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寧嶺后北山舊石器地點石器研究

2019-06-06 01:01陳全家魏天旭宋吉富楊樞通李有騫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3期
關鍵詞:石片東寧石器

陳全家 魏天旭 宋吉富 楊樞通 李有騫

一、地理位置、地貌與地層

(一)地理位置

東寧嶺后北山地點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道河鎮嶺后村小綏芬河的Ⅱ級沖積階地上,海拔216.7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4°04'36.63"東經130°48'28.67",遺址長約127米,寬約135米。遺址南距小綏芬河160米,距嶺后村292米,西距小綏芬河240米。

(二)地層

東寧嶺后北山地點無文化層,石器分布在綏芬河的支流小綏芬河岸的Ⅱ級階地的黃色耕土層上,周圍散布較多礫石,Ⅱ級階地為沖積階地(圖一:1)。

二、石器的分類與描述

本次調查獲得石器22件,類型較為單一,包括石核、工具和斷塊。其中石核1件,石片并未發現,斷塊1件,工具20件。下面對石器進行具體的分類描述:

(一)石核

1件。為多臺面錘擊石核。標本17LB:1,長62.49毫米,寬89.04毫米,厚49.44毫米,重272.35克。原料為流紋斑巖,形狀不規則。有A、B和C三個臺面。A臺面為主臺面,臺面大部分為節理面,小部分為剝片疤,臺面長80.76毫米,寬47.47毫米。有2個剝片面,AⅠ剝片面清晰可辨的剝片疤4個,最大剝片疤長37.54毫米,寬46.24毫米,臺面角87°。AⅡ剝片面有8個剝片疤,最大剝片疤長49.43毫米,寬43.57毫米,臺面角97°。B臺面有一個剝片面BⅠ剝片面,可辨認的剝片疤6個,最大剝片疤長33.38毫米,寬29.79毫米。C臺面即A臺面的A1剝片面,有一個剝片面3個剝片疤,最大疤長43.26毫米,寬37.04毫米,臺面角86°。整個石核剩余可剝片的體積較小,已不具有可進一步剝片的技術特征,即沒有合適的打擊臺面、剝片面、小于90°的兩個面的打擊角度和石核上能產生一定類型與數量的石片的實體①李英華:《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3頁。,因此石核利用較充分。

(二)斷塊

1件。長90.73毫米,寬61.41毫米,厚33.33毫米;重126.04克。形狀不規則,原料為流紋巖。

(三)工具

本文沿襲陳全家先生的分類方案,將工具分為三類:一類,制作石器的工具(石錘和石砧);二類,未經加工直接使用的工具;三類,將片狀或塊狀毛坯經過加工修理(修刃、修形和修理把手)的工具。

東寧嶺后北山發現的工具共20件,包括二類工具5件和三類工具15件。二類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和尖刃—凹缺刃器。三類工具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尖刃—凹缺刃器和尖刃—直刃刮削器。

1.二類工具

共5件。包括2件刮削器,2件尖刃器和1件尖刃—凹缺刃器。均以錘擊石片為毛坯。

(1)刮削器 2件。均為凸刃刮削器。長46.38毫米—72.48毫米,平均59.43毫米;寬35.64毫米—48.81毫米,平均42.26毫米;厚11.69毫米—14.64毫米,平均13.16毫米;重31.87克—34.83克,平均33.35克;刃角32.5—35°,平均33.75°;刃長41.64毫米—81.45毫米,平均61.55毫米。

標本17LB:9,長72.48毫米,寬35.64毫米,厚11.69毫米,重31.87克。原料為流紋斑巖,形狀近長方形,毛坯為近似于石葉的長石片。劈裂面微凸,放射線較明顯,同心波不顯著。背面一半為自然面,一半為剝片疤。A和B側為刃,刃緣薄銳,刃長81.45毫米,刃角32.5°。其上零星分布大小不一使用疤,推測曾加工硬性物質(圖二:3)。

