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先秦道家的樸素生態文化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2019-07-12 08:40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12000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齊物老子莊子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12000)

一、“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

道家是先秦百家爭鳴中的一個主要的思想派別,也構成了整個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主要思想部分。中國的“道”德思想就要發端并延續老子的思想。老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社會動蕩、政治混亂的局面加劇,社會穩定有序成為了遙遠的夢。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圍繞禮的存廢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當時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大都認為社會動蕩不安是由于“禮之廢”。老子獨辟蹊徑,以“道”為準繩審視和省察禮,認為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禮之存”。幾乎全盤否定禮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治世之功能,并為此做了論證,其核心就是“道法自然”。

“自然”,如果追究其基本含義,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事物自身的規律;二是指“如此這般”,本然。在道家這里顯然是第二種含義。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保ā独献印さ诙隆罚┣f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保ā肚f子·大宗師》)所以,老子構建的以“道”為世界本源的“禮學”體系便呈現出強烈的批判性,與同時期孔子等思想家構筑的禮學體系的建設性旨趣大相徑庭。老子堅決反對禮治,認為禮治是社會混亂的罪魁禍首。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保ā独献印さ谑隆罚┒?,禮規定了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官僚制度,基本上涵蓋了人事社會的全部禮節,在此意義上“禮”可謂是“無不為”。但是在老子看來,禮對于人和國家都是最大的約束。

在老子的理論體系中,“道”發揮著自然萬物和人事社會的作用,無所不為。但是,正是由于道的這種順應自然萬物和人事社會的“無不為”,也就具有了“無為”的特性。正是老子構建了順勢的“無所不為”的“道”,所以“禮”就顯得與自然萬物與認識社會的本真狀態背道而馳。禮制成為了最拙劣的治國之道,是老子對現行或者流行的倫理道德規范的否定。既然“禮”是最拙劣的治國之道,但是仍被三代君王所用,這是為何?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保ā独献印さ谌苏隆罚┦怯捎诘赖氯柿x的依次喪失,禮才為君王所用。在這里的“失”實際上是說道被“廢”,是三代君王有意廢棄、拋棄大道,并不是“道”主動退出。

禮之所以能夠為統治者所用,成為治國之根本準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禮背后的支撐力量是天、帝、鬼、神。在人們心中,鬼神是至高無上的,也是可以向人們發號施令的。但是,老子還是明確的提出,鬼神天帝都在道的制約之下。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さ诙逭隆罚?/p>

簡言之,老子就是要通過最本然的宇宙之道,來解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但是,老子關注的不是宇宙的本體是什么,而是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它追溯的根本問題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以,中國的形而上學在追溯宇宙的終極實在的時候,總是同對人的真實存在的追問相聯系,即天道與人道相聯系。

到了莊子,“道”表現出不同的旨趣與氣象。老子哲學注重的是對宇宙、社會人生的觀察,它與自然哲學與政治哲學有很多的關聯;但是莊子哲學大多基于主觀體驗,他將老子對外部世界的“道”的關注,轉移為對個體內在自由的追求,從而改變了道家思想發展的方向。

莊子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但又不能為人所感知,其存在不以任何他物為條件,不與任何他物相對,在時空上是無限的;但這個道不是上帝或造物主,而是無始無終的大生命,宇宙萬物都以此發用流行。既然道是無始無終的,具有無限性,那么在一定意義上萬物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所謂的生死,不過如晝夜更替,因而無需樂生悲死。也只有這樣才算是解放了小我,成為了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無己”。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保ā肚f子·逍遙游》)但是,莊子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依存的條件,他舉例說,大鵬飛翔需要借助大風和自己的翅膀,走遠路的人需要帶許多干糧。這都是“有待”,只有道是“無待”的。就是說只有“道”是真正的自由,一切條件都不依靠,一切限制都沒有,無窮無盡地自由于天地萬物之間。道之人可達到“無待”之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得“道”之人必須是排除個人主觀成見,順應萬物,亦即“無己”。

二、“萬物一體”的“齊物論”思想

“道”,是道家最核心的理念,老子將其轉化為一種為人處世的生存哲學,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到只用”的說法;而莊子不同,莊子則將這種矛盾發展為一種相對主義,因而在其認識論上也是相對主義的,在價值追求上則追求一種“無待”和“無己”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他的“齊物論”思想中。

