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經濟周期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前提

2019-06-18 04:08
大眾理財顧問 2019年6期
關鍵詞:大陸銀行

作為與金錢和貨幣流動最接近的行業,金融業居于行業金字塔的最上層,而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中心,更是站在塔頂的塔尖、企業鏈條的最高峰。商業銀行不僅要抵擋下方競爭者的沖擊,更要直面宏觀經濟的風吹雨打,甚至經受金融改革的雷鳴閃電。

面對變革的襲來,美國的一家大型銀行表現出了雄心壯志,先人一步成為頭部銀行,獲取規模優勢,從而在接下來的銀行業混戰中利用成本優勢打敗競爭對手。它,就是伊利諾伊大陸銀行(以下簡稱大陸銀行)。在擴張計劃中,大陸銀行押注石油危機帶來的石油業、航運業和房地產業繁榮,負債端則從同業市場獲取“彈藥”,資產端大舉擴張信貸,最終在巔峰時成為美國第七大銀行。

可惜的是,一步登天的大陸銀行敗在沒有讀懂經濟周期,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轉向時,沒有看到種種預警信號,依然保持著擴張慣性,最終成為不良資產的接盤者。在資產質量曝出問題時,同業資金集中迅速出逃,加速了銀行的流動性危機,摧枯拉朽般擊倒了大陸銀行,沒有給后者喘息的機會。從大陸銀行身上,我們進一步看到銀行經營者研判經濟周期的重要性。在探究美國政府救助“大而不能倒”銀行的方案時,我們嘗試回答“不能倒”究竟意味著什么。

倒閉始末

伊利諾伊州大陸國民銀行與信托公司(以下簡稱大陸公司)是總部位于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一家銀行持股公司,大陸銀行是其附屬商業銀行。該銀行曾一度是按照存款規模計的美國第七大商業銀行,巔峰時總資產近400億美元。

由于過度擴張造成的風險敞口過大,大陸銀行貸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遭遇償付問題。1984年銀行面臨巨額虧損與擠兌,迫使美聯儲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其進行了救助。因為大陸銀行規模過大,被政府認定為“大而不能倒”,所以FDIC對大陸銀行進行了注資和接管,而不是直接破產清算。1991年,大陸銀行經營逐漸恢復正常,FDIC將所有權賣給私人投資者,重新完成私有化。1994年,大陸銀行被美國銀行收購,這家銀行的名字從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1975—1981年:雄心壯志,成為美國最大工商業貸款者

在1981年銀行經營開始出現問題之前,銀行的擴張十分迅猛。從1975年開始,為了在利率市場化中早早占領競爭高地,銀行確立了“成為美國最大工商業貸款者”的雄心(見表1)。為了這個目標,銀行內部專門建立了原油和天然氣事業部,在行業繁榮中對能源業敞口不斷增大;同時增加了對房地產和航運業貸款;開發了多種國際業務,通過29家國際分行向發展中國家發放大筆貸款。

表1 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資料來源:國海證券研究所,下同。

大陸銀行的措施效果十分明顯,銀行工商業貸款從1976年的近50億美元增長到1981年的140多億美元??傎Y產從215億美元上升至450億美元。大陸銀行的貸款比率從1977年的57.9%上升至1981年年末的68.8%;同期它的資產收益率保持在0.5%,股本收益率達14.4%,經營效益遠超美國同業。

1981—1984年:烏云壓頂,經營業績下滑,風險事件頻發

自1982年下半年開始,由于不良貸款增長和利潤損失,銀行資產規模開始下滑,并引起負債端連鎖反應。由于評級遭遇連續下調,大陸銀行將自身從芝加哥交易所大額存單可交易銀行名單中移除,并不得已轉向利率更高的歐洲美元市場尋求資金,進一步加重了自己的負債成本。

油價下跌與石油業的衰退 ?里根經濟學成功將美國從滯脹的泥潭中拉出,美國實際GDP增長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負增長到了巔峰時的8%,失業率從高點10.8%一路下降至5%附近。美國經濟的強勁一掃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美元貶值的陰霾,推動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一路上漲,有效抑制了以美元標價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另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價格上漲促進了其他非OPEC國家的石油生產能力,除美國外,蘇聯一躍成為最大石油供應國,挪威、墨西哥、加拿大等也紛紛增加了石油出口。與此同時,石油使用效率的提升,煤炭、核能、天然氣等的替代能源技術的研發,共同削弱了石油需求。20世紀80年代石油價格下降了6成,其中1984年1年內石油價格就遭到腰斬,盡管OPEC幾經減產,也沒有挽回油價的頹勢。

