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偽存真,回歸文本語境

2019-05-30 13:42何君辰
語文建設·上 2019年1期
關鍵詞:課例友人教學內容

何君辰

《陳太丘與友期行》(也作《陳太丘與友期》)選自古代志人志怪小說《世說新語》,全文僅103字,卻演繹了一場關于“信”的精彩辯論。各版本教材都將其作為初沖生研讀文言文的入門篇目,視作銜接中小學語文教學,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積極性的典范素材。

由于內容淺顯易懂,長期以來,對這篇文章的教學幾乎已成定式,“明禮誠信”的主題分析、“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的問題探討,頻繁地出現在課堂教學中。然而,這不但脫離了《世說新語》語境,更偏離了語文本體。

一、重讀《陳太丘與友期行》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出現偏離文本本身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對文本的片面解讀。20世紀90年代,關于這篇文章的解讀多囿于文字表面,但近年來,研究者已開始著眼于《世說新語》的語境,對此文的主題、語言特點、人物形象進行多元化的思考與探析,以“魏晉風度”審視人物,將“稱呼語”作為解讀本文的切入口,達到言文統一之效。更關注到隱沒在文本之后的陳太丘形象,從而在縱深層次分析魏晉士人言其欲言之言、行其欲行之事的率真性情。

1.“于無處寫”的陳太丘與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讀

陳元方的機智聰慧、知禮明義在與友人的兩次交鋒中展露無遺。人們分析元方的形象,往往聚焦于“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這一問題上。對于元方的“不顧”,有人停留在“年幼無知”這個層面來理解,認為友人已經悔過,元方的行為很是失禮,但仍有不少研究者持不同意見。蒯正聰認為,自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學說。七歲的元方有條件接受系統的蒙學教育,對他來說,父親的聲譽就是自己最大的尊嚴,所以當客人出言不遜,一個七歲的孩子除了還以鏗鏘聲辭,當然還有憤怒顏色??梢?,元方的“不顧”更多是為了維護父親的聲譽和尊嚴,他的辯駁有理有據,落落大方,全然不是“年幼無知”。這也是《陳太丘與友期行》屬《世說新語》“方正”(行為、品行正直)門,而非“夙惠”(早慧)門的原因。

對于友人的形象,幾乎是一邊倒,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友人性格火暴、粗蠻無理。對此,也有研究者為友人平反。張于成認為,友人也不失為一個可愛之人,他的可愛之處在于一個“變”字。他剛到太丘家時,彬彬有禮,后得知太丘已離去,破口大罵,但聽完元方有理有據的反駁后,其一度被顛覆的謙謙君子形象又得以重塑。

與前面二者相比,陳太丘作為一個配角,并無一句臺詞,很少有人關注這個隱沒在文本背后的人物。結合文本分析,“于無處寫的陳太丘”形象,似乎更能反映作品的主題,通過“象外之象”,展現意味深長的況味。

楚愛華認為,元方和友人的言行舉止,都能反映出陳太丘的個性品格。年僅七歲的陳元方知禮達義,對禮義廉恥運用自如。兒子是父親道德品行、文化人格的折射鏡,延續著父親氣脈和精神的雙重血緣。此外,縱觀客人從“有禮”到“無禮”再到“有禮”的情緒巨變,在一個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敞開內心,充分展現了魏晉人率真的性情。陳太丘與其結為好友,莫不是秉性相合、心性相知?可以說,藏在元方、友人背后的陳太丘,亦是我們解讀文本的關鍵人物,“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體現出他的守信正直,而元方和友人的表現,也折射出一個率真的陳太丘。

2.稱呼語的使用與人物本真性情的主題指向

稱呼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更是一種個性化語言,分析友人和元方所使用的稱呼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立體地解讀人物。七歲小兒元方,稱呼友人為“君”,對方發火后,仍稱對方為“君”。元方的回應是“曰”“答曰”,并沒有“怒曰”“憤曰”,元方的知禮守禮、良好的家教都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而“友人”前有“尊君在否”的禮貌,后有被小兒指責之后“下車引之”的慚愧、坦率與真誠?!蛾愄鹋c友期行》中的陳太丘、友人、元方,皆為讀者上了教養一課。

關于這篇文章的主題,大抵有“明禮誠信”“魏晉友情觀”“魏晉士人本真性情”三種說法。然而,脫離《世說新語》去看《陳太丘與友期行》,僅憑字句意思就強行給文中的人物貼標簽(元方的聰慧知禮,友人的粗魯無禮),大談誠信守禮的價值觀,無疑會讓這篇精悍的志人小說失去生命力。至于該文所反映的友情觀,李麗霞認為主要有三種:重視約定,不拘小節,重視友情。這也只是文章中所顯現的冰山一角,文中的三個人物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均是我們分析作品主題的重要依據。

