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格集體無意識視角下侗族古歌研究

2019-07-01 03:47蘆靜靜
藝苑 2019年2期
關鍵詞:原型

蘆靜靜

【摘要】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原型等理論與侗族古歌的集體特征、侗族古歌中原始意象的表達、侗族古歌中民族精神的傳承方式等天然契合。榮格集體無意識視角下侗族古歌研究,可以透過侗族古歌中經常出現的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發現原型背后所帶來的意蘊,闡釋沉積在集體無意識當中的侗族生態精神品格以及其對當下時代發展產生的影響,呈現出一種精神生態學的意義。這不僅對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影響,也將對人們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帶來新的啟發。

【關鍵詞】 集體無意識;原型;侗族古歌;精神生態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識碼]A

心理學與文學之間盡管不能進行方方面面的比較,但它們之間無疑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原型等理論與侗族古歌的集體特征、侗族古歌中原始意象的表達、侗族古歌中民族精神的傳承方式等天然契合。榮格在《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系》這本書中明確闡釋了藝術作品所表征的精神內涵以及創作者的創作經驗等都來自于人類祖先的原始經驗和心理認知,并且創作者的創作過程以及藝術作品的成形等都是在集體無意識支配下完成。陳建憲先生也指出:“民間文學是一個社會群體集體擁有、世代相傳的文學傳統,是這個群體的集體記憶,是人民靈魂忠實、率直和自發的表現形式?!盵1]1而侗族古歌作為侗族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無疑是侗族人民最深刻的集體記憶、最厚實的文化積淀表達。侗族古歌以其豐富的內容、象征性的手法將侗族人民的集體記憶和自然崇拜融入古歌之中,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侗族的遷徙歷史、自然認知、生產勞動和祭祀禮儀等日常生活,揭示了侗族人民所共同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人生態度和生活信仰等。侗族古歌無疑是侗族先民集體無意識的產物,它是暗含著遺傳密碼的侗族深層意識共性的再現,侗族古歌已然成為侗民族精神和靈魂的所在。而侗族古歌中那種最容易保留下來且相對穩定的部分和那些最容易觸動每個人心結且引起群體共鳴的東西就是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具備了所有地方和所有個人都有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的”,并且“組成了一種超個體的共同的心理基礎,普遍地存在每個人身上”。[2]12由此可知,集體無意識是超越個人經驗而集合了人類集體共同的經驗,是沉積在人們心中的一種集體記憶,并且展現了先民們的日常生活經歷和心理認知成長過程。侗族古歌作為原生態的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認同功能和主體性的精神體驗價值。因此用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來進行侗族古歌的研究,可以展現出侗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歷程中積累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化作古歌中經常出現的原型,而這些原型可以透視出侗族古歌背后的意蘊和侗族人民的精神生態品格。

一、集體無意識的集中表現——侗族古歌中的原型

榮格說,“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主要是原型”,而且“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從來就沒有出現在意識之中,因此也就從未為個人所獲得過,它們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遺傳”。[3]94簡而言之,人們是通過遺傳獲得集體無意識,而集體無意識則通過原型的方式將其從隱態向顯態進行轉化,并逐漸為人們所感知。原型的主要特點有:“第一,原型的結構和模式是經驗在時間中的沉淀;第二,它們使經驗按照遺傳的圖式群集起來,并對隨后的經驗進行制約;第三,源于原型結構的意象使我們去尋找在環境中的對應物?!盵4]70總體來說,環境的對應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原始意象,而原型也就是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事實上是原型的外在承載物,文學作品常常是通過那些典型的原始意象來表現對原型的認識。侗族古歌常常出現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典型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這些原型以它們特有的象征性和哲理性在侗族古歌中不斷地置換變形而得以存留延續。而且,這些原型經過時間的洗刷和歷史的積淀,逐漸成為整個侗族人民認同的標志,成為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它們表現著各自承擔的內容,參與到侗族人民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去,隱射出侗族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呈現出侗族人民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自然生態精神。

