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賤老”到“敬老”,感受中華孝文化價值

2019-04-04 00:55王貞春
科學與財富 2019年4期
關鍵詞:善良希望

摘 要:中華孝是對原始“殺老”、“棄老”習俗和觀念的摒棄和反叛,是對人性中自然親情的珍重與呵護,是人性中善良之情的閃光,它溫暖了殘酷冰冷世界中的遠古人類,建立了充滿希望的人類社會子代與父輩的關系,值得倍加珍惜。

關鍵詞:中華孝;賤老;自然親情;善良;希望;珍惜

孝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基因之一,是傳統道德文化的“元德”,對民族文化品格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考察孝文化的形成背景,對理解孝文化內涵,感受孝文化價值,認識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深遠意義。

中華孝的基本含義即是子輩對年老長輩的承持、奉養、尊敬。但與此相反,在人類社會早期,賤老、棄老,甚至殺老、食老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學家摩爾根發現,在人類尚未掌握種植淀粉類食用植物技術的蒙昧時代,“食人”之風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美洲的土著部落“平時吃被俘獲的敵人,遇到饑荒的時候就連自己的朋友和親屬也會被吃掉?!鄙踔恋绞攀兰o中期,大名鼎鼎的達爾文訪問火地島原始部落,還親眼看見在冬季食物嚴重匱乏時,當地土著人竟然先食老婦,然后才吃獵狗。達爾文問他們為何這樣做,他們振振有詞地答道:“狗能捕捉水獺,可是老太婆就不會了?!盵1]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說:“在我們知道的一切民族中,有一個時期曾因吃肉而吃起人來。柏林人的祖先,韋累塔比人或維耳茨人,在十世紀還吃他們的父母?!盵2]亞洲文化圈也普遍存在著食人,賤老棄老的習俗,口傳歷史資料中有許多關于這一習俗的記載,如在中國、朝鮮、印尼、日本以及印度等國都有“花甲葬”、“六十還倉”的傳說,其具體情形是,凡上了60歲花甲的老人一律都要處死,或活埋,或壘入墻內,或送進“自死窯”( 山洞),或入地下墓穴,使他們凍餓而死。[3]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湖北境內武當山發現了“寄死窯”,2001年5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俗學家劉守華考察了武當山的“寄死窯”,據當地研究者介紹,在武當山已經發現了40多處“寄死窯”遺址及相關故事傳說,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按照老規矩,老人滿60歲后都要送到“寄死窯”,只在最初三天送飯,等老人死后再將遺體取出來另行安葬。

遠古先民殺死老弱,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產力低下,食物嚴重匱乏,為了生存,殺死不具有生產能力的老弱同類,以保證族群的繁衍。但是,隨著這種狀態的長期延續,殺死老人竟變成了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習以為常的習俗,以至于不殺死自己的父母竟是不被接受的。到了年齡,子輩不殺,老人不死,竟是一種恥辱。

普列漢諾夫在其《沒有地址的信》中,列舉了許多殺死嬰兒、病人和老人的現象之后說:“假如人們生活在同蜜蜂一樣的生活條件下,他們就會毫無良心的責備,甚至帶著履行義務的愉快感覺殺死自己團體的非生產的成員。野蠻人的生活條件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樣的,即殺死非生產的成員對社會來說是一種合乎道德的責任。既然他們處在這樣的條件下,所以他們不得不殺死多余的孩子和精疲力盡的老人?!盵4]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也對這一習俗和觀念做了形象的解讀。電影敘述的是發生在日本信州楢山腳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阿玲婆69歲了,按當地習俗,70歲就要被送到楢山上死掉,但她卻依然身體硬朗,牙齒完好,為此她常常感到羞愧不已,就偷偷去到井沿,磕掉了幾顆顯眼的門牙,也消除兒子辰平送自己上山的猶豫。事實上,兒子當年就因為自己的父親不忍送祖母上山,殺死了父親,同樣的情形又發生在她的孫輩身上,孫子介左吉因為她這樣硬朗,常以歌謠相譏諷。在這里,“棄老”風俗是家法家規,遵從風俗體現的是家族成員最高尚品德,否則就是傷風敗俗。

