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傳承價值

2019-08-01 06:32司馬瑞
大觀 2019年4期

司馬瑞

摘 要:普米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在文化歷史、藝術傳承上,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價值,普米族的民族藝術,深深扎根于其民族的審美感情中。人類文明和歷史的不斷進步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多民族創造了多元化的文化,普米族的文化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關鍵詞:打跳;文化歷史;藝術傳承;普米族

一、普米族的歷史、文化背景概況

(一)普米族的歷史簡介

云南省西北部地區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區,是一個山區河谷區的橫斷山區。金沙江與瀾滄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南北多形成山谷,小盆地交叉相間的地形。普米族在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1840鴉片戰爭后,云南各族人民受統治和壓迫,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仍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完整性和剝削性,呈現出半殖民地的性質?,F在,云南西北高原的怒江州蘭坪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居住著普米族,同時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玉龍和迪慶州維西縣也有普米族的分布,普米族是中國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漢文史書稱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后統稱為普米族。

(二)普米族的文化背景

普米族由于和祖上一起遷移,他們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普米語屬使得他們的文化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但有自己的東西,還有其他民族的東西,與其他民族融合產生新的文化。當地的語言差距不大,一般可以互相交談,而且在普米族聚居區用其他地方語言的人很多,他們生活在一起,對于一些知識交流產生了互通,用藏文字母拼寫普米語言,用來記錄歷史故事、傳說和歌曲,但沒有廣泛傳播,然后被喇嘛用來書寫經文,現在普米族聚居區大多使用漢文溝通和生活。普米族信仰多種神,他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藏傳佛教以韓規教。

普米分布在平緩的斜坡地帶,并與血緣親屬的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氏族,同一氏族形成了一個村莊。他們的房子都是用原木建造,看上去都是清一色的木楞房。

根據普米族的古老習俗,十三歲以下的兒童,不論性別,都需要穿亞麻長袍,都要留辮子,女孩在發飾前,男孩在前邊和左右各留一辮,不佩戴珠子飾品,在成年禮后才能穿衣褲裝。

二、云南少數民族中普米族打跳的特點

(一)云南少數民族舞中打跳的特點

在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居住著納西人,他們自稱“納西”,納西族舞蹈中的打跳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在結婚、葬禮、蓋房子或慶祝豐收的節日,無論是在小庭院還是在寬闊的壩上,只要有一聲悅耳的笛聲,周圍的人群瞬間就可以形成圓圈開始跳舞。從普米族舞蹈中你可以切身感受到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動作很容易學習,節奏感強,但也注重舞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互動,能使整個身體的關節得到運動,加上動作和隊形的變化讓人們都很容易接受,連外人也很喜愛這種舞蹈形式。

彝族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由于資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少組織比賽項目,只有在傳統節日,或者在特別的日子里才會組織這些活動。在民族傳統節日中,舞蹈活動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舉行的。不管男人、女人,還是孩子,要彼此手牽手,圍成一圈在場地中移動著舞蹈,這種舞蹈形式歷史悠久,結合生產活動,與民族風俗融合。

普米族打跳是以年輕男性和女性為主體的娛樂集體舞,數量不限,只要有空間,有四弦琴、蘆笙、笛子就可以跳舞,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白天伴著太陽,晚上圍著篝火。這與普米族的歷史有極大的關系,普米族是一個遷徙民族,在漫長的過程中,普米族自娛自樂,圍著篝火唱起歌跳起舞,形成了一種屬于自己民族的舞蹈風格,所以普米族的舞蹈屬于自娛性舞蹈。

(二)普米族打跳的特點與文化價值

打跳的動作都來源于生活,提取生活中比較常見和熟悉的生活動作,如洗衣、上山、迎客,也有模仿動物的樣子或覓食的場景,如小雞吃米。打跳除了作為原始舞蹈的節慶活動以外,還用于自娛自樂、相互交流和活動身體。它現在還被作為體育活動的健身項目,讓鍛煉者得到一種身體的解放、心情的調節和情感的體驗。

普米族的打跳與其他民族的不同之處,也是他們的特點,在于普米族的打跳幅度雖小,但有單起單落,跺腳,搓步,前、旁、后小幅度撩腿,伴隨全身協調性的聯合運動。普米族的打跳節奏除了整八拍還有整五拍、整七拍,這都是其他民族舞蹈里沒有的。在每一次的打跳中,不同的節奏穿插無規律變化,這也是在其他民族打跳中不存在的,所以普米族的打跳和其他民族的打跳雖都屬于自娛性舞蹈,但卻極具自身風格特點,頗受人們喜愛。

