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級城市群視角下的城市文化傳播與再生產

2019-09-16 22:42任超
中國西部 2019年3期
關鍵詞:城市文化傳播

任超

〔摘要〕 立足于當前國際與國內的城市群文化傳播與生產現象,從宏觀角度揭示出城市群內文化的傳播與城市群的文化生產規律。城市群內的文化傳播主要受到城市傳播媒介、信息流動與媒介素養因素影響,并依靠這些因素使市民完成對城市共同體的想象,同時借助城市群文化的生產,讓市民進一步對自身身份產生認同。對世界級城市群中城市文化傳播與再生產規律把握,為京津冀城市群的文化發展提供一定依據。

〔關鍵詞〕 世界級城市群;城市文化;傳播;再生產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3-0087-08

一、引言

自20世紀初以來,隨著學者對城市研究深入,對城市聚焦現象的關注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不僅包括空間位置相近的城市間關系的研究,也包括由相鄰城市形成的形態、功能、地理位置、經濟等的探討。近年來,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空間區域理念思潮對城市研究的影響,城市與城市之間關系的問題往往使學者愿意站在城市群的視角進行解讀,而這方面的探討主要沿著對城市聚焦現象的考察。但學術上關于城市與城市間的文化傳播、文化生產的問題一直都沒有成為城市群研究的重點問題,造成當前學術體系內沒有形成一套可以解釋城市群文化傳播與生產的理論。而關于城市群中的文化傳播與文化生產研究又是極其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隨著現代社會城市文化的發展,城市與城市間文化形式的溝通將成為后來城市群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時,弄清城市群的文化傳播規律與生產規律,就可以清楚地解釋城市群地域間市民的身份認同、城市文化如何形塑等問題。畢竟,文化不僅是溝通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的手段,它更是維持城市間交流與認同的重要工具。為此,本研究立足于當前國際與國內的城市群文化傳播現象,結合當前城市群文化的消費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將從宏觀角度揭示出城市文化傳播演進路徑,尋求城市群中文化的變遷與生產規律。

二、城市群與城市文化的內涵界定

1.城市群的內涵

所謂城市群,最早在格迪斯的《進化中的城市》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工業革命后的英國人口正在呈現出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現象,并且城市與城市間的空間距離由于鐵路與公路的連接變得更近,工業分工正在每個城市中形成。他把城市團塊表現出的這一現象稱為“集合城市”或稱之為“城市群區域”。之后的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認為城市與城市間的組織結構將不同于工業化時期中心傾向的城市組織形式,而是在一定空間內聚散分布的城市團塊,這些團塊可稱之為城市群。

正是依據于對城市群概念的解釋,許多城市研究者又提出了相關的城市群理論。芒福德的城市自組織理論認為城市群是自發形成的城市團塊聚落,這個團塊聚落維持與支撐著城市人們的物質需求與生活滿足。斯特勒提出城市資源傳遞理論,他認為城市群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通過自身的不斷演化使中心城市周圍發展出眾多滿足中心城市發展的衛星城,并圍繞中心城市發展出層級性城市系統,而各個城市間的資源也隨著層級展開傳遞。根據斯特勒城市群的資源傳遞理論,約翰·肖特對美國東部地區城市帶向東北海岸地區的資源流動進行解釋,并最終得出異質性地區的資源流動情況。當然這種資源的流動不僅包括人口、物質上的流動,它也包含著不同城市間的文化流動。保羅·平齊提出城市文化融合論,他指出,城市在相對有限的空間中集中了許多不同文化,而這些文化之所以匯聚到此,正是由于相鄰城市的人群常常在城市間流動讓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產生,并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周圍城市。

通過學者對城市群概念的解釋,以及對城市群理論的提出,可以發現城市群間的資源流動不僅是物質上的,也包括文化上的,城市中的各種文化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并且能通過城市自身也可以把各種文化組織起來形成共同文化。這些理論觀點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城市文化的內涵

什么是城市文化?在強調城市文化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文化這個概念進行闡釋。文化通常被分為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所謂廣義文化主要指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所謂狹義文化則通常指繪畫、雕刻、藝術、文學、思想、學術、教育出版等文化。一般來講,所謂的城市文化則依據廣義文化進行定義,較為容易理解的解釋就是城市中人們的價值觀念、行動準則、物質實體。換句話講,城市文化就是城市人們的生活方式。

