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拉奧孔”論溫克爾曼與萊辛的審美理想

2019-09-10 07:22畢子晨
海外文摘·學術 2019年3期
關鍵詞:萊辛

畢子晨

摘要:康德的“美的理想”作為美的最高范本,是形式與內容的內外契合,其本質是個體道德要求的體現?!案哔F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與“有人氣的英雄”分別作為溫克爾曼與萊辛的美的理想,其中暗含著道德上的指向性。溫克爾曼與萊辛同為啟蒙時期的美學家,二者對古希臘精神有著不同程度的強調,即對“人”的關注與理性的回歸。同時二者也存在分歧,這種分歧尤其體現在對雕像拉奧孔的解讀上,是時代、審美趣味、性格等多種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溫克爾曼;萊辛;審美理想;拉奧孔

中圖分類號:J0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3-0017-03

在審美過程中,“美的理想”是審美的最高原則,但由于審美主體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影響,“美的理想”因此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文化特征。這里的“美的理想”也就是審美理想、藝術理想。溫克爾曼與萊辛皆為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著名美學家,二者的審美理想卻大相徑庭?!案哔F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和“有人氣的英雄”分別作為二者的審美理想在對雕像拉奧孔的審美判斷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1 美的理想

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這樣解釋“美的理想”:“最高的范本,鑒賞的原型……這必須每人在自己的內心里產生出來,而一切鑒賞的對象、一切鑒賞判斷范例、以及每個人的鑒賞,都必須依照著它來評定的。觀念本來意味著一個理性概念,而理想本來意味著一個符合觀念的個體的表象。因此那鑒賞的原型……更適宜于被稱為美的理想?!盵1]康德認為:理想美以個體為基礎,并與主觀情感相聯系,同時美不是固有屬性,而是個體判斷,表象必須通過想象表現自己、通過理性的觀點確定自己。在康德眼里,“美的理想”是人獨具的,并通過感性想象與理性形式進行確定。由于評判美的客觀標準并不存在,所以無法規定美,也正是因為美的不可規定性,美的觀念并不訴諸于客觀存在的本來面目,而是在滿足個體需求的前提下,借助概念的確定性形式進行表現,審美主體在這種反思的過程中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典范?!袄硐氡緛硪馕吨粋€符合觀念的個體的表象”[2],因此這種理想不是自然因果,而是善的體現?!吧啤痹诳档碌乃枷塍w系中不同于宗教意義的“善”,而是在理性的指導下,在道德領域所能達到的最高目標??档抡J為理性的真正使命在于“善”,“美的理想”中凝結著善,也就是凝結著審美主體的道德判斷。從“類型說”到“個性說”再逐步發展為“美的理想”,康德的理論是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開創性總結??档碌摹懊赖睦硐搿睆睦硇灾髁x與感性經驗出發,重新發掘了藝術作品的特殊價值,在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間做了搭橋者。

2 溫克爾曼與萊辛審美理想之異同

“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與“有人氣的英雄”分別為溫克爾曼與萊辛的美學公式,當我們從審美理想的角度來解讀二者時,即可發現作為兩種不同的審美理想、藝術理想,如康德所界定的審美理想一樣,都具有各自的概括性和適用性,其背后都暗含著道德傾向。

溫克爾曼這樣論述“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希臘杰作有一種普遍和主要的特點,這便是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希臘藝術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劇烈感情中都表現出一種偉大和平衡的心靈?!盵3]在溫克爾曼眼中,雕像拉奧孔與羅馬史詩《埃涅阿斯紀》中所描寫的拉奧孔都在身體上承受著巨大的苦難,雕像拉奧孔將這種痛苦通過身體的扭曲、肌肉線條的突出、腹部肌肉的顫抖來呈現,面容上拉奧孔卻是隱忍、克制的?!案哔F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限制了雕像拉奧孔的狂呼,這種“靜穆”是高尚精神戰勝肉體痛苦的驗證,“身體狀態越是平靜,便越能表現出心靈的真實特征?!盵4]溫克爾曼的“高貴的單純從與靜穆的偉大”一定程度上回歸了古希臘精神,但這種回歸又十分片面。溫克爾曼認為只有“靜穆”才是美的,并把古希臘精神全部歸結于“靜穆”,然而溫克爾曼重形式輕表現的本質讓他看不見造型藝術自身存在的局限。

