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列主義與儒學的文化契合點研究

2019-07-08 05:25周夢瑤菅淑敏
學理論·下 2019年3期
關鍵詞:馬列主義契合點儒學

周夢瑤 菅淑敏

摘 要:馬列主義文化是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核心是發展和人的真正平等,儒家文化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經典,追求的是秩序與和諧,這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體系在近代中國產生了交匯并進行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融合。通過學習借鑒馬列主義的優秀思想,積極挖掘儒學的有益資源,在馬列主義和儒學的交匯中發現兩者在哲學一元論,精英主義政治觀念,人道主義思想體系上產生的契合之處,這些契合點為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提供了文化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研究兩者的文化契合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列主義;儒學;契合點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030-03

中國選擇馬列主義,除了當時救亡圖存的時代訴求外,很大程度上是與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思維模式有關。馬列主義與儒學的共通之處,便于國人接受和傳播。研究兩者的契合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選擇,要促進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就要重視西方現代文明的“時代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深入發掘馬列主義與儒家文化的契合之處,以實現二者的真正融合。

一、文化吸收:馬列主義的探索

“馬列主義”是指列寧在俄國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的重新建構,它既是一個科學理性的認知體系,又是一個關于“人”的意識形態體系。馬克思主義一元論、馬列精英主義、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在近代中國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發揮著基本的意識形態作用,給中國帶來了科學、進步、平等、民主等核心思想。

(一)馬克思主義價值取向——哲學一元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哲學基本問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討論就說明了其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價值取向,唯物主義一元論把世界分為三大領域,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三大領域統一于物質這個一元。從認識論意義上來說,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觀點,即實踐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沒有離開實踐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實踐,我們才能不斷打破頭腦中的舊思想,舊框架,達到認識上的新飛躍;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通過實踐獲得某種認識,不是為認識而認識,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傊?,實踐決定認識,是實踐創造了自然界,創造了人類社會和思維。

(二)馬列主義政治觀念——精英主義

經典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精英主義不同,一直論述的是民主政治,反對專制統治。馬恩在唯物史觀中得出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兩大成果:階級斗爭和人類解放,二者實質為人人平等。馬恩雖批判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但不是否定其民主,而是批判其民主的程度遠遠不夠,財產私有,自由競爭,實為“假平等”。有人指出馬克思提倡無產階級專政,是反對民主政治的,但追查馬恩原著,馬恩的“專政”只是暫時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階段性表現。況且馬克思對專制的批判更為露骨,他曾稱普魯士政權是作為“資本奴役勞動的工具的國家政權”的“最淫賤和最后的形式”[1]。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變為現實,經過實踐逐漸發展成馬列主義,成為一種新型精英主義政治。馬列主義政治基礎之一是人民群眾的參與,列寧時期,動員群眾參與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精英群體)的一項政治功能,革命的表現多為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但是馬列主義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不允許群眾自主,群眾的無產階級思想只能由無產階級精英“灌輸”而來,革命運動只能由無產階級領導。因此,馬列主義的政治實際是精英主導的群眾運動。

(三)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人道主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人道主義體系,包括了“人”的哲學和“人的解放”兩個層面。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他的“類”本質。馬克思說:“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盵2]人具有自然性,但人的活動并不是簡單地適應自然界,而是能動地改造自然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或“實踐”是人的類本質。因此,馬克思關于人的異化理論就以勞動異化為主線。勞動是人現實的、經驗的活動,人通過勞動或實踐改造客觀世界。這也證明了,人的類是“能動的”“創造性”的。

1845年馬克思主義從歷史理論轉向科學理性,由人的“類本質”和人的“異化”形式轉變成“人的解放”這一命題。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3]由此可得出,人的解放就是把人從異化中解放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的最主要批判中,就是不平等這個主題。真正的平等意味著所有人能夠獲得平等發展,平等體現的是一種無個體差別的整體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反對個人主義,主張個人融入集體,即共同體主義。

二、文化繼承:儒學經典的重溫

儒家文化包括先秦時期孔孟的“原始儒家文化”和“大一統”時代的“后期儒家文化,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一種意識形態體系。儒學一元論、精英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影響中國社會數千年之久,為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制度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對中國人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儒學價值取向——哲學一元論

儒學開創之始,孔子就奠定了儒學價值的一元論基調。儒學追求的價值之至就是踐仁成圣,仁便是其思想的核心。體用同一,有什么樣的體就衍生出什么樣的用,所以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證明仁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踐仁途徑的探索。

