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形態提升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區為例

2019-07-20 09:38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關鍵詞:城市形態新都區濱水

趙 姝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城市形態是城市空間品質與發展水平的綜合外在表現,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1]。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面貌趨同、生態本底資源被透支、城市文化影響力不足、城市特色與氣質欠缺等城市形態問題日益突出[2]。新都區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區北部,擁有山、水、田、林、湖等優質的生態本底資源,在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及“金青新”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新都更應當聚焦高品質城市形態建設,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優美城市形態。

1 新都區城市特色與資源稟賦

1.1 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元,三香文化源遠流長

新都作為“古蜀三都”之一,是中心城區內除成都之外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存文物點429處,擁有1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處歷史文化街區、寶光寺、楊升庵祠及桂湖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都區地處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中軸線,“花香、書香、佛香”三香積淀,大大提升了新都文化軟實力,并衍生出眾多民俗產物和傳統建筑。其中,新都區多種植桂樹,花開時節“花香”滿城;有楊升庵居住過的桂湖和狀元府,在狀元文化熏陶下歷代人才輩出,“書香”四溢;并以寶光寺佛教文化為依托,“佛香”散發。

1.2 氣貫南北、水潤東西,生態本底得天獨厚

新都位于成都上風區域,生態本底得天獨厚,新都地處都江堰傳統灌區,區域內河網密布、林田富饒,形成了水潤東西的獨特水網格局,是成都北部重要的通風廊道和生態屏障。新都還擁有成都北部近郊唯一自然山體(五龍山、木蘭山),山體資源毗鄰城區,為市民生活休閑提供便利。

2 新都區城市形態現狀評估

2.1 生態環境展示與感知不佳,與城市融合度欠佳

五龍山、木蘭山等山體缺乏良好保護,植被遭到人為破壞,導致山體資源感知不佳、共享性差,有山難見山。同時,新都區濱水綠化不連續、岸線以硬質堤防為主、景觀性與生態開放性不足,濱水區吸引力差,品質不佳。

2.2 城市空間格局不明顯,空間結構缺乏秩序

從空間格局上來看,受成都軸向牽引及蓉北中軸影響,資源投放分散,更新推進緩慢,導致城市功能割裂,未形成城市骨架格局;拼貼式的空間發展格局,導致大量優質空間低效使用,軸向資源集聚低效,用地粗狂,形象不佳。

2.3 文化名城靈氣風韻彰顯不足

歷史文化街區內基礎設施老舊落后、街巷空間喪失,街區整體風貌較差,未能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功能效益。桂湖、寶光寺等旅游景點由于旅游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文化展示體驗不佳等問題,影響力與吸引力還有待提升。

3 新都形態提升策略

為強化城市空間格局,應充分利用新都自身優良的資源稟賦,新都依托其融入戰略全局的區位優勢,基于公園城市、有機更新、區域協調等理念,通過錨固生態綠地骨架、構筑精致城市骨架、強化文化空間體驗三大策略,塑造具有新都地標特色的全域城市形態。

3.1 風水筑脈,錨固生態綠地骨架

3.1.1 山水廊道體系

(1)強化風廊管控,改善城市微氣候。對新都區區域風環境進行模擬,識別主要通風廊道。在區域結構性風廊基礎上,結合水網、綠網和道路網系統,細化主城區通風廊道,構建主城區“兩主七次”9條通風廊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并通過強化用地控制、限制建筑物高度、降低建筑物密度等措施強化風廊管控,以改善城市微氣候[3](圖1)。

圖1 新都主城區風道劃定示意

(2)打造三類濱水節點,塑造多彩濱水空間。結合新都城區水網現狀,重點對毗河、飲馬河等7條河流進行濱水節點打造。同時根據河流沿線主要城市功能、歷史文化及商業等資源,劃定休閑游憩、文化體驗及商業娛樂三類特色濱水節點,塑造豐富多彩的濱水空間,為市民提供舒適安逸的活動場所。

