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我國教學政策發展演進研究

2019-09-19 12:07王祎祺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9年8期
關鍵詞:教材課程發展

王祎祺

教育研究顯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教室里的學習應該表現出怎樣的品質。教師的知識和信念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對教學產生影響的重要性也不亞于教師,教材對教學產生巨大影響。這些影響都不是單方面產生作用,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促進在教室里產生“實質性和有價值的學習”。教學過程中諸多要素間互動性的干預措施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更有效。例如,幫助教師使用新的教學材料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新教學材料的學習,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及其能力、學生與教學共同學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毋庸置疑,教學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復雜活動,如何教學?如何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管理?如何解決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頑疾?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教育界對政策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層面,對教學層面的關注度不夠。故本文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我國頒布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政策從教學要素角度出發,進行全面的回顧,以歸納出我國教學政策的發展演進軌跡。

一、分析教學政策的內容分析法

(一)內容分析法的內涵與運用的必要性

內容分析法是對于明顯的傳播內容做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最顯著的特征表現在明顯、客觀、系統、量化四個方面。這種方法是社會科學家借用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歷史文獻進行內容分析而發展起來的。后來美國的傳播學研究者利用它分析報紙內容,了解信息發展傾向。而教學政策也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對教學政策進行內容分析,能更好地揭示教學政策所表征的時代要求和具體的教學要求。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教學政策的分析來發現我國教學政策階段性的發展與演進的軌跡與規律,為以后教學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良好的借鑒。

(二)內容分析法編碼系統的建立

教學政策是指影響教學實施的所有政策。[1]教學的整個環節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工具以及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等;而教學政策作為一種政策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人力資源性和學術性。常常需要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一致,也需要與學生、教學內容、環境背景、社會發展需要、人才培養要求等相適應?;诖藢Ω母镩_放以來的19個教學政策進行編碼,其編碼系統如下表所示。

表1教學政策內容分析的編碼系統

(三)內容分析法的過程

量化的內容分析按樣本中各文獻在每個編碼類目出現的頻數來進行。通常的程序是把樣本從形式上轉化為數據化的形式,根據已確定的分析維度和分析單位對樣本中的信息做分類記錄,登記每一個分析單位中分析維度出現的頻率,然后根據不同類目代表的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討論。質化的內容分析主要選取豐富信息的文本作為比較對象,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特點。

二、教學政策發展的軌跡

(一)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明晰并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文件逐漸明晰并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應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

1978年教育部頒發《關于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通知》《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均強調重視學生“主動得到發展”,鼓勵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等,但在“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等觀念的影響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的是教師主導和主體的雙重身份;而學生被動成為“學習機器”“灌木桶”?;谶@種狀況,在新的時期,國家大力提倡教師轉變觀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2]素質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1999年提出素質教育開始,我國將大力提倡將素質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并頒布一系列推進素質教育的相關政策與法律,如2006年6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中首次將實行素質教育寫進法律;[3]2010年《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等。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之下,教師一方面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覺學習,以此不斷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面對的學生群體不是單一的,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教學在強調整體性、統一性的要求時,應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間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如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學生的學習應該有統一要求,又要承認差別;2010年《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4]從整體性來說,是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差異,針對每個階段的整體學生實施教學;從個體差異性來說,在同一階段的學生之間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學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滿足不同的發展需求。

(二)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向性和全面性趨向具體化

1.培養目標堅持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目標始終以“社會主義”為方向,強調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培養人才。從1978年“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5]到1994年“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6]再到2014年“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7]對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論述越來越具體化,也越來越有針對性,說明我國逐漸由文盲大國、農業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更趨向培養人力資源強國。

2.培養全面發展學生內涵的概括化到具體化?!叭姘l展”是全體學生、個體人的全方位發展。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文件的形式確立了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8]世紀之交,我國著眼于國際化的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1999年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素質教育在實踐中實施提供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發《全面關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用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9]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是進一步將全面發展的內容具體化和豐富化,更便于教師對全面發展的理解和操作,真正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到實處。

3.德育工作隨著時代要求逐步規范化和豐富化。從“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始終將德育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培養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的初衷始終如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傲⒌聵淙恕币蟮掠秊橄?,通過正面的、積極的教育引導人、激勵人、培養人?!皭蹏髁x、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是我國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任何時代都是不能拋棄的,必須始終貫穿于各級各類德育工作中,但在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依據時代的發展,其他類型的德育內容也陸續加入德育體系。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遵紀守法和社會公德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10]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開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理想、倫理道德以及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11]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明:“積極開展法治教育。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12]可見,德育的內涵不斷擴大,尤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克服形式主義,加強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是德育實施始終遵循的一條準則,將德育與其他各學科教學相融合、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正面啟發、積極誘導,克服實用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德育實施的主體發生了單一到多樣化的變化,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13]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更是提出德育工作要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至此德育工作的實施明確不再只是學校的責任,社會、家庭都應該承擔起對學生道德方面的培養。

(三)教學手段逐漸多樣化和現代化

實現教育現代化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奮斗目標。實現教育現代化,應是全方位的,包含教育的各個方面。教學手段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橋梁之一。信息化時代的影響,必然需要強調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國從改革開放初期階段,就將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寫入政策法規。不同的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提倡使用的教學手段不同,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力發展電影、電視、廣播等手段;進入信息化時代,強調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協調融合,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如今,翻轉課堂以及“慕課”“微課”的流行,極大促進了教學資源在學習時間、空間上的自由利用。教學手段在國家政策的倡導下,與時代發展相協調,不斷朝著現代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四)教材管理制度從單一化到規范化