但本研究的文化概念,則建立在狹義文化概念基礎上,并融合了符號學關于文化的概念。符號學中文化概念主要由格爾茨提出,他認為文化是指歷史地傳承的體現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體現為各種符號形式傳承下來的概念系統,依據它們的符號形式,人們交流維持發展有關生活的知識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他指出“文化概念……實質上是一個符號學的概念”。同馬克斯·韋伯一樣,他認為人是懸在自己紡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在他看來,文化就是這些意義之網。文化分析并非尋求規律的實驗科學,是探求意義之解釋科學。同時格爾茨也指出文化與文學藝術這些狹義文化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內在聯系。他說,文化就文學藝術等作用發生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意義和象征的有序系統。城市文化,對個人而言,其界定、情感的表達、判斷的決定等,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征。正是基于格爾茨對文化的符號理解,才可以更好地解釋出城市文化中具有各種抽象性的文化象征符號。

為此,本研究所謂的城市文化就是指一種起源于城市的文化樣式的符號。它與城市市民的消費觀念相聯系,如廣告、大眾電視節目、電影、流行音樂都是城市文化的符號代表??偠灾?,城市群會產生資源流動的現象。根據斯特勒的資源傳遞理論,其實每個城市的文化也在作為一種城市資源在城市群之間也會產生相互流動和傳播。

三、城市群的文化傳播與建構想象

城市群內部城市的文化傳播主要依靠現代化的通訊媒體?,F代通訊媒體既讓各個城市間的市民們了解其城市動態、傳播價值觀念,也為文化產品的消費提供服務。尤其當廣告、大眾節目、電影這種城市流行文化在當前愈發流行時,各種媒體渠道在相應城市之間的傳播,其功能體現愈加明顯。同時,信息的流動與接受者的素質都會對城市文化傳播起到重要作用。這都對城市群中的市民建構想象提供基礎。為此,以下將從文化傳播媒介、傳播過程與市民如何建構想象這一傳播結果三個層面分析,具體闡釋出世界級城市群的城市文化傳播規律。

1.大眾媒體:文化傳播媒介

20世紀50年代以后,全球重工業地位呈現下降趨勢,日益被服務業所取代。這促使以文化創意、新聞業、電影業為主的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傳播其文化樣式的媒體日益增長并受到重視。如此就發展出從中心城市向周邊衛星城市依靠媒體進行快速文化擴散的模式。

以美國的波士頓——華盛頓城市群為例,當上世紀50年代后,以紐約、華盛頓為中心發展出城市群后,通過媒體傳播與城市文化外溢,很快紐約的城市文化樣式迅速通過廣播、媒體、報紙等傳統媒體外溢到周邊城市。這種傳播模式并不復雜,其核心趨勢就是沿著文化中心向外圍擴散,最終在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形成以紐約文化為代表的城市群特征。

盡管城市群間依靠廣播、媒體、報紙等對廣告、電影、大眾音樂進行傳播,但之所以得以傳播,主要是城市群間的文化特質具有極強的相似性。相似性的形成除了受地域、歷史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以城市群中共同產業為基礎,尤其以城市群中互相補充的高收入服務業模式,更容易創造接受共同文化樣式的前提條件?!?〕以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為例,由于服務業發達,95%的地區都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城市群中的收入并沒有展現出過大差距(詳見表1)。顯然,經濟收入差距小促使大眾傳媒很容易在城市群內產生影響。因為城市中的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人均收入差小,城市群間的收入差也較小,這讓城市創意文化產品、創意理念都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傳播,這些大眾媒體也能在城市群地區進行文化傳遞,大眾傳媒作為媒介主要依賴于連接每個人。因此,創新創意性文化觀念與文化產品更容易在此城市群中得以擴散傳播?;诖?,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波士頓——華盛頓的服務業帶來了整個城市群經濟的增長和經濟消費的增加,促使大眾傳播媒體更容易進入城市家庭,并且這些媒體又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市民的消費與文化體驗。

2.信息流動與媒介素養:文化傳播過程

當前多種不同傳播技術合并在一起,構成了信息的傳輸系統。它既包括通過網絡和數字媒體連接的服務業前端,又包括以溝通設備的手機為搭載平臺的后端。但無論怎樣,一種文化觀念與產品,在城市群中快速流動,基于兩個重要條件。

第一,信息流動的社會條件與經濟基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信息能得以流動需要較為自由開放的社會條件。以國內的長三角城市群為例,城市不僅是革新和創造力之源,它也通過自由的開放的空間,讓城市文化得以以各種形式傳播,這些文化不在于區隔人們,而是以媒體、產品的形式面對每個人開放。在中心城市中的各種文化形態與人們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共同構成一個密集網絡,同時通過這個網絡逐漸延伸到整個城市圈。顯而易見,自由開放的社會條件讓人們與城市文化、產品緊密結合在一起,并容易讓信息快速流動?!?〕同時,城市群中市民經濟基礎也是與文化傳播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城市市民的經濟基礎決定著信息流暢程度。例如:一個智能手機所承載的溝通與新聞軟件,完全可以成為城市市民了解文化、城市群中文化相互擴散的物質實體平臺。但如果把智能手機換成僅僅具有通話功能的手機,那么傳播平臺將無法發揮作用,信息的流動將受阻。而選擇智能手機還是通話手機,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市民經濟基礎。

