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能源結構變遷原因探析

2019-07-11 00:59柴國生
中州學刊 2019年5期
關鍵詞:薪柴宋代煤炭

摘 要:宋代燃料結構發生變化,初步形成了封建社會中后期“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的基本能源格局。煤炭的大量使用并非因森林資源枯竭導致“被動式”的以煤代薪。通過對燃料資源利用量與社會消耗量進行比較,可知宋代生物質燃料資源總體充裕,燃料結構變遷是因生物質燃料與社會持續發展的不適應性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的歷史必然,比如燃料生產、運輸成本等因素制約等。宋代煤炭對薪炭的替代地域和程度有限,未能改變農耕社會生物質燃料的基礎作用和地位,也不足以引發推動社會實質性變革的“燃料革命”。

關鍵詞:宋代;薪柴;煤炭;燃料結構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5-0123-05

對于引發宋代燃料結構變遷的原因及其作用問題,學界有兩種不同觀點。對于原因,有研究認為是因森林資源枯竭,導致“燃料危機”爆發,迫使人們“被動式”的“以煤代薪”;①對于作用,學界普遍給予贊譽,認為煤炭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革命性的變革作用,發生了“燃料革命”。②也有研究對上述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宋代發生傳統“燃料危機”的結論與史實不相符;③煤炭的生產和利用“未達到使整個農業社會的經濟發生改觀的地步”④。宋代森林資源枯竭與否,是開展燃料結構變遷相關問題研究的前提和關鍵,但已有研究尚未對此進行深入論析?;诖?,本文嘗試對薪炭等燃料資源產出與社會消耗狀況進行量化分析,進而對煤炭推廣利用、燃料結構變遷的原因及其作用是否引發“燃料革命”等問題進行探討。敬請方家指正。

一、宋代生物質燃料資源量與消耗量的比較

我國古代利用的生物質燃料主要有天然草木、人工草木、農業廢棄物、退材勞薪和動物糞便等五類⑤。對宋代五類生物質燃料資源可持續利用量與社會消耗量進行估算比較,即可展現燃料資源枯竭與否,以及能否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等相關問題。

1.天然森林合理樵采量

根據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面積、森林覆蓋率和森林再生狀況,就可以估算出每年合理采伐森林能夠獲取的最大薪柴量,即年合理樵采量。⑥宋代疆域面積為264萬平方公里⑦,天然森林覆蓋率為27%—33%⑧。根據我國森林的資源及其分布狀況,每平方公里森林年合理樵采量(即合理提供薪柴量)約為112.19噸,⑨折合標準煤為64.06噸。在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宋代天然森林年合理樵采量為0.8—0.98億噸,折合標準煤約為0.46—0.56億噸。⑩

2.農業廢棄物資源產出量

秸稈、糠秕等農業廢棄物產量與糧食產量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稱為草谷比。根據相應作物的草谷比,知道一定耕地面積種植農作物的產量,即可估算出秸稈產出量。B11由于精耕細作技術水平與復種指數的不斷提高,宋代秸稈產量隨糧食產量的提高而增加。如趙蕃曰:“禾場皆槀秸,茅屋半蒿萊?!盉12此外,宋代高稈作物棉花、大豆等得到推廣種植。如“閩廣多種木綿”B13。這就使得宋代作物的平均草谷比要大于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草谷比的最小平均值1。取1作為平均草谷比對宋代農業廢棄物產出量進行估算,是較實際和嚴格的。折合標準煤系數同樣取主要糧食作物麥稈與稻稈的平均值,為0.465(即1噸秸稈合0.465噸標準煤)。宋代糧食畝產量地域間差別較大,取平均產量3石/畝,合今278斤/畝;B14相應的秸稈產出量折合標準煤為0.065噸/畝。宋代墾田面積為7.2億畝。B15因此,宋代每年的秸稈產量折合標準煤為0.468億噸B16。