為仁由己揭示了仁存在的可能性(本體),至于踐仁的途徑儒家一分為二,一為向內克己,強調人性的自我塑造,良性發展。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謙謙君子,這是要靠自己后天努力修得的。而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惡,強調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更符合邏輯。程頤認為:“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唯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盵4]可見宋代的理學家把自我修養提到一個更高的地位。二為向外復禮,強調社會秩序是由仁演變出的人倫秩序?!胺蚨Y,國之紀也”[5],仁的規范化、外在化——禮,是中國政治思想和政治體制運作的重要一環。一如金觀濤總結的克己是社會中下層的行為標準,復禮卻是為君主權力服務的。如此一來,在儒家哲學一元論的指導下,中國便形成了自己發展的一套體系。

(二)儒學政治觀念——精英主義

儒家自孔子始就講精英政治,認為只有那些有知識有道德之人才可以窺天道,治于世,如若讓百姓自己治理國家,只能是無序與戰亂。因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6],君子(精英)心懷天下,小人(百姓)一心為自己謀私利,兩者心中之格局決定了少數精英才可以“治人”,而大多數百姓只能“治于人”。但因人人都“本善”或可“向善”,故人人都有成為精英的合法性。

構建大一統的儒家想要長期保持穩定的統治,勢必要處理好“勢”與“道”的關系,要使政治權力控制意識形態,關鍵在于創造一種政治體制,將意識形態納入權力體系中,所以就創生了科舉制。凡是“優”者,便可通過考核進入權力體系中施展抱負,獲得社會地位與財富。不認可這套精英選拔體系,不想效忠權力者的,便排除在政治活動之外,多半會清苦一生。如此一來,天下之士趨之若鶩,權力者網羅天下精英。精英群體依靠政治權力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政治體制也靠其運轉起來,政權與精英如此便結合成一體了。至此,科舉制有效地將意識形態的承載者——精英群體納入權力體系中。

科舉制在控制精英群體的同時,還通過控制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支配意識形態的走向,雖然自古我國把“道”放在一個神圣的地位,但總歸是政治權力的工具。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理學對“天人合一”地再解釋豐富,都是政治權力有意識選擇的結果,歷代皇帝對儒學的干涉有松有緊,但都掌握著它的發展方向不與當朝根本利益相背離。任何人想要進入權力體系,必須熟識官方認可的儒學理論,如此個人之道與官定之道相統一則天下大穩。

(三)儒學思想體系——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體系是儒家文化意識形態的基礎,包含了儒學的人性理論、社會關系和秩序理論。人性理論即“仁”,人性及人性的自我塑造。就起點而言,人道主義源于自然主義,即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自然”的,所以儒學特別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關系。然而自然主義只是儒學人道主義的起點,很快自然關系就被道德關系所代替。關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儒學認為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群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那么作為人的“類”本質的道德是什么呢?《論語》中“仁”字有109處,其人道思想處處強調人的能動性、凸顯人的根本性,彰顯著人的本體意義。因此,“仁”是人的本質道德,也是儒學人道主義理論的核心范疇。

“禮”是儒學人道主義思想的另一核心內容?!岸Y”,即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理論?!岸Y”與“仁”有著緊密聯系,把“仁”看作儒家道德的“境界”層面,那么“禮”就是“規范”層面??鬃诱f“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7]“禮”是“仁”的外化或規范化。荀子說:“故先王案為之制禮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盵8]由此可看出,禮的實質是“分”,把人分成貴賤、上下、尊卑等級,這種非血緣群體的差別,是由“先王”根據傳承、教育、條件等特意制定的。儒家禮學強調等級秩序與等級倫理,其主旨是“權威本位”主義。儒學要求人們服從的權威是世俗的對象,如作為秩序中心的君權、父權、夫權。對于個體來說,就是要服從這個等級倫理的絕對價值??偟膩碚f,儒家思想無不折射出人道主義光輝,也對我們當前人道主義精神的傳承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文化契合:馬列主義與儒學經典的交匯

儒學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觀上都是一元的,這主要是形而上層面的契合點,對馬列主義的中國化起著深層次的作用。精英主義的政治觀念是兩者在應用層面的契合點,它為馬列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政治文化前提。馬列主義和儒學都以人性之善(實踐、仁)作為理論的起點,將善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并將這種和諧社會的最終實現作為自己的歸宿。馬列主義和儒學之間的契合之處形成了現代中國文化強勢和顯性的價值取向。