第二,媒介素養的不同。媒介素養決定了文化傳播的效果。每個城市中都存在著不同的群體,如青年人、女性群體、工人群體、外來務工人員等。那么源于中心城市的文化在不斷傳播中,面對不同人群肯定存在不能有效傳播到每個人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城市內,由于知識背景、素養、階層、經濟收入等多方面的差異,造成各個群體對中心城市的文化持各種觀念與想法、不同的內化過程與消費水準,這導致各群體立場、價值觀無法完全與城市文化相符。中心城市文化產品、樣式在城市群內部由此形成了區隔。這種區隔并非僅在中心城市出現,中心城市在依靠媒體向城市群邊緣城市傳播時,由于城市群內部城市間空間距離的存在,每個城市內部的群體也存在著分化、存在著各自與中心城市文化不同的文化特點,導致各個城市間的市民對文化的理解方式不一,中心城市的文化可能在邊界城市中被轉化或轉意。尤其,當一種文化產品不是通過現代媒體直接傳達到市民耳中,而是通過內部的傳媒渠道如城市內部公共空間的交流、自媒體對媒體的主觀轉述等,這使城市群中的文化流動很容易受到“文化操控者”或“媒體領袖”所操控,他們在城市文化間的傳播過程中往往主導文化表達內容、意見的流向,致使他們成為“信號放大器、流向調節閥、意見氣候營造者”。這將成為城市群間文化傳播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

3.建構想象共同體:衍生出的文化傳播結果

盡管城市中各個群體的媒介素養不同,導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內的傳播和城市間的傳播,但這并不能阻止城市群中的市民通過城市文化構建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圍繞城市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所產生的價值,及敘事功能滿足市民在文化體驗中的要求,即使不同城市群體充滿反對或排斥,但現代的城市文化具備一種操控性,即市民在城市文化長期反復影響下,無論何種群體,其精神很容易形成一致。正如,安德森所說的那樣:“現代的城市文化具備了國家的權力操控,在現代傳媒即是使用時,它更促使了想象共同體的神話制造和傳播?!薄?〕

如此,中心城市文化向邊緣城市的流動,以及城市群間的文化流動都促使了城市群間的市民形成了一種建構想象共同體的基礎。所謂想象共同體,就是根據對同一文化樣式、文化產品形成共同的文化理解。因為在傳播力量的作用下,城市群內的市民總會把各個城市群落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看待、并通過相似的生活范式、文化理解等具有共同體化的想象成分。如此想象的共同體就被建立起來,而這也是城市群間文化傳播與互相影響的重要結果。

總而言之,依靠城市的傳播媒介,在信息流動加速與媒介素養趨同的情況下,中心城市文化更容易在城市群中擴散。最終更易以中心城市文化為核心,在整個城市群區域構建一種以文化為依托的想象共同體。

四、城市群的文化生產與身份認同

從中心城市向邊緣城市的文化擴散,以及各城市間的相互影響,促使了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的文化生產,同時這種文化生產的相似性也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群中市民的身份認同。

1.城市群的文化生產

中心城市的文化生產與邊緣城市的文化生產共同構成整個城市群的文化生產。關于中心城市的文化生產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個方面是刺激城市消費的文化生產。在現代社會中,中心城市作為城市群的核心,主要目的是生產消費與創造消費,通過消費帶動經濟的增長,進而維持整個城市的運轉。在中心城市中,文化生產通常與經濟關系密切,文化生產時也常常被作為一種類似工業生產的過程。因此作為城市文化樣式的電視、電影、音樂、廣告的生產就具有工業化特點。勞動技術分工、工作模式、營銷模式等工業化特征在城市文化的形成中變成一種生產展映出來。第二個方面是城市群中的邊緣城市盡管也負責文化生產,但更多時候它們的主要工作是在模仿中心城市的文化樣式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文化改造,把文化傳遞給城市內的市民。這樣就形成一種城市群內部的文化生產模式(詳見圖1)。