《世說新語》成文于魏晉六朝,當時戰亂頻繁,使得封建禮法出現了瓦解和松懈,晉人開始了對“人的自覺”的探求。在那個時代,尊重個體、崇尚自然、追求高邁人格,已成為士人不作附庸、不茍合現實的精神支柱。在《世說新語》的語境中,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文中三人的形象,解讀文本的內在意義,而非先入為主地將主題囿于“誠信”“守禮”,才能準確把握《陳太丘與友期行》的主題。三人的共性正是魏晉時代精神的一種縮影和文化略觀,是晉人在道德觀和禮法觀上不重形式而重真性情的表征。

二、各版本教材選編內容的變化

《陳太丘與友期行》篇幅較短,文本解讀基本沒有太大難度,所以各版本教材均將此文編在七年級上冊。但其單元位置、單元內容編排、預習提示和課后練習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F以語文版、人教實驗版、部編本教材為例進行分析和說明。

由于以上三個版本的教材編寫體例不同,所以《陳太丘與友期行》所處的單元位置也略有不同。語文版以文體組元,第五、第六單元為古詩文單元,該文收入第五單元;人教實驗版以人文主題組元,該文編入以親情為主線的第四單元;部編本則是雙線組元,但該文仍被定位為“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感情”,納入以親情為主題的第二單元。

由此可見,《陳太丘與友期行》作為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初始語料,與誠信、親情有關的現代文或古詩文并置,教學目標基本都鎖定于學會朗讀和體會作者情感兩個方面。

從課前預習提示來看,語文版和人教實驗版分別以“誠信”和“早慧兒童”為關鍵詞,都脫離了《世說新語》的語境,而部編本則有了較為明顯的改進,在導語中提到《世說新語》的相關信息,同時也對學生閱讀此類淺易文言文進行指導,告訴學生借助課文后注釋,把握全文大意。

在課后練習方面,前兩個版本的教材都將主問題指向元方的言行,尤其是“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而部編本教材則刪去了這一問題,轉為注重對文句意旨的把握,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同時,人教實驗版注意到了文中稱呼語的不同,但僅僅關注到“君”“尊君”“家君”這三個詞。部編本則列舉出了古代常見的敬詞和謙詞,在知識的拓展延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稱呼語的用法。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教材的編者在逐步糾正以往偏離語文本體,過度注重價值觀教化的傾向,試圖回到《世說新語》的語境中,重新建構《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教學內容和重點。

三、課例教學內容比較分析

筆者收集了11篇公開發表的《陳太丘與友期行》課例,現綜合這些材料,對課例中選取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比較。

[課例1]王海燕,《陳太丘與友期》教學方案,《文學教育(下)》2010年第3期

教學內容:(1)疏通文意;(2)尊君、家君、君的辨析;(3)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課例2]成蓓,《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新課程(教師)》2010年第12期

教學內容:(1)研讀課文,疏通文意;(2)分析友人和元方之“怒”

[課例3]陳志丹,《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1期

教學內容:(1)朗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2)辨析元方是否有理有據

[課例4]羅海萍,《陳太丘與友期》教學實錄,《中學語文》2011年第5期

教學內容:(1)解題,正音正字;(2)概括主題;(3)分析人物形象

[課例5]周傳杰,《陳太丘與友期行》自評,《新課程》2012年第3期

教學內容:(1)朗讀釋義全文;(2)探討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課例6]張素玲,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陳太丘與友期》教學實錄及點評,《中學語文》2012年第5期

教學內容:(1)擴展故事;(2)評人物;(3)賞析語言,揣摩心理;(4)探究主題

[課例7]傅愛芳,構超市化課堂讓孩子們樂學——湖北省語文教學大賽《陳太丘與友期》“超市化”教案,《內蒙古教育》2013年第1期

教學內容:(1)疏通文意;(2)分析主題和人物;(3)探究如何避免“怒”的發生

[課例8]余映潮,板塊教學法:文言短文教學新探——余映潮老師執教《陳太丘與友期行》,《語文教學通訊》2013年第8期

教學內容:(1)厘清層次;(2)品味語言;(3)辨析詞語;(4)品析詞句;(5)總結主題和寫法(虛實相間、一波三折、誠信守禮、品德修養)

[課例9]江琦,淺談文言文自主閱讀教學——以《陳太丘與友期》為例,《新課程》2013年第8期

教學內容:(1)特殊句式分析;(2)實詞虛詞講解;(3)古為今用,辯論是否失禮

[課例10]趙峰,學會“品讀”,提高學生古文閱讀素養——以《陳太丘與友期》為例談“品讀”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作文成功之路》2015年第1期