1.教材的國定制到審定制。從新中國成立至1984年,我國采用的是“一綱一本”統編通用教材的國定制。1985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教育事業管理權下放問題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綱一本”的教材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統一化的管理,造成各地區教材知識形式化、系統性差、脫離實際等問題,并未真正實現“多綱多本”的教材制度。1986年9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開始采用教材審定制度。2001年《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對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及有關部門的審定工作作出了明確規定。2017年,國家相繼成立了教材局和教材委員會,把教材建設和管理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級。[14]由此可見,我國在教材審定制度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注重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注重規范化的統一管理。

2.教材的多樣化到規范化。我國教材多樣化的發展首先體現在針對不同的學制、不同地區編寫的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其次就是國家允許地方根據自身特色編寫地方教材。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國中小學學制存在十年制和十二年制兩類,1981年教育部針對兩種學制頒布了不同的教學計劃草案。1988年教育部頒發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編寫規劃方案》,設想用4-5年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教材的編寫;面對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和經濟文化基礎薄弱的地區,提出教材的編寫應適當高于和基本達到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的規定。[15]也就是說,在國家統編的基礎上,實現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教材的編寫。但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出版社可根據本地育人工作的實際情況,完善地方課程教材。

2001年,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文件是同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16]2018年1月,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20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17版)》,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更為具體、詳細的思路與標準。教材的編寫主體逐漸多樣,編寫教材通過國家審定之后,便可以發行并允許各地區使用。

(五)課程管理模式的集中化到民主化

1985-2000年,我國經歷了第六、第七次課程改革,在這兩次改革中我國課程管理模式從相對僵化、一綱一本、高度集中逐步走向一綱多本,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首次設置地方安排課程,指出:“地方課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委員會,教育廳(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需要制定?!盵17]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盵18]三級課程管理模式改變了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有利于加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適應性。

(六)教師管理制度的淺層化到全方位和深層化

1.教師的基本待遇逐步提升。教師的基本待遇問題始終居教師各類問題的首位。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逐漸將教師的工資水平與全民所有制企業同類人員大體持平”。[19]規定從2001年起,將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管理上收到縣。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20]說明國家一直致力于解決教師的工資問題。

除了工資待遇之外,教師的分配、編制以及民辦教師的經濟報酬也為國家所重視。在教育教學秩序恢復階段,對于教師的基本生活問題,如產假、病假、孩子的入托入園、年老體弱或年老退休教師的特殊困難等比較關注。在教育教學逐漸走上正軌后,開始關注教師的編制等問題,提出崗位責任制和聘任制,其目的主要是打破平均進而調動教師積極性;對于超編人員,政府、學校等應對其進行妥善安排。

2.倡導形成尊重教師的社會風尚。中國歷來有尊師重道的社會傳統,“尊師重道”一詞出自《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更是從法律層面為教師的待遇以及社會地位提供了保障。各類政策文件如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也突出強調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教師的良好風尚,使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之一。

3.建立健全的教師獎勵機制。提高廣大教師參與教育事業的積極性,除了解決基本的待遇問題和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外,還要對表現優異、有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獎勵。近些年我國對這些教師的獎勵機制是基于“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原則,采用授予稱號、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名師評選等方式,調動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多方力量建立教師獎勵基金。

4.重視教師的培訓與進修。1978年關于教師培訓進修方面的論述,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積極制定規劃、建立制度,完善教師培養。但并未涉及具體的培訓方式。1985年開始,提出了函授、廣播電視講座、教師進修院校、網絡學院、“跨世紀園丁工程”等教師培訓計劃、以優秀教學案例為載體的培訓課程等各種形式的培訓進修方式。從實施辦法方面對教師培訓作出詳細的指導,更有利于明確教師培訓的目的與意義,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水平的提高。為了能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2018年2月11日,我國出臺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采取師德養成教育全面推進行動、教師培養層次提升行動、鄉村教師素質提升行動、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行動等十大措施,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21]

5.教師輪崗交流制的提出。在城鄉一體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國一直致力于城鄉間教育發展的均衡化,教師交流輪崗制是基于此提出的一項重要制度。2003年《關于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開始正式實施教師輪崗交流制。但在頒布的教育類政策中對于教師輪崗制沒有明確的規定,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平衡化的機制。如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完善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機制和保障機制,推進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盵22]

綜上,科學合理的教育制度建設與創新發展,既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制度保障。[23]通過透視我國教育政策中有關教學內容可以發現,教育事業的發展路徑與國家的發展階段目標、社會的變革緊密相連?!鞍倌甏笥?,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學生為本”;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始終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培養中國特色的人才作為目標,將德育培養工作放在學生培養與發展的首位,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提倡豐富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造積極、主動與和諧的教學氛圍。課程與教材的管理與改革要為落實核心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努力,不斷提高教師群體的社會地位,保障教師的經濟基礎;加強對教師各個方面的培養,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

猜你喜歡
教材課程發展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教材精讀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教材精讀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