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洪管理視角下的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設計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牛思亞劉志成
中國城市林業 2019年2期
關鍵詞:設計策略

牛思亞 劉志成

摘要: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設計應注重加強淺山區雨水調蓄能力,提升生態屏障功能,同時豐富游憩體驗。文章從雨水安全與雨水利用兩個角度,綜合考慮提升淺山區作為自然基底的蓄水能力和基于低影響開發的雨洪管理策略。以北京石景山五里坨淺山地區為例,從風景園林學的角度,結合使用人群需求,整理淺山區基于沖溝地貌的用地開發和綠地設計策略。

關鍵詞:雨洪管理,設計策略,沖溝,淺山區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2.003

淺山區是山區中較為特殊的部分,是相對“深山區、高山區”提出來的。其范圍的界定涉及海拔高度、人為干擾等諸多因素,北京市將淺山區劃定為海拔100~300 m范圍內的地區[1],是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具有開發與保護的雙重特性。淺山區具有環境適宜、資源豐富、可達性好、土地利用價值高等優勢,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擴張,面臨強烈的開發建設需求[2-3]。然而,淺山區作為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系統兩種生境的交錯帶,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淺山區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體驗空間和眾多歷史遺跡,這些資源也將吸引越來越多久居城市的人群進入淺山區,因此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開發[4]。

沖溝地貌是山地中常見的地貌類型,沖溝的發育是由一系列復雜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共同決定的。沖溝地形交織破碎,各種生態環境交叉分布,具有高度的景觀異質性[5]。沖溝廊道與城市綠化相結合,可成為城市綠色廊道,是構建城市綠色空間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2]。此外,合理利用淺山區沖溝地貌也有助于塑造特色的景觀空間及人居環境。但是淺山區的開發容易誘發穩定沖溝的發育或不穩定沖溝的程度加劇,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5-6]。因此,需要通過雨洪管理的手段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并在特定條件下對雨水進行收集與利用,可以從一定程度疏解淺山區沖溝地貌的開發問題,提升山體水源涵養能力[7]。

本文以沖溝地貌典型的北京市石景山五里坨淺山地區為例,分析場地現狀及問題,從雨水安全和雨水利用兩個角度,結合使用人群需求,提出淺山區基于沖溝地貌的用地開發和綠地設計策略。

1 項目現狀分析與評價

1.1項目區位

北京市石景山五里坨地區屬于北京小西山西麓,是被小西山和永定河圍合成的碗狀區域,位于石景山區和門頭溝區的交接地帶。除淺山山地以外,該區域還有首鋼工業區、新建住宅區、自然村落和軍事部隊以及大量城市基礎設施,具有較大的城市更新發展潛力。研究范圍的邊界西至永定河岸,北、東、南以小西山南北山脊為界。

從北京市總體規劃中可知,五里坨淺山區背靠山區生態屏障,毗鄰永定河,處于生態涵養與保護的重要位置。此外,該地區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內,緊鄰三山五園地區、模式口及三家店歷史文化保護區、八大處等歷史文化資源密集地區,是歷史文化銜接與傳承的重要地段[8]。

1.2場地現狀及問題

五里坨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節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年平均降水量600 mm,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6—8月,7、8月常有暴雨。石景山區和門頭溝區于2006—2013年均發生過特大暴雨事件。

研究范圍內海拔高程約80~780 m,大部分屬于100~300 m的淺山區范圍。山區坡度基本維持在25%~40%,少量區域達到40%以上。山區坡向以西、南方向為主,有部分東北坡,坡向條件對于植被選擇較為有利。主要土壤類型為褐土。研究范圍內淺山區域有4條大型沖溝沿東北一西南方向發育,分別為隆恩寺溝、潭峪溝、黑石頭溝和石府溝,統一匯入高井河后流入永定河。

淺山地區以山林地為主,主要為側柏混交林,也包括少量闊葉混交林和側柏純林,有部分區域為低矮灌木覆蓋,雜草叢生。山地同時分布著少量經濟林,種植桃、杏等果樹。五里坨淺山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既包含體現地域文化的傳統民居三家店村、陳家溝村,也有蘊含歷史文化特色的雙泉寺、慈善寺等寺觀廟宇,同時還有風景資源優美的南馬廠水庫。區域內車行交通較為完善,但慢行系統缺乏活力。

