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都市繪畫風格技法研究與實踐

2019-07-01 03:47黃秀菜
藝苑 2019年2期
關鍵詞:實踐研究

黃秀菜

【摘要】 水墨都市繪畫的產生與發展遵循了中國繪畫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的發展與興盛并逐漸躋身于中國畫的主流畫種行列,還需要歷史的證明。如何喚起傳統的文化精神,以“筆墨當隨時代”的內涵去面對當下的都市人文景觀,使之在當代文化中發揮作用,是水墨都市繪畫得以萌芽和發展的意義。從水墨都市繪畫的畫境拓展、構造探新、技法分析等方面進行探索,在實踐中體驗生命精神,將本體的情感體驗、都市形象與水墨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捕捉城市的詩情畫意,以水墨表達對都市美的發現與感悟,這是水墨都市繪畫獨樹一幟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 水墨都市;城市題材;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一、水墨都市繪畫的時代特征

(一)水墨都市的文化現實意義

水墨都市是傳統藝術適應當代審美轉變的新生畫科,是中國山水畫古老傳統藝術的延續。山水畫在當代已成為游離于時尚審美之外的古老繪畫,它在古代所具有的文化時尚性因素已隨著當代社會的轉型和審美的變革而逐漸丟失。當代山水畫是否能表現高樓與街道景觀,能否關注到城市的生活環境與人的心靈,正如古代山水畫能否表現宮殿樓閣、山川大澤、心靈景觀一樣,是每個時代中國畫家要面臨的課題。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中國畫得以與社會時代精神同步,繼承傳統的同時創造性地強化某些文化基因,達到在新時代的自身完善與發展。傳統從來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它的精神內涵是需要揚棄式發展的。如何喚起傳統的精神,使之在當代文化中發揮作用,已成為當代藝術家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延續古往今來的文脈,創造當代的傳統,是當下文化存在的意義。當更多的人將生活、棲息、發展于都市,并建立植根于此的生活和理想之后,都市便成為一種開放式的、親如故園的“詩意的都市”[1]]125。水墨都市使徘徊在歷史與現代的都市人欣賞到屬于自己的時代美,堅定了民族文化傳統在當代的發展根基。

(二)水墨都市繪畫面臨的難題

中國畫中傳統界畫與寫意山水畫的表現方式具有天壤之別。界畫重在一絲不茍地表現客觀真實的建筑景觀,以實用圖解為目的;而寫意山水畫旨在抒發文人的禪道觀念及個人情感,以抒情達意為目的。二者出發點和表現方式不盡相同。描繪客觀人文建筑,需要服從于建筑的規整與嚴謹,甚至對細節的刻畫也需一絲不茍。哪怕是古代宋元山水畫家也要謹慎為之,很難做到如同描繪自然樹石一般隨意揮灑又能形神兼備。

因此,直面都市景觀,深刻體味人文景觀的時代魅力,品讀都市建筑的構成美感,融入畫家的個性情感和精神想象,并用抒情寫意的方式表現出來,已成為當下都市水墨畫家艱難的課題,這也給他們提出更加難以攀爬的藝術險峰。

二、水墨都市繪畫的畫境拓展

(一)水墨都市繪畫的情感抒寫

水墨畫的表現語言必須是形象與情感的結合,帶有畫家個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如此才能使水墨畫語言感人至深。借助水墨畫的筆墨語言,可以表達人們在當代城市和生活中的感性世界。蘇珊·朗格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直覺形式?!盵2]75藝術家以個人情感和情緒為基點,努力去捕捉城市的詩意,雖然它有時候像黃昏天邊的彩云,一閃而過,就如瞬間的美好逝去而不復返,似乎蘊蓄著一絲蒼涼,但捕捉住這瞬間也即意味著美好的永存。

在以筆直光亮的建筑和阡陌縱橫的道路為主要內容的城市題材中表達人的情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作者豐富的體驗和堅定的決心,以及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深刻認識。而這又恰恰是給水墨都市畫家帶來的挑戰與困惑。因此,在表現都市題材時,情感就是畫面的重要內驅力?;蛘哒f畫家的情感深淺將決定畫面的成敗。

如來自筆者與琴島的精神戀愛的產物《午后輕輕》,取景于鼓浪嶼鼓聲路的琴海莊園,三面臨海,一面靠山,有大型海景花園、觀海露臺、無邊際海景游泳池,觀景視角尚佳,明亮潔凈。創作當日正值小暑節氣,筆者站立露臺遠眺海景,海風吹拂,心曠神怡。午后慵懶的陽光透過樹影灑下斑駁,時間仿佛停滯,筆者靜觀無邊美景,此時無需暢想遠方,當下即是詩,于是下筆落墨融彩,試圖把這感受凝固在紙上。畫面取觀景臺一角,偏角構圖,用沒骨淡墨融合淡彩濕畫法渲染斑駁樹影與光斑,營造出情境交融的感受。