3.其他燃料資源賦存狀況

各種人工林木、草本植物、退材勞薪、動物糞便等生物質燃料資源賦存量,從相關記載也可窺知一二。如宋代的人工林木種植形成了包括經濟林、護堤林、邊防林、園林、行道林、墳塋林木和薪柴林在內的龐大的人工林系統,草木植物如竹、蒿、茅、蘆葦等資源賦存豐富,如“至道末歲收”“蒿二百六十八萬余圍”B17?!版闹葜駡@虛歲收孳生竹四十億六千一百五十一萬?!盉18此外,木制舟車、農具、建筑枯朽或損壞后常被用作燃料。宋羅大經曰:“亭弊矣,正欲改造,更有一亭,可盡拆為薪?!盉19方岳云:“夜半瓦鳴驚夢覺,悔將蓬笠當勞薪?!盉20反映出勞薪來源多樣。宋代設有專門的退材場,東京設有“東西退材場”,職責是“掌受京城內外退棄材木,掄其長短有差,其曲直中度者以給營造,余備薪爨”B21。宋太宗曾“調退材給窯務為薪,俾擇其可用者造什物數千事”B22,反映出退材數量之大。動物干糞也是古人常用的燃料。如釋寶曇說:“家有如山牛糞火,為君煨栗勸加餐?!盉23歐陽修曰:“群牧司領內外坊監使副判官,比他司俸入最優,又歲收糞墼錢頗多?!盉24羅大經曰:“(楊)存中乾沒軍中糞錢十余萬?!盉25說明動物糞便的使用和存量都是很大的。

4.燃料可持續利用量與社會消耗量比較

秸稈、糠秕等農業廢棄物,除了用作燃料外,還有部分用作飼料、部分還田,且在收集中也存在一定的損失。據調查,我國農作物秸稈總量,還田和收集損失約占16.2%,飼料28.1%,造紙原料2.1%,可用作能源為53.6%。B26按照估算的從嚴原則,取50%為古代秸稈用作燃料的實際比率。那么,宋代每年可用作燃料的秸稈產量折合標準煤約0.234億噸。古代應有一定面積的原始森林是沒有被開發利用的。我國森林覆蓋率在清末降至最小值12.5%。B27從嚴估算,假定宋代有10%的森林資源未遭樵采,實際被利用的為23%—17%。那么,宋代天然森林實際的年合理樵采量約為0.288—0.389億噸標準煤。

古代人均能源消耗,龔勝生先生提出平均每人年耗柴0.5噸的觀點,并指出是最低估算值。B280.5噸薪柴折合標準煤為0.286噸。據調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蘇、湖、嘉、杭地區農民平均每戶4.5人,每天平均燒稻草7.5公斤,一年燒2700公斤,B29合人均年燒稻草608.5公斤,折合標準煤0.26噸。這兩個數字比較接近,但0.26噸標準煤僅是農民的人均生活用能量,而非人均綜合能源消費量。1980年,我國農村人均能耗(即人均綜合能源消費量)為0.329噸標準煤,B30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實際的生產、生活狀況與古代基本狀況較為接近,0.329噸標準煤的年人均綜合能耗應接近并稍高于古代的年人均能耗。因而,采用這一標準用于宋代能源消耗量相關測算,應是較為科學且可信的。

綜上,宋代每年能夠從天然森林及農業廢棄物中實際獲取的生物質燃料量約為0.522—0.623億噸標準煤,可滿足約1.59—1.89億人口的能源消費。B31這是宋代人口高峰1億人口數量的1.6—1.9倍。這僅是天然林木與農業廢棄物兩種資源量。如果考慮人工林木、各種草類、退材勞薪、動物糞便等燃料資源總量,宋代實際可利用的生物質燃料量應在年總消耗量的2倍以上。因而,宋代的生物質燃料資源相對社會發展需要而言,是較為充裕的。

二、古代燃料結構至宋代變遷的原因

能源發展史證明,能源結構的歷次轉變,主導因素是技術的進步,而不是能源的枯竭。B32這與相關研究認為宋代煤炭推廣利用、燃料結構變遷,是因生物質燃料資源枯竭而迫使人們“被動式”的“以煤代薪”的經驗性判斷是不相符的。產生這種經驗性判斷,其原因是忽略了推動古代燃料結構變遷的諸多主客觀因素。因此,宋代能源結構性變遷,主要因素是下列幾種。

