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盛唐廬山詩中實詞的文學表現功能

2019-07-12 08:40江南大學214122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歸隱實詞廬山

(江南大學 214122)

詩人作詩向來注重自己的用語,這體現在對詩歌詞語的錘煉上。這一傳統到唐代,則尤為明顯。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中“敲”字的由來。再如,僧齊己作《早梅》詩,初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則不以為然,認為“數枝”便非“早梅”了,于是改為“一枝開”。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說明唐人對作詩用字的重視程度之高。

盛唐廬山詩對詞語錘煉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詩人在廬山詩中使用大量實詞來錘煉語言。實詞具有實在的詞匯意義和豐富的表現力,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在對人或事物的界定、描寫或解釋等方面的功能優于實詞的其它次范疇。廬山詩在三類詞的運用上特征明顯,從這三類詞的基本意義出發,聯系文本環境,實現了藝術塑造、情感抒寫及審美實現的目的。筆者主要考察了盛唐廬山詩共計18首,選取具有代表性的6首進行分析。依據廬山詩的文化傳統、思想內容及詩人的生平,分別選取實義動詞、地點名詞、摹物形容詞進行考察,論述它們在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寫、審美體驗三方面的表現功能。

一、實義動詞——虛實相生意境的營造

盛唐廬山詩中普遍存在以動詞抒寫聯想、想象之物的現象。動詞是描繪人或物動作、情況、變化的詞,可以呈現出被描寫主體的特定狀態。盛唐廬山詩中,詩人們長于以某些動詞描寫事物,營造實境,這些動詞同時又能在實境的基礎上營造虛境,從而達到一種虛實相生的獨特意境。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在意境創造過程中,一切還必須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被用來營造虛境的動詞,具有實在意義,詩人往往借由它在詩歌中的實在的、確定性意義,實現對現實事物本身的描摹,同時又能通過想象和聯想,賦予該字一種與原來意義相關的色彩義,來描寫虛幻之景,營造出一種虛實相生的意境,使詩中的畫面更為豐富、生動、鮮活,引人入勝。這正是文學創作中主體客體化的體現,詩人將自己的意志以觀念的方式投射到他所描摹的事物之上,并使其虛擬化,從而使筆下的景象從屬于個人。被運用的動詞對現實事物的描摹往往是不明顯的,重點體現在虛景的描摹以及虛境的營造上。

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一個“生”字,寫的是瀑布水汽的產生、升騰,“紫煙”又賦予“生”縹緲繚繞的動感和色彩感?!吧蠠煛睂嵸|上正是“生水汽”。此處是詩人的聯想之景,“紫煙”很容易讓人想到仙境,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實景中聯想到的虛幻之境。這一聯后半句的“掛”字,與前半句的“生”字前后相互配合,不僅解釋了香爐山“生紫煙”的緣由,而且也與前半句一起構成一幅絕美的仙境山水圖畫,畫面富有動感和神秘感。

徐凝的《廬山瀑布》“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中所用的“飛”字,亦是詩人描寫現實與想象之景所用的動詞,他將飛流直下的瀑布與飛揚舞動的白練聯系在一起,“白練飛”也富有動感和色彩感,該處寫法與李白《望廬山瀑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時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便是瀑布和白練的結合體了,此情此景,使人難以從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之中抽離,分不清究竟瀑布是白練,還是白練是瀑布了。

二、地點名詞——歸隱情感向往的抒寫

盛唐廬山詩中詩人還普遍使用了一些地點名詞。這些詞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詩人的某種情感和認知,它們往往不會單純地表示地點,而是指向文本中的世界,體現出文學語言的內指性。這些詞所表現的地方都投射出詩人心中的情感向往——歸隱。

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廬山》中“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春M緦?,星霜歲欲窮。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這四句說自己欲追隨古代的高潔之士隱居廬山,奈何為行役所囿,不能久留此地,并寄言隱士等自己完成了旅行,便會來此隱居?!盎春!贝碇娙说男幸?,這并非他心之所向,而“匡廬”則表達了詩人對遠離塵世的向往之情。在這首詩中,“淮?!迸c“匡廬”形成了現實與理想的對立局面,抒寫著詩人對歸隱的渴望。

