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影響觀察

2019-09-10 07:22劉玉英付艷濤
健康科學 2019年2期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精神分裂癥

劉玉英 付艷濤

摘要: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雙色球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運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價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精神行為狀況,統計患者危險行為發生情況。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危險行為發生率和NOSI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行為發生率為(26.19%),低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NOSIE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行為,降低患者危險行為發生風險。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精神分裂癥;危險行為

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情感、感知、思維障礙、個體行為與周圍環境無法協調特征,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傷人等危險行為,因此有必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發生情況[1]。為了研究科學、合理的臨床護理方案,本文以我院2016.6-2018.7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就不同護理方案的應用效果展開了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醫院精神科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4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1]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無嚴重軀體性癥狀;③均為男性。排除標準:①老年癡呆;②合并其他精神疾??;③藥物、酒精濫用史。采用雙色球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2例。觀察組年齡17~62歲,平均(39.45±4.67)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9.28±0.73)個月。對照組年齡18~63歲,平均(39.67±4.45)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9.17±0.68)個月。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獲知情權,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均衡性良好。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督促患者用藥、病房巡視、生活指導等常規護理內容。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1)病情評估,根據患者入院時的檢查結果、病史資料等信息,全面評估患者精神行為狀態,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危險行為及危險行為的類型,比如傷人、自傷、毀物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落實護理工作。(2)心理護理,醫護人員使用語言技巧,與患者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在與患者溝通和交流過程中保證語言簡單、明了,切忌訓斥、諷刺、責備患者;當患者發生各類沖動行為時,指導患者用語言傾訴內心的感受,而非付諸實踐;對于存在嚴重自傷行為的患者,應全面了解患者心理體驗,引導患者了解病態思維產生的原因,消除患者自傷、自殺想法。(3)針對患者存在的危險行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每日加強安全檢查,確保治療環境安全;對于存在嚴重自殺傾向的患者應保證24h專人陪護;對于拒藥患者,應嚴防患者藏藥、吐藥行為;對于存在沖動行為者應加強心理疏導和隔離,必要時配合醫師實施沖動保護性約束處理,幫助患者控制各類危險行為。(4)合理分配病房,對于存在自殺、被害妄想癥等沖動傾向的患者,應將患者安置在醫護人員的監護視野內,嚴密觀察患者心理情緒變化情況,預防攻擊性行為發生,當患者出現攻擊傾向后給予相應的約束,避免危險行為傷及患者自身或他人。

1.3觀察指標

(1)統計護理前和護理3個月后患者一周內危險行為發生情況。(2)根據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2]評價護理前和護理3個月后患者的精神狀態,包括個人整潔(4項)、社會興趣(5項)、社會興趣(5項)、遲緩(3項)、激惹(6項)、抑郁(3項)、精神病癥情況(7項),總分156分,評分轉換成百分制,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其精神狀態越差,病情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處理8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數據,以t檢驗NOSIE評分等計量資料( ±s),以X2檢驗危險行為發生請跨國等計數資料(%、n),P小于0.05,表明有差異。

2、結果

2.1危險行為發生情況對比

護理前后,觀察組的危險行為發生率分別為90.48%(38/42)和26.19%(11/42);護理前后,對照組的危險行為發生率分別為95.24%(40/42)和66.67%(28/42)。組間數據對比依次如下,護理前,X2=0.179,P=0.671;護理后,X2=13.832,P=0.000;觀察組和對照組本組護理前后分別為,X2=41.975、11.117,P=0.000、0.000。

2.2 NOSIE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NOSIE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差異顯著(P<0.05)。

本文實踐發現,護理前組間NOSIE評分、危險行為發生率對比未見顯著性差異,護理后觀察組危險行為發生率好NOSIE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采用的護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行為狀況,減少患者危險行為。初步分析,這是因為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案可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及精神行為狀態,科學制定護理方案,促使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動態變化情況,預判患者存在的沖動行為,及時予以相應的處理,從而減少患者的危險行為。與上述分析結果相吻合,有學者[3]對2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研究后發現,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的危險行為發生率為22.0%,遠低于常規護理患者的76.0%,提示采用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發生情況,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案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能夠有效調節患者精神行為狀態,降低患者危險行為發生率,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1, 34(3):184-188.

[2]范宏振, 鄒義壯, 譚淑平, 等. 住院病人護士觀察量表的效度研究[J]. 護理研究, 2012, 26(25):2389-2391.

[3]王衛東.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6,22(1):159-160.

作者簡介:

劉玉英,女,1987.7,內蒙古赤峰市人,漢族,???,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癥、患者預見性的防御。

付艷濤,男,1988.8.26,內蒙古赤峰市人,漢族,???,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癥、患者預見性的防御。

猜你喜歡
預見性護理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病例積極心理護理應用研究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認知功能的影響
隨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依從性影響
奧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癥的常見類型
撥開精神分裂癥的迷霧
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術期的應用分析
預見性護理在腫瘤化療深靜脈導管堵塞中的效果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腫患者壓瘡的預見性護理分析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宮腔鏡術后并發癥預防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