第一,薪炭與社會發展的不適應性驅動了宋代燃料結構的變遷。隨著宋代部分城市和區域手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燃料的需求自然不斷增多。但限于有限的交通運輸能力,以及生物質燃料體大質輕、熱值低、不易大量儲運等特點,必然出現燃料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如宋開寶三年(970)陳從信曰:“三司欲借民舟,若不許,則無以責辦,許之,則冬中京師薪炭殆絕矣?!盉33反映出開封薪炭等燃料供需平衡的脆弱狀況。燃料供需矛盾在封建社會中后期成為都城的共性問題B34。這正是生物質燃料與社會發展不適應性的表現。忽略了這一根本因素,對于宋代東京等城市和部分手工業區顯現的燃料安全問題,就容易從表象得出是因森林資源匱乏導致的燃料供給不足。優質燃料替代是應對燃料不適應性的根本辦法。煤炭是薪炭之外唯一能夠規?;捎们覠嶂蹈?、密度大、易儲運的燃料,替代薪炭就成為歷史必然。此外,同體積的煤炭與薪炭的理論熱值比為1.659B35,即同一交通工具運輸煤炭理論上相當于輸送了1.659倍的薪炭。這對于有限的交通運輸條件,煤炭替代薪炭是增加燃料供給的不二選擇。因而,以煤代薪就成為應對宋代以及封建社會中后期部分城市和高耗能手工業產區燃料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二,煤炭規?;捎眉夹g的進步為其在宋代推廣利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利用煤炭的前提和關鍵取決于對煤炭各方面性能認識的廣度和深度B36。宋代趨于系統和成熟的技術,保障了煤炭的規?;捎?。宋代對煤炭成分有深入認識。如“豐城、平鄉二縣皆產石炭于山間,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無焰,作硫磺氣,既銷則成白灰”B37。反映出時人已認識到煤中含有硫等物質。宋代的煤炭開采,從河南鶴壁宋代古煤井遺址的發掘B38,以及河南禹縣(今禹州市)神垕鎮發現的北宋煤礦遺址B39,可以看出宋代具有較為成熟的煤炭規?;删蚣夹g。燒煤比柴火焰短,局部發熱量大,灰屬酸性,易結焦;在控制火焰方面,用煤比用柴困難得多。B40以陶瓷燒制為例,古代用煤燒窯全憑經驗,王家廣先生指出:“(800多年前)耀瓷在控制火焰這一問題上是有辦法的,足見耀瓷燒造技術高?!盉41耀瓷用煤燒造反映出宋代燃煤技術的成熟。

第三,宋代趨冷的氣候、煤炭較高的熱值和經濟性推動了煤炭的利用。宋初氣候趨于寒冷期,特別在960年、1070年、1110年等時段曾數度出現的罕見低溫B42,僅北宋開封發生的雪災就有12次之多,且多次致人畜凍死。B43如此寒冬,對燃料需求量大幅增加,再加上雨雪天氣導致燃料運輸受阻甚至中斷,就更加劇了城市燃料供需矛盾,由于薪炭與社會發展中凸顯的不適應性,就使得煤炭推廣利用更為迫切。就煤炭與薪柴的有效熱值,以及薪柴、煤炭在宋代售價而言,煤炭具有更高的經濟性。如熙寧七年(1074)京師東窯務“出賣石炭,每秤定價六十文”B44。按宋制每秤15斤,煤炭的價格為4文每斤。這是目前所見宋代唯一關于煤炭價格的史料。B45除了宋初的木炭價格低于這個價格之外,宋中后期大多數地方的木炭價都要高于煤炭價格。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開封“三司出炭四十萬,減市直之半以濟貧民。時連日大雪苦寒,京城鬻炭者每秤錢二百,故有是命”B46。每秤100文,每斤6.6文,這個價格是朝廷賑濟的價格,應該比較接近市場價。南宋淳熙年間,都昌縣燒炭“每斤直錢五文至六文止”B47。宋代中后期木柴的價格也是較高的。如靖康二年(1127)正月二十三日,東京開封“官司增置粟米場、賣柴炭場,米不過三升,薪不過五十文,其值減市價數倍”B48。相較薪炭,煤炭更高的熱值和經濟性,城中居民在同樣的條件下自然會優先選擇購買煤炭燃用。這些因素推動了宋代煤炭推廣利用的較大進步。

