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坂茂的紙建筑和他的設計理念

2019-08-01 06:32鄭若梅
大觀 2019年4期
關鍵詞:人道主義環保

鄭若梅

摘 要:在建筑材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紙筒材料作為新型建筑材料,在臨時性建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使用。以紙筒作為展館的內墻、天花板及展示臺的主要建筑材料,不僅減少了因展覽時間短而造成的材料浪費,而且意外發現了紙管超乎想象的強度,進而孕育了“紙建筑”的創作原點,“紙建筑”的概念就是這樣誕生的。作為紙建筑的代表性人物,日本建筑師坂茂對紙筒材料的探索運用和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都體現了他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關懷。文章對坂茂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紙建筑和他的設計理念進行初步分析,希望可以引起讀者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坂茂;紙筒建筑;人道主義;環保

2014年3月24日,日本建筑師坂茂榮獲201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他是第七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筑師。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會對坂茂的評審辭特別強調了他對硬紙管和集裝箱等常見材料的實驗性運用。他富有創意的思維模式和革新的設計理念,體現在他全部的作品中。他通過杰出設計,來應對高難挑戰。坂茂拓展了建筑師這一職業,他使建筑師能夠參與政府、公共機構、慈善家以及受災群眾的對話。他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質量設計滿足社會需求的積極行動,再加上他應對人道主義挑戰的獨有方式,使得這位普利茲克獎得主成為一名模范建筑大師。他的作品類型相當豐富,有教堂、藝術中心、展覽館、住宅樓等,下面挑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件作品進行分析。

一、紙建筑作品分析

(一)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日本館

坂茂與弗雷·奧托合作設計了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日本館,該場館采用了坂茂使用最嫻熟的建筑材料紙筒作為該建筑物的基本結構。參考傅誠和魏春雨的《坂茂思想及其作品淺析》得知展館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長73.8m,寬25m,最高處達15.9m。建筑是由三層結構構成。第一層是由紙筒縱橫交錯地形成結構網,每個網格單位尺寸是1m×1m。如圖1所示,由于紙筒與水平方向呈45度對角交錯組合,紙筒結構更加穩定。由于45度對角組合可以把直線的紙筒組合成彎曲的形狀,從遠處看便有了高低起伏的變化,形成了這個建筑物的特色。第二層是由木材做成的紙筒拱殼,這層拱殼的網格構架是垂直網格,橫向的木結構與水平方向相平行。拱殼網格單位尺寸約為2.7m×2.7m。德國方面設置此拱殼層,是為了加強和保障建筑的穩定性和結構上的安全。第三層由再生紙制作成的紙膜作為屋頂層。像這樣透光的屋頂一般都使用PVC材料,但由于PVC是化學制品,燃燒時會釋放有毒氣體污染環境,因此坂茂選擇更為天然的材料——紙,他在紙的外層做防水處理,從而減少世博會結束以后拆除建筑所遺留的難以處理的垃圾。

在整個建筑物中,大部分網格結構的接合點使用傳統建造中常用到的綁扎法,綁扎接合點的材料是帶玻璃纖維加固的防水紙和聚乙烯的碾壓防火帶。建筑整體采用綁扎和鋼索拉結的方法形成了柔性體系。建筑物采用440根直徑12.5cm的紙筒,紙筒相交織形成柔和舒緩的曲線造型,再加上防水防火紙膜做外圍護,屋頂與墻身渾然一體。在白天,由于紙膜的透光性,陽光被紙膜過濾成柔和的室內自然光。日本館的整體結構都由網格構成,白天不需要輔助燈光。到了夜晚,紙膜將室內燈光發散出來,人們可以清晰看見建筑結構的影像,突顯日本館建筑網格結構的特點。這座建筑只是臨時性的建筑,展覽結束后便會被拆卸,為了把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回歸自然,坂茂便盡量使用紙筒和再造紙作為建筑材料,因此該建筑建造時使用的是人手安裝,而不用機器。由于建筑結構是紙筒,可以隨時修正,所以不需要冷卻時間,施工時間比混凝土的施工時間要短得多。他對材料的使用呼應了漢諾威世博會“人、自然與科技”的主題。

(二)2011年新西蘭紙教堂

坂茂工作室同樣使用紙筒材料建造了新西蘭紙教堂。2011年2月,新西蘭南島第一大城基督城(Christchurch)市區發生芮氏規模6.3的強震,由于震源深度比較淺,造成多處建筑坍塌損毀,人員傷亡慘重,據報道當時有185人死亡,近千余人受傷,包括當地一座130多年歷史的大教堂不幸損毀。由于建造年代久遠,大教堂無法用現代材料修復。這個教堂曾位于市中心,是基督城的主要標志和重要建筑之一。地震之后,當地民眾失去了集體祈禱的場所,因此圣公會決定重建基督城大教堂。

