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成其物哀其事
——從漢文字“女”談中國女性文化

2019-07-15 11:11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42
名作欣賞 2019年20期
關鍵詞:詞義文化

⊙俞 悅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 210042]

“字”是漢語結構的基本單位,語音、語義、語法、詞匯的研究都以此為基點。20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字本位”一說更是被視為一種“頗有發展前景的語言理論”,這是在變相地強調“字”,作為一種音、義、形三位一體的語言形態,是漢語語言的根基。千百年來,漢字作為連接所有中國人文化的紐帶,其承載的抽象性、形象性由遠古綿延至今,更反映了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世界觀以及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遷。

一、“女”字的溯源化研究

本文探究的“女”字可最早追溯至象形文字中的甲骨文字形,一個斂手跪著的人形。象形象形,隨體詰詘,畫成其物,日月是也。因此,女人自古便是跪著的。

圖1“女”甲骨文字形圖

《說文解字》卷二十《女部》中對于“女”的解釋廣為人知:“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從女?!边@種解釋是官方的,褒貶的色彩并不鮮明,然而筆者聯想起“婦人之見”一說,不知是否是多心,褒貶瞬晰??鬃釉趯Α芭钡年U釋方面更毫不掩飾,“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不遜,遠之則怨”,此時,“女”被毫不猶豫地擺在與小人等同的位置。荀子曾提出詞義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偶然性關系,即約定俗成的看法,由此可見古時女人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階級層面的

卑劣,都是封建傳統與社會意識達成的共識。再從意念論角度深究詞義,詞義是人的意識的表現形式。如此說“女”一字的含義是社會意識的自覺表現形態也不為過。

二、“女”字的本義化研究

再從詞義的類型來細化區分“女”字。首先是“女”的概念義,即是指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這是屬于抽象的概括論范疇的,也就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女性文化相關聯,造字文化必有其社會淵源,這與上文的觀點相互映襯。其次是色彩義,色彩義又分為情感色彩、語體色彩和古今色彩,在這里可以有大篇文章來做,說到情感色彩,“女”本身不存在情感色彩,然而“女,婦人也”便是一種異化了。在這里筆者想強調的是古今色彩,聽聞女性文化是一個逐漸良化的過程,其實筆者并不以為然,從某些層面看來,女性的社會地位、社會尊嚴的確顯著提高,男女之間權益的差距也逐漸縮小,但其實放觀全局,女性遭受不平等是一個峰形的動態變化過程。我們忘記了在古時,女,為母,為孕育,反映了對母性的崇拜,有女媧造人一論為證,中國文化從肇始,就打上了濃厚的女性色彩,女性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特質,中國文化柔、弱、守、忍、靜的特點可見并非是憑空而來的。同時在母系社會時期,女性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視,但在這種系族社會對于女性的崇拜是非常原始的,原因在于女性對維系氏族社會的繁殖和延續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后來隨著畜牧業代替了對動物的馴養,鋤耕文明讓位于犁耕文明等經濟變革以及男性本身所要求的革命使得母系社會逐步轉變為父系社會,維系氏族生存的機制由繁衍后代轉變為經濟生產,中國漫長的父權封建制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逐步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以“性別 、位置、角色、屬性”為重要文化識別的傳統文化內涵隨之產生,對女性所表現的壓迫、不平等對待、行為舉止的抑制也就隨之產生,并且這種歧視在封建社會最繁榮的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在中國民族解放戰爭、階級斗爭的過程中,艱巨而復雜的中國婦女解放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與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而圓滿完成。但放觀今日,我們盼望的男女平等又真正實現了嗎?我們所呼喚的“男女平等”本身就是在承認這種不平等,從對待男女嬰態度和在社會工作崗位上的職務比例等多個方面就可以看出,長路漫漫其修遠兮。

三、“女”字的部首類研究

剛才我們所述的全部是“女”的獨立的字義,接下來不妨一看“女”字做偏旁的漢字中又能剖析出哪些深意。

首先取“妖”字?!把?,從女從芺,芺,異草,亦稱鉤芺。一曰女子笑貌。從女芺聲?!保ā墩f文》) 《左傳》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惫省夺轻紗柎稹吩唬骸叭酥僭鞛檠?,物之性靈為精,人魂不散為鬼。天地乖氣,忽有非常為怪,神靈不正為邪,人心癲迷為魔,偏向異端為外道?!庇衷唬骸把齽t去其人?!逼湟庠谟谘怯扇嗽旎蛘呷嘶傻?,而是我們說畜生植物是成精,而怪指的是異物。人一旦失去倫常,那么妖就出現形成了。在諸多關乎妖的含義中很有趣的一條是,“妖”用于喻指姿色迷人、迷惑男人行為不端的女子。筆者要辯解的或許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罷,自古是有紅顏禍水一說,然而紅顏又必定出禍水嗎?這句話本身就是對女子的妄斷,更是對外貌妍麗女子的一種“妒婦”式的猜忌,或者說是無能者將禍事的起因推脫給弱女子的一種說辭罷了。當然,也不全是如此?!把?,妍也?!保ā度n》)“妖冶閑都”(《漢書·司馬相如傳》),注:“妖冶,美好也?!敝徊贿^這些比起史籍中浩如煙海的對于美麗女子的偏論,顯得頗為寡淡單薄罷了。