2.市民的身份認同

通過對城市群文化生產的陳述,當前城市文化在城市群中的文化形塑不僅體現出一種文化性,更體現出一種圍繞市民的消費性與實用性的一種滿足城市群體心理需要的文化的工業式生產。對于城市群中的市民來講,城市群所制造出的文化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市民對自身的身份認同。這種認同感源自于城市文化以消費為主導,它把產品的定位放置在市民的消費欲望上面,為了刺激市民的消費往往文化產品是適應市民胃口的。而當城市群內的市民具有相同的文化體驗,滿足了相同的文化欲望后,這很容易產生一種一致感。例如,在以“上海-南京-杭州”所形成的長三角城市群,一種以都市文學為背景的文化消費品能很快的在整個城市群范圍內被消費者接受。特別是在上海開埠以后,由租界帶來的西洋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更是極大地促使了都市化進程,使“十里洋場”成為上?,F代社會生活和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基本象征?!?〕除此之外,中心城市主義作為現代國家的共同特點,也讓處于中心城市之外的人把中心作為標準,更認為中心城市是優秀的象征。這很容易使城市圈內人們形成一種觀念,就是邊緣城市是一種稍遜于中心城市的地方。在此情況下,當人們在享受城市群生產出來的共同文化、形成一致文化體驗時,就很容易消解掉城市間、市民間的身份差距。所以,城市群內的文化生產可以調節城與城、市民與市民的認同感與身份感,讓市民消除掉身份壓力??傊?,城市群文化生產建立起了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的一種聯動文化生產體系。同時,也是建立起城市群內部市民身份認同感與消解城市居民身份差異的主要手段。

五、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在對城市群視角下的城市文化傳播與生產進行仔細分析后,闡釋出了作為城市文化傳播的媒介、過程、結果以及文化生產與最終形成市民的身份認同?;诖?,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城市群文化的傳播是通過媒體媒介進行傳播的,在此過程中信息流動與媒介素養是城市文化傳播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結構為信息流動創造了空間條件。但如果沒有媒介素養作為基礎,城市群文化傳播很難讓大部分社會群體接受,反而會阻礙城市群內部文化傳播。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城市群體的接受條件,大眾化的音樂、藝術相繼被生產出來,進一步為城市群內的人們構建想象共同體創造了條件。

城市群內部中心城市生產的文化內容與樣式流動到邊緣城市,沿著中心城市的生產文化邏輯,邊緣城市對中心城市文化進行融合、加工、創造,生產出相應的城市文化內容與樣式,并返流到中心城市中,由此形成了城市群內部的生產與流動機制。如此,這就形成了一個相似的城市群文化,而市民通過這種相似群文化獲得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根據上述研究所得出的相關結論,我們也可以試著解釋出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區域間巨大的文化的異質性問題。這種解釋可以被歸結為: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地區市民個體的收入差距,造成北京的信息流動速度與媒介素養要高于其它兩個地區,整個城市群的文化并沒有達到整體的相似性,而是存在巨大差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群文化的異質性過大,導致城市群內的人們對城市群的身份認同度較低。但無論怎樣,城市群的文化傳播與再生產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更應在城市群的建設與實踐中去應用它們,如此才能真正地解決城市群文化應該如何傳播與生產的問題。

為此,本研究認為推進京津冀地區文化協同,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建立京津冀地區文化的協同機制。建立京津冀地區文化協同機制可以拉近京津冀地區的文化流動與傳播,即配合北京的文化功能與國際交往功能,帶動其它兩個地區的文化發展。二是出臺京津冀地區文化協同發展的法律法規。政府應通過制度設計引導城市文化企業、創意文化機構等組織為文化協同發展服務,規范企業與文化機構的責任義務,遏制不良企業傳播低俗、落后的文化理念與文化產品。三是打造京津冀地區文化流動依靠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是文化流動的基本條件,沒有符合文化傳播與流動的物質基礎,京津冀地區的文化協同就很難實現。為此,政府除了加大互聯網、新媒體在京津冀地區的統一布局外,還應加大津冀地區的高質量、國際化的文化交流空間等實體空間的打造,讓這兩個地區的人們能享受到與北京同樣的文化產品與文化體驗。四是提升京津冀地區文化媒介素養。京津冀地區人們文化媒介素養提高,能有效地接受文化產品與文化理念,提升人們對京津冀地區的文化認同。同時,津冀地區文化媒介素養的提升也更利于北京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保平,徐 偉,黃 亮.全球價值鏈:世界城市網絡研究的新視角[J].城市問題,2012,(09).

〔2〕周振華.全球城市區域:全球城市發展的地域空間基礎[J].天津社會科學,2007,(01).

〔3〕盛 蓉,劉士林.當代世界城市群理論的主要形態與評價[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

〔4〕[美]保羅·諾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M].柴彥威,張景秋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1.

〔5〕董天策,劉曉偉.傳播與“共同體想象”[J].南京社會科學,2013,(09).

〔6〕劉士林.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論略[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05).

(責任編輯 張 筠)

猜你喜歡
城市文化傳播
保定市高校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影響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對景點品牌價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論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時期博物館的城市功能拓展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小議衡陽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文化性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