第四,人類對優質能源的不斷探求是燃料結構變遷的根本驅動。古代各種優質燃料不斷開發利用,都非因相應燃料資源的枯竭。如木炭燒制的商周時期,煤炭在中原地區得到利用的兩漢時期,天然氣應用于煮鹽的蜀漢時期,都是森林資源富足的時期。焦炭煉制的宋代,恰是煤炭得到較大范圍推廣利用的開始?!疤?,燒木余也?!盉49木炭的燒制是古人在長期利用薪柴過程中,發現炭化的木柴優于其本身的特性,進而有意識地燒制木炭。在木炭燒制工藝的基礎上,進而至燒制竹炭、煉制焦炭,這是古人認識、開發、利用優質燃料的基本規律。

三、古代煤炭、薪炭的結構消長與作用比較

厘清煤炭利用的地域及其對薪炭的替代程度,即能客觀展現古代煤炭、薪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古代煤炭利用局限于產地周邊有限的地域范圍。

煤炭自產地向周邊輻射的遠近,主要取決于產地周邊水陸運輸道路狀況和交通工具的實際運輸能力,以及生產運輸成本等因素?!鞍倮锊回滈浴盉50是古人在長期燃料販運實踐中總結出的基本規律。由運輸工具和成本等因素決定,宋代煤炭的販運基本遵循這一規律。煤炭的價格,熙寧七年(1074)東京的官方售價為每斤4文。B51宋代的運輸費用,“依《圖經》,每一百里一百斤,陸路,一百文;水路,泝流三十文,順流一十文”B52。交通工具的速度,“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泝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空舟泝河四十里,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則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B53。百里的距離,往返二百里,車要7天左右,水運要3天左右。綜合考量運輸往返中人、畜、舟車的耗費,以及稅收、生產成本和銷售利潤等因素,煤炭4文的售價允許的販運距離,陸運基本在百里左右的范圍。對于水運條件便利的少數城鎮,運輸距離則能夠稍遠。若非有便利的水運條件,“樵采稍遠”就會使“薪水之價”數倍于常價。如環州“樵采稍遠,薪水之價倍于諸郡,洪德、淮安鎮尤甚”B54。草在宋代的售價通常在一圍30文左右B55。熙寧七年(1074)“自渭州(今甘肅隴西)至熙州(今甘肅臨洮),運米斗錢四百三十,草圍錢六百五十”B56。渭州至熙州近1000里,運一圍草需650文,是常價的20多倍,可見長距離運輸費用之高。

第二,煤炭對薪炭的有限替代未改變生物質燃料的基礎作用。煤炭在社會發展中主要應用手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兩方面。宋代手工業門類中,一般認為冶鐵業用煤炭程度最高且最廣泛,甚至有人認為發生了“煤鐵革命”B57。因此,冶鐵業中煤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宋代手工業用煤狀況。對陜西、山西、四川等地區出土鐵錢的含硫量測定分析表明,“即使在用煤煉鐵鼎盛期(崇寧至政和年間),始終存在硫含量在0.1%以下用木炭煉制的鐵錢。這一現象說明在宋代,陜西、山西、四川三個地區用煤煉鐵一直都不是普遍的。由于山西和陜西的煤炭資源是全國最為集中的,可以推測,宋代全國用煤煉鐵也不是普遍的”,“南宋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北宋,受煤炭資源的限制,冶鐵(以四川出土鐵錢為例)燃料可能不太依賴煤”。B58此外,宋代木炭一直是冶鑄業的主要燃料,占到燃料結構的70%以上。B59從冶鐵業的燃煤狀況看,宋代手工業生產整體的用煤狀況不會優于冶鐵業,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薪炭的基礎性作用。

