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教材,有效創設教學情境

2019-04-02 07:56魯家寶
河北教育(教學版) 2019年1期
關鍵詞:對話乘法平行四邊形

○魯家寶

教材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文本,是構成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紐帶。課程改革關鍵之一就是要求教師課堂教學具有新的教育理念,能從傳統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把教材當成幫助學生尋求真知的教學工具,把學生的學習潛能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由此,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誘思。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要突出有效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功能。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立足學生的“學”重新審視教材,應用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借助一定的表現形式,設置一種帶有問題性質的真實情境,使學生處于欲罷不能,躍躍欲試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

【教學片段】(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

師:現在老師帶你們到“活動樂園”,好嗎?

生:好!

師:看這幅圖,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花、草、樹木。

師:善于觀察。

生:我看到了男生、女生。

師:不錯,肯動腦筋。

生:我看到了有同學在玩小飛機。

師:真聰明,有新的發現。

生:我看到了有“快樂便利店”。

師:很好,產生聯想值得發揚。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我想到了他們在活動樂園玩得很開心。

師:從圖上看你有什么新發現?告訴老師,好嗎?

生:我看到了有24名同學在玩小火車。

師:你的觀察能力真強。誰還有不同的發現?

生:我看到了有四組同學在玩小火車。

師:你真棒。還有嗎?

……

【誤區分析】

本課例雖然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編排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畫面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但是這樣設計不夠簡潔,過多地占用了教學時間。創設教學情境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抓住教學內容重點,迅速地讓學生獲取信息。

課例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教材的情境圖是以活動樂園為實際背景,解決“每個活動項目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通過有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引導學生觀察,理解情境圖的圖意,并把人物進行量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獲得全面、具體的數學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建立數學模型打下基礎。

【有效創設】

既然課例的重點內容是初步認識乘法,用乘法解決問題,那么在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時,必須圍繞重點,從乘法的意義出發,為解決怎樣算“鋪路架橋”。

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比如,從活動樂園信息中你知道有幾組同學在玩小飛機,每組幾人等。這樣既簡潔明快,讓學生獲得重要信息,又能使他們明白要求“玩小飛機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樣用加法計算的解題思路,為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掃清障礙,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探索興趣,并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

【教學片段】(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

(教師出示用紙折的小狗模型)

師:請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生:是小狗。

師:它是什么形狀的?

生:是狗的圖形。

師:再仔細看一看,到底是什么?

生:是紙。

師:不是說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是說它是由什么組成的?

生:它是由畫出來的眼睛、胡子、鼻子、尾巴等組成的。

師:不對,是問它各部分是由什么形狀組成的?

生:是由平行四邊形組成的。

師: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行四邊形”。

【誤區分析】

本課例提供的直觀感知材料不鮮明,不能承載課例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深入研讀教材,與教材“對話”,在充分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創造性,選擇學生喜歡的方法和適合學生的內容去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例教師雖能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改編了教材的情境圖,以小學生喜愛的動物——小狗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用紙折的平行四邊形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也不規范,本質屬性更不明顯,學生不易建立平行四邊形概念的表象。

【有效創設】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教材以此為起點提供了一組含平行四邊形的實物圖片,從中抽象出位置、方向、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邊形,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有關平行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如圖,教材呈現的情境實物圖是很鮮明的。

教師可直接呈現教材情景實物圖,充分發揮樓梯扶手、衣架、停車場車位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結合學生常見的這些生活中的實物,由具體到抽象,研究給出的3個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去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從而抽象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教學片段】(六年級上冊《倒數》)

(課件出示果樹圖)

師:從圖上你們看到有哪幾種果樹?

生:有桃樹、梨樹、杏樹……

師:杏樹的“杏”字是怎樣寫的?什么結構?

生:是上下結構。上面是“木”字,下面是“口”字。

師:把這個“杏”字結構調換,又是什么字?

生:是“呆”(dāi)。

生:不對,讀“呆”(ái)。

(學生爭論不休。)

師:這個字“呆”讀“dāi”——呆板,以前讀“ái bǎn”。知道了吧?同學們再想一想,在你學過的上下結構的字中,還有沒有上下調換又變成另一個字的?

生:有,“吞”字。

師:對,上下調換后變成什么字?

生:“吞”上下調換成“吳”!

師:(板書)杏→呆,吞→吳。這是我們在語文學科中所學的字。那么,在數學學科中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倒數”。(板書)

【誤區分析】

本課例學科特點不突出。教師把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進行整合,從語文學科的“字”引入,想法很好,有創意。但這樣沒有突出數學學科特點,更沒有認識到創設情境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前面的問答讓學生詳細分析字的結構、讀音,既耽誤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時間,又容易造成知識負遷移。為此,教師創設情境時應以本學科的知識為主,可吸收其他學科的知識素材和背景,體現知識的整合性。

【有效創設】

教學《倒數》時,不妨這樣導入:我們先來看兩個字——“杏、吞”,把這兩個字上下調換一下,可組成什么字?(“杏”調換組成“呆”,“吞”調換組成“吳”)。在語文學科中“字”有這種現象,那么數學學科中的“數”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請同學們想一想,并舉一些實例看一看。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描述:這兩個數(指學生舉的例子)叫什么數呢?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倒數”。

這樣創設教學情境既把語文、數學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開門見山地抓住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把新的知識納入“待解決問題”的情境之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去“再創造”,初步體會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學生的情感觸發,往往與一定的情境有關;學生的智慧迸發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情境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注意力持久,思維活躍,催生靈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可根據教材特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但應注意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不能隨心所欲、漫無邊際,應力求使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深入體驗教材內容的內涵,真正將學生由此積聚的情感轉化為探究知識的巨大動力。

猜你喜歡
對話乘法平行四邊形
算乘法
我們一起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
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鞏固練習
把加法變成乘法
“平行四邊形”創新題
對一道平行四邊形題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邊形的三個疑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