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9-09-10 07:22李文閣
文化軟實力 2019年3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特色文化

編者按: 重慶出版集團、天津大學于近日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叢書》出版座談會。會議的主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文化自信引領偉大復興”。該叢書由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原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顏曉峰任總主編。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國防大學原教育長夏興有,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國祚,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原副主任章傳家,求是雜志社文化部主任李文閣等出席會議并發言。本刊選取部分與會者發言登載如下。

從文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地位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圍繞文化和文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特別是把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相并列,把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這標志著我們黨把對文化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推進到了新境界,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躍升到了新水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

眾所周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很多重大的理論創新,比如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提出了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等等。在這些重大理論創新中,把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尤為重要,因為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這一主題的豐富和深化當然是最為重要的。

所以,把文化作為叢書的主題,就不僅僅是闡釋文化本身,而是在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觀,是從文化這樣一個視角來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從當今世界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誰搶占了文化制高點,誰就搶占了發展的制高點。在今天,文化的競爭,說到底,是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競爭,是西方發展模式與非西方發展模式的競爭,因為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價值觀,發展道路、發展模式是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冷戰結束后,西方有人提出,歷史已經終結,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 會發展的最終模式,資本主義道路是所有國家、民族唯一的現代化之路。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等。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也呈現出種種亂象:社會撕裂,保守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并逐漸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明顯上揚,不少國家社會階層分化嚴重,政治碎片化和意識形態逆主流化現象加劇,民粹主義大行其道,一系列“小概率事件”不斷成真,等等。進言之,幾百年來,盡管資本主義不斷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調整,不斷釋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潛力和空間,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沒有變,資本主義道路有其先天的、固有的、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人類需要探尋新的文明發展模式。

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卻“風景這邊獨好”。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了40余年,成就巨大,成績斐然,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實踐充分證明,我們正走在一條不同于西方的正確道路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文化自信,一方面是為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是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堅持走自己的路,給人類的現代化之路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此意義上,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單是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一,不單是“硬實力”的崛起,而且是“軟實力”的崛起,是“文明的崛起”,是一套價值觀念、一個意義系統、一種制度體系的被認可、被稱頌、被追隨,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誕生,是一種新的發展道路、文明樣式的問世,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大事件”,必將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所以,解讀文化,就是在解讀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就是在闡釋一種文明樣式、生活樣式,對文化的解讀也只有上升到這個高度才有意義。

從歷史中國看,中國歷史上是以“文化立身”的,是“文化中國”,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p>

傳統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抱有強烈的自信,以文化自豪,也以文明人自居。在近代之前的歷史上,中華文化有被外來文化“沖擊”的歷史,最典型者莫過于佛教的傳入,但佛教最終匯入中華文化的洪流,成就了中華文化的一次提升;中華民族也不乏被入侵的歷史,但每一次被入侵的結果是同化了入侵者,我們軍事上可能會敗,但我們文化上從來沒有敗過,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就是“他們在政治上統治中國,中國在文化上統治他們”。所以,中華民族在文化、文明程度上從來沒有失去過自信。然而,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逐漸失去了自信,先是在軍事上敗了,后來發現經濟不如人、文化也不如人,西方似乎在各個方面都比我們強,中國人的自信心一點點被蠶食。最早,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甲午戰爭的失敗說明僅僅拿來西方的堅船利炮不能解決問題,于是又學習西方的制度,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單純學習西方的制度還是不行,于是有了新文化運動,要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學習西方的思維方式,要求“打倒孔家店”,一些人甚至激烈地主張“全盤西化”。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對外戰爭,中國人的自信恢復了一些;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站了起來,中國人的自信有了極大提高;改革開放40余年,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我們的自信心飛速飆升,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我們的目標。然而,中國人的自信不僅來源于經濟、軍事,而且來源于文化,中國人的自信根本是文化上的, 只有文化強了,只有文化上自信了,中國人才真正自信了,也才意味著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文化的繁榮昌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其重要內容。

所以,闡釋文化,就是在闡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在追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種什么樣的復興。

從今日中國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有諸多表現,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 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不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而且期盼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們的文化發展是一個短板,文化產品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比如在文藝作品方面,還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比如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處于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還存在不均衡、不均等、效能不高等問題。比如在文化產業方面,文化產業是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可以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我國文化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左右,而發達國家普遍達到1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20%。這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凸顯文化就是要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當下中國不僅文化發展水平亟待提高,而且精神狀況也有待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我國社會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什么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當都敢做,沒有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家庭觀念,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渾渾噩噩,窮奢極欲?!苯裉?,我們凸顯文化,強調文化自信,就是要治愈中國人的精神疾病,挺起我們的精神脊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彼栽诖艘饬x上,闡釋文化就是給中國人提供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從未來中國看,黨的十九大對中國未來發展作出了戰略安排,那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大國實現現代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指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困難之大、問題之多、任務之艱巨、矛盾之復雜前所未有。特別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新的長征路上,我們有太多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太多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就需要13億多人民同心協力、前赴后繼、迎難而上,敢于涉險灘、敢于啃硬骨頭;就需要我們凝魂聚力、匯聚起強大正能量。

文化的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文化的最大特質,就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深刻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我們黨重視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為的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精神、激發斗志,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催生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所以,闡釋文化,就是要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求是雜志社文化編輯部主任)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掛劍
誰遠誰近?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抓普及、促提高、創特色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