在侗族古歌中,多次提到太陽、月亮的原型,如“打造太陽照白晝,打造月亮照黃昏”[5]29。侗族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常常遭受各種自然災害,因此太陽原型常常與這些災害有密切關系。如“砍太陽”的傳說,“玉皇大帝施恩典,翻開天書細思量,派出太陽十二顆”,而侗族的祖先張良張妹被太陽烤得心如火,因此他們乞求:“蜾贏展翅飛天上,抽出寶劍向天砍,……留下一顆照大地?!盵6]11同時,侗族人民還有“救太陽”的故事,主要說的是兇神商朱害怕見到太陽,因此他便用一個大鐵棍把太陽打落下來,造成天地一片黑暗,不見光明,從而出現了英雄“廣”和“悶”,他們帶領人們開始救太陽。當然,侗族古歌中還有很多關于太陽的傳說吟唱,如《二月太陽照到我們山上》《造日造月造萬物》等。此外,還有一些關于“太陽”原型的變體——光明、火等也頻繁地出現在古歌中。與“救太陽”故事相對應,侗族人民也有“救月亮”的故事傳說。該故事主要講的是魔王變成了榕樹把月亮光都遮住了,以此讓妖怪出來害人;而武士叟看到月亮被擋住了,就設法砍掉榕樹,救了月亮和農民。此后,在侗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習俗信仰和藝術創作等都跟月亮有關。比如侗族人們心中最好的青年王素死后,人們把他埋葬在月亮之上,寓意著侗族中這個最好的青年的長生不死。還有在《娘梅》《樹爺爺》等古歌中,皆可見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同時,侗族男女情愛的“坐月”歌中也都可見月亮的原型,比如:“半夜想姐月亮出,明月郎郎照床頭”[7]165“姐是天長并地久,弟是星子朝月來”[8]10。在侗族古歌中還經常出現“水”和“魚”等原型。從侗族遷徙古歌中可知,侗族先民大多依水而生,逐水而居,因此形成了基于水的稻作文化和以水為魂的棲居地。水對侗族先民來說有著深刻的記憶,如《開天辟地》中的“洪水滔滔總不干”[6]3;《看我逆水行舟》中的“從今后不怕流急灘險,看小郎我逆水行舟”[9]13。魚是依水而生,侗族古歌中魚多和水共同出現,最典型的代表是侗族情歌中用“魚水之歡”比喻男女之情。如敘事歌《魚換塘》:“鯉魚換塘魚才多”[6]115;《我找你》:“我找你啊,好比游魚找深塘”[9]128;《把深潭變成急灘》:“既然我是那潭底的魚,你怎么不快來撒網”[9]12。從這幾個簡單的例子便可以看出侗族古歌中侗族先民對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的喜愛。

榮格認為:“文學藝術之所以擁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它表現了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而每一個原始意象(原型)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我們祖先的在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盵3]121可以說,古歌中的這些原型整合了侗族人民的文學經驗和生活經驗,連通了古代精神和現代社會。侗族古歌不斷地流傳發展也體現了侗族于時代生活上的一種精神自動調節。雖然這些原型在現代社會里大部分可能隨時間流逝而日漸流散,但它們還是通過一些藝術形式在歷史的發展中以不斷置換變形的方法流傳了下來,并活躍在侗族人們的文藝生活中。而這些藝術形式正是侗族古歌的流傳展演,這種日積月累、無窮無盡的重復已經把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融入到侗族人民精神的構造之中。并且這些原型與人們意識當中存有的價值產生聯系、發展,甚至可能會形成一種新的功用,以此將原型中表達的思想由一種偶然的、暫時的地位升華到崇高的、永恒的境地。

