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泰“結盟”:長三角中軸崛起

2019-08-23 05:36李浩然
財經國家周刊 2019年12期
關鍵詞:揚子江結盟泰州

李浩然

放眼當今的中國城市界,“單打獨斗”“關起門來過日子”的發展思路正逐漸被拋棄,通過建立城市群“抱團作戰”已成為高效又流行的發展模式。

不過,城市群也分大小,既有長三角這種涵蓋26城、經濟規模占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大群”,也有體量和層級較低,以一座大城市為中心,包含幾座二三線城市的“小群”。不管大小,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始終是區域一體化。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注意到,近幾年,穩居蘇南板塊、但也是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中距離上海最遠、經濟體量最小的常州,一直在思考結交“新盟友”的可能。

目前,常州貌似已經選中了長江對岸的泰州作為自己的“盟友”。在今年的江蘇省人代會上,常州代表團的10位代表聯合泰州代表團的15位代表共同提出議案,建議加快常泰融合,實現“中軸崛起”。

代表們認為,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以上海為龍頭,滬寧、滬杭、寧杭經濟帶為三條邊的核心發展區,但在這個三角核心區內,缺少一條中軸線支撐,而從地理位置看,泰州、常州、湖州、杭州,正處于這一核心區中軸線上。

“中軸崛起”成關鍵?

眾所周知,長三角城市群是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以占全國不到1/26的面積和約1/6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4的經濟總量和工業增加值。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是當仁不讓的首位城市,但長三角城市群不可能只圍繞上海單核打造。因為一個理想的城市群應該具有合理的城市層級體系,不然就會造成地區經濟生態的嚴重畸形,這也不是長三角城市群概念提出的愿望。 因此,在上海大都市圈之外,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也紛紛“拉群”,并正在打造諸如揚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杭州灣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小群”。

其中,集結了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通、泰州、揚州8個長江沿岸城市的揚子江城市群,2018年的經濟總量已超過7萬億元,幾乎占到了整個江蘇的七成,可以說是江蘇的“家底”所在,也是長三角城市群中最有競爭力的區域之一。

更重要的是,這支“夢之隊”城市群同屬江蘇省,群內城市的協同發展完全可以在省內范圍進行協調,能夠大幅降低行政協調成本。如果發展得好,不僅能成為江蘇發展的“發動機”,還能大大拓展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能力。

那么,從哪里下手來增強“夢之隊”的輻射能力呢?答案是尋找薄弱點。

揚子江城市群存在很明顯的“兩頭胖、中間瘦”特點,靠東的蘇州、南通、無錫占據了揚子江城市群前三席中的兩席,離“龍頭老大”上海很近,已經融入了上海主導的“1+7”大都市圈;而靠西的“領頭羊”南京帶著揚州、鎮江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只有“蘇南之中”的常州和“蘇中之中”的泰州,兩頭不靠,GDP排名相對靠后。

因為正像前述常州、臺州代表提出的那樣,在長三地區的核心區,缺少一條中軸線支撐,而泰州、常州、湖州,和杭州連成一線,正處于核心區中軸線上,很多人把這種現象稱為“中部塌陷”。

前幾年,江蘇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謀劃建立錫常泰城市群,但由于種種原因制約,中軸城市之間的聯動發展并不理想。所以,目前“隔江相望”的常州與泰州兩城的崛起就變得越來越迫切,也成了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的關鍵。

“明星城市”的短板

位于長江南岸的常州,歷史悠久,人才輩出,自古以來就是詩書禮儀之鄉、鐘靈毓秀之地。上世紀80年代,又以“蘇南模式”聞名全國,那時很多省份都把常州的鄉鎮企業當成學習的榜樣,“中小城市學常州”的口號響遍全國。

但這種自下而上的經濟增長模式疲態很快顯露。到了90年代,內生、自發和面向國內市場的“蘇南模式”,很快被利用外資和吸收內地勞動力發展制造業,并鏈入全球市場的新模式所取代。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后,常州最后還是決定踏踏實實地做好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在缺乏高端科研院所的條件下,常州充分利用了江蘇省內生產資料成本低、基礎設施和科研能力較好的優勢,趟出了一條“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之路,推動了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打通了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

這其中,常州的裝備制造業作為壓艙石,一直表現搶眼。2005年,常州裝備制造業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就達到34%;2017年,這一比重超過40%。軌道交通裝備、電網裝備、農機和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太陽能光伏和基礎裝備等,也成為區域標志性產業。常州,一度生產了全國25%的機器人、12%的變壓器、45%的軌道交通牽引傳動系統。