結合現狀調查與分析,發現目前該場地內淺山區域存在以下問題:土地水源涵養能力差,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山林種植形式單一,景觀效果較差;有部分待拆遷棚戶區、閑置地、經濟果林等,土地利用效率低;與城市聯系差,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2 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的設計策略

2.1基于雨水安全角度的設計策略

2.1.1提升淺山區作為自然基底的蓄水能力

以淺山區作為自然基底,從水土流失問題出發,整體提升淺山水土保持能力[9]。首先,需要結合對場地的自然條件調查與評價,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設計方案。其次,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可以結合觀賞游憩活動或游憩步道設置護土筋、自然景石等。第三,根據場地不同的植被條件進行修復或補植:荒地區域進行生態修復,種植草本植物及低矮灌木;植被覆蓋較差的區域進行補植;植被單一的區域合理配置群落結構。同時,結合風景林種植,合理設置游覽步道以提升山體植物景觀(圖1)。

2.1.2基于低影響開發的雨洪管理策略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指基于模擬自然水文條件原理,采用源頭控制理念實現雨洪控制與利用的一種雨水管理方法[10]。低影響開發的技術方法有保護性設計、滲透、徑流蓄積、過濾、生物滯留及低影響景觀等[11-12](圖2)。

1)盡量減少場地開發建設對原有區域自然狀態的影響。對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要進行保護性設計,其建設要避免過多的人為干擾,在適當的區域集中開發,大部分場地需要保護自然資源。減少對地表徑流、水質質量以及地下水回補量的影響,同時突出山林郊野氣氛。通過滲透、徑流蓄積減少雨水徑流,下滲補充地下水,同時補充公共綠地景觀水景。在開發中要避免對現狀植物的破壞,結合氣候和土壤條件多選用鄉土植物。此外,多運用砂石和鄉土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截留水中的懸浮物質。

2)雨水徑流控制技術設施結合沖溝布局(圖3)。低影響開發策略強調通過在場地上使用一系列技術措施實現徑流的控制,從而實現更有效的雨洪管理。雨水徑流主要包括綠地徑流、鋪裝地面徑流以及少量屋面徑流[12]。傳統方式下徑流將直接匯入沖溝后排入河道,水土流失較嚴重。通過徑流控制體系與沖溝結合可以一定程度上截留雨水。就徑流控制體系而言,首先,通過雨水徑流技術設施的布置,使部分徑流進入滯留滲透設施,如下凹綠地、透水鋪裝等,實現雨水滯留和雨水滲透。其次,設置植草溝、旱溪等雨水傳輸設施,從而使徑流以及從滯留滲透設施中溢出的水體進入傳輸設施,在傳輸的過程中凈化和下滲。第三,在地形適宜的區域將沖溝局部放大,形成蓄水塘、人工濕地等受納調蓄設施,受納多方徑流,調蓄水量同時形成具有美學價值的景觀空間。在必要時可設置攔水壩,將雨水緩慢向下釋放,緩解在暴雨時期造成的水土流失。

2.2基于雨水利用角度的設計策略

對于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的營造不僅要增強水土涵養能力、在視覺上美化山林,同時還需要結合沖溝和山體,融入多元化的活動,如自然探索、文化挖掘、生活體驗等,使其兼具文化養分與空間體驗,為市民提供暫別城市喧囂,身心放松,認識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歸所。

2.2.1場地使用人群及需求分析

本研究范圍內包括歷史悠久的雙泉寺、風景優美的南馬廠水庫、人文底蘊豐富的陳家溝村,緊鄰香山公園、八大處公園等著名景點。場地內部包含多條驢友徒步游覽路線,如香八拉徒步路線等。場地目標人群和需求集中在附近居民日常散步游憩、外來游客途徑游覽(徒步驢友、自駕游客等),該場地兼具城市價值與社區屬性[14]。通過游憩體系的建立和公共綠地的營造可以提升該地區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為周邊的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和活動體驗的可能性。該場地主要以野外游憩為主,為人們提供登山散步,體驗自然野趣的機會,同時兼具部分森林康養、娛樂健身、自然科普的功能。