萊辛在《拉奧孔》中對索??死账沟谋瘎 斗屏_克忒忒斯》的討論中提出“有人氣的英雄”,萊辛認為無論是英雄還是神都擁有普遍的人性,“他的哀怨是人的哀怨,他的行為卻是英雄的行為,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人氣的英雄?!盵5]在古希臘的文學作品中“有人氣的英雄”時時有體現:菲羅克忒忒斯因惡瘡而哭嚎,阿喀琉斯被搶走女奴后的憤然,赫克托耳因恐懼繞城墻奔跑,赫拉克勒斯失去愛人后的悲痛,戰神阿瑞斯的風流……萊辛認為普遍的人性與偉大的心靈并不矛盾,這些英雄人物和神的展示人性不是因為心靈軟弱,而是出于身體承受著非人的痛苦,因此哀嚎并不能掩埋偉大的本質。相反正是借助人性的展示,古希臘的文學作品更容易激起讀者內心的激蕩與感動,相比于對完美典范式人物的漠然贊賞,這種“有人氣的英雄”更能引起共鳴、打動人心。拉奧孔之所以平和,正是出于對丑的遮蓋,是因為雕塑這種藝術形式與詩歌不同,它追求美至上,所以拉奧孔在雕塑中才顯得如溫克爾曼所說的“靜穆”,相反在詩歌中,拉奧孔則如荷馬史詩、希臘悲劇中的英雄一樣“在行動上他們是超凡的人,在情感上他們是真正的人?!盵6]

盡管溫克爾曼與萊辛的審美理想同時回歸了古希臘精神,但二者也存在著明顯的分歧,萊辛提出“有人氣的英雄”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否定溫克爾曼的形式美學,這背后有著從個人特性到社會政治的深層原因。

3 不同的審美理想的原因探析

溫克爾曼與萊辛同為18世紀的美學家,而美學觀點卻背道而馳,導致二者觀點相悖的因素很多,從客觀的時代條件到主觀性格都有跡可循,本文將其概括為三點:不同的社會矛盾、不同的審美趣味以及性格上的差異。

3.1 不同的社會矛盾

十八世紀正值歐洲啟蒙運動,人們渴望著新藝術、新文學,以打破舊傳統的束縛。當時的德國正處于由分散狀態走向統一的轉變期,宮廷貴族藝術帶來的繁瑣、艷浮、綺糜、矯揉造作的風氣在知識分子間盛行,這與當時的德國知識分子懦弱、享受安逸、逃避現實相適應。此時的溫克爾曼已經接受了啟蒙思想的教育,在研究古希臘藝術作品時,他被其中所蘊含的古希臘精神深深吸引,于是試圖從古希臘藝術中尋求新的美學視角,來抗衡新古典主義帶來的循規蹈矩、呆板淺浮的貴族風氣。同時由于貴族的保守勢力過于強大,以及溫克爾曼自身的軟弱性,溫克爾曼的這種回歸被折中為隱忍與克制,有著與現實妥協的傾向。

萊辛的時代則稍晚于溫克爾曼,正處于啟蒙運動的高潮。此時德意志文學一方面充斥著帶有封建宮廷意味的落后藝術,另一方面只追求描寫靜物與田園風光,不能反映現實,知識分子普遍存在不思進取、循規蹈矩的精神狀態,文學被極度束縛。萊辛不滿于這種現狀,主張建立真實、有血有肉的新文學來推動德國民族文化的統一和德國文學藝術的發展。萊辛認為文學應該反映現實,表現新興資產階級的現狀與理想,具有變革的力量。于是在此基礎上,萊辛提出了“有人氣的英雄”。表面上看萊辛的“有人氣的英雄”是為了抨擊溫克爾曼的“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實質上表達的是萊辛為新興資產階級爭取利益的政治訴求。

3.2 不同的審美趣味

溫克爾曼常被認作新柏拉圖主義者,這是因為溫克爾曼的美學思想與新柏拉圖學派有所關聯。新柏拉圖學派承認理式世界的存在,他們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存在一個幸福的理式世界,這個世界包含一切永恒的精神理式。于是在藝術審美中,新柏拉圖主義者看重模仿物之下的理式,即蘊涵于其中的精神世界。他們認為人類想要領略精神世界,就需要進行心靈的凈化,凈化方式為靈魂擺脫身體的糾纏,并通過抑制肉體的欲望,讓肉體臣服于靈魂。就如斯巴達城邦,強調以意志來克制肉體的欲望。這種拋卻肉體痛苦、尋找精神愉悅的觀點與溫克爾曼“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中對痛苦的隱忍與克制相似。