標本17LB:17,長46.38毫米,寬48.81毫米,厚14.64毫米,重34.83克。原料為細砂巖,形狀近圓形。劈裂面半錐體凸,放射線不明顯,同心波不顯著。背面均為自然面。以石片遠端直接使用成刃,即A處,刃長41.64毫米,刃角35°,刃上使用疤連續分布,疤大小形狀不一(圖二:2)。

(2)尖刃器 2件。均為直—凸組合。長60.52毫米—87.46毫米,平均73.99毫米;寬51.80毫米—68.13毫米,平均59.96毫米;厚18.89毫米—28.02毫米,平均23.45毫米;重87.88克—103.56克,平均95.72克。

標本17LB:4,長87.46毫米,寬51.80毫米,厚18.89毫米,重87.88克。原料為流紋斑巖。劈裂面半錐體微凸,打擊點散漫,放射線不明顯,同心波不顯著。背面一半為石片疤,一半為自然面。尖刃由長石片遠端直接使用而成,A側刃為直刃,長23.05毫米,B側刃為凸刃,長60.50毫米,尖刃的刃角為71.5°。B側刃使用疤分布密集而清晰,因此尖刃器在使用時除了使用尖刃外,主要使用B側刃(圖二:4)。

(3)尖刃—凹缺刃器 1件。標本17LB:21,長29.09毫米,寬28.38毫米,厚6.2毫米,重3.89克。原料為角巖。半椎體較凸,同心波不顯著,放射線較明顯。背面全疤。A側為凹缺刃,刃長9.97毫米,刃角21°;C為尖刃,B刃長12.41毫米,C刃長19.41毫米。刃角71.5°(圖二:1)。

2.三類工具

共15件。類型有刮削器、尖刃器、尖刃—凹缺刃器和尖刃—直刃刮削器。

(1)刮削器 11件。根據刃緣形態可分為直刃和凸刃刮削器。

①直刃 4件。長28.42毫米—81.43毫米,平均57.51毫米;寬43.49毫米—94.49毫米,平均60.97毫米;厚10.52毫米—22.09毫米,平均17.80毫米;重12.40克—29.14克,平均60.10克;刃角32°—64.5°,平均49.63°;刃長28.1毫米—53.17毫米,平均40.21毫米。原料1件為玄武巖,其余為流紋斑巖。

標本17LB:8,長81.43毫米,寬43.49毫米,厚18.14毫米,重60.21克。形狀近梯形,原料為玄武巖,片狀毛坯。石片一側緣為直刃,即A側。刃長53.17毫米,刃角41.5°。刃部使用硬錘錘擊反向修理,修疤為單層,呈普通狀,疤間關系為斷續,加工距離為近,工具背面一般為石片疤,一般為自然面。B處打掉過長的尖部,是為修形(圖三:3)。

標本17LB:3,長80.65毫米,寬94.49毫米,厚22.09毫米,重129.14克。形狀不規則,原料為流紋斑巖,毛坯為石片。石片側緣鋒利,未經修理直接使用為直刃,即A側。刃長38.22毫米,刃角60.5°。B、C和D處均為修理把手,B處修理方向為正向,修疤為雙層,修疤為階狀,相互疊壓,加工距離為近,工具背面大部分為剝片疤,少部分為自然面(圖三:4)。

②凸刃 7件。長39.97毫米—65.07毫米,平均53.85毫米;寬14.69毫米—68.36毫米,平均47.57毫米;厚8.49毫米—30.05毫米,平均14.89毫米;重8.04克—79.08克,平均37.95克;刃角23°—82.5°,平均54.14°;刃長27.37毫米—82.31毫米,平均55.59毫米。一件為塊狀毛坯,其余均為片狀毛坯。原料有角巖、石英、流紋巖和流紋斑巖。