2.2.2雨水利用與景觀設計策略

將沖溝局部放大,匯集雨水,形成山地郊野公園濕地花溪節點,結合水景空間布置棧道、親水平臺、景觀亭、花帶等空間,此類空間對沖溝的開發強度較高。綜合栽植喬木灌木,以草本植物為核心,提升水體凈化的效果。除了種植水生植物外,還要增加既耐旱又耐澇的種類,同時搭配卵石、砂石等,從而豐富雨水期和無水期兩種景觀效果,為游憩者提供豐富的植物認知與觀賞體驗。

結合下滲塘布置以安靜冥想為主題的空間對沖溝的開發強度中等,位置靠近雙泉寺,烘托寺廟的禪意氛圍。靜置水面結合周邊植物較高密度的圍合,營造安靜的空間,為人們提供不同的空間體驗和森林療養的場所。

結合沖溝在山林中設置木棧道,此類空間對沖溝的開發強度較低,木棧道結合休息平臺,周邊植物類型豐富,適宜登山觀景,探索自然。

3 結語

本文以北京石景山五里坨地區為例,對淺山區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基于雨洪管理的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設計的相關策略。本研究在雨水安全的視角下,綜合考慮3方面內容:一是自然基底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升淺山區的蓄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二是將低影響開發策略與沖溝地貌和公共綠地有機結合;三是雨水徑流控制技術設施結合沖溝布置,增強雨洪調蓄能力,提升生態屏障功能。在雨水利用的視角下,從城市價值以及社區屬性的角度考慮使用人群及其需求,將雨水徑流的技術設施與使用人群需求進行整合,形成具有景觀效果的雨洪管理系統,營造具有安全、美觀、富有自然野趣的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

參考文獻

[l]俞孔堅,袁弘,李迪華,等.北京市淺山區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11):3-8,20.

[2]柯敏.北京淺山區土地利用潛力與利用模式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0.

[3]馮藝佳.風景園林視角下的北京市淺山區綠色空間理想格局構建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4]李運遠,饒成之,馮君明.華北地區淺山區綠道規劃設計研究:以石家莊市鹿泉區山前大道綠道規劃設計為例[J].風景園林,2017(12):93-100.

[5]鄧希怡.沖溝地形下山地城市設計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4.

[6]顧紅男,鄧希怡.邊緣綠地:沖溝地形下的山地城市設計策略[J].規劃師,2014,30(03):32-37.

[7]石可,張仁杰.從山地雨洪管理到山地景觀中半自然水體的營造:以海坨山谷沖溝與景觀湖設計實踐為例[C]//2018城市發展與規劃論文集,蘇州:[出版社不詳],2018:990-996.

[8]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s].2017.

[9]時薏,李運遠,戈曉宇,等.華北地區城市淺山區海綿綠道設計方法研究:以石家莊鹿泉區山前大道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7,39(11):82-91.

[10]劉頌,毛家怡,劉悅來.低影響開發理念下我國場地景觀優化設計研究進展[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4):1-4.

[11]王建龍,車伍,易紅星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方法[J].中國給水排水,2009,25(14):6-9,16.

[12]趙晶,李迪華.城市化背景下的雨洪管理途徑:基于低影響發展的視角[J].城市問題,2011(09):95-101.

[13]劉家琳.基于雨洪管理的節約型園林綠地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14]潘瀟.北京大西山淺山區城市生態休閑帶景觀體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6.

收稿日期:2018-09-19

第一作者:牛思亞(1992-),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E-mail:512487216@qq.com

通信作者:劉志成(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E-mail:780256337@qq.com

猜你喜歡
設計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策略研究
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學習平臺的設計策略研究
淺談農村普通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
贛鄱生態水產品包裝設計策略研究
淺議郊野公園對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設計策略
設計策略決定企業品牌形象
大連智慧旅游平臺UI浪漫設計研究
語文有效作業的設計策略探研
淺析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藝術
高中數學多媒體課件設計策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