莊子的“齊物論”,首先是以“齊同萬物”為論的,也就是說是一種“萬物齊一”的“齊物”之論。他說:“ 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痹谶@里,莊子通過“梁麗”功能作用的相對性;“騏驥”、“貍狌”技藝的相對性的例舉,說明一切事物的屬性和功能都是在相對待的情況下才出現的,也自然而然會隨著對待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揭示了經驗世界的相對待性和不確定性。

莊子的“齊物論”,還是在齊同種種之“物論”的意義上講的。他致力于揭示我們對于經驗世界的種種認識的相對性、片面性和不確定性。他說:“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他通過列舉不同的主體對于適合自己的住所地揭示,反映出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同一認識對象的認識具有相對性;他還說:“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名實未虧而喜怒未用,亦因是也?!?,就是說,同一認識主題,由于主觀原因所引發的認知也具有相對性和不確定性。

莊子認為,世界是自然而然的,而人們眼中的經驗世界,以及經驗世界的種種性質、屬性、目的都是人們的主觀所強加給世界的。他說:“以道觀之,無物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鼻f子在這里揭露出,經驗知識以及我們的經驗知識給外界規定的各種性質和功能不僅是相對的、不確定的,而且是人為地、不可靠的。所以,莊子認為我們的這種認知與分辨完全是沒有意義的。這也表現出他人生境界與價值追求的脫然灑脫。他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p>

莊子暴露經驗世界以及人的認知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這誠然是他的洞見。按照他的理論,人世總是從人的特定角度、特定需要出發,抽取客觀世界的某一片段而構詞,這無疑是主觀的;但是,人又把這種主觀認識強加給客觀世界、對象化為外在世界,這無疑是人為的。所以,莊子對認識的一般特點的揭露是十分睿智的,但他對人所把握到的經驗世界以及對經驗世界的認識采取否定態度,這是對這種相對性與差別的夸大,未免過于消極,又表現出他形而上學認識態度。

三、“生有涯,知無涯”的適度思想

按照莊子的理論,他暴露經驗世界以及人的認知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認為人世總是從人的特定角度、特定需要出發,抽取客觀世界的某一片段而構成;但是,人又把這種主觀認識強加給客觀世界、對象化為外在世界。人到低能否把握經驗到的世界?人驚艷到的世界是否是真實?對于這些問題,莊子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鼻f子對人所把握到的經驗世界以及對經驗世界的認識采取否定態度,這是對這種相對性與差別的夸大。當然,這表現出他“遵循中虛之常道,順應自然之至理”的立場和人生態度。

同時,他認為,既然道是無始無終的,具有無限性,那么在一定意義上萬物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所謂的生死,不過如晝夜更替,因而無需樂生悲死。也只有這樣才算是解放了小我,成為了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無己”。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p>

但是,莊子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依存的條件,他舉例說,大鵬飛翔需要借助大風和自己的翅膀,走遠路的人需要帶許多干糧。這都是“有待”,只有道是“無待”的。就是說只有“道”是真正的自由,一切條件都不依靠,一切限制都沒有,無窮無盡地自由于天地萬物之間。得道之人可達到“無待”之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得“道”之人必須是排除個人主觀成見,順應萬物,亦即“無己”。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p>

莊子認為,要做到“無待”、“無己”體驗大道,必須進行一個修養過程中?!白本褪切摒B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指端坐而渾然忘掉物我的精神境界?!肚f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边_到這個境界的人,莊子認為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無生無死,在精神上得到了徹底的自由,也就恢復了人的“天然本性”?!靶凝S”是與“坐忘”相聯系的修養的一種實踐功夫。心,精神作用;齋,齋戒。一種屏除情欲,保持虛靜的精神狀態。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肚f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四、總結

生態危機和精神家園的重建,這是我們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兩大生存困境。先秦道家不管是其本根論、大化論,還是其認識論,都蘊含著樸素的生態文化思想。其主張的“道法自然”、“齊同萬物”和“生有涯,知無涯”等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意義。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其消極因素,其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中心主義”、限制和否定人的能力的消極因素。對此,我們應當以科學的態度,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猜你喜歡
齊物老子莊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Life, Entangled
齊物:進入逍遙境界之門
進道
隨波逐流還是齊物逍遙:隱士文學的批判性閱讀——以對漁父形象的討論為例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五)
老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