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運河宿遷段的交通發展史

2019-09-10 07:22劉利琴
檔案與建設 2019年12期
關鍵詞:宿遷交通

劉利琴

摘要:中運河誕生于元朝,從臺兒莊到淮安,全長186千米,其中貫穿宿遷境內112千米,途經宿豫區、宿城區、泗陽縣二區一縣,有4道三線船閘,共有碼頭55座(特別是城區段碼頭密集),水位落差9~10米,是集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為一體的綜合利用河道。

關鍵詞:中運河;宿遷;交通

中運河原為發源于山東的泗水下游河道,后為黃河所奪,又為南北漕運所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宿遷境內泗水通航歷史悠久,春秋戰國前就是輸送貢賦漕糧的水上通道。沿河岸大堤自然形成了早期運輸的陸路,隨后歷代統治者都依堤堰開發陸路交通,形成境內通京大道。

中運河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運河的老汴河段流經宿遷境內。隋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經青陽(泗洪)、徐城(泗洪城頭)、臨淮頭(泗洪臨淮鎮)折向南,在泗州治所入淮水。今泗洪的大運河古道便是通濟渠東段,宋元后廢。

中運河誕生于元朝。元朝廷為了使大運河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先后開鑿了三段河道。大運河按照地理位置分為七段,臺兒莊到淮安稱為中運河,全長186千米,貫穿宿遷境內。明代黃河奪泗入淮,境內形成洪澤湖和駱馬湖兩大漕運水柜。明清在元運河的基礎上進行了黃運分離和湖漕分離工程。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河道總督靳輔采取“黃運分立”“避黃濟運”方針,于淮陰縣西仲家莊黃河北岸遙堤和縷堤之間開挖一道河流,經桃源縣(今泗陽縣)、宿遷縣城東側至支河口,1688年春竣工,命名為“中河”。它北接支河和皂河,最后形成北至山東臺兒莊、南至江蘇淮陰楊兒莊的中運河。從此南北航運通過中運河而避開黃河宿遷段。1855年黃河最后一次大改道,黃河宿遷段淤廢后,中運河宿遷段遂成為唯一的南北水路。

大運河泗陽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總河靳輔開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總河于成龍改其北岸為南岸,另筑北堤,挑河建閘,稱“新中河”,俗稱“新河”,今稱泗陽中運河。大運河泗陽段,自境西程道村入境,至境東新袁鎮三岔新村出境,流程35千米,其中自來安社區張束村束莊至新袁鎮三岔新村一段約7千米為泗陽與淮安的界河。京杭大運河泗陽段的堤防,長65.66千米,其中左堤長28.55千米,右堤長37.11千米。河面最寬處170米,最窄處70米。河水最深處10米,最淺處6.5米。

現京杭大運河的中運河貫穿宿遷境內112千米,途經宿豫區、宿城區、泗陽縣二區一縣,有4道三線船閘,共有碼頭55座(特別是城區段碼頭密集),水位落差9~10米左右,是集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為一體的綜合利用河道。這是蘇北水運發達地區,物資豐富,港口多,碼頭多,大型船隊多,且盛產黃沙。為國家內河二級航道,通常維護水深4米,最低航道維護水深3.20米。

中運河水運的發展

明清時,“汴河至青陽一道”,漕運達到“官船客舟滿淮汴,車馳馬驟無間時”的盛況。清及民國時期,境內中運河成為漕運主要航道,沿線主要貨物集散碼頭出現私人開設的船行,經辦貨物水運業務,收取手續費,主要往返于淮陰、新浦、漣水、宿遷等地,運輸貨物以糧食、布匹、食鹽及其他干雜貨為主。