與上述習俗和觀念不同,早在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之祖堯帝就因為舜具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德,把帝位禪讓給了他。如果這只是傳說,那么到了西周時期就有了關于“孝”的確切記載。并且,在這之前孝或許只是可有可無的個人行為,而此時孝已經是人人必須具備的美德,整個社會都在歌頌孝,這從傳世的文獻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比如《詩經》風、雅、頌都有這方面的記載,雅頌中更多。如《大雅·既醉》說“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等;《小雅》說“以享以祀,以介景?!?,“報以介福,萬壽無疆”等;《周頌·載見》說“率見昭考,以孝以享”;《魯頌·闥宮》說“萬舞洋洋,孝孫有慶”等皆是其例?!秳P風》中孝子慨嘆母親持家艱辛“母氏圣善”、“母氏勞苦”的詩句,更是廣為傳誦。在作為宗廟彝器的青銅禮器銘文上,“用孝宗廟”、“用享于宗室”之類的詞語,可謂觸目皆是。[5]

當時孝的含義已經非常豐富,它是對父祖功業的繼承,是對逝去祖先的緬懷敬仰,是對老弱的憐惜、關愛,是對個體生命的呵護和珍重。這從“孝”這個字的構造上也可見一斑,殷商甲骨文上就有“孝”字,《爾雅?釋訓》對“孝”是這樣解釋的:“善父母為孝”?!墩f文解字》對“孝”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孝,善事父母者, 從老省, 從子, 子承老也”。 [6]《廣雅》云:“孝, 畜也”; [7]又云:“畜, 養也”。 [8]據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子代與父輩在長期養育相處期間形成的自然親情,并且認識到這種自然親情的可貴,當這種親情與生存條件發生矛盾時,我們的古人傾向了前者。不得不說這是對人性中情感的尊重,是對人性中良善的保護和延續,可以這樣說,中華之孝無論是在怎樣的機緣巧合狀態下產生的,它都是人性中良善之情結出的美麗花朵,是人性中溫暖之情的綻放,是遠古殘酷冰冷世界發出的一束光,將作為生物界中特殊一員的——人的靈魂引向希望。歷史的記載也證明了這一點,據《史記周本紀》載,推崇孝的周公祖先多是大德之人。如古公亶父是豳地方首領,與狄戎少數民族為鄰,狄戎時時來襲,索要財物,而亶父寬厚為懷,都會滿足他們的要求。后來狄戎又想占領豳這一地盤,部落的民眾都非常氣憤,主張與狄戎作戰。而亶父不忍民眾犧牲,采取了避讓的做法,他率領部落的親戚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遷往岐山之下定居,他的舉動感動了周圍的部落,都紛紛投奔而來,豳部落逐漸強大起來。[9]由此觀之,孝是周公對祖先寬厚仁慈,互助共生,保護愛惜同類生命等美德的繼承。

中華孝是我們祖先對原始“殺老”、“棄老”習俗的摒棄,是對原始“殺老”、“棄老”觀念的挑戰和反叛,是對人類自然親情的珍重與呵護,是人性中良善之情的閃光。它建立起充滿希望的父輩與子代的關系,溫暖了生活在殘酷兇險自然界中的遠古人類。孝作為中華文化的“元德”,奠定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善根與善緣,使我們的文化充滿了人性中善良的光輝,值得倍加珍惜。這一文化不僅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綿延不息,也被廣泛傳播開去,日本、韓國等亞洲文化圈很早就接受了中國的孝文化,并對其補充完善,逐漸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孝文化傳統,延續至今。

參考文獻:

[1]曾振宇.“愛其所親”:尋找孔子的孝文化基因[J].走向世界,2011.31.

[2](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曹葆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劉守華.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4](俄)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M].三聯書店,1984.

[5]彭林.中國孝文化的起源與發展[DB/OL]. http://www.docin.com/p-1205734052.html.豆丁網,2015-07-02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4.

作者簡介:

王貞春(1965—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善良希望
劉雨霖:把電影投向真實的生活
小說《冷山》“缺憾中的美”賞析
淺談動漫作品中原始單一的反面人物
從《西游記》看戰勝心魔
探索“五選四變”對中職教育改革的創新與實踐
淺析敦煌飛天藝術形象的情感美
前方有個叫“希望”的燈塔
試論中職教育要給學生以希望和自信
霧霾背后的一點“希望”
韓四成國民寄“希望”于法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