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之困與探索
——《云南少數民族經典作品英譯文庫》評介

2019-07-12 08:40西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650224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典籍經典作品史詩

(西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650224)

一、云南少數民族典籍翻譯現狀

云南作為我國世居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少數民族典籍資源十分豐富。英雄史詩、創始史詩和神話傳說等典籍是云南少數民族作品的優秀代表,在敘事空間上,它們承載了傣族獨特文化傳統和文學地理景觀,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據不完全統計,云南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古籍蘊藏量達10余萬冊(卷),口傳古籍4萬余種,而這些承載著少數民族人民寶貴的歷史精神和文化傳統的經書典籍等亟待挖掘、整理和翻譯。建國以來,以《阿詩瑪》《梅葛》《召樹屯》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典籍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承載量、少數民族女性形象建構和文學藝術表達形式等,在域外接受中成為了一個代表典型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的文化符號。1957年,翻譯家戴乃迭對《阿詩瑪》進行了英譯,為擴大云南少數民族文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掀開了帷幕。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南等多民族地區陸續啟動了少數民族詩歌典籍的研究與翻譯活動,開啟了少數民族典籍闡釋、研究和對外傳播新時期。2014年,彝族創世史詩《梅葛》由韓國羅相珍教授翻譯后,在韓國民俗苑在韓國出版,為韓國學者及域外讀者能較深入地了解彝族的宗教民俗、吟唱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文字和影像資料。

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關注云南少數民族文學典籍的多元文化特色,譯介活動也日益增多。云南作為多民族地區也陸續啟動了少數民族文字翻譯整理項目,一些經書典籍被采用少數民族文字、國際音標注音、漢語直譯、意譯等多語對照方式進行出版。然而,云南地區研究和譯介規模較其他民族聚集區還有很大差距,與其在民族文學史上的地位還不相稱,在對外傳播中也一直處于失語和邊緣化的困境。201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數民族經典作品英譯文庫》系列圖書,對云南豐富的少數民族典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傳承。這些少數民族典籍的發掘、整理、翻譯和研究為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傳播中國文化、文學和文明的過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云南少數民族經典作品英譯文庫》概覽

將云南經典的少數民族古籍珍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給西方世界,對弘揚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促進中西方文化以平等的文化身份參與對話和交流具有重要價值?!对颇仙贁得褡褰浀渥髌酚⒆g文庫》是針對當前少數民族典籍在對外傳播中邊緣化的現狀,跨越文化距離,講好民族故事,探尋少數民族典籍對外傳播的一個有效途徑。這套譯叢由云南師范大學李昌銀教授主編,美國外教包瓊(Joan Joan Boulerice)譯校,第一批選譯了10部云南少數民族文學中的傳世之作,包括白族神話《白國因由》、傣族敘事長詩《召樹屯》、苗族敘事長詩《金笛》、納西族祭祀經詩《古歌》、彝族說唱史詩《梅葛》、彝族創世史詩《查姆》、普米族創世史詩《帕米查哩》、哈尼族創世史詩《十二奴局》、普米族英雄古歌《支薩·甲布》和景頗族創世史詩《目瑙齋瓦》等。此外,少數民族經典作品英譯文庫(第二批)也得到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將對阿昌族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傣族英雄史詩《厘俸》、傣族敘事愛情詩《娥并與桑洛》、德昂族的古歌《達古達楞格萊標》、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以及納西族的英雄史詩《黑白之戰》等另外7部具有很高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的典籍進行英譯。

三、云南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功能

《云南少數民族經典作品英譯文庫》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是了解云南少數民族發展史和民族風情的一面鏡子。這部譯叢獲得了國家民文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對云南少數民族特有的人文地理和民族風情進行了集中展現,構成了研究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詞匯的一個寶貴的雙語語料庫,對少數民族典籍數字化保護與開發,以及民族典籍翻譯教材研發和人才培養都起到了一定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這套譯叢更重視民族典籍翻譯理論在實踐上的適用性,對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敘事詩、史詩和神話傳說等典籍進行了符合時代語境的翻譯,對民族典籍翻譯理論體系建設也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補充。民族典籍翻譯專家李正栓教授在序言中說道:“這部文庫依托了云南豐富的少數民族典籍資源,首次將云南少數民族經典作品成系列對外進行了譯介”。盡管《召樹屯》等現存簡譯本已為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定的受眾,但其最具影響力的敘事詩版還未有單行譯本,而這套譯叢的出版則掀開了云南翻譯史的新篇章。

在文化功能上,這套譯叢融合了佛經、諺語、贊哈音樂、民族服飾、婚俗典章等文化表征,傳遞了云南少數民族人民“親仁善鄰、愛好和平”的民族形象,在更廣闊的話語體系中提升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認同。翻譯作為一種文化之間的互動,如何讓存在于一種文化中的詩歌典籍以“鮮活”的形態存在于另一種文化,是譯者面對的首要問題。李昌銀等譯者重視非文字因素的影響,注重文本結構在各個語義層面的還原,把翻譯的文化適應和受眾的意義空間等作為翻譯研究的重心,最大限度展現了民族典籍互文和隱喻的符際特征,讓目的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相近的閱讀體驗,對提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在文體風格上,自由體、歌謠體、散文體等直觀地展現了云南少數民族詩歌簡潔的語言特點和基本文體結構,讀者也能從類型的先在理解上對譯作產生期待,感受民族詩歌語言和敘事的美感。其次,文外加注是補充民族典籍的民族志信息,使譯作形神兼備的有效手段。最后,濃重民族色彩的“插畫”具有極強的敘述性。插畫的融入能夠降低翻譯中的文化損失,幫助轉換和保存了文化元素,渲染云南少數民族詩歌等典籍的原生態形式和美感,以不同模態“翻譯”典籍中的語言文字信息。

四、新媒體語境下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探索

在跨媒介傳播和跨文化流傳過程中,云南少數民族典籍如《召樹屯》等衍生出了動畫、舞劇和電影等多元的符碼形式,在改編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的溝通與交融,共同塑造了以“孔雀符號”等為代表的云南少數民族價值觀念體系,延續了云南少數民族文學的生命力。翻譯作為一種對源文本的再創造和再闡釋,應在各種因素制約下能動地解讀其張力,在文學觀念、文本形態與媒介載體方面與讀者進行不斷對話。這部譯叢制定了與新媒體文學語境下讀者閱讀傾向相匹配的翻譯策略,將云南少數民族詩歌典籍中特有的韻文、格言、修辭手法等感性內容和藝術因素進行了多模態的還原,“漢-英”雙語對照的翻譯和出版模式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贏得更多的受眾,為推動云南少數民族文學、文化和科技典籍國際傳播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讓世界共享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的開放和保護,提升了少數民族典籍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形象和民族自信。

猜你喜歡
典籍經典作品史詩
晚清來華德國人的中醫典籍譯介及其學術影響
辨章學術 考鏡源流——評《中國古代音樂典籍精詮》
大地史詩——大運河
累計收金超900億!“史詩級土拍”落幕!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試述梵高經典作品
為什么讀經典
“瓟斝”與“點犀”新解*——兼論中國典籍中名物詞的英譯
2013史詩之戰
史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