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社會自治的雙重實現路徑

2019-06-24 05:40邢媛張潔
經濟研究導刊 2019年13期
關鍵詞:社會制度文化認同

邢媛 張潔

摘 要:社會自治是社會治理的最終形態,文化認同和社會制度是社會自治得以生成的基本方式。社會自治得以實現的基礎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和諧一致,社會制度促使個體行為實踐的例行化,文化認同促使主體生成自律自覺的價值選擇與價值態度。社會制度與文化認同在社會自治推進中相互作用的共同場域,就是不可跨越的特定社會的生產方式。因此,生產方式是社會自治的實現場域,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美好愿景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社會自治;社會制度;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189-02

社會自治是人類共同體在尋求理想組織形態道路上,長期探索并嘗試建構的一種美好形態。在馬克思那里被稱之為自由人的聯合體或共產主義社會,而在最早的社會理論家莫爾那里則被稱之為烏托邦的世界。在現代性社會進程中,資本主義國家形態首先發起、引導了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模式,然而,從今天世界治理的現狀來看,走向社會治理的終極目的的——社會自治依然任重道遠。

一般來講,我們會把充分理性的主體、成熟的市場機制、已被例行化的社會制度看成是支撐現代社會功能發揮的最重要的力量。其中,主體理性與社會制度是良好社會秩序建構的內外驅動源,他們互為表里,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治理由制度化的外在強制性規約,走向社會自我內在的文化自覺的自治。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社會中,社會制度與文化構成了塑造現代社會治理的兩股重要形式。

一、現代化制度是實現社會自治的強力外因

社會制度以外在于人的、普遍性的結構性規定的強制力,將社會成員的職責、行為方式及其活動的程序予以規定,并以紀律、社會性獎懲,甚至國家機器的力量保障制度在社會成員中的日常生活化,社會制度的日常生活化或者說例行化,促進了制度行為轉化為理念行為,社會行為都理性自覺到自我自為的行為,是社會制度經由主體的穩定、不可協商的行為而生成的一種社會秩序的合力效應。在文明社會中,社會制度構成了普遍的不可或缺的社會治理途徑,盡管社會制度秉持的理念各有差異,但采用社會制度這一治理的形式卻是普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社會制度對社會成員的行為進行普遍性的規訓。社會制度具有不可協商性,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現實的人在進行價值選擇時,普遍地被外在的社會規范所約束,這種普遍性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成員的認知范圍與價值認同,這也是社會制度的現實性之所在。每個社會成員都預期到并力圖避免違反制度的情況下將會被實施的懲罰[1]。社會制度的組織紀律和個人獎懲的日?;c例行化養成一定的社會行為習慣。社會制度日常生活化與例行化的過程,使得個體行為開始轉為一種習慣,在這種習慣的驅使下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開始自我組織與自我定型。拉德克里夫·布朗層把社會制度看成“行為的標準化模式”。制度成為個體的行為習慣也就是個體的制度行為轉化為理念行為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說,制度是一種例行化的社會實踐[2]。制度是人的現實性與社會關系的建構者,制度所承載的價值理念最容易在日常生產與生活的組織中被認同、踐行,甚至被培養成人的第二本性——習慣[3]??梢?,社會生活中的個體能夠將強制的制度所規定的原則,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標準。從這一行為過程中,社會成員在制度影響下都會將制度所秉承的理念在社會行為中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理念,文明社會的建構也就是文明社會成員的培養,社會自治的實現也就是社會治理的完成式。

社會制度的習慣遵從在現實實踐互動中實現自覺自主的蛻變,社會制度的自主自覺遵從是社會自治共同體形成的基礎。當強制性的制度以自主自覺的方式開始展現其無所不在的力量時,它將引導著社會規則的變化方向及文化的發展方向,進而形成自我治理,主體自我治理行為由被動完成了向主動自覺的升級。因此,社會自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制度約束下主體理性的自然選擇。

二、文化認同是實現社會自治的內生力量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普遍形式及其結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下,不同社會中的人的實踐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品質,文化以人類總的普遍化精神和特殊化精神的統一,呈現出該社會人們共有的存在狀態,文化繪制了時代的肖像。無論從文化生成的實踐性來講,還是從文化呈現的抽象形式及其符號表征來講,人的理性及理性活動的力量是文化的內核。就是說文化,既是人們理性活動的成果,又是人們進一步展開社會活動的依據。同一生產方式下的文化共性使通過文化認同形成社會自治呈現出高度意向性。文化認同是現代性社會主體的充分理性形式,通過文化認同,自我與社會、自我與歷史實現了自覺自為的融合,在自我同一性的實現進程中推動了社會自治的實現。

