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是心靈的潤澤

2019-06-30 23:20陳文靜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美育藝術教育

陳文靜

記者:您如何定義美育?

尹少淳:美育,也稱審美教育。審美是一個人對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審美對象進行感知、享受、判斷和評價的行為過程,而幫助人們形成這樣一種行為能力的教育則是審美教育,即美育。

審美行為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精神行為,有著悠久的歷史。與之相適應,審美教育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方式而已。

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教、樂教即是美育,他主張通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步驟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王國維在1906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蔡元培先生說:“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能在音樂雕刻、繪畫文學里又找到他們遺失了的情感?!辈淘嘞壬粌H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而且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舉”的思想主張。1949年之后,我國也一直在努力倡導美育,并屢次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之中。

當然,美育并不等于藝術教育,它是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并列的教育范疇,而非學科概念??创烙?,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美術、舞蹈、樂器這些技能培訓,因為美育與任何學科均有關系,如數學中方程式的對稱美,語文中詩歌韻律的節奏美,這都是美育的范疇。但美育與藝術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美育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實現教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梢哉f,美育是心靈的潤澤,是塑造美好人格的教育,是追尋生命意義的教育,也是點亮人生信仰的教育。

記者: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而美育一直是短板。您認為當前制約美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尹少淳:由于經濟未能發展到應有的高度,我國美育的局面并未真正打開。一個社會對美育的重視程度,往往與該社會的經濟狀況相關。高度發達的經濟社會是美育生長的沃土?!皞}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已經含有此意。試想,一個社會中,人們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在溫飽上面,在審美和美育方面怎能有大作為呢?

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幅度提高,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家庭收入也迅速增加,這為美育大規模、高質量地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種環境下,美育在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全面實施真正成為可能,美育也因此遇到了最佳發展機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印發了許多關于實施美育的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資源環境。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p>

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5〕71號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了總體要求,并在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保障學校美育健康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尤其令人興奮的是,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的價值。信中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p>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級政府、社會和學校對美育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歷史的機遇,有效地實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記者:的確,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美育,越來越多的孩子也開始投身藝術學習。

尹少淳:是的,這說明家長不僅關注孩子的成績,還希望孩子能夠生活得更加幸福。而美育就是實現“更加幸?!钡囊粋€重要途徑。

當前,國家正逐步加大扶持美育的力度。教育部明確規定,學校必須有藝術課。國家從立法、執法的高度,使美育得到了來自法律的保護。在國家的立法監督、學校的深度參與、家長的觀念轉變下,我們終將打破教育的“唯分論”,給孩子們營造一個“享受美育,全面發展”的美好環境。

所以,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不能只盯著分數和成績,而應該關注如何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美育就是教育界符合國家所需,滿足時代要求的回答。

記者: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家庭和藝術培訓機構非常熱衷于讓兒童參加各種藝術比賽,讓孩子在還沒有分辨美丑的能力之時,過早地通過技藝去追求功名。

尹少淳:“急功近利”,這是美育的一個誤區。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對內的自我提升,是增長對美的認知,是健全人格的培養。美育是一種長期、系統的教育,它不是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而是讓人們獲得認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應用在任何行業和生活場景中,是能夠讓人的一生受益匪淺的基礎能力。

實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審美標準,即需要回答“什么是美”的問題。對此問題素有爭議:美在主觀?在客觀?抑或是主客觀的統一?說美在客觀,為什么有的人認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卻不以為然?說美在主觀,為什么會存在普遍被認為美的事物?蘇軾的《琴詩》恰恰能反映這種困窘。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指與琴的巧妙接觸,方生出美妙之音樂。其實審美也是主客觀有機交融的結果,少了任何一方都會出現“放在匣中何不鳴”或“何不于君指上聽”的疑惑。

就人而言,生活、經驗、教育的差異導致了主觀方面的差異,正是主觀的差異導致了審美結果的差異。我們應該承認不同人在審美結果上的差異,但也要承認在特定的社會中存在著主流的審美觀。而且這種主流的審美觀甚至與其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精神密切相關。因此,在我們的教育中,必須通過實施美育,引導學生形成主流的、健康的審美觀,以保持人和社會精神的向上性。

