濟人”是經濟活動中的主體,他們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取自身最大的經濟效益,在經濟利益上是利己的。但是他們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時能夠為社會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最好的服務,從而客觀上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實現一定的社會利益。這種“理性經濟人”假設應用到環境保護上是一種新的啟示。當代環境問題是“理性經濟人”的產物。在這些“理性經濟人”看來,自然是為人服務的,應該以人的物質需求為中心。人的物質需要是基本需要,而自然是人的物質需要的原材料,理所當然的被人利用。受這種思想的指導,“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沒有生態意識,竭盡全力掠奪“免費”的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

在當今時代,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理性經濟人提出了生態保護的要求。要求理性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具有生態保護意識,成為具有生態保護意識的理性生態人,要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還應該有足夠的智慧來制定既合法又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經濟活動方案,平衡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方面的關系。

四、供給與需求

(一)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

供給指的是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各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指的是消費者想得到某種商品的愿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觀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同樣也包括兩個條件:消費者有欲望的購買和有能力的購買。

在供給和需求方面,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需求決定供給。經濟人通過研究人們的需求決策商品的生產,市場上才會有該商品的出售。另一方面,需求也會自覺的適應供給。在市場上當某種商品供大于求時,該商品就會被低于市場價格出售;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該商品就會被高于市場價格出售。

(二)供需不均衡導致環境資源的浪費

市場的調節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供需不均衡會導致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在供過于求的情況下。當供過于求的時候,一方面廠商耗用過多的資源本身對環境就是一種攫取,另一方面產出的產品滯銷處理不慎就會導致浪費,比如焚燒產品對空氣、土壤和水源都會造成污染。

因此,只有供需平衡時,才能最大程度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就需要科學研究供求關系,分析市場和合理配置資源。

五、環保的建議

事實證明,如果只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而不考慮資源、環境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就會造成了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浪費從而制約了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道路是不可持續的,是行不通的。因此,企業在社會競爭中不僅僅是價格的競爭,要著眼于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等非價格方式競爭。1.產品質優、多樣性措施。企業深入地調查研究市場需求,通過生產質量、性能、外觀設計、等方面更優質的產品、來爭取消費者選購的差異,以擴大本企業銷售。2.準確的市場定位措施。分析研究自己的產品性能、價格、服務等優勢,找準市場定位,針對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偏好,對產品進行改進并加強售后服務,從而使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處于有力的競爭地位。3.環境保護策略,通過環境保護建設花園式企業、精神文明企業的提升企業形象,增加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一)效用

效用,即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隨著同樣的刺激的反復進行,興奮程度就下降。這個規律對我們理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非常重要。假設消費者購買其他商品的消數量保持不變,隨著消費者連續購買同一商品次數的增加而得到的滿足感逐次減少。這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在一定范圍內消費才有幸福感。所以消費者對商品的消費要適度以有利于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環境。

(二)博弈論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非零和博弈的一個經典案例,反映了個體理性的選擇往往會導致集體理性缺失和個體理性的內在矛盾。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情形:明明存在著對各方都是最好的選擇,但由于博弈方對對方選擇策略的疑慮而只能做出兩敗俱傷的次優選擇。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就已經深陷這種困境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理性經濟人所代表的經濟主體之間在是否嚴格遵守環保法規方面的囚徒困境。2.經濟政策與環境政策的囚徒困境。3.地方政府與環保管理部門在發展地方經濟和監督經濟主體遵守環保法規方面的囚徒困境。4.國家之間在經濟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方面的囚徒困境。其中擺脫經濟政策與環境政策的囚徒困境是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囚徒困境的關鍵,制定出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適度協調發展的最優策略并堅定不移的嚴格執行,下定不惜犧牲短期內經濟也要保護環境的決心,從而擺脫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個目標之間首鼠兩端的囚徒困境。其他三方面可以通過嚴格執法、加強督查、我國率先轉變競爭戰略等措施脫困。1983年12月31日我國首次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2014年4月24日通過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修訂后的《環保法》,把保護環境定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從此污染環境的經濟活動將受到法律的嚴懲,為生態文明建設確定了法律基礎。這樣也要求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將環保和相關的法律信息納入其中進行考量。

我國不僅在立法層面上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同時加強督查抓落實。2017年8月10日至10月31日,中央環保督查組在山東開展環境保護督查,處理了舉報的環境問題8170件,責令整改10073家,立案處罰1471家,累計罰款1億余元立案偵查61件,拘留76人,約談1186人,問責1268人。嚴厲打擊了只顧經濟發展不惜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對保護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結語

現如今我國的環保問題從經濟學上來看主要是因為在理性人假設和資源稀缺性基礎上的生產過剩導致了供需不平衡,因此要對環保問題從產出方面進行設計,適度消費,使消費者能感受到效用最大化,同時國家也應該加強監管,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綠水青山,保護好人類自己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陳燕.經濟學原理在環保問題中的應用[J].中國集體經濟,2012(07):99.

[2] 趙大利.從人的經濟價值的角度看“低碳經濟”的制度安排[J].中國城市經濟,2011(01):80.

[3] 王紫零.環境保護的法經濟學假設[J].社科縱橫,2013(12):58.

[4] 胡錦.有關機會成本、供給需求、市場和政府的認知和思考 ——《學習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讀后感[J].理論研究,2011(04):97.

[5] 劉太剛.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囚徒困境及脫困之道—兼論需求溢出理論的公共管理學發展觀[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6(3):0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