標本17LB:11,長65.07毫米,寬52.94毫米,厚21.91毫米,重79.08克。原料為流紋斑巖,以石片為毛坯,形狀近半圓形。A側為凸刃,刃長82.31毫米,刃角64°。刃部采用硬錘復向加工方式,修疤為雙層,呈魚鱗狀,疤間關系為連續,加工距離為中,背面除修疤外均為自然面(圖三:1)。

標本17LB:14,長39.97毫米,寬68.36毫米,厚9.76毫米,重29.68克。原料為角巖,毛坯為石片,形狀近平行四邊形。A側和B側為凸刃,刃長49.52毫米,刃角為52°。刃部使用硬錘錘擊正向修理,修疤為雙層,呈魚鱗狀,相互疊壓,加工距離近。C側修疤為修形,使器形更加規整,修理方向為反向。D處修疤為修理把手,修理方向也為反向。工具背面均為石片疤。(圖三:2)

(2)尖刃器 1件。為直刃和直刃組合。標本17LB:6,長94.62毫米,寬57.16毫米,厚13.5毫米,重61.3克。原料為流紋斑巖,毛坯為石片,形狀近菱形。毛坯遠端尖部為尖刃,組成尖刃的A側刃長51.10毫米,B側刃長37.83毫米,刃角75.5°。刃部使用硬錘錘擊技術反向修理,修疤為單層,呈普通狀,疤間關系為斷續,加工距離為近,背面為全疤(圖四:3)。

(3)尖刃—凹缺刃器 1件。標本17LB:13,長68.35毫米,寬43.24毫米,厚12.24毫米,重31.02克。原料為流紋斑巖,毛坯為石片,形狀近三角形。A處為凹缺刃,長19.04毫米刃角為52°。采用正向修理,形成凹缺刃。B處刃也為凹缺刃,長16.52毫米,刃角39°。采用復向修理,形成凹缺刃。C和D所夾角為尖刃,C側刃長28.06毫米,D側刃長50.34毫米,尖刃刃角為52°。采用復向修理,D處為修刃,E處為修形(圖四:4)。

(4)凹缺刃—凸刃刮削器 1件。標本17LB:18,長46.92毫米,寬33.22毫米,厚9.12毫米,重17.42克。原料為流紋巖,毛坯為石葉近端,形狀近長方形。石片劈裂面微凸,放射線明顯,同心波不顯著;石片背面為石片疤,側邊為自然面。A處為凹缺刃,刃長9.20毫米,刃角20°。B處為凸刃,未經修理,直接使用。C處為截斷修形,使工具器形大小適中(圖四:1)。

(5)尖刃—直刃刮削器。標本17LB:15,長70.21毫米,寬42.67毫米,厚7.24毫米,重24.39克。原料為玄武巖,以石葉為毛坯。打擊點散漫,半錐體淺平,放射線不明顯,同心波不顯著,有錐疤。A、B所夾角為尖刃,采用正向修理,A刃長40.15毫米,B刃長36.52毫米,刃角為123.5°。C側為直刃,采用復向修理,雙層修疤,呈魚鱗狀。刃長49.23毫米,刃角28.5°,刃緣鋒利,便于使用。此件工具毛坯半椎體淺平,厚度較薄,工具上的修疤也很淺平,推測是使用軟錘打制和軟錘修理的(圖四:2)。

結語與討論

(一)東寧嶺后北山石器工業特征

1.該遺址附近石料豐富,種類較多,而制作石器的原料卻較為集中,流紋巖、流紋斑巖、角巖和玄武巖占絕大多數,僅有少量其他原料,說明該地區古人類已經認識到了流紋巖、流紋斑巖、角巖和玄武巖的優越特性,對這些優質原料有所偏愛。