(一)一元論的哲學契合點

儒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仁(道德),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管二者對世界本原如何界定與論證,卻都是認同世界萬物皆歸結為一種本原,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在哲學上都是一元論,哲學上的一元論必會催生價值一元論。價值一元就是價值觀上有普世意義,與價值多元相背。所以儒學才有“天道為一”[9]的思維模式,儒生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更是認為文化產生的土壤——物質生產方式(勞動)是一致的,所以文化的本質也相同,因此將資本主義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等看作是文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這種價值一元論也為政治一體化提供了意識形態依據。不難看出,儒學一元論為我國古代大同世界的構建提供了上層建筑的支撐,馬克思主義唯物一元論也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宏圖提供了相似的支持。中國幾千年來,儒學培養的這種思維模式已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本土化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二)精英主義的政治觀念契合點

儒家經典著作中充滿精英主義政治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中一直推崇的是民主政治,但經過俄國的實踐,馬列主義有了明顯的精英政治痕跡,這才有了兩者共通之處。馬列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和儒學的“天命輪換”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一個階級(王朝)暴虐無道,失去民心,必然官逼民反,造成混亂,這些對中國百姓來說很好理解與接受。所以“改造”后的馬克思主義便在中國迅速傳播起來。但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是中國接受的不是階級斗爭理論,而是在斗爭實踐中可以推行和運用的實用理論,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選擇的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而是馬列主義應用政治學。早期中國知識分子傳播和運用馬列主義,巧妙地將馬列主義與儒學相結合,從而為逐步實現馬列主義中國化開辟了道路。中國國民能較輕松接受馬列主義,究其根本與存在于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心理結構”有關。

盡管我們說接受馬列主義對國民來說并非難事,但要完全接受馬列精英主義政治,也是一次政治思想的革命。因為新精英主義政治的一大特點是精英主導,群眾參與。而儒學精英主義是拒絕普通百姓參與政治活動的,這也是中國多次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蘇聯在政治運動中表現出超乎想象的動員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的能力,正好可以彌補中國自身的缺陷,所以接受馬列主義是救亡圖存時代的必然選擇。

(三)人道主義的思想契合點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都屬于人道主義思想體系,從共同體主義層面看,它們之間是相融相通的。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人道主義,都是從人的共同體、人的關系為起點來理解人的。它們都要求個體融入集體,群體的價值高于個人價值。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且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完全是人的活動構成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盵10]簡而言之,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也創新了社會制度,最終會推動人類自身的發展。儒家重視群體主義,錢穆說:“要做人,得在人群中做,得在家庭、國家乃至天下社會中做。要做人,必得單獨個人各自去做,但非個人主義。此每一單獨的個人,要做人,均得在人群集體中做,但亦與集體主義不同?!盵11]總之,儒學主張“天下為公”,個人應該自覺融入群體之中,因而奉行“群體至上”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和儒學都重視共同體主義,因而導致相似的道德觀念,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和儒學都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個人,而在群體。儒學認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是生命要有意義,“大義”重于生命。從孟子的“舍身而取義”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強調生命要有意義,有價值。馬克思主義一直都有集體主義取向,馬克思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12]馬克思主義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共產黨人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時,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與儒學人道主義思想的相通融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文化通道。

四、結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既要有傳統文化的支撐,又要積極借鑒吸收國外思想中的優秀文化成果。馬列主義和儒學對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持續而深遠的,尤其在新的歷史時期,當代中國文化中許多重要的價值觀念主要是馬列主義和儒學共同融合的產物,彰顯著馬列主義中國化的強大生命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更要從兩者的契合點出發,促進馬列主義和儒學二者的相通相融、互補互美,增強國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4]遺書·卷十八[C]//二程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201.

[5]國語·晉語四,國語·戰國策[M].長沙:岳麓書社,1988:94.

[6]論語·里仁[M]//朱熹.論語集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35.

[7]論語·衛靈公[C]//朱熹.論語集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159.

[8]荀子·榮辱[C]//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44-45.

[9]春秋繁露·天道無二[M]//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2011:156.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11]錢穆.民族與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45.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64.

猜你喜歡
馬列主義契合點儒學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實意義
小學英語口語訓練與普通話口語訓練契合點探索與實踐
尋找知識“契合點”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結合的初始文本:《社會主義討論集》
廣告翻譯探微
找到大學英語與計算機專業英語教學的契合點,提高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2015 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馬列主義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探討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談儒學的“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