社會生活方面,根據燃料的獲取途徑,大體上可將利用人群分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對于農業人口,燃料獲取基本是自給自足。宋代非農業人口所用燃料多通過購買獲得。東京煤炭利用與普及程度是非常高的,雖然宋人莊綽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然(燃)薪者”B60的感嘆,但薪煤兼用一直是東京燃料的基本構成。如熙宗七年(1074)“勘會在京窯務,所有柴數于三年內取一年最多數,增成六十萬束,仍與石炭兼用”B61。宋代后期的燃料管理機構中仍有“柴炭庫”“軟炭場”B62。東京與其他城鎮相比,擁有最高的政治、經濟地位與便利的水運條件,供應地懷州(今沁陽地區)的煤炭可順流而下,且相距僅100多公里,尚且煤柴兼用,對于非煤炭產區的其他城鎮,普及程度自然更低。

綜上,對于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燃料總量而言,煤炭所占的比重是有限的,其作用也遠未達到引起革命性作用的程度。對此,王曾瑜先生曾有精辟論述:“石炭的普遍開采和利用,也并未在宋代文明中居于基礎性的地位,因為宋代仍是一個農業社會。石炭的生產和利用雖促進煉鐵、制瓷、釀酒等業的發展,卻未達到使整個農業社會的經濟發生改觀的地步?!盉63相較而言,薪炭為主體的生物質燃料依然是宋代乃至古代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能源和根本保障。

注釋

①這種認識在已有的研究中較為普遍。如羅伯特·哈特威爾的《北宋時期中國鐵煤工業的革命》(《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5期),許惠民的《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2期),趙九洲的《燃料消耗與華北地區絲織業的興衰》(《中國農史》2014年第1期),王曾瑜的《中國古代的煤、石油和天然氣》(《文史知識》2010年第1期)等。

②宮崎市定:《宋代的煤與鐵》,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翻譯組:《宮崎市定論文選集》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77—199頁。

③B43王星光、柴國生:《宋代傳統燃料危機質疑》,《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4期。

④B63王曾瑜:《遼宋金的煤炭生產》,《錙銖編》,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09頁。

⑤王星光、柴國生:《中國古代生物質能源的類型和利用略論》,《自然科學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⑥年合理樵采量計算公式為:年合理樵采量=國土面積×森林覆蓋率×每平方公里森林年合理提供薪柴量。

⑦宋巖:《中國歷史上幾個朝代的疆域面積估算》,《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3期。

⑧B27樊寶敏、董源:《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的探討》,《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⑨據《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中“中國的森林總面積為1.337億hm2,每年合理提供薪柴量約在1.5億t以上,折標準煤86Mt”的數據算得。

⑩內容摘自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司編:《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4》,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第301頁。

B11草谷比數學公式為:草谷比=畝均農作物秸稈的發生量÷畝均作物產量。一定面積耕地的秸稈、糠秕產出量:秸稈資源產出量=∑(作物畝均產量×草谷比)。

B12B20B23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0580、38280、27128頁。

B13方勺:《泊宅編》卷三,中華書局,1997年,第16頁。

B14王通明:《“北宋人口一億說”新考》,《云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4期。

B15漆俠:《宋代經濟史》,中華書局,2009年,第59頁。

B16內容摘自畢于運:《秸稈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2010年,第88頁。

B17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四《田賦四·歷代田賦之制》,中華書局,1986年,考五七。

B18B56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續修四庫全書》第38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5頁。

B19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六,中華書局,1997年,第220頁。

B21B22B33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3919、4349、9405頁。

B24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中華書局,1981年,第25頁。

B25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五,中華書局,1997年,第322頁。

B26王效華、馮禎民:《中國農村生物質能源消費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參見樊寶敏、董源:《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的探討》,《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第60~65頁。

B28龔勝生:《唐長安城薪炭供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3期;《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燃料供銷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1期。

B29采用陳恒力先生調查資料。參閱張履祥輯補,陳恒力校釋:《補農書校釋》,農業出版社,1983年,第120頁。

B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交通能源司:《中國節能》,中國電力出版社,1997年,第99頁。