二、集體無意識的深層體現——原型背后的意蘊

侗族人民多居住在我國的西南隅黔湘桂毗鄰地區,這個地區萬壑千巖、河水奔流,但卻相對封閉??梢哉f,侗族獨特的生態空間和地理環境使得侗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有與自然之間的交互感應,這種交互感應投射到侗族古歌的創作過程中,人們便開始通過各種自然間的原型把自我的情志和意愿等融合到古歌當中去,以此賦予原型一定程度上的意蘊。從侗族古歌的內容來看,侗族古歌中保留了侗族先民對自然世界最為質樸原初的理解和認知。而侗族先民把這種理解和認識逐漸內化為自己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然后通過遺傳方式傳遞給下一代,使后代通過這些原型獲得對自然最初的認知和了解?,F在侗族古歌仍然在流傳,侗族人民傳唱的不僅僅是那些原型,更是那些原型背后所展現的生態意蘊。在古歌《開天辟地》中,侗族先民便說“萬物有源樹有根”。侗族先民在起初就有著濃厚的自然崇拜、萬物同源、天地人整生一體的生態思想??梢哉f,這個民族他們自我意識之中就有一種比其他民族更熱愛生命的氣質。他們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學會了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本領,而這也孕育了侗族人民對生命存在意義的獨特理解,造就了他們賦予太陽、月亮、魚和水等自然物體原型所獨具民族特色的意蘊。

榮格曾經說過:“生活中有多少種典型環境,就有多少個原型?!盵3]101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多次出現在侗族古歌之中,但卻隱藏在一種古歌的象征意義里。而且只有在那些暗含某種原型出現條件的特定情景中,那個原型才會顯現出其本真意義。侗族古歌中月亮和太陽這兩種原型與早期侗族先民的樸素的、直觀的二元對立的原始思維有密切關系。人們把太陽視為陽性意象,把月亮視為陰性意象。太陽是陽性形象,“萬物生長靠太陽”;它光亮、溫暖、熱烈等特質更多的造就了侗族人民熱情好客、待人友善的品格。對于侗族人民來說太陽更多的表明了一種希望、光亮、溫暖的生態意蘊,人們對太陽保持著永恒的信仰。侗族古歌中月亮是陰性形象,象征著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尤其是象征著對侗族女神“薩”的信仰崇拜。月亮是侗族人民的保護神,同時象征著人們某種長生不死的愿望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人們對寧靜、美好的生活向往。在現在的侗族生活中,有的地方依然殘存迎祭太陽、月亮的習俗,足以可見太陽和月亮原型對人們的影響。水和魚這兩種原型,在侗族古歌中它們往往是相伴而生。魚在古歌中象征著陰柔的女性,這也與侗族信仰的“薩”神相關;侗語“薩”譯成漢語就是“魚”“始祖母”之意。而且在侗族人民的認知世界里,魚是生殖能力強的動物,所以侗族古歌中的“魚”便以此來作為其象征意義,即用魚來比喻整個侗族的發展旺盛、源遠流長。在侗族人民生產生活和抵御旱澇災害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了了水“有容乃大”的寬廣,感受到了“隨遇而安”的靜水流深,因此侗族人民形成了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性。同時,人們也從太陽和月亮的交替出現明白了陰陽相生相克的道理,而由魚和水的相依相伴則明白了男女相互依賴的生存道理??傮w觀之,這些原型是侗族人民開始認識自然和自身的起點,侗族先民把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共同組成了自然世界??梢哉f,侗族先民有著最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表現為“人本于天”,即認為自然萬物與“我”合一。當然,侗族人民的天人感應指的是人與自然的本源性、始基性的狀態,也是侗族人民集體無意識的深層體現。古歌中吟唱那些太陽、月亮、魚和水等自然物體就是吟唱人類自己,而吟唱人類自己也就是吟唱了自然。因此,這些原型背后表明了侗族人民的天地人整生一體、物我相融的生態文化意蘊。此外,在侗族人們心里,自然萬物與“我”是發揮著交互主體性的作用。人們將自然萬物中的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顯現出的生態品格與自我相交融并發生作用,從而人們也開始認識自身存在的意義。