三、普米族打跳在文化傳承中的價值與發展

(一)普米族打跳在少數民族文化中傳承的價值

要研究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文化價值,我們有幾個不可忽視的主要問題:首先,要理解“文化”的定義;其次,要分析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與普米族文化的關系;最后,要說明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在普米族文化研究中的價值體現。每一種特殊的普米族舞蹈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背景。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價值決定著它們的藝術地位。

國內外對文化的定義有多種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漢語中,文化是人文教育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即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專有語言。中國早在漢代,就有“文化”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一批封建帝王所用的和啟蒙的。

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與普米族文化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首先,普米族文化是普米族民間舞蹈產生的基礎和源泉,舞蹈藝術又是多元文化系統中的一種形式。普米族文化是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基礎和源泉。普米民間舞蹈藝術的產生是以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為前提的。普米族傳統文化是它產生的基礎,同時,它的內容又反映著普米族傳統文化。如果它離開了普米族傳統文化,那么它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在文化事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實,普米民間舞蹈藝術本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普米文化,是一個物質文化層面與心理層面的結合體,是一種文化。它們兩者都是一種服務于社會的精神財富。發展普米族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并開發利用好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文獻。

其次是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對普米族文化的作用。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對普米族文化起著保證繼承、加速傳播與交流、促進發展等作用。我們提倡要保護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就是看重它對普米族本土文化有繼承的作用,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沒有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文獻的記載,多少珍貴的藝術作品和原創資料將逐步被世人遺忘,最后默默消逝,這對于普米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言是極其可危的。綜上所述,我們得出初步的結論是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與普米族文化緊密相關,相互促進。

最后是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在文化研究中的具體價值體現?!耙簧讲煌?,十里不同天”,普米族正以具有本族特色風格的民族藝術吸引著國內外許多文化藝術學者。探索普米族傳統文化離不開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通過對普米族民間舞蹈藝術的了解,可以掌握普米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歷史背景。普米族民間舞蹈中具體體現了祭祀型文化、勞作型文化、自娛型文化等不同文化類型。同時,普米族民間舞蹈還承載著普米族藝術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在不同的文化研究中體現出了深遠的價值意義。

(二)宗教文化對普米族的影響

宗教文化影響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普米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在歷史上曾起過突出的作用,如許多神話、傳說、史詩、古代歌曲甚至音樂,普米族舞蹈的作品是宗教文化的萌芽,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保存下來。普米族的宗教文化是研究普米族文化的重要入手點。不管是哪個民族,從一開始就知道作為人的脆弱和有限。因此,人們需要他們的祖先神助,宗教儀式正在慢慢出現。普米族宗教文化有著特殊的社會功能和深遠的文化價值。首先,它加強了宗族社會的社會意識,系統依賴于祭祀的儀式來維持,祖先崇拜可以團結人民,能增強普米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讓普米人在不同層次、不同的認識下,找到和諧社會生活的社會秩序。其次它起到了一定的社會教化作用,如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友待親朋。最后它具有心理輔導的功能。宗教文化對個人心理與社會團體相互適應,生存與功能相互整合。普米族的喪葬儀式,會舒緩人對死亡的恐懼,提醒后代控制悲傷,甚至希望美,希望遇到不同程度的減輕人們的痛苦。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四、結語

要傳承普米族民間舞蹈,就要尊重普米族的文化創造和文化性格。普米族文化是由千千萬萬普米族同胞共同創造的,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普米族與其他民族交錯聚居,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互相的學習和交流,形成了普米族文化多姿多彩、原始神秘的獨特印象。社會在不斷發展,民族文化在不斷進步,人類在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是實現各民族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過程,也是實現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過程。蓬勃發展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是繼承、弘揚和創新中華文化的神圣事業,也是推動和促進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繁榮的神圣事業。

參考文獻:

[1]鄭海.殷海濤.一個民族的脊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2]楊照輝.中國人口較少民族叢書:普米族[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7.

[3]楊照輝.普米族文學簡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6.

[4]政協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委員會.普米族[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

[5]熊永翔.中國普米族宗教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