(二)水墨都市繪畫語言的畫境延伸

水墨都市不單單是在畫美的事物,更重在表達對美的發現,這是水墨都市繪畫獨樹一幟的創造性價值所在。它不重復前人已創造的美,而是繼續創造美的財富;不蹈襲前人已有的繪畫形式,而是借鑒可資表達新發現的美的技巧。水墨都市繪畫除了繼承前人的優秀精神基因與成果,還包括當代人對美的不懈追求與發現、對中國畫審美的新探以及對美的表達方式的擴充。

以對景創作的一幅小品《琴島慢時光》為例,取景地為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鼓浪嶼。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鼓浪嶼上完好地保留、匯集著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此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曾經是家家有鋼琴,戶戶有琴聲,別稱琴島,以浪漫、小資著稱,吸引著眾多游客視為旅游打卡圣地。龍頭路熱鬧的商鋪販賣各種廈門特色小吃,游客們靚麗的遮陽帽、五彩的涼傘、褶邊裙點綴著各個小巷,給鼓浪嶼增添了許多情致。當筆者身處經典的望春樓,鋪開畫紙,從拱形的門窗望向對面的西式建筑,看到的并非筆直的柱子與堅硬的水泥墻,而是身處琴島、靜享慢時光的愜意。茶樓門口的告示、窗邊冒著嫩芽的小盆栽、伸縮小涼棚、喵地一聲就沒影的小貓、耳邊知了的和鳴……這些感性的感受決定了畫面的內容選擇。恣意生長的榕樹枝干貼著斑駁的墻沿去觸摸飄過的浮云,半開的窗戶后面彷佛也倚靠著哪個正打著盹的店家小妹,夏日的藍色清涼與午后閑散的淡紫色組成了畫面的基調,這便是筆者心境與眼前之景的一次精神戀愛。

水墨都市繪畫的描繪對象由自然山水拓展為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蔚為大觀的都市風景,并和當下人的審美傾向和精神情感融合出新的繪畫情境。它是有別于古代山水、更別于西方風景的具有獨特的東方特色的都市山水畫。

三、水墨都市繪畫的構造新探

(一)水墨都市繪畫的構圖重組

水墨畫家在建構水墨畫的內在結構時,離不開情感的依托。唯有以強烈的情感為支撐,內在的構成才具有個性化的本質意義,表象的構成才具有取舍與凝練的特征,才有足夠的說服力。水墨都市繪畫的變化是傳統題材適應當代審美的轉變,由之而來的新內容與新形式的探索是傳統的藝術精神在當代的審美實踐。要論證一個新畫科的產生,就不可回避地牽涉到畫家個體的實踐與創作,以從個案中抽取具有共性意義的內涵。

身處都市,體驗都市化生活,如何能對筆直的建筑、高聳入云的玻璃幕墻視而不見呢?直面都市,也是直面自己。畫家的本我體驗與都市的客觀載體如何重組解構,需要有超凡的勇氣去嘗試、去實驗、去失敗。筆者作品《離·境》就是這一實驗性的產物。中國都市的發展帶給我們一種“時代速度”感,這種工業和科技信息時代的速度感,緊迫催人,使人爽快,也使人焦慮,周圍的世界在幻化的加速中令人覺得陌生,在熟悉的都市中對周圍和自己產生出與日俱增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是由速度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都市及其內在精神的變化,一方面來自于我們的腳步匆匆,飛馳的汽車、火車、飛機,隔著透明的玻璃卻有著最捉摸不透的疏離感。作品《離·境》在畫面的解構中試圖透過玻璃幕墻的畫面分割與重組表達這種疏離感,試圖通過水墨都市這一當下的繪畫語言重組我們的認知,關注城市的生活環境與人的心靈,關注現實和解析、表達都市心態。