一個民族的“原型的影響激動著我們(無論它采取直接經驗形式,還是通過所說的那個詞的表現),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3]122。原型,作為一種象征符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原始基礎,是一個民族深層情感力量的共同感受。侗族古歌作為侗族集體無意識的呈現方式,經常出現的太陽、月亮、水和魚等原型賦予了整個侗族人民的溫和友好、上善若水等性格,折射出侗族人民的“天人合一”、萬物整生一體的生態觀念??梢哉f,侗族古歌中這些原型把人們尚未意識到,然而卻根深蒂固地活在每一侗族人的靈魂中的生態品格蘊化為一整個民族的精神性格。同時古歌還將這些原型所體現的意蘊一以貫之,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綿延不斷。侗族人民將繼續通過侗族古歌的傳唱展演等方式將原型所攜帶的意蘊、情感和規范等轉化為侗族人民的內在本質,從而使侗族人民獲得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集體無意識的發展滲透——精神生態意義

侗族古歌中出現的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足以表明自然對侗族人民的影響之深,而且人們還深信自然對于人的存在發展有重要作用。侗族人民在生存勞動和社會實踐過程中,與周圍大自然密切接觸,與其產生物質和能量交換。因此,侗族先民在自然世界中所經歷和遇到的一切問題便成為原始記憶的最初來源,而這其中既有侗族先民對自然萬物的崇敬熱愛,也有對洪水旱澇等無法解釋的自然災害的恐懼。同時,這些關于自然的記憶隨著侗族人民的成長發展也日漸成為集體無意識當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自然世界也就必將深深植根于侗族人民的集體無意識中。侗族古歌中那些反復出現的原型更是表明侗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和信服,從而整個侗族古歌看起來好像更是自然賦予了其內容和意蘊??梢哉f,自然在人類群體心理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形成了侗族先民的性格,融注了侗族先民的精神。榮格也曾經提到:“實際上,在我看來,高山河湖、花草樹木及各種動物遠比人更能體現出了上帝的本質?!盵10]37這表明榮格也是認為自然更能體現“上帝的本質”,自然是集體無意識的源頭??偠^之,不管是侗族先民的集體無意識還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都表明了集體無意識的來源是自然,而集體無意識在人們的心理發展滲透也呈現出一種精神生態學的意義。

魯樞元在《生態批評的空間》這本書中為精神生態學下過的定義:“一門研究作為精神性存在主體(主要是人)與其共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一方面關涉到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一方面還關涉到一個生態系統在精神變量協調下的平衡、穩定和演進?!盵11]93即精神生態是關于人的精神活動、精神狀態與地球生態系統關系的研究。從魯樞元對精神生態的定義來看,侗族古歌展現的原型及原型意蘊等都是在傳達一種精神生態的意義。這種精神生態意義更看重的是精神在自然中的整合、升華作用,更看重精神對人們面臨自然造成的災害和自然的給予時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不能沒有“精神”的位置,精神性的存在是人類更高的生存方式。侗族古歌對自然的反復描摹和吟唱,也使得自然世界成為一種“原型”,而古歌所承載和展現的恰恰是侗族先民的記憶對自然原型的復現。這就使得自然世界在侗族古歌中包孕豐富的象征意義,但同時更多地也被看作是侗族人民的一種理念、一種精神。侗族古歌總是不厭其煩地出現太陽、月亮、魚和水等自然意象,并通過古歌這種文學樣式來闡釋人們對自然的理解。自然在古歌中得到極大的尊重,自然天性、自然文化意蘊也成為侗族先民追求的目標,而這些目的就是希望讓精神回到原始的、自然的狀態當中,回歸到一種意義豐滿的狀態。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精神的回歸必將走向自然。從人類發展軌跡來看,人類心靈始終沒有擺脫與自然萬物的相通,而且人類心靈也始終沒有從自然生態中分離出來,人類心靈始終是從屬于自然精神的。侗族人民通過侗族古歌達到精神的凈化和澄明,也是侗族精神重回自然母體的過程,而由此人類心靈在侗族古歌的感召下達到與自然最高程度的共鳴。