宿遷歷史上以小型木帆船擺渡客運。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招商內河輪船公司開辟清江浦至宿遷縣窯灣的中運河航線,宿遷首次出現機器動力船舶。11月10日,正陽關商務總會開辟正陽關至淮陰淮河客運航線,農歷每月二、五、八、十日由正陽關啟航,翌日抵雙溝鎮??枯d客。1921年前后,有商人從江南租1艘小輪船,開宿(宿遷)楊(淮陰楊莊)班,往返于淮陰楊莊—泗陽—宿遷窯灣之間,隔日1班,不久即停班。1929年,通運輪船公司購備小輪船和拖船各2艘,逐日開宿楊班。1930年,淮北、利江兩輪船公司在宿遷設局,利江備有2輪2拖,淮北備有1輪1拖,也在宿楊航道經營。三家輪船公司共有5條小輪船,每日由淮陰—泗陽—宿遷,相互競爭??痛庇擅繌?—4角降至2角,甚至免收船費,并發給乘客一條毛巾和一頓中餐。最后,通運公司獲勝,組織聯營。1938年11月,日軍入侵,所有公司輪船均開回蘇南,輪運業告停。1949年,清江新華水陸轉運公司“有聲3號”輪于中運河營業,楊莊—泗陽—宿遷客運恢復。1950年9月,蚌埠始發至雙溝航班,1日對開。1951年,泗陽縣城眾興鎮始設輪船站,鎮江至宿遷途經泗陽,日開兩班。宿遷縣于1951年成立公營東升輪船公司,經營水路客運。每日兩班分別開往邳縣運河鎮和淮陰。1952年,該輪船公司納入國營,設立國營宿遷輪船營業站,由淮陰輪船公司領導。因陸路交通尚不發達,航運乘客逐年增多。1955年在宿遷縣境內皂河增設輪船代理店,并在支河口建立代辦站,在宿遷、皂河之間的叉河上經營客運。1959年4月,淮陰專區航運局撥給泗洪縣267號客輪1艘,成為泗洪縣內擁有的第一艘輪船。1969年后,隨著陸路客運的發展,水路客運逐漸衰弱。至1990年,宿遷輪船營業站撤銷,各旅客碼頭隨之廢除,境內水路客運歷史結束。

南朝劉宋景平年間(423—424),宿遷出現斗門船閘。唐開元年間(713—741)出現二斗門船閘。宋代,船閘多為土木結構,歲久易腐朽。黃河奪泗、奪淮以后,蘇北水系發生變化,二斗門船閘不能解決航道淤墊日高,水流比降過高的矛盾。直至明永樂年間,才出現統一管理,遞互啟閉的多級船閘。民國時期,導淮工程引用西方先進技術,并利用“庚子賠款”的減免部分,興建邵伯、淮陰、劉老澗船閘,變人力絞曳為機械(手搖)啟閉,時稱“新式船閘”。新中國成立后,多次整治內河河流,其中有兩次大規模整治京杭運河蘇北段,并先后興建了4座設施先進的內河大型船閘——皂河船閘、宿遷船閘、劉老澗船閘、泗陽船閘。

宿遷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水上運輸管理機構,是1689年清廷在宿遷縣城東邊中運河岸建的“宿關”。建筑廳舍數十間,均磚木瓦結構,東向面臨中運河。廳舍前為伸向河邊的石筑大壩。壩之沿邊安裝石柱欄桿,并樹立標志,以測水位。壩臺上聳立10多米高的旗桿,上裝頂斗,懸掛“宿關”大旗。設置宿桃(源)中河通判一員,主持宿關,負責巡查河務和稽征過往船只關稅。此關延至1931年裁撤。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均設宿遷縣建設科,負責交通建設之職。1954年,宿遷縣航政由蘇北航務局運河站航務辦事處負責。京杭運河泗陽段由淮陰航道管理所及泗陽縣政府交通科管理?,F中運河航道仍由蘇北航務處管理,海事管理按轄區由地方海事處管理,港口按轄區由港口管理局管理。

參考文獻

宿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宿遷市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猜你喜歡
宿遷交通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大運河·宿遷
以文化為支撐撬動宿遷融進“一帶一路”
圖說交通
發達交通之磁懸浮列車
發達交通之大型客機
發達交通之地鐵
閱讀理解三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