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功能區規劃中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以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為例

2019-07-20 09:38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關鍵詞:水蜜桃功能區農業產業

熊 琳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

產業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是當下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與新形態,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產物。它不是產業之間或產業內部的簡單融合,其本質是產業發展問題,是在傳統產業演化基礎上,產業在技術、產品、機構、業務以及市場各方面遠離原有平衡態、向新秩序進化的過程[1]。探索研究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背景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由高速增長期進入高質量發展期,農村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2014年底,李克強總理在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上 ,首次提出要在農村引入產業鏈、價值鏈等新型產業組織方式,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更是第一次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出利用的農業多功能性,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滿足現階段消費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2015年底,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推動農村產業交叉融合,是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隨后,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等一系列極富戰略高度和創新價值的政策文件,重點在政策、金融、人才、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2018年6月,在農業農村部的新聞發布會上更是強調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途徑。

2017年7月,成都市召開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提出在全市統籌規劃布局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以此轉變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66個產業功能區包括23個先進制造業產業功能區、37個現代服務業和融合產業功能區、6個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作為6個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之一,研究以水蜜桃為主的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對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的建設與發展具有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意義。

2 研究綜述

產業融合的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國學者Rosenberg,他認為產業融合是技術革新后,某一產業向其它產業擴散滲透,導致產業共享技術的現象[2]。而農業產業融合的思想主要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他提出要鼓勵農民不只從事農業種植,還可從事農產品的加工、流通、銷售、旅游等其他產業,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農業“六次產業”。國內學者于刃剛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我國一、二、三產業之間有產業融合的現象。此后,學者們開始了對農業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對農業產業融合的基礎理論進行探索、對農業產業融合現象進行解釋、對農業產業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對農業產業融合的類型進行劃分、對農業產業融合的發展效應進行分析[3]。

產業融合是伴隨著技術進步和技術擴散而產生的新經濟現象。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指的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要素集聚、技術擴散、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源、資本、技術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銷售、休閑、旅游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4]。

3 功能區概況

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位于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中段,緊靠天府新區與簡州新城,是成都市區與東部新城間的核心地帶。功能區涉及同安街道1個街道,山泉鎮、柏合鎮、茶店鎮3個鎮,含2個社區19個村,面積115 km2(圖1、圖2)。功能區為龍泉水蜜桃種植的核心區,功能區農用地以園地和林地為主,園地面積7 707 ha,占總面積的56.24 %,其中標準化水蜜桃種植基地3 400 ha;其次為林地,面積3 133 ha,占總面積的22.97 %。功能區現有戶籍人口4.97萬人,其中同安街道1.16萬人,茶店鎮1.91萬人、山泉鎮1.29萬人、柏合鎮0.61萬人。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23 501元,位居成都市各區市縣首位,高于成都市18 601元。

圖1 功能區位置示意

圖2 功能區范圍及土地利用現狀

4 產業融合發展分析

4.1 水蜜桃產業發展概況

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以水蜜桃種植為主,已有80余年歷史,現種植面積6 700 ha,年產量約8×104t,已培育了千姬、霞脆、晚湖景、紅金剛、錦繡等50余個早中熟優良品種。功能區水蜜桃具有果大質優、色澤艷麗、汁多味甜三大特點,素有“天下第一桃”的美譽。功能區水蜜桃以鮮銷為主,主要銷往成都周邊區市縣、省內其他城市及北上廣等城市。2013年以來,依靠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成都航空樞紐優勢,功能區水蜜桃遠銷新加坡、俄羅斯、波蘭、烏克蘭等地,年出口量達300 t以上?,F有農業企業6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1家,年銷售收入2.4×108元,吸納農民就業300人,促進農民增收600×104元。在工商部門登記的涉桃農民合作社12家,家庭農場32家,用于發展桃產業的土地流轉面積1 000 ha ,占家庭承包面積的5.4 %。

從1987年起,功能區每年舉辦一屆桃花節,2001年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將桃花節命名為“中國·成都國際桃花節”,如今桃花節已成功舉辦32屆。2018年,成都第32屆桃花節慶期間(2018年3月9日~4月7日)共接待游客約280×104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25×108元,日均游客量超10×104人次。

4.2 產業融合發展問題

水蜜桃自身產業鏈不完善。功能區水蜜桃產業鏈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銷售兩大環節,種植環節對土地資源依賴性強,技術含量不高,與北京平谷等先進產區相比,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桃產品發展滯后,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對桃產品的消費需求變化。銷售環節大多數種植者等客登門收購,在銷售中沒有定價權;銷售過程中,不重視產品包裝設計,缺乏視覺吸引力;銷售市場上沒有對水蜜桃的品牌進行統一管理,缺乏知名品牌打造,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整個桃產業鏈前端科技研發規模小,中端加工環節缺失、后端儲藏、流通、銷售專門化水平低,整個桃產業鏈的附加值和總利潤低。