文化認同中,突破文化的獨特性其關鍵在于把握文化所蘊含的內生力量。泰勒把文化看作是一個社會成員所需要的能力與習慣,馬林諾夫把文化看作是包含并調節一切社會科學的存在,著名的英國新馬學者威廉斯則認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一般認為,文化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所進行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的總稱[4]?;谌祟惖奈镔|生產和實踐活動而形成的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文化的靈魂[4]。正如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一樣,文化的經驗性傳遞也使主體所認同的文化逐步內化為主體的價值尺度與價值理念,最終成為主體的精神實質并影響其現實的行為選擇。因此走向社會自治的路上,文化作為一種內化于主體的價值選擇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種內生力量是建立在感性實踐基礎上的理性反思的結果。個體所認同的文化的具體內容,會成為現實的個體的行為選擇與程序。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統合中,主體便完成車輪式的文化創造。以現實為起點,向前文化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結晶,也就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總稱,向后文化是人類探索未知的掌燈,也就是實現未來共相形式的價值認同可能性。

文化認同中,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內生文化具有共相形式的價值階梯,這種共相的價值階梯為社會成員打開了社會自治的可能性預設。文化認同中,階梯式的價值趨同使得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具備向心力,社會行為的向心力產生的本源在于經驗性實踐與理性思辨的統一。在文化認同中,文化主體經過生產實踐和充分理性思考后的選擇,呈現出理性的文化認同構成的社會自治結果。文化認同是歷史優勝劣汰的結果,是文化主體自我更新的結果是個體與社會產生交涉后的結果。當一個認同系統具有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親近,群體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凝聚力[4],這種凝聚力就會使每個成員心理動力機構重新建構,人際凝聚力由此形成,共同體自治從中顯現。

三、生產方式是社會自治的實現場域

生產方式是社會制度發展與文化認同信念形成的基礎,也是社會自治的實現場域。一般而言,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諧一致時,一方面,人們自覺地把社會制度轉化為共同體自治的實踐雛形;另一方面,人們自主地把文化認同視為共同體自治的精神信念。生產方式作為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社會制度設計的立場根源,直接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制度發展和文化背景,就實現社會自治這一目的來說,制度的自覺遵從和向心的文化認同,二者缺一不可。

在社會自治中,基于生產方式統攝下社會制度和文化認同相輔相成。文化價值趨同下的文化認同與自主自覺遵循的社會制度,在共同生成社會自治的過程中是相互支撐、共同推進。一方面,基于對當下社會制度的現實性反思,以及未來自主自覺化社會制度理想性設想,為社會自治的實現提供了實踐基礎;另一方面,基于當前文化的獨特性的反思,以及未來文化趨同性的設想,為社會自治的實現提供了精神依據。自主自覺的遵循社會制度為社會自治提供了外部實現形式,文化訴求趨同下的認同為社會自治提供了內在動力。馬克思社會關系理論中,生產關系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5]。當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生產關系會隨之改變,生產者,也就是社會中的不同個體就會不約而同地具有相同的文化伸張與文化意向并進一步外化為行為結果,即共同體的社會自治??梢?,在實現社會自治的路上,社會制度與文化認同如同齒輪一般相互契合,對任何一方面的認知與實踐的缺失,都將導致社會自治難以實現。

因此,社會自治是一個美麗的遠景,也是一項美麗的偉大實踐。社會自治雖然是未來式的社會治理設想,但是它的設想出于過往之實踐,行于當代實踐的智慧考量,因此必將歸于未來之現實。從社會發展的未來前景來看,社會自治必然是人類未來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而理想的社會自治將是每一個人的自由自覺的實現,也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實現。

四、結語

隨著現代性文明發展程度越來越高,人的社會狀態距離馬克思所描述的“自由而全面的人”越發接近,人自由自覺的發展開始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具有更高標準。與此同時,社會行動中,人的行為選擇伴隨著社會發展逐步走向秩序化與規范化,社會自治的實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社會制度為社會自治的實現提供了共同體形式的行為習慣;文化認同在精神層面使人們形成共同體的集體意識,為社會自治的實現提供了精神保障。一切社會問題本質上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不論是文化認同還是制度設計,都生發于現實的生產方式并共同發力推進社會自治進程的演變,社會自治的演進其本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良性協調發展與主體性的自我發展。只有這樣,馬克思設想的以“自由而全面的人”為基本構成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理想時代才能真正向我們走來。

參考文獻:

[1] ?[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03:208.

[2] ?[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社會分析中的行動、結構與矛盾[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121.

[3] ?邢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實踐[N].山西日報,2015-02-17.

[4] ?邢媛.文化認同的哲學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167.

[5] ?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6.

猜你喜歡
社會制度文化認同
不同意識形態的社會制度對法律功能實現的影響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基于美德倫理的品格教育思考
基于社會平等的社會制度建構理論辨析
不受羈絆的女性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社會融合的四個衡量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