震后該教會請坂茂來設計新教堂。由于主教堂是座較大規模的教堂建筑,所以坂茂特意運用總共96根硬紙管作為建筑的梁柱,每根紙管直徑60cm,長16.5m,外部涂上了防水聚氨酯涂料和阻燃劑。這座教堂的用材之大,與阪神大地震后的鷹取教會紙教堂長5m、直徑33cm、厚1.5cm紙筒有著兩倍的差距。新教堂按照原來的大教堂的尺寸進行設計,并簡化了教堂的整體結構。新教堂采用的是“A”型結構,紙筒與地面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形成非常安全穩定的抗震建筑。如圖2所示,A型建筑的兩側屋頂由硬紙筒陣列組成,在白天能夠引入足夠的自然光,解決了室內的基本采光。紙筒上面敷設的聚碳酸酯屋頂有助于防水,保障這座紙筒建筑長期使用。建筑采用混凝土作為基座,并采用集裝箱支撐墻面。教堂前后兩端墻面鑲嵌彩色玻璃,光線透過外立面傳統歐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為紙教堂增添繽紛的色彩和莊重的神圣氛圍。坂茂在集裝箱內部設置了小教堂,供本地市民舉行小型祈禱活動時使用。小教堂的室內陳設體現歐式和日式的極簡風格,沒有過多的華麗裝飾,中間擺設一個講臺,墻上懸掛十字架,兩側可根據需要擺放椅子。小教堂的門也是由紙筒構成,當小教堂不需要使用時,只需將紙筒門合上,拉上白色幕簾即可。整座教堂盡可能使用紙筒作為材料進行設計,除屋頂、門、椅子之外,演講臺、樓梯的扶手甚至連教堂的十字架都是由硬紙筒制成。除了使用自己工作室生產的紙筒外,坂茂還使用了當地生產的硬紙筒。盡管當地生產的硬紙筒不足以用作結構支撐,但這個問題很快被坂茂解決,他使用本地產的木梁橫向支撐硬紙筒,使建筑更加穩定。

這個由紙筒構成的建筑,經過處理以后,不僅可以防水、防火,同時還可容納700人,使用期限為50年。這個教堂距離原來的大教堂不遠,不足2公里。該教會原計劃建造一座永久性的教堂,來取代已被摧毀的原教堂。雖然這個紙教堂只是臨時的替代性教堂,但是教會至今尚未就新教堂的設計做出決定。紙筒教堂依然在使用,它不僅發揮著教堂的作用,同樣用于召開音樂會等各種活動。教堂的主持牧師帕特森說:“舊教堂原是這個城市的象征,我們認為這個新的紙教堂也有標志性意義,它代表基督城的重組和重建?!?/p>

(三)2013年瑞士媒體公司總部大樓

坂茂為瑞士的媒體公司Tamedia在蘇黎世中心設計了一個總部大樓,這幢大樓可容納480名員工,共計7層樓。擅長開發創新建筑結構的坂茂,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構件榫卯結構,總共使用2000立方米云杉木材打造出該建筑的梁、柱、檁等每一個部件。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如圖3與圖4所示,坂茂正是將榫卯結構運用于整座建筑,因此這個建筑的每個零部件相互鎖扣,沒有使用任何一個金屬接頭?!澳静氖且兹嘉铩笔侨澜绻餐ǖ某WR,而在這個項目中,坂茂挑戰的便是這一全世界共通的常識。他主張木材雖會燃燒,但是燃燒的木材表面碳化后便不會再繼續燃燒。應用這個特性,柱子、梁只要設計成比所需要的實際剖面尺寸略大一些,即使遇到火災,先是木結構表面燃燒起來,該部分碳化后會防止木材繼續燃燒,有效預防和防止最重要的結構部分的致命損傷。這個建筑的外層面板完全使用玻璃,同時鑒于瑞士在能源消耗方面采用的最新和非常嚴格的規定,項目特別注意實現低能耗的能源傳輸水平。白天從建筑外墻看,就是一個普通的現代建筑。到了夜晚,辦公大樓的燈光亮起,建筑內部的框架結構透過玻璃幕墻和城市周邊環境,賦予建筑一種獨特的外觀形象。