當然,與蘇州、無錫等兄弟城市相比,常州的發展短板也很明顯,比如制造業結構偏重,以民企擔綱,普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缺少整合資源能力強的上市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集聚還不夠明顯等。

于是,常州提出圍繞智能制造名城,打造專業特色和專業增長極,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城市間的協調發展,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

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要在東西軸上繼續保持與上海、南京同城化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則是要突破南北發展“瓶頸”,南向是皖南、浙北,而北向,就是江對岸的泰州。

泰州最好的選擇

長江北岸的泰州市,自古便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也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

科研人員在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進行實驗。

但是,這座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卻因沒有港口、鐵路、跨江大橋和機場,形同孤島,遇到發展瓶頸。著名學者費孝通曾把泰州比喻為一個“核”,只有骨,沒有肉。和一江之隔的蘇南地區相比,泰州存在差距。

作為一個“新興城市”,經濟發展能依賴的也只能是產業,泰州剛建市時有一定的家電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泰州的空調等家電產業就趕上了上世紀90年代結婚“三大件”空調、音響、錄像機的旺盛需求。當時,泰州生產的春蘭空調在那時候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輝煌時期一度還成為了空調的代名詞。

此外,泰州還積極承南啟北,承接了來自上海和整個蘇南地區的產業轉移,在更高層次上形成產業集聚的優勢。目前,泰州已經形成了三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機電(船舶)產業以及新能源產業。

其中,泰州中國醫藥城近幾年生物制品申報數量能占到整個江蘇的6成左右,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被列入國家創新體系,這應該是泰州在長三角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產業。

泰州如果要“南下”,進一步縮小與上海、蘇南等經濟更發達地區的距離,對岸同樣制造業強大的常州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常泰聯盟還不夠

目前,常州大學已經在泰州創設了懷德學院,揚子江藥業等企業已經自發進行跨江布局,兩城當前對中軸的重視也越來越清晰??梢钥闯?,無論泰州還是常州,都把對方作為自己的“盟友”,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常泰聯合也面臨著很不錯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從區域發展格局上來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加快重構,常州、泰州所在的“中軸”的崛起,無論對揚子江城市群,還是對長三角來說都至關重要。

揚子江城市群8城市2017年經濟發展情況

蘇北的徐州、宿遷、連云港、淮安、鹽城五市構成一個經濟圈,而南京由于區位原因,輻射能力有限,所以為了減少蘇北5市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差距,需要有一個“副增壓中心”,而從區位來看,常泰一體化區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能把上海的輻射效應向蘇北傳遞。

其次,從基礎設施來看,南沿江高鐵、常泰過江通道已經正式開工,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也將于“十三五”期間開工,常泰兩市城際快速通勤網絡正在逐步完善,長江天塹對經濟的阻斷影響正在消除,常泰兩城更容易“牽手”。

再次,從發展基礎與潛力上來看,常泰兩市都有較好的實體經濟基礎,開發強度相對不高,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各有所長,長三角對周邊城市的帶動影響主要是隨產業結構轉型的產業轉移,蘇州、無錫靠上海太近,且制造業基礎相對薄弱,而具有優勢制造業的常州、泰州就成為合適的傳遞輻射支點,能夠被作為先進制造業基地。

所以,常泰融合發展完全能作為實現揚子江中軸崛起的關鍵抓手,以此來進行進一步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揚子江城市群只有一個常泰聯合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是揚子江城市群雖然高手云集,但與世界級的大都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以總部經濟為例,上海聚集了213家主板上市企業的總部,而整個揚子江城市群里企業總部數只有94家,尚不到上海的一半。

二是群內的城市整體產業創新能力還有所欠缺。江蘇制造業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南京、蘇州兩市一年獲得的專利申請授權不到600項,而上海高達2200項,其創新經濟還有待更上一層樓。

三是揚子江城市群的發展需要更好的協調。揚子江城市群的每一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家底”也都比較厚,這本來是江蘇城市發展的優勢,然而,如果沒有很好的協調,單體城市自身的優越感與自豪感,很容易導致“誰也不服誰”,從而陷入到各自為戰的境地。

希望江蘇能夠立足自身,以常泰聯合為切入點,充分運用各種政策工具,聚焦、聚力這一新戰略,把揚子江城市群做強做大。

猜你喜歡
揚子江結盟泰州
按兵不動
本刊啟事
泰州港—重慶港集裝箱直航航線正式開啟
泰州古韻
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 徐鏡人:揚子江水哺育中華 揚子江藥造福華夏
相互扶持
結盟
揚子江船業成中國最“賺錢”船企
泰州學案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