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人為自然立法”思想及其當代生態啟示

2019-08-21 01:47付根源賀彥鳳
戲劇之家 2019年23期

付根源 賀彥鳳

【摘 要】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突出人類中心地位,對人類發展和改造自然的過程,解放人類思維方式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档抡J為客觀世界(自然)的必然性來自于人,而不是客觀世界。但人類夸大自身主體性,停留在感性認識之上,對待自然尋求絕對的統治,導致人與自然關系失衡。黨的十八大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總體布局的高度。新時代下“美麗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等創新發展理念的產生和發展,為生態建設提供理論指引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人為自然立法;感性認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3-0220-02

一、康德“人為自然立法”思想內容

從邏輯在先角度分析,康得意識到自然只有相對人具有意義,沒有人的自然是沒有價值的。在認識領域和以往的哲學家不同,他并沒有把人置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張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突出人類主體性地位,主張宣稱“人為自然立法”?!叭藶樽匀涣⒎ā敝小白匀弧笔侵缚陀^物質世界中諸多現象的疊加之和,并非是物體自身,其中所指代的法,是指事物現象和表象的相連接作用的標準規則,是一種有實現可能性法則,但仍保留感性認識。在實踐范疇康德認為“人之于自然,并非如學生之于老師,更像是一種囚犯和審問者的關系。人拷問自然,逼迫其回答人想要的答案?!边@是一種不平等,強迫性的關系。矛盾量變引起質變使人與自然不是相對平衡存在。究其本質,是人類在“感性認識”指導下,進行實踐所致,然而康德理論的“理性”是指人頭腦中,開始就具備的超出客觀世界(自然)去把握物體本身的先天性的認識能力,理性的本質就是超出一切感性經驗的界限,人類主觀臆想符合一切客觀規律的完滿的知識,使認識達到事物的本體領域和自由領域更深層次。但是對康德的“理性”進行研究,它實質是一種片面的感性認識。人類獲得理性過程,“理性”是離開實踐和過程去分析研究人認識的主體性和功能。由于人類自身認識程度狹義性以及現實客觀條件的制約,過分的突出人的主體性,使二者關系表現為強迫和服從的關系,致使所獲得“理性認識”實質是感性認識。

二、康德“人為自然立法”與生態現實分析

人與自然相對存在是同步發展進程,環境破壞是人追求利益“異化勞動”造成的,在實踐過程“人類中心論”對待自然,絕對“中心化”是一種片面感性認識,對社會發展造成深刻誤解,形成當代生態困境。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說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到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自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币虼巳祟愐淖儭罢鞣匀弧钡闹囌`,擺脫“異化勞動”就要去掉“人類中心化”,進行制度變革。生態環境權利的核心以是否符合生態系統的利益作為最高衡量標準而非人類利益,把是否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和諧穩定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作為標準。實現人權與生態權的平等,不是反對人化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的生態,控制人類的欲望盲目性,習近平總書記以“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辯證關系,分析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不是相違背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因此人類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導,尊重把握客觀規律實現人權和生態權平等,創造新的“人化自然”。但當前生態形式不容樂觀,以自身權利、自由意識和發展理念為核心思想的“人本自由主義”過度泛濫,并賦予絕對化的意義。

三、康德“人為自然立法”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边@表明對待自然“人類中心論”是具有狹義性、孤立性。對于生態發展進程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指導,以唯物辯證法為根本方法,把建設好“生態文明”作為目標,實現中華民族未來永續發展。當前中國處于“新時代”偉大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由落后生產力與物質文化需求,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與美好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不僅僅要滿足廣大人民對物質生活保障,也要保證人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新形勢下滿足人民需求的重要內容。當前社會主義矛盾的對立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在解決當前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重要舉措,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使矛盾向對立面發生轉換,即更好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生態現代化觀。對于自然習總書記把中國永續發展與生態相結合,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理念,其涵蓋生態現代發展觀、系統觀、全球生態觀等內容。黨中央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力度,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以全民共治,源頭治理為指導原則,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節約、保護的方式,在沒有人類干預下讓自然進行以自主恢復為主為方針。提出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警戒線、農業用地、城郊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在面對環境問題我們國家設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監管機構,加強優化制度和政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未來的深刻考量。

(二)全球生態觀。生態環境危機作為全球發展重大問題,在處理生態問題時,缺少有效解決方案。習總書記的“日內瓦之問”激起了全球的共鳴,“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提出,對世界推進生態治理,無疑是飽含“中國智慧”的一劑良方。從落實減排,到巴黎氣候大會簽訂至生效,到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為全球生態安全問題作出自身貢獻。中國始終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兩山理論”給予發展中國家治理生態新視野、新思路。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建立生態文明觀的保障,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利共生”現代化的新格局。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領頭羊”,始終秉承負責任大國的風范,以實際行動去推動全球生態問題治理。

四、人與自然樹立和諧生態觀

人類社會進步與生態保護進程是辯證統一的,在認識論領域,康德認為“知識不是認識主體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主體的認識結構”,對人類思想解放產生巨大影響。但在實踐領域主張人應該超越自然,形成“人類中心論”強迫自然以人類“理性”實質是“感性認識”指導實踐。隨著“人本自由主義”過度泛濫,環境破壞問題凸顯出來。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及方法,總結過去吸取先進科學理念,以唯物史觀對待生態發展進程,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引和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使人與自然樹立和諧生態觀,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韓慶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闡釋[J].中國社會科學,2018(1).

[3]陳工.十九大報告為何特別強調生態建設[J].企業觀察家,2017(12).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3.

[5][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江炎駿.習近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內涵、邏輯與意義[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8(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