此外,也應該看到審美觀的差異性,對個人或群體的特點鮮明、取向正面的審美觀也應該予以尊重,并加以積極引導,以此豐富主流審美觀的內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動態性。須知,任何“主流”都始于“點滴”,無“點滴”則無“主流”。在客觀性方面,幫助學生認知美的形式法則,如多樣統一、對比均衡、節奏韻律等,并在審美過程中嫻熟地加以運用,則是最經濟的審美教育選擇。

實施美育的途徑是多樣的,但最符合美育特征,也最有成效的是體驗。所謂體驗,需要我們進入情境,調動各種感官,與對象互動,深度喚起情感,形成共情,獲得審美享受。與情境的互動,依賴于敏銳的感官。馬克思說:“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來說,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睂Χ淙绱?,對眼睛和其他感官也是如此。感官訓練最有效的方式是欣賞藝術。馬克思清楚地看到這點:“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也為對象生產主體?!睂Ω泄俚挠柧毿枰囆g,但欣賞的藝術對象必須具有豐富的審美品質,而且思想內容健康。面對藝術品的欣賞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具有“開始”和“結束”的特征,因此我們還需要一些無意識、任何情況都可以發生的審美行為。能夠產生這種審美行為的是優美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喬治·桑塔耶納所說的“美感教育就在于訓練我們去觀賞最大限度的美”,從而達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的目的。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將美育的關注點直接指向了實踐層面。您覺得美育教學要從哪些方面展開?

尹少淳:教育部已經頒發了《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并正在制訂《改進美育教學的總體實施方案》,從指導思想上做了宏觀規劃,在具體措施上做了明確部署,為改善全國的美育教學創設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積極跟進,結合地方實際,考慮具體的實施辦法,指導學校和相應的機構有效地開展美育教學。

首先,學校管理者不能只盯著分數和升學率,應該具有教育家的胸懷和眼光,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考慮美育的地位,為藝術教師創設基本的工作環境和教學條件,保障藝術課程足量高質地開設。同時要引導教師把美學意識的培養和審美素質的提高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審美和學科建設有意義地融合。

其次,美育教學不可“閉門造車”,社會文化藝術機構,如博物館、劇場、影院、美術館、文化館、少年宮等應該盡可能地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活動課程和藝術欣賞的機會,從社會教育的角度促進美育教學的開展。

再者,藝術教師是實施美育教學的主力,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探索美育教學的規律和方法,認真完成國家規定的藝術課程的教學,并積極開發與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校本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將愛國主義熱情貫穿并實踐在為社會的奉獻與服務過程中,使廣大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提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思想境界,從而實現專業技能教育與思想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學生不僅具備優良的專業素養,還具有高尚的情操、感恩的情懷、協作共贏的理念與誠信友善的品質。

記者: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讓人工智能走近我們,也深刻影響著教育的變革,這將對美育帶來哪些挑戰?

尹少淳:在我看來,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給美育帶來的是福而不是禍。為什么這樣說呢?人工智能所擅長的是程序化和標準化的行為,能夠代替屬于智商范疇的工作,卻不能夠代替需要發揮情商的工作。智商的長處是處理“人與物”的關系,情商擅長的則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而美育不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

以美術為例,即便人工智能能創造出一些高質量的美術作品,但依然不能代替人工創造出的作品。因為人工創造出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19世紀,達蓋爾發明了攝影術之后,美術界一片哀鳴,“從此繪畫死亡了”。后來的事實卻證明,攝影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繪畫創作的方向和風格,但終究未能取代繪畫。工業革命以后,機械化大生產的推進使得產品更加標準化,生產效率極大地提高,但也沒有完全取代手工藝品的價值,而且在注重個性化的今天,手工藝品的價值更是為社會所重視。所以,人工智能雖然能夠創造美術作品,但是依然不能取代人類用手完成的美術作品。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動手體驗和實踐依然是美育不可替代的方式?!坝檬炙伎肌笔桥c“用腦思考”并存的另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法國啟蒙學者盧梭提出了一條著名的教育原則:讓兒童的手腳和眼睛當第一位老師。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坝檬炙伎肌北粚嵺`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在設計時,常常不畫設計圖,而是直接動手制作石膏模型,通過拿捏、撫摸,不斷思考和改進自己的設計。人類的很多創意都是在動手的過程中產生的,因為手的各種動作會刺激大腦的思考。因而可以說,人工智能的創作并不能代替孩子動手操作實踐所產生的教育效果。

因此,我們不能從態度上排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而是要借助其優勢,提高我們的創造能力和教育效果。

猜你喜歡
美育藝術教育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紙的藝術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師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