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推動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019-09-10 07:22張道明
河南農業·綜合版 2019年8期
關鍵詞:農房三變集體經濟

張道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新形勢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只有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使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鞏固;只有集體經濟發展了,自身“造血”功能增強了,才能更好地解決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問題,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目標任務才能得以實現。

一、發展現狀

從總體上看,河南省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空殼村、負債村所占比例較大。

(一)農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相對單一

大多數村集體原始積累底子薄,收入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出租集體土地、林場、水面等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比如從收入構成來看,集體各類補助收入占總收入的19.31%,對外投資經營性收入僅占總收入的4.5%。傳統農區農業村主要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及單項工作獎勵維持運轉。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且區域不平衡

全省農村集體村平均收入為33.52萬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城中村、城郊村利用集體土地和交通便利條件,集體經濟發展較好;而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資源缺乏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且富裕村和貧困村的收入差距在逐漸拉大。

二、存在問題

(一)缺乏帶頭人

受市場經濟和打工潮的影響,很多年富力強、懂經濟、有頭腦、有闖勁的農民紛紛外出務工或創業,導致多數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缺乏經營能力,在發展集體經濟上不敢先行先試,“等、靠、要”思想嚴重,有了資源條件不會用,有了集體經濟不會管,制約了村級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觀念弱化

有些村對要不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模糊認識,一些村干部認為只要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由于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諸多問題,村干部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有些村民對發展集體經濟不關心、不支持,片面地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又會出現大鍋飯現象,為村干部得到實惠提供方便。

(三)發展后勁不足

區域位置好的村,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一般能夠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對僅有征地行為的村,除土地征收村集體提留款外,沒有其他有效的收入來源,后續增收乏力。對沒有征地拆遷的村,多數已將集體土地、山林、水庫等資產全部包產到戶或組,已無集體資產可用,少數村有集體資產,但由于地勢偏遠、交通不便,開發利用價值不大,有的村干部為降低風險,將集體資產簡單處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費或出讓費,導致集體資源利用率低,村級集體經濟缺乏可持續收入。

(四)政策不夠完善

許多村很想發展集體經濟,不少村也看準了項目,但缺乏啟動資金,只能守著資源等飯吃。尤其是村集體融資難度大,因為歷史原因,部分村集體可以盤活的固定資產少,負債較多,缺少信用抵押,而金融部門在集體涉農貸款方面,條件要求相對較高,村集體上項目融資困難。特別是傳統農區的一些村莊,既無村集體企業,又無集體積累資金,起步階段資金瓶頸問題更加突出。

三、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要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創新經營體制機制,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資產,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一)推動資源變資產,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對農村集體土地、荒山、灘涂、水域等資源進行清理核查、確權頒證,通過公開招標或折價入股等形式,吸引社會各類經營主體進行集中開發,發展特色產業,讓閑置的資源變成資產,增加集體收入。如信陽市新縣茅屋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周邊5個村近300戶貧困戶入股,利用荒山、荒坡、洼地等自然資源,種植有機水稻,發展原生態養殖業,所產生的收益與農戶五五分成。通過資源變資產,讓農村沉淀的資源真正激活起來,讓土地等資源真正變成了資產,實現了農民增收。

(二)推動資金變股金,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

將各級財政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扶貧資金等集中起來,作為村集體持有的資本金,投放到效益較好的經營主體,以股份合作形式發展特色產業,產生四五經營收益按比例進行分紅。如蘭考縣按照“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將省財政投入的3100萬元扶持資金作為農戶股金,折成1240股,每股2.5萬元,注入到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每股每年分紅1250元。通過資金變股金,既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又推動了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

(三)推動農民變股東,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

引導農戶自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使用權、林權等各項權能入股到經營主體,把農戶手中的承包地、閑置農房與社會資本、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讓農戶成為特色產業鏈的股東,實現脫貧致富。如濟源市雙房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集中起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同時整村搬進新房后,將手中古舊農家院,以農房使用權入股組建農房合作社,由村集體統一組織,將兩個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形式與濟源市媧皇谷旅游公司簽訂協議,農戶每年獲得保底土地收益600元/667 m2,同時按照老房子的面積及質量,每年可新增1500~2500元的農房股份分紅收入。農民變股東,拓寬了增收渠道,實現了脫貧致富。(注:作者系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

猜你喜歡
農房三變集體經濟
“6+4”組合拳推動“三變”制度創新
四川推出農房設計下鄉服務平臺
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住建部將開展農村住房建設試點
讓閑置農房成為“黃金屋”
發展集體經濟更需完善鄉村治理
壯大村集體經濟促脫貧攻堅
“共享農房”需要走好“規范路”
擦亮農村“三變”改革“發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變換之“三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