B31滿足燃料消耗總人數計算公式為:滿足燃料消耗總人數≒年合理樵采總量÷年人均綜合能耗。

B32《能源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能源百科全書·能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6頁。

B34唐長安已出現“薪炭不給”的狀況,《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283—284頁)宋代開封“生齒繁眾,薪、炭之用,民所甚急”。元代“京師人煙百萬,薪芻負擔不便”。(權衡:《庚申外史》卷上,學海類編本)明代北京“經常缺乏薪火”。(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33頁)

B35同樣體積煤柴熱值比的計算:假設有長a,寬b,高c,體積為V=abc的長方體容器,用兩個同樣大小的容器,一個放入薪柴,一個放入煤炭,直至放滿。為計算方便,假定薪柴每根上下一樣粗,各根的粗度、長短也均勻一致,平放入長方體內。木柴半徑r、長度l,這樣單根木材的體積為:V單=▲r2l,容器能夠存放的木柴根數y就是:y=(a/2r)×(c/2r)×(c/l),而長方體內能夠存放木材的實際體積為:V實=V單y。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同樣大小的長方體內存放煤炭與木材的體積比:x=V/V實。計算可知,x=1.273,即在同樣大小的容器內的煤柴體積比為一個恒定值。有了體積比,就可以根據煤、柴的密度計算出其質量比。通常狀況下,大多數木材的氣干密度約為0.3~0.9g/cm3。煤的散密度一般為0.5~0.75g/cm3。我們都取中間值進行測算,即木材的密度為0.6g/cm3,煤的密度為0.625g/cm3。因而,同樣大小容器內煤與柴的質量比為:m=1.326。折標系數,薪柴是0.571,原煤是0.714。這樣,同樣體積的煤柴折合標準煤的比n=1.659,即同樣體積大小的煤柴的熱值比為:1.659。

B36吳曉煜:《中國古代煤炭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下)》,《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B37謝維新輯:《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五十五《產炭山間》,《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94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25頁。

B38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鶴壁市古煤礦遺址調查報告》,《考古》1960年第3期。

B39安廷瑞:《河南禹縣神垕鎮北宋煤礦遺址的發現》,《考古》1989年第8期。

B40B41王家廣:《耀州瓷、窯分析研究》,《考古》1962年第6期。

B42參見葛全勝等著:《中國歷朝氣候變化》,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9—10頁。

B44B54B61B62徐松輯:《宋會要輯稿》,1957年,第5758、1710、5758、3649頁。

B45B55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37、536頁。

B46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1807頁。

B47朱熹:《朱熹集》卷二十《論木炭利害札子》,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26—827頁。

B48丁特起:《靖康紀聞》,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第4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1頁。

B49許慎撰,徐鉉校:《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08頁。

B50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3271頁。

B51徐松:《宋會要輯稿》(第5758頁)記載,熙寧七年(1074)京師東窯務“出賣石炭,每秤定價六十文”。

B52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1、605頁。

B53李林甫,陳仲夫點校:《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第80頁。

B56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續修四庫全書》第38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5頁。

B57羅伯特·哈特威爾:《北宋時期中國鐵煤工業的革命》(楊品泉摘譯自《亞洲研究雜志》1962年2月號),《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5期。

B58黃維等:《川陜晉出土宋代鐵錢硫含量與用煤煉鐵研究》,《中國錢幣》2005年第4期。

B59藍勇,黃權生:《燃料換代歷史與森林分布變遷——以近兩千年長江上游為時空背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2期。

B60莊綽,蕭魯陽點校:《雞肋編》,中華書局,1997年,第77頁。

責任編輯:王 軻

猜你喜歡
薪柴宋代煤炭
消除煤炭:是時候將煤炭載入史冊了 精讀
勞動力女性化對自然保護區農戶薪柴利用行為的影響
——來自四川省的證據
省去勞力即省去人生樂趣
不同石漠化等級地區農村薪柴消費的影響因素
煤炭
景洪市推廣石油液化氣替代薪柴制茶現狀及對策
宋代民間社團對基層社會治理影響幾何
宋代浦城吳氏家族與王安石新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