再看“姣”字。相比于“妖”,人們對于“姣”就善意的多了?!版?,好也?!保ā墩f文解字》) 段玉裁注:“姣謂容體壯大之好也?!睆淖中谓嵌葋砜?,“姣”屬于形聲字,從女,從交,交亦聲?!敖弧敝浮跋嘟弧薄跋噱e”?!芭焙汀敖弧甭摵掀饋肀硎尽笆伺让溃赫疚幌嘟?、走步相錯”,即容貌體態美好的女子。很有趣的是,借此我們就可以窺視出封建傳統下古人的審美了,體態優雅者為淑,這女子不僅要美麗,還有謹慎順從。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以賢妻良母為標準的女性行為規范是受雙向認同的,也就是說不僅封建社會的人要求女性如此,同時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女性,在她們的主觀意識層面上也同樣將做一個孝婦、賢妻與良母當作她們人生成就的最高價值和內心深處最嚴格的美德規范,她們也會因之被男權社會大大頌揚,以某氏、某妻、某女的名號被記載在由男人執筆的歷史文獻中?!绑w態優雅者為淑”說是贊美,但又何嘗不是對女性天性的一種束縛呢?讓她們從自我定義中逐步被固化為“被定義”。

最后再關注“女”偏旁的一個動詞“嫁”?!凹?,形聲。從女,家聲。本義:女子出嫁,跟‘娶’相對。嫁,女適人也?!保ā墩f文解字》)嫁即是家,也就是說嫁是指女子去男子家,女子本是沒有家的,應當以男之家為家,故有了“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的古語。所以,女子結婚就是“歸家”,《詩經》美其名曰的“之子于歸”,即是指此。所以家、嫁音近義同。女子無家,短短四字,極盡凄涼,怕是生于古代,生女便是為了嫁,生下的女兒一落地就是別家的。女子為何無家?人類婚姻的發展經歷了由伙伴制到對偶制的演變過程,在伙伴制中實行的是兄弟共妻或姐妹共夫,此時家族財產權通常歸女性所有,或者表現為男女各有。但當婚姻制度轉變為對偶制時,女性已然喪失了財產追根究底,原因在于,氏族社會的末期,男子已逐步承擔起絕大部分重要的家庭生產勞作,同時作為生產工具一部分的家畜,又是財產的主要內容,女子無狩獵行為能力,便無財產經濟權,于是自然無家,只能以男子的家為家,出嫁即歸家的由來便源自此處。這樣一來,女子自古便是附屬品,連同出嫁這樣的盛事,也只能成為一次附屬品歸屬地的轉移。

這樣筆者分別從褒義形容詞、貶義形容詞和動詞三方面各選取了三個“女”偏旁的漢字,從中我們已看出了端倪。詞義的性質告訴我們詞義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民族性,這也就決定了以下含義:其一,漢字蘊含的文化性是必然的;其二,以上漢字所蘊含的女性文化是為中國所特有的,是中國歷史發展所造就的,當然,雙向地,我們也可以說這些漢字的字義暗示著中國女性文化的歷史淵源。如谷建軍指出:“詞義在產生、繁衍、變化中所打上的民族文化屬性有這樣三個層次:民族文化與人類文化在詞義中的融合性、民族文化使詞義產生獨特性、民族文化令同等內涵詞義具有差異性?!?/p>

四、總結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女性文化與造字文化在發展中緊密融合,中國女性文化中,封建主義對于女性的壓迫以及母系氏族社會對母性的崇尚都僅僅是其中較為傳統的一小部分,和字義詞義的不斷革新一樣,中國女性文化也在不斷地走向現代化。從受眾方來說,西方女性主義對于中國傳統女性思維是一次極大的沖擊,刺激和引導中國女性去追求更多的婦女權益,去追求兩性平等、兩性平權。從中國的社會發展來說,政治和經濟等多方面的進步也推動著中國由婦女解放到男女平等不斷進步,從金一著在《女界鐘》中第一次喊出了“女權萬歲”的口號,他的這本著作也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論述婦女問題的專著。再到女子教育合法化,孫中山宣布允許女子有完全參政權。再到廣州紀念活動后“三八”婦女節活動在全國各大城市的逐漸普及,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新中國創立以來,第一份全國性婦女刊物《新中國婦女》創刊,由毛澤東、朱德親自為它題詞。再到中國第一艘由婦女擔任全部設計的船舶“婦女號”在黃浦江下水。再到我國衛生部、勞動人事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對《女職工保健工作暫行規定》的聯合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通過,現代化的婦女解放運動更全面地遍布了體育、法律、科技、人文等多個方面。我們關注漢語言層面,也會發現一大批的反映新時代女性的新興詞匯也正在涌入大眾視野:宅女、御姐、人妻、小資女等層出不窮。

由字本位探究“女”字背后的女性文化,意味著對于現代漢語的研究應當與中國傳統文明緊密關聯,在研究其重大關聯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文化規則使得詞義存在隨時變化發展的可能性。放眼中國女性文化的進程,我們也應該期待女性勇敢跳脫出社會給予她們的既定角色,擺脫傳統命運,創造出屬于女性的新時代“詞匯”。

① 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華書局2013年版。

② 聶林媛:《“女強人”定型之形成機制探究》,《前言》2013年第15期。

③ 林丹婭:《中國女性文化:從傳統到現代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71—77頁。

④ 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頁。

⑤ 谷建軍:《論詞義的文化性》,《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年第3期,第39—43頁。

猜你喜歡
詞義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西行學院成語班
根據認知語義學淺談英語單詞記憶法
誰遠誰近?
西行學院成語班(一)
大少不同
淺談事件域認知模型視角下的英語詞義演變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