2.該遺址僅出現錘擊石核與錘擊石片為毛坯的工具,未發現砸擊石核和砸擊石片,也就是說從石片上(包括以石片為毛坯的工具)觀察到的剝片方法和石核上的辨認出的剝片方法一致,說明錘擊法剝片為最主要的剝片方式,而且該石器工業從原料開發到石器生產存在連續性和一致性。其中絕大多數以石片為毛坯的工具厚度較大,半椎體凸而且其上修疤較深,因此,嶺后北山地點石器剝片和修理的主要方法為硬錘錘擊;其中一件工具毛坯較薄,半椎體平,而且其上修疤淺平,應是使用軟錘錘擊剝片和軟錘修理的產品。

3.工具修理

三類工具的修理方式以正向修理為主,其次為復向,反向最少。其中精修類工具較少,多為簡單修理。修理的部位有刃部,工具形狀和把手部位。

4.東寧嶺后北山地點工具類型包括二類工具(刮削器)和三類工具(刮削器、尖刃器、和具有兩個刃的組合工具)。二、三類工具以刮削器為主,占工具總數的91%。該遺址工具器型較少,類型組合單一,推測可能與當時人類所從事的生業模式和在此地生產生活的時間長短有關。具有多件兩刃組合工具是嶺后北山地點工業的特色。

表1 東寧嶺后北山石器類型及數量統計表

(二)與周邊遺址的對比

有學者將我國東北地區的舊石器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分布在東部山區的大石器工業類型,以廟后山地點①魏海波:《遼寧廟后山遺址研究的新進展》,《人類學學報》2009年第2期。、撫松仙人洞遺址為代表;第二種是分布在東北中部丘陵地帶的小石器工業類型,以金牛山地點②金牛山聯合發掘隊:《遼寧營口金牛山舊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錐動物與古人類》1978年第2期。、小孤山遺址為代表;第三種是分布在東北西部草原地帶的細石器工業類型,以大布蘇遺址、大坎子遺址③陳全家:《吉林鎮賚丹岱大坎子發現的舊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為代表。葉啟曉根據遺存的文化特征將黑龍江地區舊石器工業分為三類:1.以大石器為主體的文化類型;2.以小石器為主的文化類型;3.具有細石器特征的文化類型④葉啟曉:《黑龍江省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37-65頁。。隨著近些年田野考古新發現的增多和舊石器考古學理論的完善,李有騫提出包括大石葉、小石葉、細石葉、大石片、小石片和礫石工藝的6種工藝類型⑤李有騫:《黑龍江省舊石器遺存的分布、年代及工藝類型》,《華夏考古》2014年第3期。,并提出這樣的假設:大石片與小石片工藝是黑龍江省境內最早的兩種工藝類型;中、東部的山區為大石片工藝;小石片工藝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區。至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大石葉工藝類型自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發展起來,之后與平原地區的小石片工藝相結合,小石葉工藝技術產生,并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段進一步發展成為細石葉工藝⑥李有騫:《黑龍江省舊石器遺存的分布、年代及工藝類型》,《華夏考古》2014年第3期。。

對比發現,東寧嶺后北山地點應屬石葉工業,加之該地區暫未發現細石核和細石葉,因此,東寧嶺后北山地點的石器應屬于石葉工業中大石葉工業和小石片工業相結合的階段。它的突出特點是以石葉或者類似石葉的長石片直接使用,或以此為毛坯進行加工工具。工具組合既包括石葉工業典型類型,如直接使用的石葉斷片;也包括石片工業的典型器型,如刮削器。較少或不見塊狀毛坯制成的工具,該地區應是處于石葉工業和細石葉工業的邊緣地帶。

同屬于該流域的東寧二道溝①未刊稿。、東寧道河東山、道河西山②未刊稿。地點石器工業性質和東寧嶺后北山地點極其類似。從石器原料、剝片技法、修理技術和工具組合來看,這幾個地點都非常相似,屬于但是由于嶺后北山地點石器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而無法展開更加詳細與深入的討論,隨著調查與發掘的不斷增多,該地區舊石器的工業面貌的內涵將會愈加豐富。