石油價格的下跌導致了美國石油業的衰退。從1982年開始,美國石油投資轉負,過剩產能的出清中,一批生產成本較高的石油生產商瀕臨破產或出局。然而,大陸銀行管理層卻對于石油行業的衰退不以為然,認為油價下跌只是小的價格波動,依然持續對能源業進行投入,其中不乏瀕臨破產的企業。1981—1982年,銀行對能源業貸款從28億美元增長至52億美元,占貸款總量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到15%。

然而市場是無情的,沒人能從經濟規律中幸免,大陸銀行最終成為這輪石油業衰退中的犧牲品之一。1982年,一家名為佩恩廣場銀行(Penn Square Bank)、專門發放能源業貸款的俄亥俄州小型銀行,在行業衰退中破產。在對破產銀行的資產分析時,人們發現大陸銀行是佩恩廣場銀行貸款的最大買家,共向后者投入了10億美元之多,并且大陸銀行在投資時顯然沒有盡到認真審查和勤勉的義務。在此之后大陸銀行不得不在財報中披露其不良貸款顯著增長,而市場也對銀行的進取型戰略由以往的贊譽轉向負面評價,其信用評級從“AAA”跌落,股價也在1個月內下跌了60%。

房地產與航運業的衰退除了能源業,房地產和航運業也在20世紀80年代初先后衰退。房屋價格的下跌與建設的停滯讓中小型房地產開發公司資金鏈斷裂,大陸銀行發放的開發貸款也已經覆水難收。即使是作為抵押品的房屋物業,在樓市寒冬中即使折價也難以處理,成為銀行手中的燙手山芋。

散干貨航運業同樣在20世紀80年代初陷入衰退。先是由于1981—1982年世界范圍經濟衰退,各國生產活動減少抑制了總貿易需求;接下來1983—1984年石油價格暴跌,便宜的石油替代了煤炭的能源需求,致使煤炭貿易幾乎停滯。航運需求的萎靡必定傳導到造船市場,巴拿馬型船的日租金水平在1981年1月還有1.4萬美元,到1982年12月已下跌到約4200美元,兩年跌幅達70%。1980年新造一艘巴拿馬船的價格約2800萬美元,但到1986年5年船齡的巴拿馬二手船價格只有約600萬美元,下跌80%。

拉美國家債務危機 以1982年8月墨西哥債務違約為標志,大陸銀行在拉美國家債務危機中折戟。

在債務危機中遭受重大損失,讓大陸銀行繼佩恩廣場銀行事件后又一次暴露在市場的聚光燈下,財經媒體開始撰寫文章批評大陸銀行的管理、風控和產品定價策略,1982年9月大陸銀行評級又一次遭到下調。然而,大陸銀行管理層依然在為銀行的擴張戰略辯護,無意收縮經營。拉美債務危機對大陸銀行的影響深刻且持久,在1984年一季度銀行流動性危機全面爆發前,它的不良貸款達到了創紀錄的23億美元,其中當季新增4億美元不良貸款的一多半都來源于拉美國家。

1984—1994年:謠言四起,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政府出手救助

從1981年開始,風險事件與連續下滑的經營業績不斷沖擊著市場對于大陸銀行的信心。1983年,大陸銀行甚至只能作價1.57億美元出售經營良好的信用卡部門來扭轉其當年的虧損。1984年5月,大陸銀行將要出售的傳言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機構投資者紛紛停止在大陸銀行滾動資金或撤回存款,使大陸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

官方機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考慮到大陸銀行存款中已保險存款只有30億美元,而未保險存款超過300億美元,如果任由銀行破產清算,則未保險存款部分必遭受凍結和損失,更會有數十家甚至上百家資金關聯銀行倒閉,從而嚴重打擊美國金融體系穩定。因此FDIC將大陸銀行認定為“大而不能倒”,并對其進行公開銀行救助。

救助包括臨時措施與長期措施兩部分(見表2),其中臨時措施主要是政府向銀行提供臨時流動性支持,避免銀行被立即破產清算,并為尋找潛在買家收購大陸銀行提供一定的時間。若尋找買家失敗,則是政府注資、接管、國有化銀行的長期舉措,在較長的時間內消化銀行的現有信貸資產,等待經營基本面轉好。

