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淺談

2019-07-12 08:40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影劇院017000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農民農村建設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影劇院 017000)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僅是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農民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文化水平的狀況,不僅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與發展,還影響著經濟、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在改革開放深化發展的今天,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如何,農民的文化心態有何變化,都關系著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序發展,了解和掌握農村的這些變化與現狀,對于現階段和今后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社會結構和農民文化心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推進,這種變化更為明顯,社會階層也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日益復雜。單純地用傳統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劃分社會各階層的標準顯然已不符合實際情況。而較為客觀科學的劃分方法和劃分標準是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與使用為標準,在職業類別的基礎上來劃分社會階層。因社會階層對于人們不同層次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思想理念、文化觀念、群體認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方法與標準基本上可以包括社會的絕大部分成員。組織資源包括行政組織資源和政治組織資源,主要指依據國家政權組織和黨組織系統而擁有的支配社會資源的能力。人們對所擁有生產資料的種類數量及其使用權利和使用形式構成了社會的經濟資源,人們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資源的使用權利和形式。而文化資源是指人們對文化知識學習了解的擁有量和掌握運用的程度,諸如人們學歷、文憑、各種資格技術證書與培訓以及受教育的年限都是文化資源的具體內容。依據此標準和目前我國的社會現狀,農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層:一是農業勞動者階層。這是廣闊農村分布最廣人數最多也是最為基礎的廣大農民群眾。他們基本以土地為生產資料,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全部或大部分來源靠農業收入為主。二是農民工階層,這是游離于工人和農業勞動者之間的階層,主要包括在城市或鄉鎮企業打工和從事商業服務行業的農民群體。三是私營企業主和個體戶階層,這些人主要指從農民中分化出來,脫離了農業勞作生產方式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開辦私營企業或從事專業個體戶的那部分農民群眾。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僅使農民的結構發生了變化,也使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物質生活明顯提高的同時受到了沖擊,產生了轉型變化。新的生活觀、就業觀、財富觀和教育觀成為農民社會文化觀念變化的種種具體表現。在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過去那種單調乏味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的消費習慣已漸漸開始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再是農民生活的模式,人們生活開始向多元化追求,消費開始從“以農為本”向多種需求轉變。市場經濟機制引入農村經濟領域后,農民傳統的觀念在不斷變化,在農閑季節到外面打工,搞副業等從事多種生產經營已成為普遍現象,在教育子女觀念上,重文化學技術已成為共識。但現在的農村教育質量又使對子女的發展缺乏信心,構成了現實與期望的矛盾心理。在金錢觀念上,過去農民以農為本,重農輕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訓條束縛著對金錢的認識,改革開放和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已成為新的金錢觀的準則。我們應該看到,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和農民文化心態的嬗變,是農村改革發展的綜合反映,這些變化使傳統的社會框架和陳舊的意識觀念得以改變和更新,它將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解放,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最終將導致一種轉型的社會新秩序的建立。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這種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農民主體本身及其思想觀念的轉變而造成的農民文化心態的復雜性和心理的失衡,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些情況,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中,采取綜合措施平衡農民心態,使農民對社會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促進在新形式下的文化心態平衡,確保農村社會良性運行。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農村文化建設代表了農村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它融合了時代要求,展現時代風貌,蘊含了時代特征。它在不斷轉換原有較為落后的社會觀念基礎上更加注重知識經濟思維內涵并日漸創新理念,是先進文化在農村社會文化建設的具體體現,為此,現階段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應該從農村社會的現狀出發,依據農村社會階層結構和農民文化心態而制定實施。

1.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與提高農民素質相輔相成,在解放農村勞動力和開發人力資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所有生產力中人是最積極最能動的因素,是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我們所面對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浪潮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與任務,具體體現在:一是提高農民文化程度,全面提升整體素質。二是促進農民掌握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能力。三是改變農民從業觀念,拓展農民的從業范圍。

2.加強四級文化網絡陣地,促進小康文化工程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日益提高,與此同時,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和高要求。為此,應加強以旗(縣)文化部門為龍頭,鄉文化站為樞紐,村文化室為輻射家庭文化戶為基點的農村四級文化網。不應僅以量化指標看,而應從實際出發,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根據農村社會結構和農民文化心態的變化,加強農村文化的多元多層架構,帶動農民的積極性和興趣,讓農民主動投入到四級文化網絡陣地,真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和農村文化服務的受益者。

3.正確認識和協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的關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科技用科技在廣大農村已蔚然成風?!耙赂?,靠技術”已在農民中成為共識??茖W技術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中,將會越來越發揮作用。但我們應清醒認識到,如只重視發展科學技術,而淡漠或忽視社會科學的學習和應用,就會造成兩者之間的失衡,不但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而且也影響著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在以經濟建設為主提高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強調科技對物質生活的改善,對社會的進步是應該的。但科學技術并非萬能,它主要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自然方面的問題,它無法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對于思想理念、倫理道德和人文關懷等社會方面的錯綜復雜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和需求。在社會轉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在農村社會新舊思想觀念碰撞融合的情形下,我們更應關注人文科學的學習教育與應用,它不僅是實施文化與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關鍵所在。我們今天所說的生態文化、生態平衡、生態文明正式社會科學在人文方面的體現與運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正確與否,社會科學發展狀況如何,對經濟建設,對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都會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所以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既要重視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掌握,也要注重社會科學的學習和教育,正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樣,雙管齊下,雙手并重,保障和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村社會發展的平衡協調。

4.加強地域文化的建設傳承,利用地域優勢發展文化產業

所謂區域文化,“指生活在特定區域的人群在從事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文心態、民族藝術、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的總和?!边@種區域文化就本質而言是具有個性特征的地域文化,它包含有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生活在區域間人們的經濟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在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大眾的普及性文化的傳播,更要注重區域文化的建設與傳承。中國文化自其發生起,即因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元狀態。加強農村區域文化建設,要秉承傳承發展的脈絡,就是要在本地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的人文精神中融入時代因子,讓代表社會發展趨勢的文化為農村區域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活力,培養出一種即具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又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特征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為此,積極組織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和傳統節會活動,使之成為農村區域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對于農村區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要深入發掘合理配置區域文化資源,在為農村區域文化開發利用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必要的保障前提下,發揮地緣文化優勢,諸如開展特色旅游等文化產業,使農村區域文化在傳承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得以更好傳承,為農村文化建設增彩增色。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發展進程中,農村文化作為亞文化不僅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順應文化發展自身規律,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的重要環節。農村文化建設要按照我國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根本,徹底擺脫過去那種文化貧困與貧困文化的惡性循環,走文化扶貧之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民成為文化建設的主人和受益者。要以培養“四有”新型農民為目標,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的因子,傳承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文化。要綜合本地實際,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地方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的協調發展框架下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村文化,讓農村的經濟發展和人文精神齊頭并進,使農村社會穩步進入和諧、文明、富裕的小康社會。

猜你喜歡
農民農村建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對比示范,才是打開農民心結的“金鑰匙”
耕牛和農民
黨的政治建設怎么抓
農民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人大建設》建設人大的故事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