(三)相關討論

1.工具的大小

根據手指和手掌的一般尺寸,石器按最大的長或寬可分為5個等級。微型,定性雙指捏,定量S<20毫米;小型,定性三只捏,定量20毫米≤S<50毫米;中型,定性手掌握,定量50毫米≤S<100毫米;大型,定性單手拎,定量100毫米≤S<200毫米;巨型,定性雙手拎,定量S≥200毫米五種類型③衛奇:《石制品觀察格式探討》,《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01年,第209-218頁。。石器的分類統計表明,石器以中型為主(n=16),其次為小型(n=6)。不見微型、大型和巨型標本(表2)。

表2 石器大小分類統計

2.工具的體型

工具體型的劃分依據標本的長寬指數和寬厚指數,應用黃金分割率(0.618)劃分為4種類型:I-寬厚型;II-寬薄型;III-窄薄型;IV-窄厚型④衛奇:《石制品觀察格式探討》,《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01年,第209-218頁。。該地點二類工具多數為寬薄型;其次為窄薄型。三類工具以寬薄型為主,其次為窄薄型,寬厚型最少,寬厚型和窄厚型各一件。

3.指導遺址石器生產的基本理念

在石器工業生產過程中,剝坯和修形是起主導作用的兩個主要基本概念。這兩個基本概念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石器生產指導體系。剝坯(也叫剝片),是指運用各種方法將石核剝裂成不同形態和大小的石片的過程。這些石片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進一步加工成各種工具①李英華:《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7頁。(圖五:1)。剝坯概念指導下的石器生產體系會產生石核(廢棄部分或者有可能用于剝坯的部分)、成功剝片(石片)和廢片(碎屑和斷塊),奧杜威(Olduvai)文化中就已存在這種生產概念。修形,是按照預設產品的技術特征,對一塊合適的石坯從一開始就循序漸進的打制,直到將石器制作成具有一定結構、大小和形狀的實體②李英華:《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8頁。(圖五:2)。最常見的修形產品有手斧、石鏃和石球等。

東寧嶺后北山地點的石器包括1件石核、1件斷塊和20件工具。20件工具中18件工具為直接使用石片(石葉)或以石片(包括石葉)為毛坯加工成不同的工具。剩余兩件工具其中一件為有鋒利邊緣但石片特征不明顯的斷塊直接使用成工具,應是剝片中的產品。另外一件為石英塊加工成的刮削器,其原本存在的狀態難以準確判斷。通過以上統計分析發現,指導嶺后北山地點石器生產的基本理念是剝坯而非修形。

4.遺址性質

該遺址原料種類集中,以流紋巖、流紋斑巖為主,品質較好,反映出該地古人類已經從“拿來就用”的低級階段發展到了“擇優取材”的高級階段;石器中工具比例很大,工具類型組合簡單,無碎屑;從周圍環境來看,東寧嶺后北山地點位于小綏芬河河曲凸岸,地勢較高,有一定的活動區域,取水方便,位于Ⅱ級沖積階地,地表平坦,較適合人類居住。但未發現其它居住遺跡和文化層。綜上,推斷此地可能為工具的遺棄地或使用地,疑似為臨時性住所。

5.遺址年代

東寧嶺后北山地點發現的石器均采自地表耕土層或風化殼,無確切斷代依據。通過與周邊舊石器遺址對比發現,在石器剝片方式、打制技術、工具類型組合及石器風化程度等方面與廟后山遺址有一定相似性;部分石器表面磨蝕和風化較為嚴重,多數石器邊緣仍顯得比較新鮮和鋒利,在石器采集區未發現新石器時代以后的磨制石器和陶片。由此推測,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最晚不會超過舊石器時代晚期。

猜你喜歡
石片東寧石器
嘉陵江即景
內向的小孩
內向的小孩
寧波市海曙東寧工具有限公司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English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打水漂
我們的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