王昌齡《送東林廉上人還廬山》:“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常為爐峰意,況與遠公違”二句使用了“東林”與“爐峰”兩個詞,分別指東林寺、香爐峰,它們都是廬山的盛景。由于廬山承載著佛道二教的濃厚文化傳統,因此“東林”與“香爐峰”被賦予了隱逸山林,遠離凡世的寓意。兩個不同的地點名詞卻蘊含著同樣的思想內容,即對歸隱山林,遠離世情的向往,通過“反復吟詠”的方式使這一情感表達更為強烈。

三、摹物形容詞——道釋調和審美體驗的實現

唐代統治者實行儒、釋、道三教并行的宗教文化政策。盛唐時期,宗教呈現出“三教”調和的思想和融合的趨勢。廬山是道教、佛教圣地,詩人在寫廬山詩之時,使用了很多形容詞來描寫各種景物,形容詞具有鮮明的表現功能,常使被描寫景物的狀態得以很好地凸顯。景狀是詩人情感認知下的景物的狀態特征,它寄托著詩人的情懷。情景交融映照下的景之狀是人在某種精神層面上的審美觀照。人情與景狀相互融合,使詩人實現了“體物而得神”(詩人以己之生命體悟物之生命精神)審美體驗過程。中國古代文論認為詩人創作的審美體驗過程必經三個階段,即“格物”(觀照、體認審美對象)到“味象”(品味、體驗審美對象)再到“物化”(主客不分、物我一體的審美狀態)。盛唐廬山詩中的審美體驗過程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摹物形容詞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僅在表層上體現著詩人對景物的觀照和體認,還在深層上凸顯著詩人對景物內在精神的把握,最終實現了詩人到達物我一體精神境界的創作結果。這種審美體驗的內核為詩人對道家歸隱求道與釋家禪性心性共同的追求與寄情,展現二者并行而相互調和之美,可歸結為一種道釋調和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是盛唐時期絕大多數詩人所普遍具有的,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文化熏陶,而且往往還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

王維的五言律詩《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香爐遠峰出。石鏡澄湖瀉。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中的“澄湖”一詞,使用形容詞“澄”,意為澄凈、明亮、通透,不僅指廬山湖水的澄澈、明凈,還指寄情廬山山水的心之澄凈、安寧。王維生存在儒、釋、道調和趨勢日趨明顯的時代,他不僅向往出世,亦欲歸隱,還欲尋求禪意地棲居,就他的詩作來看,歸隱與禪居幾乎是一體的。湖之“澄”正是詩人情感追求的審美觀照。詩人由外而內地體味湖之“澄”,寓情于景,最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詩人經歷了“體物而得神”的審美體驗心理過程,完成了一次道釋調和的審美體驗。

李白的《廬山東林寺夜懷》:“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一句中的“清”與“白”,分別是描寫霜的顏色、月映下水的顏色?!扒逅迸c“白水”更襯得東林寺給人帶來的靜謐之感。霜“清”,人心亦“清”;水“白”,人心亦“白”?!扒濉迸c“白”是不染是非,是超凡脫俗,是對歸隱與禪居的追求。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對他而言,求道與求佛不僅不相互沖突,反而是一體的,這可以從他寫的《望廬山瀑布》和《廬山東林寺夜懷》的比較中看出?!扒濉迸c“白”使詩人實現了一次由“格物”到“味象”再到“物化”的復雜審美體驗過程,是道釋調和的審美觀照下詩人眼前景物的特征,同時也是他的心靈寫照。

四、結語

實義動詞、地點名詞、摹物形容詞在盛唐廬山詩中起到了重要表達效果,分別在虛實相生意境的營造、歸隱情感向往的抒寫、道釋調和審美體驗的實現這三個層面彰顯出它們在文本環境中的表現功能。三類實詞分別從藝術手法、思想情感、審美體驗三個層面體現了其文學表現功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特點,同時這三個層面也是多角度考察三類實詞文學表現功能的較好選擇,可以為探討其它實詞諸如此類的功能提供研究思路。

猜你喜歡
歸隱實詞廬山
草 原
天宮院
毛澤東登廬山
掌握文言文閱讀中的“實”與“虛”
《李白 廬山謠》
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的歸隱之路
高考專題復習之文言實詞詞義猜想與推斷
廬山腳下泡溫泉
高考文言實詞釋義的誤區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