而萊辛則在探尋古希臘精神的道路上與溫克爾曼背道而馳。萊辛“有人氣的英雄”汲取的是希臘精神中對普遍人性的強調,讓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人文主義氣息濃厚的雅典城邦的精神:張揚個性,追求自然,崇尚藝術。

這種對不同希臘資源的偏好,影響了溫克爾曼與萊辛審美理想,也從側面反映了溫克爾曼與萊辛在審美趣味的差異。萊辛所立足的是“尚動”的現實主義,強調有血有肉、客觀存在的真實;溫克爾曼則傾向斯多葛學派的遵循規律與禁欲,推崇的是“尚靜”的高雅趣味。

3.3 性格差異

縱觀溫克爾曼的經歷,溫克爾曼出生于普魯士史丹達小鎮的一個窮苦鞋匠家庭,無論是從事于校長的高級助理還是在伯爵家擔任圖書管理員,溫克爾曼的一生都依附于貴族謀生,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在其理論中所體現的便是折中與妥協。萊辛出身于一個新教牧師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其一生是充滿戰斗性的。萊辛把溫克爾曼當做論戰的對手,一方面是出于理論的沖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萊辛自身的性格。

在《希臘人的藝術》中,溫克爾曼以“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開篇,其中可以看到溫克爾曼已經意識到造型藝術局限性:“‘使人物相似,同時加以美化’的習俗永遠是希臘藝術家們遵從的最高法則,這便使人推測,藝術家們渴望達到更為優美和完善的自然法則?!盵7]溫克爾曼認為藝術家追求的“人物相似”是對“優美和完善的自然法則”的迎合,也就是對靜穆的妥協。盡管這種意識尚未系統化和理論化,但溫克爾曼已經對之前的觀點進行了修正。但萊辛沒有就此放過溫克爾曼,仍緊抓溫克爾曼不放。這恰是因為萊辛不太喜歡溫克爾曼的性格,認為溫克爾曼對貴族和富人的依靠和過分贊美有損他作為博物家和學者的身份。由于性格的相悖,富有戰斗性的萊辛不會原諒溫克爾曼理論中的妥協與軟弱,正像萊辛不會同舊階級妥協一般。于是在萊辛打破桎梏建立新文學的路上,溫克爾曼便成了他駁斥的靶子。

4 結語

溫克爾曼與萊辛的美學理論盡管不同,但二者都做到了回歸古典與面向現代。溫克爾曼“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把造型藝術作為獨立的有機體進行內涵發掘,摒棄了新古典主義中的清規戒律與矯揉造作,使藝術回歸對心靈的探尋,開啟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先聲。萊辛的“有人氣的英雄”則提倡普遍人性,他對摹仿(現實)的強調,引領了后來的現實主義腳步。溫克爾曼與萊辛用各自的審美理想引發了一代人對藝術與精神、藝術與社會的思考,發揮了審美理想作為美與善的集合所擁有的指導性作用,這也是后來康德“美的理想”的意義所在。美學公式往往就是道德公式,審美理想也是道德理想。各時代的思想家們不斷探尋美學新角度,挖掘審美新意義,這個過程體現的是人類理性力量的始終延續。

參考文獻

[1]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

[2]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9.

[3]溫克爾曼.希臘人的藝術[M].邵大箴,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

[4]溫克爾曼.希臘人的藝術[M].邵大箴,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

[5]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0.

[6]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8.

[7]溫克爾曼.希臘人的藝術[M].邵大箴,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5.

猜你喜歡
萊辛
德國前古典美學中的藝術分類問題及其今日啟示
萊辛作品中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萊辛戲劇《智者納旦》中的宗教寬容
從文學倫理學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雙性同體視域下對多麗絲?萊辛《裂縫》的解讀
從弗洛伊德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萊辛的《第五個孩子》
“丑陋的鴻溝”無法跨越?
“自由女性”的困境與抉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