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熟蒸菜

2019-08-07 00:57
蘇州雜志 2019年3期
關鍵詞:刀功蒸菜菜肴

蒸菜

廚人張建中

華永根

張建中大師是常熟烹飪界的領軍人物,他在烹飪界名聲顯赫,烹飪行業中不管多少頭銜,他都擁有,資深中國烹飪大師,國家級評委,旅游飯店五星大廚,餐飲業高級技師,蘇幫菜十大宗師,常熟蒸菜非遺傳承人等等。前幾年我看到張大師自篆一枚閑章,稱自己為“虞山廚人”,我被此閑章感動,觀其章,縱有漢印秦風,字意耐人尋味,鼎鼎有名的大師,自謙為普通廚人,可見其平和心態,淡泊明志,志在千里的情懷。

我知道張大師在餐飲江湖上,人家另送其雅號為“虞山廚神”,送出此雅號不是別人,乃是吳地著名書畫大家王錫麒先生,是蘇州最大蘇幫菜美食鑒賞家。一次我與王先生同桌品茗,說起常熟張建中大師,王老師多次品嘗過張大師制作的菜肴,對張建中大師出神入化的常熟菜肴大加贊賞,稱張建中大師乃“廚神”也,隨后此稱號在江湖上不脛而走。

張大師為人低調,平時不善交際應酬,甘于寂寞,除了專心致志做菜外,空余時間都用來安心讀書、繪畫寫字、篆刻,書畫印章他從小就歡喜,他的書畫印章隨年齡增長,已達到專業的水平。他寫得一手好字,鐵劃銀鉤,力透紙背,他又善畫花鳥,筆墨生動,神韻兼備,他刻的印章,布局精到,朱白天成。平時張大師總說“藝術是相通的”,又能互為補充提高。張大師熟讀古菜譜,他尤愛常熟人撰寫菜譜,如毛榮食譜,李公耳、時希圣等人的菜譜,從中汲取營養。他平時注重收集常熟名人書籍及常熟地域歷史掌故,閱讀后從中找到菜肴創作的靈感,又提升自身飲食文化的素養,張大師總能從把書畫中得到技能結合烹飪技法,制作出瑰麗多彩、口感豐富的菜肴,從他身上呈現出書、畫、印、食四個方面的技能,是一個在廚道、藝道疾步奮進的人。

張建中大師是常熟梅李人,17歲初中畢業后,即步入烹飪行業,他參加工作后勤學苦練,打下扎實烹飪基本功,加上飲食行業名廚指點,技藝進步神速,他天資聰明,對烹飪行業尤為熱愛,在他身上總看到有一股巧勁,那做菜巧勁都來源于他平時好學、鉆研。他去常熟“山景園”學習烹飪技藝時,整整記寫了一大堆筆記,把前輩師傅做菜技法完整記錄下來,即便有些菜都學會了,他還時不時進一步細讀品研,溫故而知新,掌握要點,融匯貫通,發揚光大。他在梅里飯店工作多年后,被調到常熟市虞城大酒店擔任總廚。星級大飯店的廚藝生涯,使他的廚藝又有一次飛躍,在那里他曾主持接待過重要國賓,多次開展過星級賓館大廚交流及烹飪大賽,恢復研發出一大批常熟特色菜肴,造就了在常熟“吃在虞城”的好名聲。

張建中作品

八九十年代張建中大師廚藝已達高峰,他在多次重大的烹飪大賽中屢獲金獎,尤其是張大師制作的“飛燕迎春”工藝冷盆,在1983年獲全國烹飪大賽銀獎,1988年此冷菜在全省烹飪大賽中喜獲金獎,此冷菜技法獨特,色澤艷麗,刀功精湛,韻意深悠,一只碩大長方形的盤,右首下堆砌山石花竹,盤面中央,一高一低,飛起兩只春燕,動感十足,技驚四座。但其中奧妙和辛苦只有張大師知道,張大師為此冷菜試作60多次,冷菜靈感來源于張大師平時書畫之中章法,色澤搭配,意境詩意,布局留白。在隨后多年的各種烹飪大賽中張建中大師制作的“蘭花蟹黃稀露筍”、“雙味虎皮肉”“出骨刀魚球”“翁府神仙鴨”等獲獎無數。這些菜肴都被收編到“中國名菜大典”,江蘇、蘇州名菜譜中。另有一些菜點被錄制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味道”欄目中播出。