(二)水墨都市繪畫的造型探索

水墨都市繪畫描繪城市景觀必然要刻畫建筑。描繪建筑有一個從再現到表現,最后轉換成水墨繪畫語言的探索過程。水墨都市繪畫的概念是將工筆形式的界畫排除在外,由之而來的新內容與新形式的探索是傳統藝術精神在當代的審美轉化與實踐。水墨的概念首先是工具材料、形而下的物質的概念與其含義。毛筆、生宣紙和水墨,這樣的物質材料的界定是不同科目和類型的基本區別,有助于在紛繁的藝術中不迷失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色。水墨都市繪畫將傳統水墨畫的材料和工具運用于現代建筑的描寫,無疑要對水墨材質和工具進行適應性的改造,使水墨能再現新建筑。形式的選擇、技巧方面的造型、筆墨程式、視覺效果等都是實在的實驗內容,當然還包括形式語言內涵方面的藝術追求、筆墨旨趣、造型美感、文化意義等。這里以筆者的一幅寫實的以建筑為主題的創作《如歌的行板》為例分析水墨都市繪畫的造型探索,該作品是描繪蘇州古鎮與新城交錯的一幅水墨畫,這幅畫表現了秋天略帶灰色的低飽和度色調,小鎮的灰瓦白墻、垂柳依依、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背后林立的高樓的體量感相呼應,古典的美感與現代的美感在生動中顯示著和諧靜美,這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筑予觀者的強烈視覺與感受。

該畫創作構思前期,借助了寫生素材,如照片、數碼影像系統和設備等,觀察方式與古人的目識心記便有了很大區別。在畫面中突出明確的塊面分割和復雜的建筑結構,并輔以皴擦,來體現不同建筑材料的質感。在生宣紙上徒手繪制,曲直和潤燥要根據建筑體量的空間和體積處理,隨機性的自然也須兼顧。這種寫實要求嚴格再現建筑的客觀美感,并且避免僵板?,F代建筑的工業化規則筆直造型與古鎮的曲美柔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體量和造型上的對比與互補。同時,大膽拋開傳統定式,展現現實給予人內心的喜悅,輔以與建筑相呼應的色調,建構和諧的意境。

水墨都市表現現代建筑,其客觀的局限性顯而易見,我們應用藝術的基本原理,通過意匠手段將客觀現實中具象的特定建筑和具體的景觀環境化為具有某種普遍意義的主觀形象,使其具有廣闊的無盡的意義,也使得確定的明確形象具有不確定的含糊因素,并在這些因素中注入豐富的內在思想與情愫。

四、水墨都市繪畫的技法研究

(一)水墨都市繪畫的筆墨重建

水墨都市的筆墨需要先服從于現代建筑的形,使筆墨的“曲線”適應都市的“直線”形象,千錘百煉,敢于冒險,進而超越現當代建筑“直線”的束縛,建構出適合用來描繪現代都市的筆墨新形式,從而使生機靈動的筆墨相容于刻板的建筑造型,使筆墨通過對現代建筑的意境書寫來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情懷,化解理性與感性的相悖。傳統界畫的筆墨與當代城市有“代溝”,水墨山水畫的筆墨亦然。前者由于古今建筑形式的改觀異制,后者緣于自然山川與人造城市景觀的旨趣相異。寫意形式的線條和工筆形式的線條的不同不僅在于筆墨已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形的拘束,而且還在于它充分發揮了繪畫語言本身的魅力,使寫意形式的線條更加豐富和深厚。當然,要想突破筆墨束縛于形的,把畫“樹無寸直”的傳統筆墨改造為適合表達“樓無寸彎”的建筑規矩,求得來自傳統繪畫的筆墨與現代城市形象的初步統一與對應關系,在這一轉變中傳統的筆墨形式對都市新內容的適應過程,也是筆墨獲得新形式的過程,這是形成水墨都市獨特筆墨語言的必由之路。

《風住塵香花意濃》在筆墨上試圖突破形的束縛,在僵直的直線窗框中體現筆墨的抒寫性是不容易的事。在這里,似乎很難從傳統筆墨寶庫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語言,斧劈皴、雨點皴、披麻皴都是傳統山水畫語匯與大自然景物的呼應,對應工業化的造型似乎都不是最好的方式。筆者嘗試在規整構圖中,避免無意識套用程式重復古人,選擇性地降低筆墨變化,與“窗外”的景致形成對比,鐵質框架的剛硬、單一與窗外花團錦簇的柔軟、豐富亦形成對比,將觀者的視線從近處拉向窗外。此類嘗試作為水墨都市表現手法的一種補充,在成熟度上的斟酌非一朝一夕之功,還需再深入研究。

水墨都市的筆墨必然在繼承與發展中形成自身特有的審美風格,現在的水墨都市不同于過去時態的古典之美,它沒有固化的可資借鑒的標準,處于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具有將來時態的不確定性。在已知的傳統基礎,預測并創造未知,是藝術創造性的本質,更是藝術科研的方向。