表2 FDIC 部分臨時與長期救助舉措

在4個月的臨時救助期間,FDIC和大陸銀行都試圖找尋潛在收購者,有3家美國大型銀行也派出工作組進行了考察,但最終沒有找到愿意以合理價格接管大陸銀行的投資者。妨礙收購交易的主要原因包括:大陸銀行不良資產狀況不容易摸清,涉及相當多的訴訟,收購者自身資金不足和法規對跨州設立銀行的限制。

與此同時,大陸銀行的資金仍在不斷流失,為了避免銀行破產使FDIC不得不償付存款人損失,FDIC親自上陣對大陸銀行進行為期5年的接管。在1984—1989年的接管中,伴隨著美國經濟的企穩復蘇,大陸銀行經營逐漸穩定,甚至在1988—1989年恢復盈利并發放了當年股利。此外,業界對于大陸銀行成為國有銀行,獲得不正當競爭優勢的擔憂,也迫使FDIC盡快出手手中的股票。1991年,在接管合同結束兩年后,FDIC賣掉了手中最后一筆大陸銀行股票,使后者重新成為私營銀行。但是這次危機讓大陸銀行規模不斷縮水,信譽嚴重受損,難以再次在美國銀行界稱雄。1994年,大陸銀行被欲拓展中西部業務的美國銀行(BoA)收購,它的名字從此在世界上消失。

衰落原因

追求增長與規模擴張,是銀行經營者的正常訴求。但是在擴張道路上,有很多的經營風險需要注意。從大陸銀行逐漸衰落的過程中,可對這些風險窺見一二。

經濟周期判斷失誤

銀行業穩健經營最重要的是順應經濟形勢,大陸銀行管理層對于經濟周期判斷失誤,是造成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大陸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形勢顯示出種種衰退信號時,依然維持擴張型的經營政策。這種失誤來源于銀行管理層對于歷史的慣性認知,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一直面臨著高通脹、高油價的局面,美聯儲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實行過主動的貨幣政策,因此銀行管理層就認為20世紀80年代仍將會簡單的重復20世紀70年代的歷史。

管理層對經濟周期缺乏深刻認識,最終害了大陸銀行。沒有踩準經濟節奏,使銀行在該保守經營、收縮風險敞口的時候依然持續擴張,以至于在周期衰退中吸收了過多的不良資產,在經濟下行時承受了比其他銀行更廣泛、更深層的損失,最終倒在了美國全面復蘇的前夜。

行業集中度、個體信用風險缺乏管控

當存在周期誤判的風險時,行業集中度和個體信用風險的管控就成了第二道防線。如果對行業集中度上限做出嚴格限制,認真審查客戶現金流,將貸款發放給信用良好的客戶。那么即使衰退來臨也不會動搖銀行的根基,周期風險只會影響小部分投向順周期行業的資產,且擁有現金流的客戶違約風險不會大幅上升。

大陸銀行沒有做好資產組合管理,其貸款集中度過高,放大了周期風險的危害。貸款發放完全跟隨著市場需求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貸款集中于能源業、航運業和房地產業。從佩恩廣場銀行事件開始,市場開始擔憂大陸銀行對能源業敞口過大,進而銀行與同業間的業務往來也受到干擾,為之后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大陸銀行對客戶信用審查不夠充分,使其在周期衰退時無法阻擋信用風險。

除此之外,大陸銀行的貸款定價策略也存在問題。為了搶占市場,大陸銀行向高風險客戶發放低于行業一般利率的貸款,使貸款收益不能有效彌補違約損失,也是其忽視個體信用風險的表現。

海外風險認識不足

國際化經營是很多大型銀行的發展手段,但是大陸銀行在國際化期間對于海外風險認識不足,是造成其經營危機的重要原因。第一,大陸銀行沒有對各個國家的經濟健康狀況做出準確預測。對于主要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拉美國家,由于對商品周期的錯誤判斷,大陸銀行沒有預見到它們即將到來的經濟衰退,使其在發展中國家的貸款遭受損失。第二,大陸銀行對于發展中國家償還主權債務過于自信。它不對拉美國家已有債務杠桿進行分析,甚至沒有預料到會有主權國家發生債務違約,因此過多的投資拉美國家國債,最終在發展中國家債務上遭遇滑鐵盧。