隨著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便捷的同時,卻也時常感嘆科技給人們帶來的困擾。人成為科技的附庸,而人精神的意義仿佛被肢解和消散。精神仿佛逐漸失去了價值和意義,精神家園也日漸消失。面對當代的精神荒蕪與頹圮,埋藏和蟄伏在侗族人民的無意識之中的那些充當智者和救星意義的自然原型意象將重新被喚醒并產生巨大的作用,它們對人們的意識進行自覺傾向補償,使人們回歸到意義豐滿的精神家園。榮格說:“每當意識生活明顯地具有片面性和某種虛偽傾向的時候,它們(原型)就被激活——甚至不妨說是‘本能地被激活——并顯現于人們的夢境和藝術家先知者們的幻覺中,這樣也就恢復了這一時代的心理平衡?!盵3]143這當然也是侗族古歌在當今時代真正的價值意義,即把人們意識當中那荒蕪、羸弱、危險的狀態轉變為一種自然平衡狀態,使精神重回自然母題的狀態并呈現一種自在自性的發展??梢哉f,集體無意識是自然世界里一種形而上的真實存在,一種在整個民族生命里流淌著、激蕩著、綿延著的基質。而侗族古歌作為侗族人民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學樣式,它對于原型的描摹、對自然的吟唱以及對人類精神的關注,使得侗族古歌展現出巨大的精神生態意義。

四、結語

侗族古歌是侗族人民關于神秘的自然的意識構架,但它卻包蘊著整個民族的哲學、藝術以及整個侗族人民認同的價值體系的起源,奠定了整個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初始基原,并逐漸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積淀成為整個侗族精神的源泉。同時,侗族古歌在流傳展演的過程中慢慢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轉變成為一種自律性的集體無意識,規范和制約著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并深刻影響了侗族文化整體的全部發展。此外,侗族古歌于當今時代的展演更多的是一種對侗族文化的超越和復歸,它承擔著為侗族文化和精神發展溯源的功能,同時又通過原型的現實映射探源了侗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展現了原型背后的生態意蘊,凸顯了侗族精神的生態價值意義??偠灾?,集體無意識賦予了侗族古歌一種拯救性的價值和力量,原型則展現了侗族古歌一種樸素的、自然的觀念。而且,侗族古歌中經常出現的太陽、月亮、魚和水等原型也成為古代和現代社會連接的精神紐帶,侗族古歌中原型意義的再次發掘與闡釋恰好能補償當今時代中出現的精神片面和匱乏,使人們重新回歸到意義豐滿的精神家園中。而如果沒有這些原型的留存,人們恐怕會和《理想國》中那生活在洞穴里的囚徒一樣,每天的生活被限定在個人的生物需要和實際利益的范圍內;那么人們也就不會找到通向精神家園的道路——而這個道路恰恰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從各個不同的方面為人們開放的。這大概也就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原型理論所帶給人們的精神生態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建憲.口頭文學與集體記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瑞士)榮格.榮格性格哲學[M].李德榮,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瑞士)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馮川,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4]施春華.心靈本體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5]楊權.侗族民間文學史[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6]楊盛中.侗族敘事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7]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間文學資料集(第一集)[M].凱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研究室,1981.

[8]楊應海.侗族情歌集(上)[M].劍河:劍河縣文化局,1986.

[9]棠棣華.侗族琵琶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

[10](瑞士)榮格.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M].劉國彬,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11]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原型
體認原型范疇視域下多義詞延伸及對學科英語研究生培養的啟示
一起來探案
包裹的一切
《海王》媽媽的原型就是妮可·基德曼
人人敬愛的圣人成為了 傳說人物的原型
托尼·莫里森《寵兒》中的原型解讀
和親女的原型
語法總結:祈使句
韓國女裝原型結構設計
論哈尼族文學的“祖先原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