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育

2019-07-10 01:54劉潔
文教資料 2019年13期
關鍵詞:教學體系文化自信大學英語

劉潔

摘 ? ?要: 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的重要命題。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意義。大學英語作為語言與文化交流的一種工具,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大的作用。

關鍵詞: 文化自信 ? ?大學英語 ? ?教學體系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1]。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我國的發展前景充滿著越來越多的期望與自信。文化自信理應成為這種自信的應有之義。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文化自信”問題。文化自信成為中國當代社會和時代的重大命題,成為高等學校教育的重大任務之一。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乃至交鋒的重要環節,如何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需要思考與研究。

一、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

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目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其他具有一定關聯性的課程結合學習內容進行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寥若晨星,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研究與實踐的空白地帶,其中具有文化、語言等教育作用的大學英語教育顯得較為突出。截至目前,大學英語教育沒有促進“生產性雙語現象”[2]。作為跨文化教育載體,大學英語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不足。

1.教育目標失位。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教學實施過程中,教育價值一直缺乏或被忽略?!按髮W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3]。其中對文化教育方面籠統、寬泛,指向不明,導致“外語教育不再是通過語言認識世界,而是通過語言制造自己,外語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東西方溝通能力就此喪失,這就是今天外語學科危機的來源”[4]。

2.教學內容缺位。作為大學英語教育最基本的載體,大學英語教材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缺乏,長期的教學灌輸,造成文化不平衡狀態。因此,為扭轉這種現象,自2013年12月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部分修改,增加中國社會諸多方面內容,希望發揮中國文化正向遷移,促進課程內部中外文化均衡。但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較之目的語文化,母語文化依然處于失衡狀態。

3.教師知識結構錯位。大學英語要實現教育目標,除課程內容之外,教師知識結構極為關鍵。目前,部分大學英語教師中國文化素養欠佳。大學英語教師群體的英語文化素養超過中國文化素養。究其原因:一是長期以來英語教育的目標取向導致;二是大學英語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接受的專業培養的知識結構及職業需要。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較好地傳授目的語的社會、文化、歷史等,但對中國文化、歷史等缺少儲備,多元文化的教育、中國文化的培育薄弱。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育

大學英語教育屬于通識教育,主要表現的是對西方文化向內輸入及對中國文化的向外輸出。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大學英語教育教學在語言知識和技巧學習的基礎上,應該更多地關注語言本身蘊含文化和價值,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價值觀的確立。因此,大學英語教育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中應該具有中國立場,表達中國聲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1.教育目標:中國文化自信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落后于西方,文化自信逐步喪失。但是,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文化高速發展,確立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大國,中國的全面現代化社會建設成效顯著。中國的崛起恢復了民族自信,為民族文化的復興與文化自信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大學英語教育培育文化自信,必須置身于上述新背景之下,明確教學目標?!霸鰪妵艺Z言實力,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高國家軟實力”這一核心要素成為2015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新要求,為教育教學指明方向。這是對母語文化的補充與強化,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學習多樣性文化的教學性目標與學習中國文化的教育性目標相統一,通過教育實現“文化自信”的根本目標。

2.教學內容:中外文化交融

在現實世界中,不同文化之間并非僅僅存在對立或者同化狀態的這樣一種“二元”關系,還具有其他“多元”存在,如融合狀態、并存狀態等。中國文化與外部文化的關系是多元的。教學內容應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資源(如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后援系統等)的選取理念、目標指向應具有健康積極的文化指引,主要圍繞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文化自信體現在他們基于文化知識的自我精神與價值觀表達,體現在他們面對復雜的文化交流交鋒中多元文化意識的確立,文化偏見的消除,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并借此逐步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通過教學呈現上述有益的文化內容,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自信。資源選擇應當表現現實社會生活中為人們所使用的真實、有效的語言,真實客觀地反映當代中外青年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與精神面貌,有利于學生易于接受、精神認同。資源內涵應當符合學生思維能力、心智發展和文化鑒賞水平,表現為時代性、豐富性和經典性,要有溫度、深度和高度,以引發學生的精神共鳴。

第二,教學資源應反映不同文化間差異化的背景,反映不同的價值取向。資源要充分展現中國不同時期的優秀文化內容,便于學生鑒賞、分析和比較不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情感和跨文化批判意識,形成自我文化品格,逐步實現文化自信培育目標。

第三,學生的學習資源?;ヂ摼W教育呈現的海量文化資源,在為大學生提供文化養料的同時給大學生以文化的遮蔽,對英語教師提出嚴峻的挑戰,教師必須實施有效的文化指導:首先,教師必須具備獲取服務培育文化自信需要的相關知識及資源的能力,對于獲取的文化知識與資源進行比較、分析,并轉化為教師個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儲備;再者,對于獲取的文化資源,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需求,對資源進行熟練地加工、處理與整合,并將加工后的文化資源與教學深度融合,確保資源的教學效度;再次,教師必須具備在互聯網生態下對學生文化生成狀態進行評價的能力。

3.教學實施:正確的文化引導

英語教師要樹立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在介紹西方文化時認真篩選材料,把握教學思想、深度和方向,使傳統文化教育貫穿課堂。

一是建設弘揚人文、尊重主體的生態教學文化。教學目標著重于學生文化品質的塑造,以個性化的設計,任務活動的體驗,學生主體行為表現方式呈現,杜絕概念式、說教式等目標設計;課堂教學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包容差異,培育具有百家爭鳴式的研究和探討生態;閱讀教學重在解讀語篇表達的文化內涵及核心價值觀念,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現實進行分析和評價;寫作練習指導學生對文化觀點、文化現象和文化情感進行辯證認識,正確呈現自己的價值判斷;課外文化素質拓展實踐注重設計的層次化和任務的取向性,體現明確的學習導向,使文化情感培養在語言文化學習中得以實現。

二是組織實施文化體驗活動。正確的文化引導在于深入了解學生的文化基礎與開展切合學生情感的文化實踐活動,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文化體驗。其內容可以豐富多彩,其一舉辦中外文化節,依據教學內容的主旨和相關課程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范圍,舉辦主題文化演講、經典朗誦比賽、文化小劇場等活動,讓學生感悟與體驗中外文化的豐富內涵;其二搭建中外學生多元化交流平臺,通過直觀、真實的方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促進學生對世界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語言技能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其三開展不同國家的節日、紀念日文化體驗活動,教育學生正確把握這些節日或文化背后的價值觀念,如我國傳統節日文化中強調家庭、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尊老愛幼、愛國崇德等文化內涵。

三、結語

文化自信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認知、情感、認同等依次呈現。大學英語教學是否實現教育目標,主要考查大學生接受教育前后在文化自省、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方面的變化與效果:文化自省方面,是否通過教學促進大學生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和文化辯證觀的確立;文化自覺方面,是否通過教學培養大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及中國文化認知;文化自信方面,是否通過教學樹立大學生主體意識、中國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信的新向度。大學英語作為中外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需要凸顯社會價值取向,充實母語文化內容,開展文化話語體驗,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反思與評估,促使大學生價值認同,并借助英語凝練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有效地輸出中國文化,弘揚中國價值,真正把大學生培育成為具有文化自信的一代。

參考文獻:

[1]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2016.8.5.

[2]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1):L59-64.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7.

[4]吳忠杰.外語學科知識譜系學考辯[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4):67.

猜你喜歡
教學體系文化自信大學英語
基于CDIO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虛實結合和科教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校園網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