張大師在餐飲行業中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師,一次在蘇州烹飪協會的年會上,蘇州一位資深大廚拉著張建中大師手說:“我樣樣比你強,只有一樣比不過你?!睆埓髱煹椭^,謙虛問道:“你還有什么比不過我呀?”那位德高望重的大師說:“你有一雙靈巧的手,我比不過你?!闭f完兩人哈哈大笑起來。張大師一直是我敬佩的人。他的人品廚德廚藝,一直為人稱道,我在餐飲行業中,跌打滾爬已有近50年,在蘇州在全省乃至全國閱人無數,像張大師身懷絕技,技藝超群,德才兼備,這樣的當代廚師不多,他的技藝廚涯影響力與日俱增,如當下張大師主持研發常熟菜,名聲鵲起,許多江浙、上海、北京等地食客都慕名前去品嘗,都感嘆張建中大師領銜制作的常熟蒸菜不同凡響。有一時段張建中大師閉門不出,潛心研究常熟蒸菜的提升,他把自己家鄉梅李蒸菜的技法加以運用升華,又把在星級賓館中菜肴制作的精致刀法改良發揚,把在外看到學到的菜肴變化舉一反三,選出近百種菜點,結合運用食材的時令、營養、色澤、裝盆等要素,提升改良常熟蒸菜,推向市場后大受歡迎。張大師對常熟蒸菜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他現已退休,但不忘初心,熱衷于常熟菜傳承與創新,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奮戰在廚灶第一線。

大師自有大師的風范,他除了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做好常熟的特色菜肴外,積極開展傳幫帶,傳授烹飪技藝。如今他的弟子眾多,有的在賓館、飯店當上總廚,有的成為烹飪職業學校的老師,有的自立門戶當上酒店老板,這些弟子在常熟餐飲界已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但張大師從不夸耀“名師出高徒”,而常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闭婵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張大師自認是“虞山廚人”,忠于職守,書畫大家王錫麒稱他為“虞山廚神”,頗有“英雄惜英雄”之感,但在我心中,張建中大師另有一稱呼,為“常熟蒸菜之父”。

刀功

亦然

過去人夸廚師手藝高強,會說“是一把好鏟子”,說的是廚師手中那把炒菜鏟的神出鬼沒。但夸獎常熟蒸菜廚師,你得夸他刀功好。

刀功,在蒸菜烹飪技藝中享有崇高地位。我想,這可能是由于蒸菜技藝的特殊性形成的特色。一般說來,蒸菜不需要讓各種食材在油鍋里顛三倒四地反復翻炒,可以完美地展示細膩刀功帶來的食材形體上的各種美侖美奐,于是蒸菜的刀功可以發展到極致。正如有個電視片的旁白:刀工不僅能夠創造菜肴的奇跡,有時候它甚至就是菜肴本身。

張建中大師的精湛刀功正是最好的例證。他17歲進入蒸菜之門,就是從刀功入手,直刀、推刀、拉刀……各種刀法的習得都必須伴隨艱苦的付出,師傅交給他一整只火腿,讓他自己剔骨切絲,一天得切20斤肉絲。梅花香從苦寒出,大師的誕生從來不會是偶然的。

大師的作品賞心悅目,菜肴不僅味美,形亦美,每一道菜剛一上桌,都伴隨著一陣贊嘆,都要等大家盡情拍照之后才舍得動筷子。這時候,吃,已經失去了它原初的意思,成了純粹的審美活動。

大師本人則是和顏悅色的,與文朋畫友們說說書法,談談繪畫。也對,刀功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說法而已,沒什么好交流的。隔行如隔山,他們不懂。

我懂。我知道刀功意味著什么,我在刀功上真的下過功夫。

我年輕時曾在農村供銷社廝混過,無聊時到處游蕩,也經常往茶食加工間跑,看他們烘脆餅、煎馓子、切云片糕。有一日忽然對切云糕好奇手癢,就試著切了一回,就知道那幾位老師傅不是鬧著玩兒的,一塊糕,一百片,99刀下去,力道如一,厚薄如一,整個過程不動聲色一氣呵成。我特意試過一位老師傅,嚓嚓嚓一塊切完,老師傅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最后一片薄了。數一數,正好100片,片片如一,不粘不連。