二、坂茂的設計理念

(一)環保

坂茂兒時和家人住在木屋里,常常雇請木匠們修繕房屋。那時坂茂對傳統木匠活很著迷,喜歡挑選木塊搭建小玩意。那時木頭材料便已經出現在坂茂的喜好中。并且在他的出國求學的過程當中,環境和材料成為他最大的學習興趣點,這些都影響了他后來綠色環保建筑設計思想的形成。木材是可再生材料。在用材上他追求環保,坂茂在設計一個建筑或建筑群時,會使用最熟悉的材料——紙筒以及連接紙筒最環保的材料,在安裝建筑部件的時候盡量少地使用機器和其他建筑材料,這樣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環境的物質。坂茂設計一個建筑的目的不在于建成,而是在于能拆掉這座建筑。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德國漢諾威世博會日本館,展覽只是暫時的,展覽結束以后建筑拆除會留下一堆工業廢品,所以他所設計的展館必須能夠再利用或回收利用。在德國世博會結束后,被回收之后的日本館的材料再造成了學生的作業本。坂茂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先在工廠加工完成,然后直接運到工地現場組裝,節省人力施工,縮短了工期,相對地降低了建筑造價成本。

(二)人道主義精神

在和開發商、政府、富人合作之后,坂茂開始陷入反思。他認為建筑師不應該只是為有錢有權利的人工作,而應該為民眾工作,服務社會。因此他逐漸將關注點轉向因自然災害和戰爭而失去家園流離失所的人們,為他們搭建臨時的家園和心靈的歸宿。

坂茂提出:自然災害并不是導致人員傷亡的原因,建筑倒塌才是致死原因,建筑家也可以參與臨時住房的重建。為了證實這點,1994年,他為在盧旺達種族部落戰爭中落難的民眾搭建便宜又堅實的紙管臨時住房。1995年,日本神戶發生地震,他不僅為難民搭建紙筒住房,還幫助當地的天主教重建了紙教堂,為難民提供了祈愿祝禱的場所,重建了人民心靈守護之地。1999和2001年,他為土耳其和西印度的難民搭建了避難所。2004年,斯里蘭卡發生自然災害后,他重建了伊斯蘭漁民村莊。如圖5所示,2008年,中國四川發生地震,他和中國學生共同合作,重建了成都華林小學,讓受災的孩子們重返課堂。在這之后的11年,坂茂依然在為世界各地的受災群眾服務。他所幫助過的地方,無不體現他人道主義的行為,帶有他充滿人文關懷的身影。

三、結語

作為建筑設計師,坂茂考慮的不是他的建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或榮耀,也不是這個建筑的外表有多么昂貴華麗或造型夸張,他考慮的是他能給他所服務的人群帶去多少幫助,能給當地的環境更多的生態保護。正如普利茲克頒獎儀式中的評審湯姆所說:“坂茂在就在工作中表現出對人道主義事業的執著,是我們的社會榜樣。他的創新不以建筑類型為界,愛心不以預算多寡為限,是坂茂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雖然紙筒建筑在目前情況下僅能用于小型建筑,這種材料的使用仍然具有局限性。但我們在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建筑的意義,切實地考慮更有助于保護環境的方法。坂茂的紙筒作品和設計思想為現代創新建筑領域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傅誠,魏春雨.坂茂思想及其作品淺析[J].華中建筑,2009(2):17-20.

[2]陳越,金海平.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日本館[J].城市環境設計,2015(11):190-193.

[3]林宣佑.紙力救濟的發明家[J].CONDE當代設計,2014 (255):87-103.

[4]青山周平.走向21世紀木造城市:以坂茂Tamedia新辦公樓項目為例[J].新建筑專輯,2014(11):82-85.

[5]坂茂.Tamedia新辦公樓[J].新建筑專輯,2014(4):70-81.

[6]王婷婷,于鴻飛.設計的人文關懷:關于坂茂及其作品的思考[J].中華民居,2014(9):188-189.

[7]徐永利.建筑的自足:《坂茂》評述[J].時代建筑,2003(6):148.

[8]王暉,彭文波.日本建筑師坂茂和他的紙建筑研究[J].中外建筑,2002(2):35-36.

[9]李哲,曾堅,肖蓉.一個實驗建筑師的回歸:坂茂及作品解讀[J].建筑師,2005(2):51-54.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人道主義環保
孫犁:中國鄉村人道主義作家(評論)
跟蹤導練(一)5
淺述人道主義干涉的概念及特征
國際法中的人道主義干涉淺析
竹材在現代家具創作中的應用研究
淺談公路綠色環保養護
有痔無恐濕巾的試驗研究及市場分析
人道主義援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