教學內容:(1)讀準節奏;(2)體會描寫;(3)品讀對比手法;(4)理解主題

[課例11]尹昌林,初中語文《世說新語》教學案例,《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教學內容:(1)朗讀釋義;(2)品讀人物形象;(3)演讀思辨,友人為什么要拉元方

上面所列的絕大多數課例均存在抓住人物的所有細節,分析面面俱到的問題。同時,也有個別課例只注重文意的拓展,設計了演讀、辯論等環節,并沒有著力去研究文章中的關鍵句,教學活動脫離了文本本身。過猶不及,這兩種傾向都不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所以應該選取文中關鍵的句子作為教學點。下面我們將上述課例執教者選擇的教學點進行分析整合,以求明確本文的教學點(詳見下表)。

11則課例選擇的教學點大同小異,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元方入門不顧”,共出現9次,占比81.8%。元方“入門不顧”的動作,事實上是對友人無禮行為的回應,也是元方對父親尊嚴的維護,體現出元方的“方正”?!邦櫋笔俏恼碌摹盁捵譄捑涮帯?。因此,“元方入門不顧”在全文中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這句話為本文的教學點,應重錘猛擊,設計多元化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元方入門不顧的動作。

四、回歸文本的教學內容重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七至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此處“聯系文化背景”便是關鍵要點。許多老師在教學時,都忽略了《世說新語》這一宏大的文化背景,只將其作為文學常識來介紹,此后的課文解讀基本與此毫無瓜葛。為此,我們應回歸文本語境,使這篇課文真正成為學生掌握言語技能、領會言語情思的語料。

1.依循文本體式選擇教學內容

《陳太丘與友期行》是一篇簡短的志人小說,基本的人物和情節已然具備。因此,元方、友人和陳太丘的形象應是文本解讀的主要方向,而文章主要人物應是元方。我們要尤其注意對“元方入門不顧”的研讀,“不顧”是文章的“煉字煉句處”,最能體現元方的方正。反觀當前,教學環節固化,主題先行,過度強調明禮誠信的重要性,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的傾向比較嚴重。

在引導學生品讀這個句子時,教師適當補充有關魏晉風度和《世說新語》的材料,有助于學生感知魏晉時期士人的本真性情。如王羲之避禍詐眠、王戎無懼虎吼、司馬紹論日之遠近、孔融妙諷陳韙等,這些軼事的主角都是少年兒童,都能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同時,應結合友人、陳太丘性格中的率真隨性來分析元方“不顧”的行為,在文本細讀中多元化地鑒賞人物形象。

2.分析學情確定教學內容

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文言文,而這篇文章僅有百余字,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學生基本可以讀懂文章的大意,讀出“明禮誠信”的淺層含義。但是對于其中的“相”“委”“引”“顧”“去”等字詞,則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才能弄懂。尤其是“引”字,需要結合這個字的字源字形去探討。

在部分課例中,教師將“文”“言”割裂,形成了先講解文學常識、實詞、虛詞,要求學生通篇翻譯文章,再評價文中人物,探究文章主題的范式。

“言文統一”可以說是針對當下文言文教學的弊病所開出的一劑“解藥”,它是文言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劉宏業提出“因言解文”,著眼于“煉字煉句處”來充分打開文本。這需要我們在字詞句的解讀和賞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載道”,從而真正實現文言、文章、文學與文化的“四位一體”,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余映潮老師執教本課時,設計了“辨中積累”環節,值得我們借鑒。此環節出示五個小題(找到兩個難理解的字、兩個謙詞敬詞、同形而意義有區別的字、字形不同意思相近的字、表現本文要義的字),讓學生再帶著問題鉆研文本,巧妙地將人物分析、主題歸納融入實詞、虛詞的辨析和積累中。

此外,文中的稱呼語也是我們解讀文本的切入口,例如可通過斷句和加入不同標點符號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尊君在否”“非人哉”“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幾句話的語氣。學生在讀中產生爭議,便可自然地引申到對文中三個人物的分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進入課文情境,合理補充文章省略的部分,分別以陳太丘、友人、元方的口吻對課文內容進行轉述,創作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并分組模擬表演,進一步感悟文章的深層內涵。

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一字通篇法”,通過提出核心詞——“信”,來破解文意,將文章分為“立信一失信一談信一征信”四大板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大意;然后以文中的稱呼語為切入點,在品讀人物語言中分析三人的形象;最后利用群文閱讀法,補充有關魏晉風度和《世說新語》的相關材料,深化學生對“信”以及“信”背后所呈現的晉人坦誠率真性情的認識。

猜你喜歡
課例友人教學內容
致友人(組詩)
花開爛漫——彩墨畫瓶花課例
《戲答友人》
《友人傷足有贈》
《戊戌元日與友人通話》
課例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只是“看起來很美”——由課例《蒹葭》引發的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