當時我信奉藝不壓身,就練了一陣子,手上功夫漸長,然后老師傅也就點頭認可了,然后,我就受用了大半輩子。特別是每年除夕忙團圓飯的時候,冷盤總是我做,因為我刀功了得啊,蘿卜絲、百頁絲、生姜絲、海蜇絲,絲絲撩人。加上擺盤時耍點花樣,一端上來就是一個碰頭彩。于是其它菜我都不操心了,一招鮮,吃遍天。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的心理活動。這點經歷是夠不上與張大師交流的,但這并不影響我浮想聯翩。我確信,這點經歷可以讓我更生動地理解大師,也更深刻地欣賞蒸菜。

尋得險遠的風景固然難得,出自家常的絕技更為可貴。最豪奢的炫技往往來自最樸素的技能,從技術到藝術似乎只隔著難以捅破的一層紙,其實其間山重水復路途遙遠。常熟蒸菜來自民間,其刀法亦從百姓灶頭走出,走上烹飪江湖的紅地毯,走上喝彩聲頓起的煌煌殿堂,張大師和他的同伴們的功勞偉哉大矣!

初夏之味

朱紅梅

初夏真是好時節。

小滿剛剛過,那么多的時令蔬果,活色生香:桑葚、青梅、櫻桃、枇杷,楊梅……按部就班地迎合著口腹之欲,挑起季節性的味蕾狂歡。

而今夏與常熟蒸菜的相遇實在是意外的收獲。

如果說吃吃喝喝是純物欲的,那常熟蒸菜所帶來的遠不止于此,它還是審美的、精神的。

張建中師傅奉上的一桌好菜,不僅要用嘴巴去嘗,還要用心去品。之后回味起來,覺得像看了一出“好戲”。這么說并非夸張,常熟蒸菜的賣相之好,已然不用贅述。張師傅的刀工和擺盤,早就被精通“舌尖上”趣味的陳曉卿相中,在他的《風味人間》一展所長;而在2016年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中國蒸菜之鄉”的PK中,張建中和另外兩位“常熟蒸菜”傳承人代表常熟出戰,與對手相比,常熟蒸菜選料更為講究,刀工更加精致細膩,已經是公論。

這一點也不奇怪,菜品與做菜之人總是休戚相關的。一雙擅長丹青的妙手,做出來的菜必然也是活色生香的。

蘇州人總是傲嬌地強調不時不食,其實也是得益于蘇州的四季分明,魚米之鄉的各類食材豐足,一年四季不愁沒吃的。常熟蒸菜更是得天獨厚,取自本地時令食材,講究原汁原味,崇尚食物本真之味;再者,由于蒸煮的緣故,蒸菜對于造型的藝術性追求有著充分的施展空間,與其說是單純的一道菜,不如稱之為可以吃的藝術品——因為它的藝術化和個人趣味是那么明顯,這樣的色香味絕不是一次性消費,人們在吞咽的同時,也接受了蘊含其中的世界觀。

對于談吃,我實在無意于班門弄斧,因為所見所知都有限。但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食物記憶。那大概是后天形成卻似乎深植于基因的飲食DNA。無論富貴貧瘠,每個小孩子心目中都會有幾樣忘不掉的童年美食,以至于人到中年了,仍孜孜以求跟從前一樣的味道。就拿我自己來說,盛夏的清蒸童子雞,過年才吃的油炸排骨……這些都是記憶中金不換的美味。但說實話,雞肉和排骨現在都是飯桌上的常見菜,我也很多年沒有吃到記憶中的味道了;倒是從小常吃的菜粥,因為自制的菜干和豆干難覓,現在偶爾吃到,覺得別有風味。原來味蕾也是懷舊的,可又不那么簡單。就像電影《小森林》里的女主人公市子,簡單甚至簡陋的食材,加上媽媽傳授的烹煮方法,吃起來仍然津津有味。電影通篇在講吃的,做吃的,和通過勞作獲得吃的,但看電影的人卻覺得那就是生活,并且活得相當認真、賣力,腳踏實地。