(二)水墨都市繪畫的色彩延展

水墨都市在色彩處理上,融合了西方繪畫的色彩觀念與中國畫的傳統色彩原理。中國傳統繪畫是墨分五色,以墨色的濃淡黑白灰變化和水的干濕控制、運用作為體現墨分五色的色彩原則,而西方繪畫更多是在處理光所造成的色彩冷暖關系,兩種方法不同,將中國傳統繪畫的墨分五色等同于黑白,其實是相繆甚遠。墨色與色彩關系如李可染先生說的“水墨勝處色無功”[3]]102,中國畫的水墨方向與西方的色彩方向實質上也是殊途同歸,以傳統山水的發展順序看,青綠重彩的鼎盛時期就早于水墨的興盛時期。山水畫使用了水墨這一概念,但它的內涵無法排除中國畫傳統創造的五彩世界。

《卡達凱斯風情小鎮》著力體現水墨都市的光影、色彩和水墨,合稱為光影色墨,這是其突出的繪畫手法和特色。筆者使用這些手法在畫面中營造意境,使瞬間的意識得以永存。至于墨色還是五色均是在平面的紙上或絹上塑造的技巧,是意之所指,心之所向的語匯與途徑。

(三)水墨都市繪畫的材料拓新

20世紀80年代起,年輕的中國畫家們繼往開來探索水墨都市的藝術實踐。這個群體抓住了水墨都市這一張中國藝術名片,在當下傳統與當代、生活和藝術最核心的交匯點,做出了許多探索。畫家用水墨描繪當代都市,他們筆下的水墨都市,有筆墨對事物的歸納概括,也有畫面俊美飄逸、古樸雅致的“詩情畫意”。毛冬華創作的《重塑》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并獲提名獎。他試圖引導人們透過畫面中由鏡面構成的現實與歷史、現代與傳統的變形交錯中,感悟紛繁歷史,也感悟走向當代藝術的中國傳統水墨。熊海、宋玉明等藝術家,在山水寫生和創作的基礎上,將傳統山水與城市景觀結合起來;王秋童長期工作和生活在香港,他一直堅守將作為城市重要景觀“夜景”作為創作主題;在寫生與風景畫的基礎上,用精微的筆墨呈現都市街景的藝術家有周凱、方向、盧禹舜、林容生等;劉建、鄒明、梁宇、楊曉洋關注的是紛亂的建筑工地、腐朽破敗的工業遺跡和明亮干凈的玻璃幕墻;李孝萱、樊楓等畫家的作品更多的是關注都市里平凡至極的街道風景,或街邊綠化、共享單車等;董小明以綜合媒介如數碼、手繪等,充分運用了現代語言來表達;卓鶴君、黃孝逵、羅青更是拼出另類的山水。以上種種均通過水墨都市繪畫風格揭露出城市的心靈與歷史的隱秘,畫家感性的真情實感躍然紙上。

實踐水墨都市繪畫風格的作品大多都極具傳統水墨的獨有特色和新時代的嶄新特點,藝術家們在繪畫的技法、技巧上也各有探索。如為了體現水墨都市的創新性、當代性,藝術家在技法上踐行對畫面構成、材料等的新研究,使傳統中國畫筆墨點、線、面有全新的體現,這些都是藝術創作、實踐活動的累累碩果,也是水墨語言書寫感性情感的表達。

五、結語

水墨都市繪畫成為中國畫新的分科,它的產生與發展遵循了中國繪畫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在未來能否興盛、成為中國畫的主流畫種,還需要歷史的證明,但目前已具備了成為主流畫種的三個基本要素:深層次的意蘊、高難度的技巧、可待探索的未來時代的藝術空間。任何群體或者個人對水墨都市任何形式的探索,都是有意義的,它終將成為水墨都市文化這座大廈的磚瓦。作為水墨都市的藝術實踐者、理論者需要了解現代生活,具有對現代生活的熱愛與興趣,才能更好地了解所要表達的對象。在水墨都市發展的大勢所趨中,這種熱愛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任何藝術品都要通過傳統文化內在的傳承與時代氣息的結合,而人是溝通這兩個文化體系的載體,用情感發酵,用技藝落地,才能最終成就一個個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符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李可染.李可染論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3]陳浩.水墨都市繪畫研究[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實踐研究
基于自主學習的初中化學“學案導學”實踐研究
汽車專業學生創業孵化園提升職業能力的實踐研究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拓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水輪發電機組狀態監測分析系統及其在抽水蓄能電廠的實踐研究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課中的實踐研究
初中數學教學微課的實踐教學研究
基于“項目導向”的稅法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