圍繞水蜜桃產業功能拓展不完善,產業融合程度低。功能區水蜜桃產業目前主要圍繞“桃花經濟”拓展了觀光旅游功能,且時間受花期嚴重制約,旅游旺季僅3月中旬到4月上旬,可供觀光旅游的時間短。由于景色單一,游客絕大部分以半日游、一日游為主,人均旅游消費僅為成都市平均消費水平的1/3,旅游消費水平低、旅游整體檔次不高,旅游功能還需進一步提升。水蜜桃電商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低、集聚效應未凸顯。圍繞桃產業的生態休閑、采摘體驗、科普教育、博覽會展、文化創作等功能還尚待進一步挖掘。

4.3 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農業產業發展步入了新階段,傳統單一的農業種植正逐漸向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主要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原始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內驅動力、以政策引導為外驅動力,通過技術融合、產品融合、經營體融合、市場融合等融合過程,促使農業產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互深度融合,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圖3)。農業產業涉及面廣、與其他產業間的關聯性高,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亦多種多樣。本文立足水蜜桃產業功能區,以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為導向,提出產業鏈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兩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為農業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圖3 農業產業融合作用過程

4.3.1 產業鏈延伸型

產業鏈延伸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主要是圍繞農業種植本身構建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全覆蓋的全產業鏈。依托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種植或銷售為關鍵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整體拉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鏈。圍繞農資供給、農技培訓、良種培育、以及技術創新,向產業鏈前端延伸,促進農業產業規?;?、專業化、科技化。圍繞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儲運流通以及銷售服務,向產業鏈后端延伸,促進農業產業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圖4)。

圖4 產業鏈延伸型融合

4.3.2 多功能拓展型

農業不僅具有為農民提供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原料的經濟功能,還有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功能。社會功能主要是在今后及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仍需為廣大農村人口提供就業,而大多數農民也必須依靠農業、依賴土地保障基本生活。農業生態功能主要是農業用地的主要形式是保持有一定的植被覆蓋,同城市綠地一樣具有生態功能。農業文化功能則主要體現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提供教育、審美、休閑等作用上。人類歷史歷經長期的農業文明,農業內部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農業是人類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經濟活動,所形成的農業景觀具有可觀賞性,通過觀光或直接參與農事活動等方式,可從農業的文化功能中獲取一定的經濟收益。農業多功能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在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中,鼓勵和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功能區,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推進農業與其它各類型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增收空間。

5 產業融合發展對策建議

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農業產業以水蜜桃種植為主,近年來圍繞桃花展開的觀光旅游日益壯大,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礎優勢。為更好地促進功能區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5.1 培育多元化農業融合產業經營主體

在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推進器。積極培育水蜜桃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使新型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在經營者內部延伸產業鏈。強化新型經營主體間組織聯系,形成緊密的利益聯合體,共同建立區域水蜜桃公共品牌,統一的水蜜桃質量標準體系,提高功能區水蜜桃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市場定價權與整體影響力。

5.2 多方式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延長產業鏈。以構建水蜜桃全產業鏈為目標,聚焦全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重點推進水蜜桃種植與科技創新、冷鏈倉儲物流、互聯網電商等融合,增強水蜜桃種植科技含量與科學管理水平、建立專業安全便捷高效的冷鏈倉儲物流配送體系、打造區域水蜜桃銷售公共服務平臺。二是拓展農業功能。依托水蜜桃種植的優勢,推進水蜜桃與休閑、旅游、教育、博覽等功能深度融合,形成水蜜桃種植與旅游、文化、會展,多業并舉、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

5.3 完善產業融合發展服務體系

創新人才鏈,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創新水蜜桃研發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旅游服務人才、會展策劃人才等人才引進,加強各類人才技術培訓,加大人才激勵政策、強化人才保障,提供人力資本全生命周期服務。創新金融鏈,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設立水蜜桃產業融合發展基金、加大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建設金融服務平臺,為功能區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信貸、擔保、產權交易、投融資、借記貸款等金融服務。

6 結束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徑。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則是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途徑。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是以水蜜桃種植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功能區,農業種植獨具單一性和特色性,本文以此為基礎,重點研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而功能區產業融合發展還需在體制機制、政策保障等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注:本文基于成都市規劃研究院編制的《成都龍泉山“夢里桃鄉”水蜜桃產業功能區總體規劃》項目,項目組成員包括袁華、熊琳、姬亞鵬、洪銘偉,文中圖表除特別說明標注外均來自該項目。

猜你喜歡
水蜜桃功能區農業產業
七彩夏令營“戀”上水蜜桃
產業功能區人才發展現狀與探索
聰聰吃水蜜桃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兒
水蜜桃價格下跌 后期恐難以走高
以“黨建”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衡水市不同功能區土壤營養元素的比較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