3.1.2 公園游憩體系

完善新都全域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綠道,串聯城市公園、重點片區及城市核心功能,沿主要河道和景觀軸線規劃形成“一軸三環多線成網”的綠道體系,打造嬉游樂騎、芬芳浪漫的香城樂園?!耙惠S”即毗河主軸,涵蓋生態涵養、運動休閑等功能,展現水韻香城特色;“三環”指沿環城生態區、第二繞城高速、青白江形成的區域級綠道;“多線成網”是指多條具有特色資源條件的社區級綠道,與區域級綠道互聯互通,承擔休閑游憩功能(圖2)。

圖2 新都綠道體系規劃

3.2 強心塑軸,構筑精致城市骨架

3.2.1 公共中心體系

城市公共中心應當是最能突顯城市特色的區域,以及輻射帶動城市發展、凸顯城市形象的核心。打造“一主兩次”3個城市中心,即泥巴坨主中心、桂湖與廖家灣兩個次中心。主中心集聚金融商務、創新創業、現代文化、生態旅游等核心功能,通過延伸生態綠廊串聯重大公共設施,打造市級文化設施、大型商業聚集、綠地環繞的城市商業核心;次中心集中展示新都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和市井氛圍,三大公共中心共同彰顯新都“古蜀味、國際范、現代化”的城市風貌。泥巴坨主中心平面規劃見圖3。

圖3 泥巴坨主中心平面規劃

3.2.2 骨架軸線體系

城市軸線不僅承擔城市交通骨架,亦是承載市民感知城市特色景觀與歷史文脈的重要場所[3]。通過城市軸線等線性空間可有機串聯城市特色片區與重要節點,強化市民對城市文化特色的感知度與體驗度[4]。通過塑造蓉北發展軸、毗河發展軸以及蓉都發展軸三條城市發展軸線,控制與提升軸線兩側建筑退距、建筑風格、建筑色彩等措施對每一類軸線進行精細化打造,打造精致體驗空間,營造開合有致、簇群錯落的形象展示走廊。新都城市發展軸線規劃及效果提升見圖4。

圖4 新都城市發展軸線規劃及效果提升示意

3.3 三香漫城,強化文化空間體驗

3.3.1 文化彰顯體系

挖掘新都特色文化資源,通過文化場景營造、文化活動策劃、特色片區改造、道路景觀塑造、構建新都城市色彩韻律等措施指引(表1),對書香文化、花香文化、民俗文化、佛禪文化以及商貿文化進行分主題文化場景營造,強化書香、佛香、花香感知,進一步凸顯香城的文化底蘊。

表1 分類文化場景營造指引

3.3.2 特色風貌體系

遵循生態優先、文化延續、形塑空間、彰顯特色的設計原則,按照歷史文化街區、居住區、商務區、工業區分類分區進行建筑特色導控[5],形成以現代建筑為主導,以凸顯佛禪文化、民俗文化、書香文化等傳統建筑為精華,以寶光寺、桂湖等 文化資源為點綴的建筑特色風貌。歷史文化街區以川西風格和中式風格為主;商務區以現代風格主導,突出現代感與科技感;居住區展現生態宜居風貌[6];工業區應展現生態產業風貌。

4 結束語

本文基于對新都自身資源稟賦的梳理,以三大空間骨架的塑造、六類空間體系的營造為抓手,從生態、空間、文化三方面提升新都全域城市形態。再現名城三香文化,形成具有新都特色的時尚大氣、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對外開放門戶形象。

猜你喜歡
城市形態新都區濱水
心有榜樣,逐夢成長——成都市新都區香城小學演講比賽
成都市新都區召開2021年工傷預防項目啟動會
新都區工資支付信用承諾工作機制建設研究
新都區:強化工傷源頭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線
國內濱水空間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陳曉明 進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來十五年是花都濱水新城黃金時代
基于生態恢復性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探析
濱水景觀帶的設計分析
高密度城市形態下的規劃探索
抽象與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