過度依賴同業資金,負債端結構不健康

大陸銀行負債結構極其不合理,負債端過多依賴機構資金是導致大陸銀行最終爆發流動性危機,被政府接管的關鍵原因。大陸銀行同業負債比例如此之高,一方面是由于歷史因素和政策限制;另一方面是銀行自身原因——資產端擴張過快,負債端缺乏管理。

除此之外,同業資金比例過高也會削弱銀行的盈利能力。除了穩定性差,同業資金一般還會要求市場利率,明顯高于個人和企業存款。依靠同業資金的銀行要么承受著凈利差被壓縮的痛苦,要么采取“高舉高打”的策略。后者雖然保證了凈利差,但是考驗著銀行的市場營銷與風控能力,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產生不良資產問題。

對銀行業的啟示

大陸銀行的衰落對銀行業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市場化競爭早做準備,健康、有序擴張

利率市場化及其帶來的行業競爭加劇問題,對于所有銀行而言都是重要的挑戰。大陸銀行面對行業變革,想要成為頭部銀行,獲取競爭優勢的想法固然好,但想要在五六年內就成為美國最大工商業貸款者的目標過于急功近利,這顯然是面對變革倉促應戰、準備不足的表現。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陸銀行采用粗放式的擴張手段,最終為其帶來了隱患。

面對競爭,首先,商業銀行要早做準備。市場化競爭是歷史的趨勢,沒有誰可以逃脫改革的命運,永遠享受政策紅利。因此,銀行的經營者要始終有危機意識,提前應對競爭,對競爭中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清楚的認識。這樣才能為改革爭取更多時間,主動轉型,而不是被迫調整。

其次,制訂銀行戰略規劃要合理可行,從而帶領銀行健康、有序地擴張。銀行的發展規劃要基于宏觀經濟和公司自身狀況兩方面考量,從公司現有的經營情況出發,發揮優勢項目與補短板,更重要的是增速要與宏觀經濟相匹配,讓銀行在不積累風險的情況下取得增長。

把握經濟脈絡,分散化資產配置

銀行業作為一個順周期的行業,判斷經濟周期一直是銀行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其次是合理地資產配置。兩方面都做好才能推動銀行更快、更好地成長。

始終以核心存款為重點,優化負債結構

大力發展個人、對公存款等核心存款業務是銀行成長的必經之路。銀行的根本是服務實體經濟,其中包括個人與企業的存款項目。想方設法做好服務,滿足個人與企業的金融需求,從而獲得穩定的核心存款,這不但是銀行防范流動性風險的方法,更是拓展其他業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同業資金在必要時可以成為業務資金的重要補充,但不應該被放置在主要位置。銀行還是應該以服務大眾為先,而不是以資金運作為先。

大而不能倒:不能倒的是存款人,而不是股東

美國政府機構對大陸銀行的救助和接管也引起了社會對“大而不能倒”原則的思考。下面我們從政府、銀行存款人與銀行股東3個方面的探討:

第一,對政府來說,“大而不能倒”意味著美國始終認為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大于市場規律,這是他們從大蕭條中得來的教訓。無論什么原因,在重要銀行處于危機之時,政府伸出“有形的手”進行干預是必要的。關鍵的是如何對銀行的“重要性”進行定義,如果門檻過高可能會導致危機來臨時政府救助不利,門檻過低則會干擾市場規律并加重政府負擔。

第二,對存款人來說,“大而不能倒”意味著存款人在大銀行的資金即使沒有存款保險,也可以獲得政府隱性擔保。這增加了存款人把資金投向大型銀行的意愿,壓低了大型銀行的負債成本,進而增強了盈利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獲得隱性擔保是銀行規模經濟的一種解釋路徑。

第三,對銀行股東來說,“大而不能倒”并不意味著股東權益會被政府保障。相反,正是因為政府在救助大陸銀行時遭遇損失,原股東股份直接清零,銀行被國有化。因此對于銀行的股東或是經營者來說,縱使銀行做大規模有很多好處,也必須防范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丈深淵,而此時“大而不能倒”并不會成為股東權益的擋箭牌。

猜你喜歡
大陸銀行
IQ大陸
北方大陸向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北方大陸“預見未來”之旅
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獲批籌建 三湘銀行將開業
??到拥貧獾摹巴零y行”
“存夢銀行”破產記
冰之大陸
銀行激進求變
大陸的漂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