我沒有從《小森林》學會做任何一樣吃食,但好像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找回記憶中的味道發生了一點興趣,并且身體力行,從媽媽那里學會了煮菜粥。饞的時候煮一鍋,的確是能殺掉饞蟲的。

夏至未至,本周末的蘇州霧氣縈繞,撲面而來的似乎是梅雨的氣息。我躺在沙發上,第N次回看電影《小森林》。市子在廚房忙忙碌碌做酒釀的樣子讓人著迷,看見她心滿意足地喝下酒釀,我口舌生津,很自然地聯想到了張師傅的常熟蒸菜。

心里頗有幾分悠哉和篤定,也隱約嗅到些雞湯的鮮味——余生很長,不必慌張。

蒸菜

蒸菜閑話

陶立

常熟的蒸菜研究中心我去過三趟,第一次是剛開業,第二次是王錫麒老師的八十大壽,第三次是聽張建中大師說說自己的蒸菜生涯。

王錫麒老師是個畫家,畫圖的空閑喜歡吃吃喝喝,從小到大,一吃就吃了幾十年。所以在我心里王老還是個美食家,我習慣跟在他后面吃,他對常熟的蒸菜一向很推崇,說是蒸菜沒有那么顯山露水,顯得細致而又溫潤。

在王老即將過八十大壽的時候,大家都說選在哪里過,最后還是王老自己拍板,說就定在蒸菜研究中心吧。我問為什么?他說一個好的菜館肯定是有大師坐鎮的,即使不用大師親自下廚,也需要他把關每一道菜的好壞,這家館子有張建中坐鎮,出來的菜我比較放心。

王老師是畫家中的美食家,張大師是廚師里的書畫家,兩人交流起來就很有意思,好像什么都可以談談。比方一道菜的刀工可以上升到對筆墨的理解,一些還原舊時風味的菜品,可以說起幾十年前的故事,可能真正好的菜,不單單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啊。

比如王老以前常常念叨大頭黃魚,說是很少看見了,怎么以前吃得到的東西,現在就看都看不到了呢?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研究中心吃飯,上來了一道黃魚,王老說,這就是我常說的大頭黃魚,沒想到能夠在這里吃到。

一道菜能夠讓人回味起從前的滋味,追憶起自己的往事,這種情懷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

上次在研究中心吃飯,聽張大師說起自己的學徒時候,我覺得和說書先生倒是很像,說書先生帶徒弟,師父在臺上說,徒弟在下面聽,廚師也差不多這個意思,不同的大概是書臺變成灶臺,聽客成了食客。俗話說媳婦熬成婆,等到徒弟慢慢學了本事,開始自己出來闖蕩江湖,積累自己的名氣,這是多么的難熬啊。

不過也可以說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吧。

常熟出來的大師很多,各行各業都能夠追尋得到蹤影,比方翁同龢、黃公望,錢謙益等等,但是這些大師說起來好像離我很遙遠,我只是望著大師背影的凡人而已。比較熟悉的是評彈的大師,薛小飛、蔣云仙、候麗君,在他們面前,我是個虛心好學的晚輩,隔著代向大師們討教。還有些大師,是我切身體會沾著光的,比如張建中做的蒸菜,這是實打實吃進肚子里的好處。

當初評校畢業的時候,以為自己是要去常熟工作的,王老和我說常熟有吃有喝,文化氣息重,是個養人的地方,你如果去了常熟要努力點,說不定將來你也是大師。當時我想想還很開心,認為即使成不了大師,也是快樂的人生,后來陰差陽錯沒能去常熟,心里很可惜,覺得自己和大師這兩個字失之交臂了。不過這樣也蠻好,偶爾去一次常熟,就像是常年在外的弟子,回來向先生匯報吧。

猜你喜歡
刀功蒸菜菜肴
中國菜肴在埃塞俄比亞成功“圈粉”
Chinese cuisine finds fans in Ethiopia 中國菜肴在埃塞俄比亞成功“圈粉”
常熟蒸菜
都在漲
都在漲
辣出火紅年味
刀功不行
筷子刀功與養生
一年四季吃蒸菜
兒時的拌蒸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